资源简介 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4·甘肃兰州一模)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军功食邑制,规定有军功者可根据爵位得到封户不等的封地,成为封君。此类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享有封邑租税。这一制度(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加速了社会转型C.维护了贵族特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2.(2024·广东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A.豪强势力的膨胀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察举制存在隐忧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3.(2024·重庆三模)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4.(2024·陕西商洛五模)唐文宗即位后,在恢复对节度使州县官吏考课的同时,还命诸道节度观察使在离任当天要详细地写明交接文状,限令新任节度观察使到任一个月以后分析上奏,评定考绩优劣。上述规定( )A.提高了君主专制的决策效能B.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基础C.消除了藩镇割据的严重隐患D.有利于地方政务的有序运行5.(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下表是某学者对明代乡试策问中涉及的边事时务策的研究笔记。从表中的信息可知明代( ) 明代乡会试涉及的边事时务策,大约兴起于天顺年间,弘治、正德时期频繁出现,至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后期臻于极盛。在对问及边疆问题的64场次乡试中,陕西、山西历科乡试过半问及边疆问题(分别为55%、52%),西南各省如四川(40%)、云贵(24%)、广西(20%)的比率亦相当可观,顺天府、应天府亦分别有21%、23%,至于河南(8%)、江西(7%)、山东(4%)等腹里省份,乡试命题则较少涉及边政。A.科举考试方式发生变化B.南北分卷导致内容混乱C.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D.经世致用学风日益盛行6.(2024·山东聊城三模)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7.(2024·山东临沂一模)西周建立后,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收纳逃亡。这一做法( )A.否定了商朝的正统地位B.掩盖了商灭亡的真实原因C.蕴含着民贵君轻的思想D.彰显了西周建立的合法性8.(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西汉颍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A.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B.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C.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D.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9.(2024·山东青岛二模)下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 )案情 朝廷处理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瑝、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瑝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 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瑝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10.(2024·广东湛江一模)宋代在司法上实行鞫谳分司制度。鞫司负责审讯查清事实,但无权检法量刑;谳司则负责依据审定的案情,检索有关法律进行定罪量刑,但却无权过问审讯。鞫谳两司独立行使职权,不得互通信息或协商办案。这一制度(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C.旨在精简机构缓解财政困难 D.根除了审讯与判决不分之弊11.(2024·山东济南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12.(2024·福建福州二模)康熙十八年,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永远遵行”。雍正二年,朝廷对各条款加以详细注解,形成万余言的《圣谕广训》。这些做法( )A.完善了国家的律法体系B.缓和了农村的社会矛盾C.提升了乡绅的社会地位D.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二、非选择题13.(2024·江苏南通如东县学情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初延续了这项制度,但是后来发生了监郡与被监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中央巡视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他负责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B 据材料可知,军功食邑制下,有军功者获得封邑租税,却不享有封地所有权,在推动人们获取军功的同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建立,加速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故选B项;军功食邑制下封邑租税归有军功者所有,无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取消了众多贵族特权,并非维护,排除C项;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2.C 太守第五伦将比自己级别低的乡啬夫郑弘察举担任了太尉,第五伦后来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当上朝时郑弘曲躬而自卑,连皇帝也认可了这种行为,而且为之置屏风相隔,这反映出二人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也说明汉代察举制存在隐忧,故选C项;题干中的郑弘和第五伦都属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强势力,所以不能得出豪强势力膨胀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君主专制并无直接关联,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目主旨是讲察举制存在的弊端,与官僚体制的逐步健全无关,排除D项。3.B 唐代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对科举及第者进行体貌、言词、书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客观上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材料中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D项。4.D 根据材料“对州县官吏考课,离任写明交接文状,新任分析上奏”可知,唐文宗强调对地方州县的官吏考核,这有利于地方政务的有序进行,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未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5.C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嘉靖年间乡试中陕西、山西和西南各省涉及边疆问题的比率较高,说明明代科举较多涉及边疆问题,与当时明朝的边疆现状相结合,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故选C项;明代科举仍然以学识和考试成绩,排除A项;南北分卷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区文化差异和科举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C 巡按御史是中央派出监察地方官员的,直接对中央负责,吏部却授权巡按御史对布、按二司考核,没有巡抚参与的情况下,巡按御史也可自行考察,即巡按御史拥有了地方官员人事升降权,上述变化容易形成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故选C项;设置巡按御史初衷是为了强化中央权威,但材料中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化,并可自行考察,容易导致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权威,不利于保证地方监察效能,排除A、B两项;材料所述变化是巡按御史权力变化,拥有了考核权,但明朝整体的监察、考核等行政治理框架并没有变化,没有拓宽“渠道”,排除D项。7.D 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人德行败坏,而西周更重视“德”,这意在强调西周建立的合法性,故选D项;西周并未否定商朝的正统地位,只是强调西周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掩盖商灭亡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西周统治者注重“德”,并不能说明“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8.C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民众对政府与地方长老商定的婚丧之风予以遵循,说明地方长老对基层教化起着重要作用,说明民间力量增强政令实施的效能,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礼法并施原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基层治理,未涉及“政治走向”,排除D项。9.B 据材料可知,在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张九龄主张“从轻发落”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而裴耀卿和李林甫的主张则是更多地依据了法律,最终皇帝的决定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礼法结合进行处置,故选B项;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确实涉及了儒家伦理(礼)与法律(法)的考量,但没有形成明显的“礼”与“法”的激烈争论或冲突,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崇法抑礼是法律压制或忽略了儒家伦理,但从案件的处理来看,这并不准确,因为最初的处理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排除D项。10.B 据材料可知,鞫谳相互独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故选B项;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体现在对武将的压制,对文官的提升,与材料中鞫谳无关,排除A项;精简机构体现在对行政机构数量的缩减,属于政治方面举措,与司法审判无关,排除C项;在鞫谳分司制度下,一定程度防止了司法官吏因缘为奸,有利于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根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11.C 据材料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教化手段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12.D 清朝时期,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故选D项;材料所述是乡约宣讲内容,属礼仪教化,而非法律,排除A项;清朝的乡约强制力日益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改由政府颁布和推行,乡绅的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13.(1)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2)特点:刺史品级低、权力大;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历史作用: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解析:第(1)问,据材料“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中央官”并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据材料“汉文帝又开创……刺史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品级低、权力大;据材料“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据材料“一个刺史监若干郡”“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纠正冤狱”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第二小问,据材料“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纠正冤狱”并结合所学可从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并结合所学得出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1 / 3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西周至春秋 官位世袭的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 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朝 “以法为教”“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汉朝 汉武帝推行 ,考察被举者在乡里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南北朝 时期 魏王曹丕推行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考核①秦汉: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②魏晋: 势力强大,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3)监察①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②地方:汉武帝设置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科举制度①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③发展:宋朝“取士不问家世”,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①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 。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元朝 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了科举制,但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不高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从 中命题。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2)考核①明朝:考核有 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②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①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②明清:主要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①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②起源:西周建立了以 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③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2)法治①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③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儒家 人性善,主张 孔子 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 人性恶, 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 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 特点 表现秦汉 律令 合一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②汉朝制成《 》。 ③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 律令 儒家化 ①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②表现: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③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 唐朝 礼法 结合 ①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 ③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定时期 概况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天圣令》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 的体例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 》(2)基层教化①推动因素:在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②基本过程宋朝 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 》明朝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 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 》,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律令儒家化:指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5课“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改编。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由此可见( )A.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4)有利于形成尚文重学的风气。(5)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乡约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弥补官治的不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有利于匡正民风,协调人际关系。(4)思想: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主题一 入仕之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汉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秦汉至宋元时期官员考核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及其特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对察举制的评价优 点 ①察举设置之初,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体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才。②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③有利于中央集权,察举权虽然下放到地方,但是官吏的任免权仍由中央掌握缺 点 ①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把持,导致作伪成风,流弊百出。②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效命,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③察举选才的标准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际是重德轻才2.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秦汉的考核方法是上计制,隋唐创立“四善二十七最”考核体系,明朝以考满、考察两种方法考核各种官吏。历代都有十分具体的考核法规,都有专门负责考核的部门、机构、人员。(2)考核重德尚能。考核重德包含着对官吏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双重考评,历代本着以德为先的选人原则,把德的考核放在首位。考核重德但绝不轻能,我国历史上对能的考核要求始终非常严格。(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历代注重将考核结果与官吏的奖惩紧密结合起来。考核优秀者,给予升迁、赏金等,考核不合格、贪赃枉法者要接受问责、降级、免官,甚至处以刑罚。(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如秦汉上计制有御史大夫的参与;唐朝官员考核中,中书、门下也参与其中。主题二 礼法结合——中华法系的核心特征中国古代的法治 材料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唐律》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唐律》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唐律》严格禁止“亲属相告”。《唐律》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共计27条,《唐律》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律》所体现的法律理念。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中国古代的教化 材料 古代中国蒙学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概况《千字文》 周兴嗣 全篇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但并未出现孔子或佛陀的名字等《百家姓》 不详 以四字为一句,采用平仄原则写成。该书枯燥乏味,但满足了后唐社会新士族出现的实际需求《小学》 朱熹 著作充斥着“嘉言”“慎行”“敬身”等词汇,也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该书的要旨,就是把人格成长置放于人的社群环境当中《三字经》 王应麟 全篇以三言句写成,且句句成韵。全书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接下来则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据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2.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体系之中。(2)教化途径系统化: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较高,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考核和监察制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社会教化的途径等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表、历史现象、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以史料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和本质;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考查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统治特点;借助文艺作品等,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表现(2024·福建高考2题)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A.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地方豪强势力的上升 D.国家治理机制的调适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构建学习情境,考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九品中正制选拔方式的认识,理解官员选拔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魏晋时期。 题眼: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教材 探源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解题 陷阱 偷换概念 豪强并不完全等同于士人,材料包括豪强和士人两个地方群体,但A项只有士人,排除答非所问 魏晋人物传记记录地方名士豪强不能说明历史书写的对象转移,只能说明历史书写对象的多元,排除B项以偏概全 材料不仅包括豪强,还包括士人,C项只有豪强,排除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名人传记成为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中正评定资品的主要依据,这是因为魏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豪强势大,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地方豪门名流,纠正察举制不能为选官服务的弊端,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是属于国家为符合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对选官制度进行的调适,故选D项1.〔社会情境·台谏合一〕(2023·湖南高考4题)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2.(2024·甘肃高考3题)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3.〔社会情境·民族交融〕(2024·重庆高考6题)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1)世官制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2)②门阀士族 (3)②刺史2.(1)③科举 (3)①台谏合一 3.(1)四书五经 (2)①考满二、1.(1)②宗法 (2)②铸刑书 ③德治 为政以德法、术、势 2.九章律 尊卑亲疏 三纲五常 大唐开元礼3.(1)大明律 律例合编 大清律例 (2)②吕氏乡约圣谕广训教材边角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故选C项;明朝分卷制度体现了公平合理,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A、B两项;“决定”说法绝对,经济水平影响录取比例,排除D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获取 “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知识依据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要点归纳 原则: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情境2信息 获取 “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知识 依据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要点 归纳 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以后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 特点:内容逐步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机构专业化;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知识 依据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要点 归纳 理念: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情境2信息 获取 “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知识 依据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要点 归纳 特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世俗性强;多用韵语,易于记诵;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注重道德训练,强调儒家伦理【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C 材料中宋仁宗废后遭到御史和谏官的反对,说明在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谏官也任监察;后来皇帝对御史和谏官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相率请对”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台谏合一,反映了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奏对”不符,排除;材料中皇帝有绝对的权威,B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宰相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知识拓展:台谏合一 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2.A “务从宽仁”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强调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非单纯依靠严刑峻法统治,“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观念,这些诏令体现了儒家仁政、德治和礼法并用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借鉴南朝经验,排除B项;这些理念与鲜卑传统的严刑峻法有所不同,并非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非托古改制,排除D项。3.A 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1 / 3(共83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西周至春秋 官位世袭的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 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朝 “以法为教”“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世官制 以吏为师 汉朝 汉武帝推行 ,考察被举者在乡里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南北朝 时期 魏王曹丕推行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2)考核①秦汉:上计制,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②魏晋: 势力强大,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门阀士族 (3)监察①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②地方:汉武帝设置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刺史 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科举制度①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③发展:宋朝“取士不问家世”,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 (2)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①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 。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3.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元朝 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了科举制,但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不高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从 中命题。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2)考核①明朝:考核有 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②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四书五经 考满 (3)监察①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②明清:主要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①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②起源:西周建立了以 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③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宗法 (2)法治①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③德治与法治之争铸刑书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儒家 人性善, 主张 孔子 统治者要“ ”,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 人性恶, 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 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德治 为政以德 法、术、势 评价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 特点 表现秦汉 律令 合一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朝制成《 》。③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 律令 儒家化 ①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②表现: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③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 九章律 尊卑亲疏 三纲五常 时期 特点 表现唐朝 礼法 结合 ①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对“孝”特别重视,强化基层教化。③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 》大唐开元礼 3.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定时期 概况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天圣令》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 的体例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 》大明律 律例合编 大清律例 (2)基层教化①推动因素:在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宋朝 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 》明朝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 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 》,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吕氏乡约 圣谕广训 ②基本过程律令儒家化:指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5课“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改编。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由此可见( )A. 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B. 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C. 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 D. 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故选C项;明朝分卷制度体现了公平合理,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A、B两项;“决定”说法绝对,经济水平影响录取比例,排除D项。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2)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4)有利于形成尚文重学的风气。(5)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乡约的影响(1)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弥补官治的不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有利于匡正民风,协调人际关系。(4)思想: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入仕之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汉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信息 获取 “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知识 依据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要点 归纳 原则: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原则: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秦汉至宋元时期官员考核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及其特点。信息 获取 “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知识 依据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要点 归纳 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以后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特点:内容逐步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机构专业化;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以后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特点:内容逐步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机构专业化;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1. 对察举制的评价优 点 ①察举设置之初,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官的唯一依据,体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才。②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③有利于中央集权,察举权虽然下放到地方,但是官吏的任免权仍由中央掌握缺 点 ①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把持,导致作伪成风,流弊百出。②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效命,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③察举选才的标准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际是重德轻才2.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秦汉的考核方法是上计制,隋唐创立“四善二十七最”考核体系,明朝以考满、考察两种方法考核各种官吏。历代都有十分具体的考核法规,都有专门负责考核的部门、机构、人员。(2)考核重德尚能。考核重德包含着对官吏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双重考评,历代本着以德为先的选人原则,把德的考核放在首位。考核重德但绝不轻能,我国历史上对能的考核要求始终非常严格。(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历代注重将考核结果与官吏的奖惩紧密结合起来。考核优秀者,给予升迁、赏金等,考核不合格、贪赃枉法者要接受问责、降级、免官,甚至处以刑罚。(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如秦汉上计制有御史大夫的参与;唐朝官员考核中,中书、门下也参与其中。主题二 礼法结合——中华法系的核心特征中国古代的法治 材料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唐律》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唐律》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唐律》严格禁止“亲属相告”。《唐律》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共计27条,《唐律》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律》所体现的法律理念。信息 获取 “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知识 依据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要点 归纳 理念: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理念: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中国古代的教化 材料 古代中国蒙学教材(部分)书名 作者 概况《千字文》 周兴嗣 全篇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但并未出现孔子或佛陀的名字等《百家姓》 不详 以四字为一句,采用平仄原则写成。该书枯燥乏味,但满足了后唐社会新士族出现的实际需求书名 作者 概况《小学》 朱熹 著作充斥着“嘉言”“慎行”“敬身”等词汇,也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该书的要旨,就是把人格成长置放于人的社群环境当中《三字经》 王应麟 全篇以三言句写成,且句句成韵。全书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接下来则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据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信息 获取 “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知识 依据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要点 归纳 特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世俗性强;多用韵语,易于记诵;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注重道德训练,强调儒家伦理“皆以四言句构成且押韵。道德教诲比较多”“引述了许多古代的典籍和家训”“教导日常生活知识,如季节、动植物的名称、人际关系的规范等”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特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贴近生活,世俗性强;多用韵语,易于记诵;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注重道德训练,强调儒家伦理1.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1)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2. 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体系之中。(2)教化途径系统化: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3)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4)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较高,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考核和监察制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社会教化的途径等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表、历史现象、文献史料等。(2)角度预测:以史料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和本质;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考查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统治特点;借助文艺作品等,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表现(2024·福建高考2题)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A. 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B. 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 地方豪强势力的上升 D. 国家治理机制的调适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构建学习情境,考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九品中正制选拔方式的认识,理解官员选拔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魏晋时期。题眼: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教材 探源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解题 陷阱 偷换概念 豪强并不完全等同于士人,材料包括豪强和士人两个地方群体,但A项只有士人,排除答非所问 魏晋人物传记记录地方名士豪强不能说明历史书写的对象转移,只能说明历史书写对象的多元,排除B项以偏概全 材料不仅包括豪强,还包括士人,C项只有豪强,排除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名人传记成为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中正评定资品的主要依据,这是因为魏晋时期中央权力式微、地方豪强势大,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地方豪门名流,纠正察举制不能为选官服务的弊端,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这是属于国家为符合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对选官制度进行的调适,故选D项1. 〔社会情境·台谏合一〕(2023·湖南高考4题)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 材料中宋仁宗废后遭到御史和谏官的反对,说明在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谏官也任监察;后来皇帝对御史和谏官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相率请对”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台谏合一,反映了宋代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奏对”不符,排除;材料中皇帝有绝对的权威,B项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宰相职能的变化,排除D项。知识拓展:台谏合一 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将御史台和谏院的职权合二为一,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赋予谏官以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措施,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2. (2024·甘肃高考3题)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 深受儒家影响 B. 借鉴南朝经验C. 沿袭鲜卑传统 D. 意在托古改制√解析: “务从宽仁”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强调了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非单纯依靠严刑峻法统治,“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观念,这些诏令体现了儒家仁政、德治和礼法并用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借鉴南朝经验,排除B项;这些理念与鲜卑传统的严刑峻法有所不同,并非沿袭鲜卑传统,排除C项;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非托古改制,排除D项。3. 〔社会情境·民族交融〕(2024·重庆高考6题)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 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 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 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解析: 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4·甘肃兰州一模)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军功食邑制,规定有军功者可根据爵位得到封户不等的封地,成为封君。此类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享有封邑租税。这一制度( )A. 增加了财政收入 B. 加速了社会转型C. 维护了贵族特权 D. 巩固了中央集权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军功食邑制下,有军功者获得封邑租税,却不享有封地所有权,在推动人们获取军功的同时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有助于官僚体系的建立,加速了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故选B项;军功食邑制下封邑租税归有军功者所有,无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取消了众多贵族特权,并非维护,排除C项;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广东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A. 豪强势力的膨胀 B.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 察举制存在隐忧 D. 官僚体制逐步健全√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太守第五伦将比自己级别低的乡啬夫郑弘察举担任了太尉,第五伦后来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当上朝时郑弘曲躬而自卑,连皇帝也认可了这种行为,而且为之置屏风相隔,这反映出二人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也说明汉代察举制存在隐忧,故选C项;题干中的郑弘和第五伦都属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强势力,所以不能得出豪强势力膨胀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君主专制并无直接关联,B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题目主旨是讲察举制存在的弊端,与官僚体制的逐步健全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3. (2024·重庆三模)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A. 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B. 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C.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D. 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唐代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对科举及第者进行体貌、言词、书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客观上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升,故选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选拔范围,排除C项;材料中考核项目除了“身”之外,还有“言”“书”“判”,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陕西商洛五模)唐文宗即位后,在恢复对节度使州县官吏考课的同时,还命诸道节度观察使在离任当天要详细地写明交接文状,限令新任节度观察使到任一个月以后分析上奏,评定考绩优劣。上述规定( )A. 提高了君主专制的决策效能B. 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基础C. 消除了藩镇割据的严重隐患D. 有利于地方政务的有序运行√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对州县官吏考课,离任写明交接文状,新任分析上奏”可知,唐文宗强调对地方州县的官吏考核,这有利于地方政务的有序进行,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未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时期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下表是某学者对明代乡试策问中涉及的边事时务策的研究笔记。从表中的信息可知明代( ) 明代乡会试涉及的边事时务策,大约兴起于天顺年间,弘治、正德时期频繁出现,至嘉靖年间特别是嘉靖后期臻于极盛。在对问及边疆问题的64场次乡试中,陕西、山西历科乡试过半问及边疆问题(分别为55%、52%),西南各省如四川(40%)、云贵(24%)、广西(20%)的比率亦相当可观,顺天府、应天府亦分别有21%、23%,至于河南(8%)、江西(7%)、山东(4%)等腹里省份,乡试命题则较少涉及边政。A. 科举考试方式发生变化 B. 南北分卷导致内容混乱C. 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D. 经世致用学风日益盛行√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嘉靖年间乡试中陕西、山西和西南各省涉及边疆问题的比率较高,说明明代科举较多涉及边疆问题,与当时明朝的边疆现状相结合,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故选C项;明代科举仍然以学识和考试成绩,排除A项;南北分卷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区文化差异和科举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经世致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6. (2024·山东聊城三模)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A. 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 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C. 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 D. 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巡按御史是中央派出监察地方官员的,直接对中央负责,吏部却授权巡按御史对布、按二司考核,没有巡抚参与的情况下,巡按御史也可自行考察,即巡按御史拥有了地方官员人事升降权,上述变化容易形成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故选C项;设置巡按御史初衷是为了强化中央权威,但材料中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化,并可自行考察,容易导致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权威,不利于保证地方监察效能,排除A、B两项;材料所述变化是巡按御史权力变化,拥有了考核权,但明朝整体的监察、考核等行政治理框架并没有变化,没有拓宽“渠道”,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7. (2024·山东临沂一模)西周建立后,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将商人的失国,归咎于商人德行的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收纳逃亡。这一做法( )A. 否定了商朝的正统地位B. 掩盖了商灭亡的真实原因C. 蕴含着民贵君轻的思想D. 彰显了西周建立的合法性√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商人德行败坏,而西周更重视“德”,这意在强调西周建立的合法性,故选D项;西周并未否定商朝的正统地位,只是强调西周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掩盖商灭亡的真实原因,排除B项;西周统治者注重“德”,并不能说明“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西汉颍川太守韩延寿欲改易婚丧之风,先与地方长老商定,后由官府颁行,民众遂听令遵循。这可说明当时( )A.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B. 政府注重礼法并施原则C. 民间力量增强政令效能D. 社会风气影响政治走向√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民众对政府与地方长老商定的婚丧之风予以遵循,说明地方长老对基层教化起着重要作用,说明民间力量增强政令实施的效能,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提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礼法并施原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基层治理,未涉及“政治走向”,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山东青岛二模)下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 )案情 朝廷处理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瑝、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瑝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 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瑝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A. 礼法之争 B. 礼法合一C. 礼法调和 D. 崇法抑礼√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张九龄主张“从轻发落”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中的“孝”,而裴耀卿和李林甫的主张则是更多地依据了法律,最终皇帝的决定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礼法结合进行处置,故选B项;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确实涉及了儒家伦理(礼)与法律(法)的考量,但没有形成明显的“礼”与“法”的激烈争论或冲突,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崇法抑礼是法律压制或忽略了儒家伦理,但从案件的处理来看,这并不准确,因为最初的处理是考虑到了儒家伦理,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广东湛江一模)宋代在司法上实行鞫谳分司制度。鞫司负责审讯查清事实,但无权检法量刑;谳司则负责依据审定的案情,检索有关法律进行定罪量刑,但却无权过问审讯。鞫谳两司独立行使职权,不得互通信息或协商办案。这一制度( )A.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 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C. 旨在精简机构缓解财政困难D. 根除了审讯与判决不分之弊√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鞫谳相互独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故选B项;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体现在对武将的压制,对文官的提升,与材料中鞫谳无关,排除A项;精简机构体现在对行政机构数量的缩减,属于政治方面举措,与司法审判无关,排除C项;在鞫谳分司制度下,一定程度防止了司法官吏因缘为奸,有利于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根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山东济南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 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 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教化手段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2. (2024·福建福州二模)康熙十八年,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永远遵行”。雍正二年,朝廷对各条款加以详细注解,形成万余言的《圣谕广训》。这些做法( )A. 完善了国家的律法体系B. 缓和了农村的社会矛盾C. 提升了乡绅的社会地位D. 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清朝时期,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故选D项;材料所述是乡约宣讲内容,属礼仪教化,而非法律,排除A项;清朝的乡约强制力日益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改由政府颁布和推行,乡绅的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江苏南通如东县学情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初延续了这项制度,但是后来发生了监郡与被监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中央巡视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他负责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123456789101112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答案: 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解析: 据材料“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中央官”并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据材料“汉文帝又开创……刺史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第123456789101112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答案: 特点:刺史品级低、权力大;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历史作用: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品级低、权力大;据材料“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据材料“一个刺史监若干郡”“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纠正冤狱”并结合所学得出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第二小问,据材料“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纠正冤狱”并结合所学可从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并结合所学得出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docx 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ptx 第13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