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24·山东聊城二模)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鎛、编钟、编磬等,器物形制基本完全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A.等级秩序严格 B.贵族生活腐化C.民族交融加强 D.手工技术进步2.(2024·湘豫名校联考)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3.(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模拟)下面是某研究者整理的秦汉时期部分地区官吏来源地统计表。其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地区 郡名 官吏来源地朝鲜半岛 玄菟、乐浪 辽东云贵高原 牂柯、永昌 巴蜀岭南地区 / 湖湘交趾地区 / 岭南A.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边疆治理政策适宜C.地方势力影响强大 D.国家统一疆域辽阔4.(2024·河南信阳一模)隋代“京兆(长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安定(甘肃中部)、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材料反映( )A.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B.少数民族放弃了传统C.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D.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农牧兼营5.(2024·辽宁抚顺一模)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羁縻,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唐朝初期,羁縻州遍布北方、东北、西北及西南边疆等地。唐朝推行羁縻制度旨在(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C.促进各民族大交融 D.传播中原先进文化6.(2024·九省联考吉林、黑龙江模拟)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7.(2024·河南一模)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对少数较早投附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有优待,视同“国人”,南方汉族大地主“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而广大蒙古下层百姓,要为国家承担沉重的军役、赋税,不少人破产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阶层间流动逐渐加速B.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D.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显著增强8.(2024·广东韶关二模)元朝在同高丽、安南交涉时明确提出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等“六事”,此后“六事外交”成为周边交往的惯例。“六事外交”( )A.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贸易往来B.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C.是民族等级政策的对外表现D.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9.(2024·安徽名校教研联盟联考)《历史屯田考》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饷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俾军士耕种。”此后,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进行军屯。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发B.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D.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10.(2024·广东汕头一模)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外,“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寺旁立有《敕建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记录了经营该地事迹。这体现了明政府( )A.“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B.“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C.“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D.“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11.(2024·湖南A佳教育模拟)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12.(2025·广东开学联考)有学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贡制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种满足“天朝上国”心态的虚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这说明清朝前期的朝贡制度( )A.具有务实性 B.追求多元化C.注重防御性 D.突出贸易化二、非选择题13.(2024·河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在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的戎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故选C项;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2.D 秦统一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统一之后则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故选D项;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北地区开始被纳入版图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3.B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郡,由中央派遣官吏管理。同时,也存在一些官吏来自当地或邻近地区,这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在整体上是适宜的,因为它既考虑到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兼顾了地方的特殊情况和自治的需求,故选B项;官僚政治在隋唐时期开始成熟,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讲述地方势力影响强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疆域辽阔”,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D 据材料“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可知,隋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据材料“勤于稼穑,多畜牧”可知,在经济上农牧兼营,故选D项;材料所述是隋朝都城,与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无关,排除A项;少数民族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隋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仍大量从事游牧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黄河中下游等地区,不能得知北方整体的情况,排除C项。5.B 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边疆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其目的是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唐朝的边疆管理政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C、D两项均属于羁縻府州制度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6.A 据材料可知,“契丹东寨”是一个有许多不同国家的人居住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语言不能相通,所以他们会使用汉语来进行交流,这表明汉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少数民族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交流,没有语言融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语言问题,不是主流文化,排除C项;1125年是北宋末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不团结,边疆不稳定,排除D项。7.C 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上层与汉族上层分子勾结,共同压迫下层百姓,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阶层间的流动现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统治政策,而非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容易造成各阶级间的对立,而非交融,排除D项。8.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六事外交”体现了元朝对周边国家的一种宗主权态度,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施控制和影响,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民族等级政策与“六事外交”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排除D项。9.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供应军队所需,明太祖要求地方设置屯田,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这反映出屯田带有明确的经济目的,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在开发边疆经济,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患危机的频发,排除C项。10.A 由材料可知,这是明朝对奴儿干都司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并体现出政府对当地百姓用宗教进行教化的措施,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故选A项;B项更注重的是政治控制措施,这与材料强调教化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对当地民众的政治控制,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具有一定的因俗而治特征,但所述多为汉族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并未体现出“以夷制夷”,排除D项。11.D 大量的军事移民和家眷进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不仅增加了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知识,从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全面开发,故选D项;虽然移民确实可能带来社会阶层的某种变动,但与题干所述主旨不符,排除A项;移民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军事驻守,而非直接扩大疆域,排除B项;军事移民不可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C项表述绝对,排除。12.A 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清政府开始注意朝贡体系的防御性,同时,随着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的政治功能得到强化,可见清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体现多元化,排除B项;朝贡贸易注重防御性不能完全概括反映的材料内容,排除C项;清代前期,突出朝贡体系的政治性,而非贸易化,排除D项。13.示例看法: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促进了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阐述:西周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形成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孕育了“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为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中华文化最高理想境界提供了途径,开启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方案,深化了“大一统”理念,推动了各政权、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发展;秦汉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注入了政治和思想动力,加快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步伐;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不仅推动了盛唐文明的出现,也为后世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提供了借鉴;经过隋唐长期统一的锤炼,认同“中国”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并通过辽、金、元、清等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更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内推进了“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实践。总之,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在认同“中国”的旗帜下彼此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从“大一统”政治理念、“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民族交流交融等角度提出看法并进行阐述。)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提出看法“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促进了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从“大一统”政治理念、“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民族交流交融等角度提出看法。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重大史实进行阐述:西周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形成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方案,深化了“大一统”理念;秦汉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注入了政治和思想动力;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后世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提供了借鉴;经过辽、金、元、清等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努力,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内推进了“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实践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出的看法。3 / 3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广袤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在制度建立、疆土治理方面,明显吸收了汉族中原政权的统治经验,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很多元素。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程度的加深,交错居住、共生互补的格局逐步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日趋稳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 ,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郡管理。(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出击匈奴 汉初采取 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 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通西域 西汉设置“ ”和西域都护府屯戍政策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 的联系。(2)唐朝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地方机构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 、都督府、羁縻州民族交融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局面(3)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结束了 以来的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四夷馆。①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②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 ,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③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3)清朝:设立理藩院。对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西北边疆对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 ”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对西南地区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2.隋唐:通过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 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 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代: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 》。5.明清(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 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改编。现藏于西藏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1286—1358年间,元政府先后给6位帝师颁发了共14件印信。这些印信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A.佛教开始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B.蒙古西征改变了藏族地区的文化面貌C.行省制促进了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唐朝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经济和文化吸引力的原因。(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等推动了民族关系发展。(3)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4)周边有些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明,主动内附。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主题 交融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一 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边疆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管辖西藏的主要措施。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材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多种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以海外贸易为主。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属于密集区域,是备考的重中之重。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丝路贸易等,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表格、图片、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通过不同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情况,考查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通过敦煌壁画乐舞等文化载体考查民族交融;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考查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2024·河北高考3题)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川”字含义的变化创设社会情境,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语言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把握民族交融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思维路径信息获取 时空:南北朝之前→北魏。 题眼:“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教材探源 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解题 陷阱 添枝加叶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并未直接缩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异,排除A项答非所问 材料仅描述了“川”字在民族交融中词义的变化,没有涉及统一基础的问题。统一基础的奠定通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不能简单归结为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B项添枝加叶 题干讨论的是地名中字词意义的变化,而非文学题材的拓展,排除D项得出 结论 “川”字在南北朝之前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书》中的地名如牛川、宁川、敕勒川里,“川”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民族的交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使得原有的汉字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从而增添了文化内涵,故选C项1.(2024·广东高考2题)下表为《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2.〔学术研究·墓葬文化〕(2024·浙江6月选考2题)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学习情境·考古发现〕(2023·河北高考3题)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4.(2023·辽宁高考5题)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1)匈奴 (2)和亲 窦宪 河西四郡 2.(1)流求 (2)大都护府 大交融 3.(1)唐末五代 (2)②马市(3)达赖喇嘛 改土归流二、2.造纸术 遣唐使 3.泉州 4.马可·波罗行纪5.(1)朝贡体制教材边角D 此印信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说明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统治者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故选D项;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排除A项;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B项说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西藏地区并未设立行省,排除C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情境1信息 获取 “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知识 依据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要点 归纳 (1)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 (2)原则:尊重民族差异。 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情境2信息 获取 “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知识 依据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要点 归纳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华帝国与之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C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北魏时期部分皇帝的赏赐依然是牛马、奴婢等,这体现了鲜卑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C项正确;皇帝赏赐牛马并不代表当时经济衰落,排除A项;赏赐牛马多少根据功劳大小,无法得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484年孝文帝时期实行俸禄制改革,排除D项。2.A 根据材料“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墓葬文化属于游牧文化,从东汉至魏晋到隋唐时期游牧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农耕文化区,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得出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的墓葬文化而非民居类型,且墓葬文化分布地区的变化不足以证明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排除C项;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墓葬分布范围的扩大,不等同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D项说法夸大,排除。知识拓展: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题技巧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范围和方向。第二步: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逻辑严密,一分材料一分话。第三步:主要方法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在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后,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也可以逆向推理,即先假设此项正确,然后逆向推理题干,验证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3.C 据材料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故选C项;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没有表明康氏家族为世族郡望,且只涉及一处墓志铭,无法得出“影响广泛”,排除B项。4.B 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材料强调民族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5 / 6(共73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广袤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在制度建立、疆土治理方面,明显吸收了汉族中原政权的统治经验,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很多元素。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程度的加深,交错居住、共生互补的格局逐步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日趋稳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 ,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郡管理。匈奴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出击 匈奴 汉初采取 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 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通 西域 西汉设置“ ”和西域都护府屯戍 政策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和亲 窦宪 河西四郡 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 的联系。(2)唐朝中央 机构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地方 机构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 、都督府、羁縻州民族 交融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局面流求 大都护府 大交融 (3)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结束了 以来的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四夷馆。①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②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 ,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③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唐末五代 马市 (3)清朝:设立理藩院。对蒙古 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西北边疆对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 ”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对西南 地区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达赖喇嘛 改土归流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2. 隋唐:通过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 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 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 宋代: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 》。造纸术 遣唐使 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 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朝贡体制 5. 明清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改编。现藏于西藏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1286—1358年间,元政府先后给6位帝师颁发了共14件印信。这些印信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A. 佛教开始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B. 蒙古西征改变了藏族地区的文化面貌C. 行省制促进了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解析: 此印信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说明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统治者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故选D项;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排除A项;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B项说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西藏地区并未设立行省,排除C项。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唐朝对周边民族产生巨大经济和文化吸引力的原因。(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等推动了民族关系发展。(3)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4)周边有些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明,主动内附。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 交融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一 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边疆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管辖西藏的主要措施。信息 获取 “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知识 依据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要点 归纳 (1)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2)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1)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2)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材料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信息 获取 “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知识 依据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要点 归纳 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华帝国与之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中华帝国与之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1. 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2.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多种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以海外贸易为主。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属于密集区域,是备考的重中之重。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丝路贸易等,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表格、图片、文献史料等。(2)角度预测:通过不同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情况,考查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通过敦煌壁画乐舞等文化载体考查民族交融;通过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考查不同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2024·河北高考3题)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 缩小了南北差距 B. 奠定了统一基础C. 丰富了文化内涵 D. 拓展了文学题材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川”字含义的变化创设社会情境,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语言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把握民族交融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南北朝之前→北魏。题眼:“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教材 探源 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解题 陷阱 添枝 加叶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并未直接缩小南北的经济文化差异,排除A项答非 所问 材料仅描述了“川”字在民族交融中词义的变化,没有涉及统一基础的问题。统一基础的奠定通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不能简单归结为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B项添枝 加叶 题干讨论的是地名中字词意义的变化,而非文学题材的拓展,排除D项得出 结论 “川”字在南北朝之前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书》中的地名如牛川、宁川、敕勒川里,“川”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民族的交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使得原有的汉字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从而增添了文化内涵,故选C项1. (2024·广东高考2题)下表为《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上表反映了( )A. 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 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 俸禄制改革不彻底√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北魏时期部分皇帝的赏赐依然是牛马、奴婢等,这体现了鲜卑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C项正确;皇帝赏赐牛马并不代表当时经济衰落,排除A项;赏赐牛马多少根据功劳大小,无法得出等级制度森严,排除B项;484年孝文帝时期实行俸禄制改革,排除D项。2. 〔学术研究·墓葬文化〕(2024·浙江6月选考2题)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原地区。据此可知( )A.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 边疆和内地一体化√解析: 根据材料“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墓葬文化属于游牧文化,从东汉至魏晋到隋唐时期游牧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农耕文化区,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法得出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的墓葬文化而非民居类型,且墓葬文化分布地区的变化不足以证明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排除C项;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墓葬分布范围的扩大,不等同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D项说法夸大,排除。知识拓展: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题技巧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范围和方向。第二步: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逻辑严密,一分材料一分话。第三步:主要方法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在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后,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也可以逆向推理,即先假设此项正确,然后逆向推理题干,验证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3. 〔学习情境·考古发现〕(2023·河北高考3题)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 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 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 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解析: 据材料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故选C项;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没有表明康氏家族为世族郡望,且只涉及一处墓志铭,无法得出“影响广泛”,排除B项。4. (2023·辽宁高考5题)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一统C. 调整民族关系 D. 规范文书体例√解析: 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材料强调民族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4·山东聊城二模)河南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其中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以及铜礼器编鎛、编钟、编磬等,器物形制基本完全中原化。这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A. 等级秩序严格 B. 贵族生活腐化C. 民族交融加强 D. 手工技术进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川徐阳东周戎人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这些文物的出土表明,在东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的戎族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融合,故选C项;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2. (2024·湘豫名校联考)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秦统一前,在属邦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原有属邦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材料中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变化( )A. 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C. 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 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秦统一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是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统一之后则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辖,故选D项;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排除A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疆地区,对其管理属于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机构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西北地区开始被纳入版图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3. (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模拟)下面是某研究者整理的秦汉时期部分地区官吏来源地统计表。其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地区 郡名 官吏来源地朝鲜半岛 玄菟、乐浪 辽东云贵高原 牂柯、永昌 巴蜀岭南地区 / 湖湘交趾地区 / 岭南A. 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 边疆治理政策适宜C. 地方势力影响强大 D.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郡,由中央派遣官吏管理。同时,也存在一些官吏来自当地或邻近地区,这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在整体上是适宜的,因为它既考虑到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兼顾了地方的特殊情况和自治的需求,故选B项;官僚政治在隋唐时期开始成熟,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讲述地方势力影响强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疆域辽阔”,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河南信阳一模)隋代“京兆(长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安定(甘肃中部)、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材料反映( )A. 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B. 少数民族放弃了传统C. 北方接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D. 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农牧兼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可知,隋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据材料“勤于稼穑,多畜牧”可知,在经济上农牧兼营,故选D项;材料所述是隋朝都城,与游牧经济带向中原地区推进无关,排除A项;少数民族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隋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仍大量从事游牧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黄河中下游等地区,不能得知北方整体的情况,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辽宁抚顺一模)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羁縻,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唐朝初期,羁縻州遍布北方、东北、西北及西南边疆等地。唐朝推行羁縻制度旨在( )A.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 加强边疆地区管理C. 促进各民族大交融 D.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在边疆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其目的是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唐朝的边疆管理政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C、D两项均属于羁縻府州制度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123456789101112136. (2024·九省联考吉林、黑龙江模拟)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A. 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B. 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 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 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契丹东寨”是一个有许多不同国家的人居住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语言不能相通,所以他们会使用汉语来进行交流,这表明汉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少数民族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交流,没有语言融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语言问题,不是主流文化,排除C项;1125年是北宋末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不团结,边疆不稳定,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7. (2024·河南一模)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对少数较早投附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有优待,视同“国人”,南方汉族大地主“无爵邑而有封君之贵,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而广大蒙古下层百姓,要为国家承担沉重的军役、赋税,不少人破产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阶层间流动逐渐加速B. 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C.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D. 民族交流交融的趋势显著增强√12345678910111213解析: 13世纪时,蒙古统治者上层与汉族上层分子勾结,共同压迫下层百姓,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阶层间的流动现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统治政策,而非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容易造成各阶级间的对立,而非交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广东韶关二模)元朝在同高丽、安南交涉时明确提出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等“六事”,此后“六事外交”成为周边交往的惯例。“六事外交”( )A. 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贸易往来B. 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C. 是民族等级政策的对外表现D. 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六事外交”体现了元朝对周边国家的一种宗主权态度,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施控制和影响,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民族等级政策与“六事外交”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安徽名校教研联盟联考)《历史屯田考》记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饷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俾军士耕种。”此后,明朝在北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进行军屯。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 积极促进边疆的经济开发B. 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 努力应对频发的边患危机D. 屯田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供应军队所需,明太祖要求地方设置屯田,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这反映出屯田带有明确的经济目的,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在开发边疆经济,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患危机的频发,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广东汕头一模)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外,“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寺旁立有《敕建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记录了经营该地事迹。这体现了明政府( )A. “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B. “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C.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D.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是明朝对奴儿干都司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并体现出政府对当地百姓用宗教进行教化的措施,所以材料体现的是“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故选A项;B项更注重的是政治控制措施,这与材料强调教化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对当地民众的政治控制,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具有一定的因俗而治特征,但所述多为汉族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并未体现出“以夷制夷”,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湖南A佳教育模拟)据历史记载,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约有八九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这些举措(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扩大了明朝统治的疆域C. 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D.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大量的军事移民和家眷进入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不仅增加了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知识,从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全面开发,故选D项;虽然移民确实可能带来社会阶层的某种变动,但与题干所述主旨不符,排除A项;移民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军事驻守,而非直接扩大疆域,排除B项;军事移民不可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C项表述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2. (2025·广东开学联考)有学者指出,清代前期,朝贡制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种满足“天朝上国”心态的虚幻外交制度,清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其防御性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清代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混淆的状态有所改变,朝贡制度更多体现出其政治功能的一面。这说明清朝前期的朝贡制度( )A. 具有务实性 B. 追求多元化C. 注重防御性 D. 突出贸易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随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东来,清政府开始注意朝贡体系的防御性,同时,随着贸易通道的正常化,朝贡体系的政治功能得到强化,可见清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体现多元化,排除B项;朝贡贸易注重防御性不能完全概括反映的材料内容,排除C项;清代前期,突出朝贡体系的政治性,而非贸易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河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12345678910111213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12345678910111213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看法: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促进了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阐述:西周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形成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孕育了“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为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中华文化最高理想境界提供了途径,开启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方案,深化了“大一统”理念,推动了各政权、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发展;秦汉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发12345678910111213展,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注入了政治和思想动力,加快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步伐;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不仅推动了盛唐文明的出现,也为后世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提供了借鉴;经过隋唐长期统一的锤炼,认同“中国”成为各民族的共识,并通过辽、金、元、清等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更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内推进了“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实践。12345678910111213总之,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在认同“中国”的旗帜下彼此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从“大一统”政治理念、“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民族交流交融等角度提出看法并进行阐述。)12345678910111213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提出看法“古代历代王朝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促进了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从“大一统”政治理念、“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民族交流交融等角度提出看法。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重大史实进行阐述:西周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形成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方案,深化了“大一统”理念;秦汉时期国家的长期统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注入了政治和思想动力;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后世少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国”提供了借鉴;经过辽、金、元、清等各民族认同“中国”的努力,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内推进了“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实践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出的看法。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docx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ptx 第14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