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8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8页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和平特使——大熊猫
熊猫外交
《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
图中的动物是什么?这种动物在明代被国人称之为什么?它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麒麟外交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
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朝贺乐章《殿前欢》
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宫廷宴请图
这种心态,是当时的航海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所无法理解的。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四夷来朝
frnshu=fanfanfanshuguo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GFHGUIHYFFFMMMMMMMFFFFFFFFFFEEEEEEEEJIJHIJIKJGGGGHNNNGGGJIJIJIJIJOMFF
藩属国
宗藩关系
册封、朝贡贸易、帮助藩属国稳定秩序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无疑是全球化的开端,世界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预示着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标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大航海时代的进与退
“永乐中,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15-17世纪)
明初“命使出疆,周于四维,足履其境者三十六人。”——《明实录》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1.人物档案:郑和其人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升迁)太监,并赐姓郑”…… —《明史·郑和传》
明代中书舍人袁忠彻记述,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内侍中无与比者。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2.空间定位:西洋何在
文莱
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东洋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 ——《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发展海外贸易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3.问题探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时间、
远航次数、出发地、
最远到达的地方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
东海岸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4.读图: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5.问题探究: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够成功
“永乐中,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卷一百一十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长44丈(138米)宽18丈(50.94米)舵杆 3.6 丈。吃水一丈多深(4-5米)世界上木船建造的最高水平
明成祖更是锐意开拓,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以打开对外交往新局面。——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相关史事
经济基础:明朝国力的强盛
飞燕阵编队
科技条件: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提高;地理知识的进步。
政府支持:明成祖大力支持
个人能力:郑和个人的能力出众,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队人数 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有60多艘。首航时27000多人 17艘,船队首航时90多人 4艘,船队首航时160多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大陆 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从航海史角度看: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6.多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
6.多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比比皆是。各国或跟随郑和船队回朝,或派使者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第6次远航返回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山东苏禄国王墓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力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榜葛剌进麒麟图》
从文明交流角度看:
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
明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渤泥国的苏泥勃青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明交流;
6.多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中国宝船到彼(祖法儿国),开读赏赐(皇帝圣喻)毕,其王差头目遍喻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贮丝(绸缎)瓷器等物。
——《瀛涯胜览校注》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
第一篇章:示威——郑和下西洋
6.多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
动因不同
具体行为不同
历史影响不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朝贡贸易: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西方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经济效益不同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西方的航海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触发了殖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周中坚《拉开海洋探索时代的壮阔序幕》
名词解释:倭寇与倭患
元末明初倭寇:
明朝中期倭患: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到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勾结,在沿海抢劫作乱,无恶不作,造成严重倭患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大肆毁掠……一望赭[zhě]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千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采九德《倭寇事略》
第二篇章:势危——戚继光抗倭
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 ——《浅析明朝倭寇问题》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天皇皇,
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二郎。
倭寇来,不要慌,
我自戚爷会抵挡。
——明朝东南沿海民谣
抗倭战况
台州
福建
广东
“共擒斩倭首1426夷,焚溺死者4000有余”。——《明世宗实录》卷501),史称台州大捷。
战役 倭寇伤亡 戚家军伤亡
宁海之战 杀敌数百 无阵亡
新河之战 灭倭寇500人 阵亡3人
花街之战 斩首倭寇308人 阵亡3人
上峰岭之战 全歼倭寇2000人 阵亡3人
··· ··· ···
在福建、广东共斩首348级,俘敌29人,解救被掳的百姓800余人,明军仅阵亡13人。
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第二篇章:势危——戚继光抗倭
问题探究: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倭变事略》
抗倭斗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第二篇章:势危——戚继光抗倭
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有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感受人物精神、体会戚继光抗倭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第二篇章:势危——戚继光抗倭
材料一“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明万历援朝战争
藩属国
宗主国
丰臣秀吉
时间:1592-1598年
影响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平倭诏》
显示明朝果断出兵抗倭的决心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意志
第二篇章:势危——援朝战争
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明史·朝鲜传》
影响:明朝耗费巨额军费,财政陷入困境;大量精锐部队在朝鲜作战,辽东地区军事力量被削弱,为后金的崛起埋下了隐患,战争也加剧了明朝内部矛盾。
第二篇章:势危——援朝战争
“隆庆元年(1567年),解除海禁,开设月港洋市,准贩东西二洋。”——《东西洋考》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明穆宗实录》
倭患解除后,明朝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6-17世纪早期殖民掠夺
16-17世纪,欧洲通过殖民掠夺和扩张开始飞速发展,开启近代化进程,开始走在世界前列。
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在澳门上岸,搭棚建屋,进行贸易。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1573年
1887年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第二篇章:势危——葡萄牙侵澳
措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守澳官的设立不仅是明朝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标志,也是对外展示明朝对澳门拥有管辖权的一种方式,这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具有重要的。
澳门沦为葡萄牙殖民地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充分暴露出明清政府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势危,海防能力的薄弱,对世界大变局的认识不清,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1999年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与祖国分离446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明朝中后期
(国力衰落)
示威:郑和下西洋
势危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退
大航海时代的进与退
从“进”到“退”
是明政府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拓转向主动收缩的过程;
由示威到势危
说明了国家实力决定了对外关系
大航海时代的进与退
从“进”到“退”
由“示威”到“势危”
是明政府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拓转向主动收缩的过程;
说明了国家实力决定了对外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