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的历史任务
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2.(2024·湖北名校联盟检测)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差序化户籍政策。这一举措(  )
第一层次 “新黔首户” “新地”六国遗民符合条件可重新登记户籍者
第二层次 “从户” 需集中监督的,具有编户资格的士伍、庶人和被释放者
第三层次 不具有编制户籍者 带刑具的囚徒,人身归属官府者
A.使赋役征收的范围迅速缩小
B.有利于实现新兴王朝的社会安定
C.使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更完备
D.激起六国遗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
3.(2024·福建龙岩三模)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何此举(  )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
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
C.开启了郡国并行制度
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
4.(2024·南通二模)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这一举措(  )
A.源于土地兼并严重
B.便于国家赋役征发
C.变革农业劳作方式
D.健全基层里甲制度
5.(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秋七月庚辰,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千石。”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
B.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C.两税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保障
6.(2024·陕西铜川三模)《汉书·食货志下》载:“自孝武(汉武帝)元狩五年,三官(指上林苑的钟官、辨铜、均输机构)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三百八十亿万余云。”这一举措(  )
A.放松了商业领域的管理
B.统一了货币管理的形式
C.加快了诸侯叛乱的爆发
D.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7.(2024·河南郑州二模)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的契约中说:“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时(  )
A.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烦琐
B.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
C.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
D.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
8.(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北宋《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两书成书相差一百年左右,百年间两书记载的梅州(今属广东)主户和客户情况如下表。这一变化(  )
成书时间 《太平寰宇记》 (976—983年) 《元丰九域志》 (1080年)
主户 1 201 5 824
客户 367 6 548
合计 1 568 12 372
客户% 23.4 53.8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源于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
C.淡化了门第等级观念
D.与唐末以来政局动荡有关
9.(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
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
10.(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户籍制度时指出,“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宋朝客户主户之间依附关系更为牢固
B.元朝实行“大索貌阅”激化民族矛盾
C.元朝“诸色户计”推动百姓身份趋于平等
D.明朝沿袭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制度
11.(2024·广东综合能力检测)学者研究基层治理制度,其研究成果(如下表)突出反映了秦汉到明朝(  )
时期 基层治理制度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到隋代 乡里制 什伍制
唐朝 邻保制
宋元 保甲制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
A.政府对地方治理能力加强
B.基层治理制度的继承创新
C.基层与中央体系相互配合
D.基层治理制度的逐渐发展
12.(2024·广西一模)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
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
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
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
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如皋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战国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唐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宋 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坐法处罚
清 保甲“弭盗贼、缉逃人、查赌博、诘奸宄、均力役、息武断、睦乡里、课耕桑、寓旌别,无一善不备”
——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安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1.A 由于在实际的商业交换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面额和携带、保存是否方便的需求,因而出现了材料现象中的变化和差异,等于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交易时间的延长不影响实际重量和尺寸的大小,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实现统一,所以货币没法完成统一化的历史任务,且货币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排除C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不同区域间产量、经济结构、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与货币流通无关,排除D项。
2.B 秦统一后,对不同性质的六国遗民采取差序化户籍管理制度,这种户籍制度立足实际情况,区分了普通入籍、可入籍但需要集中监督和必须打击者的具体情况,这有利于加强对六国遗民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新兴王朝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秦代赋税征收以人口为主要标准,因此将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编入户籍可以扩大赋役征收的范围,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进行分层次的户籍管理,不能体现“体系”和“完备”,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强化了对六国遗民的控制和管理,减少了六国移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排除D项。
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为刘邦提供了赋役征发的重要依据,故选A项;仅通过收集图书资料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家的治理体系得到了完善,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无关,因为秦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汉朝没有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通过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国家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民众的土地和财产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B项正确;汉初尚未出现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与农业劳作方式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与汉初情况不符,排除D项。
5.D 材料反映了唐德宗时期,部分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政府拨出物资救济的史实,反映出政府在社会救济中为民众提供保障,故选D项;唐朝政府的救济主要是来减轻灾民的困难,为灾民提供人文关怀,排除A项;材料没有其他社会救济主体的情况,不能直接得出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影响,体现的是唐朝政府的社会救济,排除C项。
6.B 据材料可知,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铸造五铢钱,并实行货币统一。这种钱币的铸造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和重量,提高了货币的流通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规范铸币,对货币进行统一管理这是加强了而不是“放松了”对商业领域的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是削弱了诸侯的权力,但是不会加快诸侯叛乱的爆发,排除C项;仅是“三官铸币”无法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D项表述片面,排除。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轼考虑到李方叔日后可能会出卖自己赠予的马匹,遂为其出公据,事先说明马匹来源,以减少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麻烦,说明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交易程序,无法看出“程序比较烦琐”,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当时对马匹交易的管控情况,“开始放松”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契约与税收无关,排除D项。
8.D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北宋一百年间,广东梅州的主户与客户都有大幅增加,这是由于唐末以来北方政局动荡和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并立,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从而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梅州地区主户和客户数量的大幅增加,并未体现其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表格中的主户与客户都大幅增加,不能用土地兼并程度加深去解读,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关于二者地位的比较,所以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鱼鳞图册的出现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日益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乡里组织是否规范有序无关,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施的户籍制度“诸色户计”有一些消极影响,且这一制度被明朝所继承,故选D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实行的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的户口类型以职业定户籍,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不得变动,不能推动百姓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
1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基层治理机制是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理,历朝历代积极改革,在基层治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不是“地方治理”,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中央体系,排除C项;“逐渐发展”以偏概全,排除D项。
12.B 据材料,明朝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以救贫,并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通过加强家法与国法的联系,从而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故选B项;材料“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与政府的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以救贫,而非耕读传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族关系,排除D项。
13.
论点 论述
中国古代 以多重手 段构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  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督,联防连坐,百姓参与到社会治安中来
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
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治安
完善地方基层组织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
总结 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其他论题: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安治理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通过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中国古代基层采用强制高压手段维持社会治安。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主要采取以民治民的手段。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保甲”等得出论题:中国古代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其次,展开论述,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基层治理措施展开论述,如先秦时期,据材料“有罪奇邪则相及”得出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督,联防连坐,百姓参与社会治安中来;唐朝,据材料“诸造畜……流三千里”得出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宋代时,据材料“保丁……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得出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治安;据材料“保甲‘弭盗贼……无一善不备’”得出完善地方基层组织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最后总结,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3 / 3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变进程表明,乡里两级行政架构、以宗法组织为依托、邻里监督设计、互助互济机制是乡村治理的共性形态,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 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信贷和契约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    ”。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①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 ②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明朝 ①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②自明朝中期起,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①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②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信贷
西周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      的记载
春秋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
宋朝     、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    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
(2)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 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    ,不分男女。 ③徭役:秦汉徭役有        三种
隋唐 ①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    役。 ②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    ”代替。 ③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    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      ”
明朝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 ②明朝后期,推行      ,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三、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 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②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    、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 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 ①隋命州县官“    ”,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①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      ”。 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四、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基层组织
秦汉 ①县下设    和里。 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 ③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   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五、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    ,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汉朝 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古代优抚政策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生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编户制度: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编户农民要担负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力役或兵役)等。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7课图片:石染典买马契改编。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作证情况。另一份出土于吐鲁番的《石染典过所》中还记载了唐政府在瓜州、沙州等地的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以上材料反映当时(  )
A.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B.政府积极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D.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拥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独特民族风格的货币文化。
(2)包罗万象:中国货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并与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光芒四射:经过漫长的对外交往,中国货币文化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货币文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层组织的主要管理功能
(1)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劝民行善,维护专制统治。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主题一 方圆之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材料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明代货币演变各阶段的特征,分析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主题二 基层架构——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材料 忽必烈对全国户籍实行编定术,即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以下诸色:军户、站户、民户、匠户、儒户、医卜户、阴阳户、僧户、道户、也里可温户、达失蛮户、斡脱户、商贾户、盐户、窑冶户、船户、海道梢水户、弓手户、多递户、打捕鹰房户。户籍的各类一旦编定,不能任意改变,各安生理,各务本业。除军、匠户外,户又分等。根据每户“事产多寡”分为三等九甲,即九等。1270年,忽必烈还下诏公布社制,无论各族什么户,凡50家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晓农事、有兼丁的人为社长。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中国元代经济史》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户籍改革的措施。简析忽必烈户籍改革的积极作用。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材料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四大特点
严 密 性 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
独立性 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职能和乡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时,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会的各种职责,自成一体、自我运转,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宗法性 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
自治性 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自治表现为血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村民的整体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治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加大,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常出现,应重点关注。命题区域集中在基层治理、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等主干知识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表格、文献史料。 (2)角度预测:通过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考查货币演变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代书写载体变革反映的户籍制度的演变,考查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通过古代基层治理的多种方式,考查淳厚民风、民德归厚的治理目标
(2024·江苏高考4题)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命题立意 本题以广东《博罗县志》的记载创设学术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通过对明朝知县职责的认识,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明嘉靖、隆庆年间;广东博罗县。 题眼: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
教材 探源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解题 陷阱 以偏概全 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排除A项
主次不分 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
说法绝对 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
1.〔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湖南高考4题)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2024·湖北高考4题)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3.〔学习情境·赋税制度〕(2024·安徽高考5题)下表为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4.(2024·浙江1月高考16题)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交子 白银
2.借贷纠纷 货币信贷 飞钱 交子 钱铺 资本性
二、算赋 更卒、正卒、戍卒 租调 庸 田亩 科差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三、宗室籍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诸色户计 黄册
四、1.乡 里甲制 2.(2)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3)乡里制
五、1.(2)①救灾 (3)常平仓 2.(2)①鸠杖
教材边角
D 材料中的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作证情况,这说明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故选D项;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仅有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无法体现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排除C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
信息 获取 “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
知识 依据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要点 归纳 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均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以下诸色”“下诏公布社制”
知识 依据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要点 归纳 措施: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实行社制管理模式。 作用:各民族按职业入籍,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交融;由年高晓农事者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按职业入籍加强了社会分工且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和巩固
情境2
信息 获取 “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知识 依据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要点 归纳 特点:地位重要,职责范围广;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B 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2.B 江南地区的民众与北方的汉人相比,赋税负担相对较轻,这表明元朝前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即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关于元朝前期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或措施,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描述了江南地区的赋税种类和民众的负担情况,并没有提到赋税名目的简化,C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南宋故地(即江南地区)的赋税征收状况,未涉及南人地位的变化,D项错误。
知识拓展:元朝赋税制度是南北异制的主要原因
(1)元朝统治者征服各地的时间不同,只能因时立制,不可能强求统一。
(2)元朝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尽一致,因此只能因地立法,不能强求制度上的统一。
(3)赋税制度的差别,有利于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封建专制。
3.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调整并未直接体现役银分摊对商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排除C项;役银分摊人丁税额降低,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故选C项;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停造黄册,排除A项;材料不确定是不是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 / 8(共86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15讲 
中国古代的货币、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我国
古代乡村治理的演变进程表明,乡里两级行
政架构、以宗法组织为依托、邻里监督设
计、互助互济机制是乡村治理的共性形态,
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
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
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
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
互动的特征。 ——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
国古代 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货币
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中国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
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
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
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
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
要措施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信贷和契约
1.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
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 ,这种样式
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铜铸币 
圆形方孔钱 
时间 表现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 ”。纸币作为辅
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①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
②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交子 
时间 表现
明朝 ①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②自明朝中期起, 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
本支付手段
清朝 ①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②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
发展
白银 
2. 信贷
西周 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 的记载
春秋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
唐朝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

宋朝 、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朝中期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 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
本票性质的庄票
借贷纠纷 
货币信贷 

钱 
交子 
钱铺 
资本性 
3. 商业契约
(1)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
(2)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
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 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
,不分男女。
③徭役:秦汉徭役有 三种
隋唐 ①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 役。
②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 ”代替。
③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 征收
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赋 
更卒、正卒、戍卒 
租调 
庸 
田亩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 ”
科差 
明朝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
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 ”。
②明朝后期,推行 ,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
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
亩 
三、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 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②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
的 、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
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
家的“ ”。
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宗室籍 
编户齐民 
隋唐 ①隋命州县官“ ”,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
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①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
”。
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大索貌阅 
诸色户
计 
明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
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
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
记人口数量
黄册 
四、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
1. 基层组织
秦汉 ①县下设 和里。
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
盗。里设里正。
③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
正、村正
明朝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乡 
里甲制 
2. 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

唐朝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实施保甲制
明朝 推行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 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的保甲制合一。
乡里制 
五、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 历代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
少保障。
(2)特点
①主体: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救济的重点在 ,核心在于保证粮
食供应。
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救灾 
(3)发展
汉朝 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宋朝 ①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
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常平仓 
(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
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
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②设置机构: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
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
的养济院。
鸠杖 
2. 古代优抚政策
(3)意义: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生
活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编户制度: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编户农民要担负田租、算赋和口赋、更赋(力役或兵役)等。既是行政管
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7课图片:石染典买马契改编。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代商人石染典买马契,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
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作证情况。另一
份出土于吐鲁番的《石染典过所》中还记载了唐政府在瓜州、沙州等地的
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以上材料反映当时(  )
A.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B. 政府积极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D. 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

解析:  材料中的契约明确记载了买卖双方的个人信息、商品状况、交
易细节、违约责任及3位保人作证情况,这说明契约有效保护交易双方的
权益,故选D项;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项;材料中仅有地方官员批准石染典过境经商的情况,无法体现政府对商
品经济发展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
排除C项。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拥
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独特民族风格的货币文化。
(2)包罗万象:中国货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并与众多学科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光芒四射:经过漫长的对外交往,中国货币文化对中国境内少数民
族、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货币文化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层组织的主要管理功能
(1)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劝民行善,维护专制统治。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方圆之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材料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
又印制“大明宝钞”,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
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
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
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
的实施,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
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明代货币演变各阶段的特征,分析白银成为普遍
流通型货币的原因。
信息 获取 “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
钞’”“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
法的实施”
知识 依据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
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要点 归纳 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均具有缺陷;白银
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
币需求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
“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
钞’”“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
法的实施”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
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均具有缺陷;白银
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
币需求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
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
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
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
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
一次重大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
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
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统一铸造
“开元通宝”钱,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
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铸造铁钱。铁钱笨重,携带
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主题二 基层架构——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材料 忽必烈对全国户籍实行编定术,即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
籍。大致有以下诸色:军户、站户、民户、匠户、儒户、医卜户、阴阳
户、僧户、道户、也里可温户、达失蛮户、斡脱户、商贾户、盐户、窑冶
户、船户、海道梢水户、弓手户、多递户、打捕鹰房户。户籍的各类一旦
编定,不能任意改变,各安生理,各务本业。除军、匠户外,户又分等。
根据每户“事产多寡”分为三等九甲,即九等。1270年,忽必烈还下诏公
布社制,无论各族什么户,凡50家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晓农事、有兼
丁的人为社长。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中国元代经济史》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户籍改革的措施。简析忽必烈户籍改革的
积极作用。
信息 获取 “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以下诸色”“下诏公
布社制”
知识 依据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
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
得变动
“把全国人民编为以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以下诸色”“下诏公
布社制”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
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
得变动
要点 归纳 措施: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实
行社制管理模式。
作用:各民族按职业入籍,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民族交融;由年高晓农事者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
展;按职业入籍加强了社会分工且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
和巩固
措施: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实
行社制管理模式。
作用:各民族按职业入籍,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民族交融;由年高晓农事者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
展;按职业入籍加强了社会分工且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
和巩固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材料 宋代乡、耆与都保等乡村组织成为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
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
务等职责。因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组织,其构建依据“有补治道”的原
则,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使乡村子弟自觉遵行三纲五常,由
“孝”“慈”向“忠”“敬”转化,将家族伦理与国家、社会伦理相结
合。除此之外,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装等各种各样的非
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摘编自谭景玉《宋代乡村社会“自治”论质疑》等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信息 获取 “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
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注重封
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
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知识 依据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
层组织
要点 归纳 特点:地位重要,职责范围广;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
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整个国家行政组织的‘神经末梢’”“国家赋予这些组织在乡
村社会中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等职责”“注重封
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间经济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武
装等各种各样的非血缘组织也不断出现”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
层组织
特点:地位重要,职责范围广;注重封建伦理的教化与培育;民
间组织分布广泛;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1.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
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
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
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
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
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
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
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
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
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2. 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四大特点
严 密
性 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控制,这是“经”;宗族组织、
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
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
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
独 立
性 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职能和乡里社会公共管理
职能时,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具有
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会的各
种职责,自成一体、自我运转,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宗 法
性 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组成
的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关系
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
自 治
性 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
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自治表现为血
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村民的整
体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治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加大,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
择题也常出现,应重点关注。命题区域集中在基层治理、户
籍制度、赋税制度等主干知识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表格、文献史料。
(2)角度预测:通过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考查货币演变
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代书写载体变革反映的户籍
制度的演变,考查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通过古代基
层治理的多种方式,考查淳厚民风、民德归厚的治理目标
(2024·江苏高考4题)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
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
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
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 乡约与法律合流 B. 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 保甲制形同虚设 D.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命题立意 本题以广东《博罗县志》的记载创设学术情境,考查中国古代的
基层治理。通过对明朝知县职责的认识,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明嘉靖、隆庆年间;广东博罗县。
题眼: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
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
教材 探源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
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解题 陷阱 以偏 概全 材料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排除A项
主次 不分 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
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
说法 绝对 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
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
1. 〔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湖南高考4题)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
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
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
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
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
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
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
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中一
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2. (2024·湖北高考4题)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
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
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
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 抑制土地兼并 B. 优容江南经济
C. 简化赋税名目 D. 提高南人地位

解析:  江南地区的民众与北方的汉人相比,赋税负担相对较轻,这表
明元朝前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即优容江南经济,B项
正确;材料未提及关于元朝前期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或措施,A项错误;
材料中只是描述了江南地区的赋税种类和民众的负担情况,并没有提到赋
税名目的简化,C项错误;材料提到了南宋故地(即江南地区)的赋税征
收状况,未涉及南人地位的变化,D项错误。
知识拓展:元朝赋税制度是南北异制的主要原因
(1)元朝统治者征服各地的时间不同,只能因时立制,不可能强求统
一。
(2)元朝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尽一致,因
此只能因地立法,不能强求制度上的统一。
(3)赋税制度的差别,有利于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封
建专制。
3. 〔学习情境·赋税制度〕(2024·安徽高考5题)下表为明代东南地区四县
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
(两) 田赋
(两) 丁银
(两) 田赋
(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 增加了人丁税额 B. 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 制约了商业发展 D. 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
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的增长,B
项正确;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调整并
未直接体现役银分摊对商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排除C项;役银分摊人丁税
额降低,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4. (2024·浙江1月高考16题)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
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
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
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 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 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 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 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
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故选C项;监察
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
停造黄册,排除A项;材料不确定是不是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
册,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
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
大。这一现象(  )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 完成了货币统一化的历史任务
D. 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于在实际的商业交换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面额和携带、保存
是否方便的需求,因而出现了材料现象中的变化和差异,等于适应了当时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交易时间的延长不影响实际重量和尺寸
的大小,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实现统
一,所以货币没法完成统一化的历史任务,且货币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
排除C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不同区域间产量、经济结构、技
术、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与货币流通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湖北名校联盟检测)秦统一后,对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实行
差序化户籍政策。这一举措(  )
第一层次 “新黔首户” “新地”六国遗民符合条件可重新登记户籍者
第二层次 “从户” 需集中监督的,具有编户资格的士伍、庶人和
被释放者
第三层次 不具有编 制户籍者 带刑具的囚徒,人身归属官府者
A. 使赋役征收的范围迅速缩小 B. 有利于实现新兴王朝的社会安定
C. 使基层社会控制体系更完备 D. 激起六国遗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秦统一后,对不同性质的六国遗民采取差序化户籍管理制度,
这种户籍制度立足实际情况,区分了普通入籍、可入籍但需要集中监督和
必须打击者的具体情况,这有利于加强对六国遗民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新
兴王朝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秦代赋税征收以人口为主要标准,因
此将新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编入户籍可以扩大赋役征收的范围,排除A
项;材料仅涉及对纳入版图的六国遗民进行分层次的户籍管理,不能体现
“体系”和“完备”,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强化了对六国遗民的控制
和管理,减少了六国移民对秦政的普遍抵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福建龙岩三模)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
天下阨(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何此举(  )
A. 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
B. 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
C. 开启了郡国并行制度
D. 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
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为刘邦提供了赋役征
发的重要依据,故选A项;仅通过收集图书资料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家的治
理体系得到了完善,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无关,
因为秦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汉朝没有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
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南通二模)汉初,国家以编制的户籍为主要依据,授予民众田
宅,没有立户占有田宅是违法的。民众按照遗嘱获得的田宅可以先行占
有,到每年八月户口登记核查之日,必须立户并把所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
上。这一举措(  )
A. 源于土地兼并严重 B. 便于国家赋役征发
C. 变革农业劳作方式 D. 健全基层里甲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
役的重要依据,通过将田宅登记在户籍之上,国家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民众
的土地和财产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B项正确;汉初
尚未出现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与农业劳作方式相关的信
息,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明清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制度,与汉初情况不
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秋七月庚辰,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
千石。”这说明当时(  )
A.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
B. 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C. 两税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德宗时期,部分地区出现自然灾害,政府拨出物
资救济的史实,反映出政府在社会救济中为民众提供保障,故选D项;唐
朝政府的救济主要是来减轻灾民的困难,为灾民提供人文关怀,排除A
项;材料没有其他社会救济主体的情况,不能直接得出社会救济主要由政
府实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影响,体现的是唐朝政府
的社会救济,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陕西铜川三模)《汉书·食货志下》载:“自孝武(汉武帝)元
狩五年,三官(指上林苑的钟官、辨铜、均输机构)初铸五铢钱,至平帝
元始中,成钱三百八十亿万余云。”这一举措(  )
A. 放松了商业领域的管理
B. 统一了货币管理的形式
C. 加快了诸侯叛乱的爆发
D.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由上林
苑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铸造五铢钱,并实行货币统一。这种钱币的铸
造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和重量,提高了货币的流通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政
府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规范铸币,对货币进行统一管理这是
加强了而不是“放松了”对商业领域的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的这一举
措是削弱了诸侯的权力,但是不会加快诸侯叛乱的爆发,排除C项;仅是
“三官铸币”无法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D项表述片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河南郑州二模)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
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
的契约中说:“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
时(  )
A. 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烦琐
B. 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
C. 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
D. 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轼考虑到李方叔日后可能会出卖自
己赠予的马匹,遂为其出公据,事先说明马匹来源,以减少交易中可能出
现的麻烦,说明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交易程
序,无法看出“程序比较烦琐”,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当时对马匹交
易的管控情况,“开始放松”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中契约与税收无
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北宋《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两书
成书相差一百年左右,百年间两书记载的梅州(今属广东)主户和客户情
况如下表。这一变化(  )
成书时间 《太平寰宇记》(976—983年) 《元丰九域志》(1080年)
主户 1 201 5 824
客户 367 6 548
合计 1 568 12 372
客户% 23.4 53.8
A.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 源于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
C. 淡化了门第等级观念 D. 与唐末以来政局动荡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北宋一百年间,广东梅州的主户与
客户都有大幅增加,这是由于唐末以来北方政局动荡和少数民族政权与汉
族政权的并立,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从而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故
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梅州地区主户和客户数量的大幅增加,并未体现其
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表格中的主户与客户都大幅增加,不能
用土地兼并程度加深去解读,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关于二者地位的比
较,所以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
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
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
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
A. 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 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 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 乡里组织规范有序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鱼鳞图册的出现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
会的管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日益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B
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乡里组织是否规范有序无
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江苏苏州八校三模)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户籍制度时指出,“在
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
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
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宋朝客户主户之间依附关系更为牢固
B. 元朝实行“大索貌阅”激化民族矛盾
C. 元朝“诸色户计”推动百姓身份趋于平等
D. 明朝沿袭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施的户籍制度“诸色户计”有
一些消极影响,且这一制度被明朝所继承,故选D项;宋朝商品经济发
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实行的整顿户籍
和赋役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的户口类型以职业定户
籍,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不得变动,不能推动百姓身份趋于
平等,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广东综合能力检测)学者研究基层治理制度,其研究成果(如
下表)突出反映了秦汉到明朝(  )
时期 基层治理制度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到隋代 乡里制 什伍制
唐朝 邻保制
宋元 保甲制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
A. 政府对地方治理能力加强 B. 基层治理制度的继承创新
C. 基层与中央体系相互配合 D. 基层治理制度的逐渐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基层治理机制是在不断变化,为了
更好地进行治理,历朝历代积极改革,在基层治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
继承创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不是“地方治
理”,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中央体系,排除C项;“逐渐发展”以
偏概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广西一模)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
救贫。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
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  )
A. 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 B. 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
C. 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 D. 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明朝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以救贫,并将
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
些做法的出发点是通过加强家法与国法的联系,从而保障宗族救助的落
实,故选B项;材料“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与政府的基层
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以救贫,而
非耕读传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族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江苏如皋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
及”
战国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唐 “诸造畜蛊毒及教令者,绞;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
正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宋 保丁在本大保地界往来巡逻,遇有盗贼,击鼓报警,大保长及
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如果保内有犯罪者,须报官府,如
知情不告,则按五保连坐法处罚
清 保甲“弭盗贼、缉逃人、查赌博、诘奸宄、均力役、息武断、
睦乡里、课耕桑、寓旌别,无一善不备”
——摘编自张利《略论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安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
清晰。)
论点 论述
中国古代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
管理体系  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
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督,联防连坐,百姓参与到社会治安中来
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论点 论述
中国古代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
管理体系  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治安
完善地方基层组织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
总结 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其他论题: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安治理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通过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中国古代基层采用强制高压手段维持社会治安。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主要采取以民治民的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保甲”等得
出论题:中国古代以多重手段构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其次,展开论述,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基层治理措施展开论述,如先秦时
期,据材料“有罪奇邪则相及”得出加强户籍管理,利用联保、连坐等高
压手段加强基层治安管理;西周和战国时期,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员相互监
督,联防连坐,百姓参与社会治安中来;唐朝,据材料“诸造畜……流三
千里”得出追究基层治安管理负责人的责任。遇到社会治安事件,唐朝里
正知而不纠,将受到流放等惩罚。以此督促基层官员维护社会治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宋代时,据材料“保丁……击鼓报警,大保长及其同保居民都须前往救应”
得出建立严密的基层治安网络,宋代保丁都要承担起维护地区治安的责任,
遇有盗贼,同保居民皆前往救应。以此建立起基层治安网络,维护了社会
治安;据材料“保甲‘弭盗贼……无一善不备’”得出完善地方基层组织
职能,清代保甲制度职能更加完备,强化社会教化,中央政治权力渗入基
层组织,严密控制基层社会。最后总结,古代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是历代加
强中央集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