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5·安徽蚌埠模拟)据学者估算,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战争支出分别约为3 000万两和1 263万两白银,各自占中英两国1840年财政收入的70%和8%。而同时期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20%,英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这反映了( )A.物质基础决定战争胜负B.关税成为清廷主要财源C.两国政府执政能力不同D.中国经济发展远超英国2.(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而《申谕英夷告示》中记载,三元里人民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说明了当地民众( )A.已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B.爱国情怀高于其他地区民众C.认为清政府腐败不堪不能依靠D.宗族观念高于近代国家观念3.(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开学考试)一位法国学者将某场战争的终结称为近代北京的“序曲”,这场战争后,北京重开教堂,允准西方各国进京设立医院、银行、学校等机构。该学者提及的这场战争( )A.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B.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D.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4.(2025·山东中学联盟质量测评)魏源认识到西方的机器技术在民用方面比军用方面有更广阔的前途,因而主张发展民用机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机械、商用轮船、望远镜、蒸汽磨等,“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产品自行出售。由此可知魏源( )A.开启了早期现代化尝试B.系统学习西方生产技术C.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D.指出了强国御侮新方向5.(2025·湖南长沙师大附中月考)1861年初,常熟太平军决定“着佃启征田赋”,即佃户交租,地主交粮。佃农在交粮后,仍有交租义务。期间,针对地主不经备案私自收租,当局颁布田凭政策,地主对领凭收租反应冷淡。这主要反映出( )A.苏浙农村社会经济秩序崩溃B.太平军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C.常熟地区地主阶级实力强大D.太平天国土地政策效果不佳6.(2025·广东茂名联考)洋务派以“求富”之名,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四种经营方式,其产品或服务多直接面向市场,劳动力则多来自雇佣。由此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 )A.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是官办军事工业的附庸C.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D.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7.(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 )A.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B.反映了晚清的财政困局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8.(2025·山西晋中联考)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部就法国侵略越南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观点(如下表)的争论。这反映出( )观点 代表人物 简介援越 抗法 张之洞 今日事势,不防不可,欲防不能。非庇属国,无以为固吾圉之计,非扬兵威,无以为议条约之资。防务要关键,惟在拒外侮,不启衅端弃越 自守 李鸿章 若陈师远出,而(法)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祸连接,防不胜防……盖使越为法并,则边患伏于将来;我与法争,则兵端开于俄顷。其利害轻重,较然可睹A.国力衰弱影响边疆危机的处理B.清廷内部国家主权意识差异明显C.宗藩体系制约国防战略的制定D.中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已丧失9.(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如图选自1895年英国报纸的一幅漫画,俄国:“他要把这些都拿走吗!”英国:“这个……游戏很公平,我觉得没必要介入。”该漫画反映出( )A.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B.争夺路权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C.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争夺与妥协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10.(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据此可知( )A.甲午战争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甲午战争让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甲午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甲午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11.晚清政府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较大规模地开启了边疆治理内地化的进程:先是以新疆建省应对沙俄入侵西北的妄举;后以台湾建省应对日本袭扰宝岛的举动;再以东北建省应对日本、沙俄对旅顺、大连的强租;最后,以东沙岛、西沙岛主权宣示应对日、法等国对海疆的觊觎。据此可知,晚清( )A.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B.边疆治理海防与塞防并举C.省制维护了国家主权D.国防近代化取得明显进展12.(2025·山西太原月考)邸报,又称京报、朝报,抄录谕旨及题本、奏折。19世纪末起,除了按日印刷的邸报外,还出现了商业性出版的《谕折汇存》(按月编纂)和《谕折录要》(按年编纂),发行量巨大。这一状况( )A.折射出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B.为清廷政治变革提供了助益C.拓宽了民众政治监督的渠道D.体现出民间的文化需求日甚13.(2025·湖南常德一中月考)1900年夏,南方一家著名报纸刊登文章指出,有许多城市的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说北方省份的义和拳召集党羽为难各地的教堂、教士,多次与官兵对抗,“罪大恶极”“无稽谢语层出不穷,闾巷不逞之徒复从而和之”。这反映出( )A.晚清统治不得民心B.南方缺乏革命的氛围C.民众关心时局变化D.媒体大都反对义和团14.(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1900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 )A.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C.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 D.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15.(2025·福建福州质检)20世纪初,中国报刊书籍频繁宣传的“西方美人”不再是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贵妇名媛,而是诸如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圣女贞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罗兰夫人等。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中国( )A.妇女政治权利提高 B.传统婚姻观念崩塌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6.(2025·山东潍坊模拟)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当时铁路有几段朝南或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如图)。据此可知( )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兴衰 B.国家路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铁路便利了德国的扩张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5·贵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传统中国天下观以及与他国交往的模式遭受冲击。总理衙门成立后,为因应邻国崛起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以及保护海外侨民的现实需要,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并在1875年将该计划付诸实施,清朝的驻外使节开始承担搜集情报、保护侨民、购置机械、学习洋务的使命。材料二 1866—1875年清朝关于遣使问题讨论(节选部分)参与者 意见、理由与方案1866年 4— 11月 江西巡抚 刘坤一 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浙江巡抚 马新贻 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却予对方以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国之政1874年 11— 12月 直隶总督 北洋大臣 李鸿章 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若有使臣在日,当能预阻日本侵台,“派往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俟公使到彼,应再酌设总理事官,分驻口岸,自理讼赋,以维国体。不特此也,即泰西诸大邦,亦当特简大臣轮往兼驻,重其禄赏而定以年限,以宣威信、通情款”——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遣使问题讨论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以维国体、以宣威信”的失败。(8分)18.(2025·江苏镇江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41年6月底,遭投降派诬陷而被革职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在路过镇江时,客居扬州的魏源特地赶来,在江边上设宴款待林则徐。此后,两位挚友同宿一室,相与长谈。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洲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以唤醒国民,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摘编自林敏《魏源与镇江山水》编写一幕当时林则徐与魏源的对话场景。(要求:明确列出对话主题,主题体现历史视角;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逻辑清晰。)19.(2025·广东茂名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关心国事的士人为新型社团寻找合法性时,认为清末社团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文人组织,即“自无所谓沿袭”。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并总结这些学会的宗旨是:“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于学术理想,则讲究格致之学,推广西方知识,而有兴办学堂,创设图书馆、博物院之热忱;于社会风气,则崇质简,务实际,尚平等,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新型社团的特征。(6分)(2)就材料二所示的这些学会在某一领域的宗旨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指出所选宗旨,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20.(2025·山西晋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根据材料,围绕“武汉棉业”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单元检测(六)1.C 据材料可知,战争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例,中国的比例远高于英国,这反映了两国政府在财政管理、资源调配和执政能力上的差异,故选C项;材料没有说明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或主要因素,且战争胜负受多种因素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关税在清廷财政收入中的具体占比,无法推断关税是否成为清廷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经济发展高低是由总量、结构、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材料未涉及两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排除D项。2.D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战场当地民众以局外人身份观战,说明国家主权意识观念极其淡薄,三元里人民抗英也是当地民众自发为乡族百姓报仇的行为,说明当地反抗侵略是受宗法观念、乡族情谊影响,综合可知鸦片战争期间当地民众两种行为体现宗族观念高于近代国家观念,故选D项;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告示表明其抗英目的是乡族报仇,而非抵御侵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没有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三元里人民抗英告示体现的是当地民众自发独立抗英,与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无关,排除C项。3.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其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故选C项;鸦片战争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B项;揭开了洋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排除D项。4.D 据材料可知,魏源在认识到西方机器技术在民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后,主张中国应发展自己的民用机器工业,并允许私人设厂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这反映了他指出了强国御侮新方向,故选D项;洋务运动开启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并非魏源个人,排除A项;魏源并未系统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与魏源无关,排除C项。5.B 据材料可知,太平军在常熟实行“着佃启征田赋”政策,并试图通过田凭政策规范地主收租行为,但地主对此反应冷淡,这说明太平军的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反映出其治理手段的不足,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常熟一地,无法代表整个苏浙地区,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地主阶级实力强大,且材料中并未提及地主与太平军之间的实力对比,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常熟地区的政策,并未明确提及太平天国的整体土地政策及其效果,排除D项。6.C 据材料可知,洋务派以“求富”为名,创办很多民用工业,产品面向市场,劳动力多来自雇佣,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示范带动作用,故选C项;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的关系,无法得出是官办军事工业附庸的结论,排除B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并非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者创办主体不同,排除D项。7.B 据题干可知,左宗棠西征的军费靠“借助外债”“他省协济”“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等多种方式,这反映出清政府军费不足、财政困难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没有述及左宗棠多种方式西征军费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是地方官员,由他主导军费筹集,体现的是地方权力扩大,排除D项。8.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法国相比,清廷国力衰弱,就法国侵略越南的这一事件,清政府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观点,是否与法国开战,清廷的决策十分慎重,故选A项;“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都主张维护国家主权,B项不合史实,排除;宗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防战略的制定,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9.C 该漫画描述的是俄国和英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其中俄国表现出对日本占领中国大片领土的不满,而英国则采取了一种观望和妥协的态度,没有直接介入。这反映了当时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复杂关系和互动,既有争夺也有妥协,故选C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排除A项;漫画中并未明确提及路权问题,排除B项;D项与漫画内容无直接关联,因为漫画反映的是列强之间的态度,而非中日之间的矛盾,排除。10.C 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战败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在政治上的不利影响,排除D项。11.B 材料“先是以新疆建省应对沙俄入侵西北的妄举”涉及塞防,“后以台湾建省应对日本……对海疆的觊觎”涉及海防,所以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治理海防与塞防并举,故选B项;省制在清朝早已有之,在边疆设省并非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仅仅是已有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应用,东沙岛、西沙岛主权宣示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晚清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并未能成功维护国家主权,排除C项;国防近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商业性出版的兴起,有利于读书人和官员及时了解国家的行政政策以及朝廷的动态,为政府的行为建言献策,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清廷政治变革提供了助益,故选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发行邸报,其中有些邸报具有商业性,这是政府发行并进行盈利,不是商人资本的扩张表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发行邸报,有利于民众了解政府动态,未涉及民众利用邸报给政府提政治建议,故“拓宽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所述强调政治属性较强,民间的文化需求往往强调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13.C 据材料可知,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义和团的活动,这表明民众对当时的时局变化非常关心,故选C项;民众称义和团运动“罪大恶极”,称清军为“官兵”,表明依然有人支持清朝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方革命的情况,无法得出南方缺乏革命氛围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媒体大都反对”的态度。此外,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转述民众的议论,而非媒体自身的立场,排除D项。14.B 据材料可知,英国认为其在中国应有的地位与实际不符,暗指其他列强在华的扩张影响了英国的利益,说明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上存在矛盾,故选B项;“左右了战争进程”说法夸大其词,且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社会舆论如何影响战争进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维新变法或西方舆论对此的态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宣传这些具有抗争精神和政治意义的西方女性人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民族解放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渴望,折射出了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选D项;20世纪初中国妇女政治权利并没有显著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婚姻观念的变化,B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对民族危机的反思和应对,且“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与20世纪初的中国状况不符,排除C项。16.D 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修筑了胶济铁路,当时朝南和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上存在煤矿和铁矿,修建这些路段可以掠夺经济资源,便利了德国的扩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排除A项;胶济铁路修建与国家路权遭到破坏无关,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17.(1)变化:从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转变为近代的外交观念。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2)特点:存在分歧;从反对到支持。失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失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总理衙门成立后”和“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可得从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转变为近代的外交观念。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可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结合所学可得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据材料一“总理衙门成立后”可得洋务运动的开展。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担忧”“反对”和“遣使日本与各大国”可得存在分歧;据材料二“1866年4—11月反对”和“1874年11—12月遣使日本与各大国”可得从反对到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得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失败。18.示例主题:如何抵御外敌、实现大清的中兴。魏:都是朝中那群奸佞(投降派诬陷),让林兄遭此横祸,实在可恨可叹。林:再谈这些,还有什么用?现在,我更放心不下的是时局啊!我大清岌岌可危啊!魏:哦,却是为何?林:英夷船坚炮利,更兼狡猾异常,我大清却是文恬武嬉,闭目塞听,军备废弛,焉有不败之理!魏:照林兄看来,吾辈当如何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林:我在广州任钦差大臣期间,已派人收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一书,以期了解世界大势,悟得御敌之道,图谋大清之中兴。可惜此书尚未编完,便要西去伊犁军前效力。现在我有意将书稿留给你,希望你能够继我未竟之志,不知你意下如何?魏:林兄如此重托,我定当不辱使命。在我看来,此书要了解域外大势,便要详查海外诸国之历史地理,不如取名《海国图志》,如何?林:如此甚好。魏:这本书既要了解域外大势,更要学习外夷之长处,当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林:好一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真是振聋发聩,真希望此书编成之日,能一扫天下之阴霾,振奋国人之士气。解析:首先,据材料“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洲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如何维护清朝统治)”视角列出对话主题,如“如何抵御外敌、实现大清的中兴”。其次,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围绕“林则徐被罢职的原因”“当时鸦片战争的形势及原因”“撰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编写对话。编写对话时注意文字表达准确,逻辑清晰。19.(1)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本质上袭西洋体制;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宗旨涵盖文化、政治、学术、社会等多个领域。(2)宗旨:“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晚清新型社团强调变法图强。例如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以求国家富强。他们通过创办学会、发行报刊等方式宣传变法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进程。同时,一些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如参与戊戌变法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所以这些社团在政治态度上体现出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的宗旨。解析:第(1)问,据材料二“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可得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据材料二“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可得本质上袭西洋体制;据材料二“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可得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据材料二“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可得宗旨涵盖文化、政治、学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第(2)问,首先需要就材料二所示的这些学会在某一领域的宗旨进行论述,据材料二“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务实际,尚平等,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宗旨: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可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戊戌变法的出现,变法思想的传播,社团成员参与政治活动等进行论述。20.示例论题:在西方的冲击下,武汉棉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至长江中下游,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武汉棉纺织业遭受冲击,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被迫纳入国际市场之中。与此同时,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湖北开明官僚,为救亡图存掀起了洋务运动,并在武汉等地兴建机器纺纱厂,不仅推动了武汉棉业产业的分工细化,也加速了武汉棉业的近代化转型。由于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加之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农村手工业,土布在国内外市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虽有政府和进步商人的支持,武汉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发展程度仍有限,并深受西方列强的影响。总之,在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武汉棉纺织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但囿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无法完成真正的转型。解析:首先,据材料“武汉传统棉业基本形态”“近代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武汉棉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其次,据材料中“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武汉棉纺织业遭受冲击,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被迫纳入国际市场之中;武汉等地兴建的机器纺纱厂,推动了武汉棉业产业的分工细化和武汉棉业的近代化转型;土布在国内外市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武汉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发展程度仍有限,并深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5 / 5(共54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单元检测(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025·安徽蚌埠模拟)据学者估算,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战争支出分别约为3 000万两和1 263万两白银,各自占中英两国1840年财政收入的70%和8%。而同时期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20%,英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这反映了( )A. 物质基础决定战争胜负B. 关税成为清廷主要财源C. 两国政府执政能力不同D. 中国经济发展远超英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战争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例,中国的比例远高于英国,这反映了两国政府在财政管理、资源调配和执政能力上的差异,故选C项;材料没有说明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或主要因素,且战争胜负受多种因素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关税在清廷财政收入中的具体占比,无法推断关税是否成为清廷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经济发展高低是由总量、结构、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材料未涉及两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而《申谕英夷告示》中记载,三元里人民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说明了当地民众( )A. 已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B. 爱国情怀高于其他地区民众C. 认为清政府腐败不堪不能依靠D. 宗族观念高于近代国家观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战场当地民众以局外人身份观战,说明国家主权意识观念极其淡薄,三元里人民抗英也是当地民众自发为乡族百姓报仇的行为,说明当地反抗侵略是受宗法观念、乡族情谊影响,综合可知鸦片战争期间当地民众两种行为体现宗族观念高于近代国家观念,故选D项;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告示表明其抗英目的是乡族报仇,而非抵御侵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没有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三元里人民抗英告示体现的是当地民众自发独立抗英,与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无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2025·河北邢台邢襄联盟开学考试)一位法国学者将某场战争的终结称为近代北京的“序曲”,这场战争后,北京重开教堂,允准西方各国进京设立医院、银行、学校等机构。该学者提及的这场战争( )A. 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B. 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 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D.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其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故选C项;鸦片战争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B项;揭开了洋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2025·山东中学联盟质量测评)魏源认识到西方的机器技术在民用方面比军用方面有更广阔的前途,因而主张发展民用机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机械、商用轮船、望远镜、蒸汽磨等,“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产品自行出售。由此可知魏源( )A. 开启了早期现代化尝试B. 系统学习西方生产技术C. 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D. 指出了强国御侮新方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源在认识到西方机器技术在民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后,主张中国应发展自己的民用机器工业,并允许私人设厂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这反映了他指出了强国御侮新方向,故选D项;洋务运动开启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并非魏源个人,排除A项;魏源并未系统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与魏源无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2025·湖南长沙师大附中月考)1861年初,常熟太平军决定“着佃启征田赋”,即佃户交租,地主交粮。佃农在交粮后,仍有交租义务。期间,针对地主不经备案私自收租,当局颁布田凭政策,地主对领凭收租反应冷淡。这主要反映出( )A. 苏浙农村社会经济秩序崩溃B. 太平军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C. 常熟地区地主阶级实力强大D. 太平天国土地政策效果不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太平军在常熟实行“着佃启征田赋”政策,并试图通过田凭政策规范地主收租行为,但地主对此反应冷淡,这说明太平军的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反映出其治理手段的不足,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常熟一地,无法代表整个苏浙地区,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地主阶级实力强大,且材料中并未提及地主与太平军之间的实力对比,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常熟地区的政策,并未明确提及太平天国的整体土地政策及其效果,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2025·广东茂名联考)洋务派以“求富”之名,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四种经营方式,其产品或服务多直接面向市场,劳动力则多来自雇佣。由此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 )A. 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 是官办军事工业的附庸C. 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D.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洋务派以“求富”为名,创办很多民用工业,产品面向市场,劳动力多来自雇佣,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示范带动作用,故选C项;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未强调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的关系,无法得出是官办军事工业附庸的结论,排除B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并非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者创办主体不同,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 )A. 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B. 反映了晚清的财政困局C. 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 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题干可知,左宗棠西征的军费靠“借助外债”“他省协济”“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等多种方式,这反映出清政府军费不足、财政困难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没有述及左宗棠多种方式西征军费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是地方官员,由他主导军费筹集,体现的是地方权力扩大,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2025·山西晋中联考)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部就法国侵略越南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观点(如下表)的争论。这反映出( )观点 代表人物 简介援越抗法 张之洞 今日事势,不防不可,欲防不能。非庇属国,无以为固吾圉之计,非扬兵威,无以为议条约之资。防务要关键,惟在拒外侮,不启衅端观点 代表人物 简介弃越自守 李鸿章 若陈师远出,而(法)反戈内向,顾彼失此,兵祸连接,防不胜防……盖使越为法并,则边患伏于将来;我与法争,则兵端开于俄顷。其利害轻重,较然可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国力衰弱影响边疆危机的处理B. 清廷内部国家主权意识差异明显C. 宗藩体系制约国防战略的制定D. 中国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已丧失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法国相比,清廷国力衰弱,就法国侵略越南的这一事件,清政府形成了“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观点,是否与法国开战,清廷的决策十分慎重,故选A项;“援越抗法”和“弃越自守”两派都主张维护国家主权,B项不合史实,排除;宗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防战略的制定,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如图选自1895年英国报纸的一幅漫画,俄国:“他要把这些都拿走吗!”英国:“这个……游戏很公平,我觉得没必要介入。”该漫画反映出( )A. 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B. 争夺路权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C. 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争夺与妥协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该漫画描述的是俄国和英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其中俄国表现出对日本占领中国大片领土的不满,而英国则采取了一种观望和妥协的态度,没有直接介入。这反映了当时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复杂关系和互动,既有争夺也有妥协,故选C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排除A项;漫画中并未明确提及路权问题,排除B项;D项与漫画内容无直接关联,因为漫画反映的是列强之间的态度,而非中日之间的矛盾,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2025·湖北新创涵联盟竞赛)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据此可知( )A. 甲午战争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 甲午战争让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 甲午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 甲午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甲午战败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在政治上的不利影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晚清政府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较大规模地开启了边疆治理内地化的进程:先是以新疆建省应对沙俄入侵西北的妄举;后以台湾建省应对日本袭扰宝岛的举动;再以东北建省应对日本、沙俄对旅顺、大连的强租;最后,以东沙岛、西沙岛主权宣示应对日、法等国对海疆的觊觎。据此可知,晚清( )A. 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B. 边疆治理海防与塞防并举C. 省制维护了国家主权D. 国防近代化取得明显进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先是以新疆建省应对沙俄入侵西北的妄举”涉及塞防,“后以台湾建省……对海疆的觊觎”涉及海防,所以材料反映的是边疆治理海防与塞防并举,故选B项;省制在清朝早已有之,在边疆设省并非对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仅仅是已有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应用,东沙岛、西沙岛主权宣示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晚清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并未能成功维护国家主权,排除C项;国防近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2025·山西太原月考)邸报,又称京报、朝报,抄录谕旨及题本、奏折。19世纪末起,除了按日印刷的邸报外,还出现了商业性出版的《谕折汇存》(按月编纂)和《谕折录要》(按年编纂),发行量巨大。这一状况( )A. 折射出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B. 为清廷政治变革提供了助益C. 拓宽了民众政治监督的渠道D. 体现出民间的文化需求日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商业性出版的兴起,有利于读书人和官员及时了解国家的行政政策以及朝廷的动态,为政府的行为建言献策,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清廷政治变革提供了助益,故选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发行邸报,其中有些邸报具有商业性,这是政府发行并进行盈利,不是商人资本的扩张表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发行邸报,有利于民众了解政府动态,未涉及民众利用邸报给政府提政治建议,故“拓宽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所述强调政治属性较强,民间的文化需求往往强调民众对通俗文学的需求,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2025·湖南常德一中月考)1900年夏,南方一家著名报纸刊登文章指出,有许多城市的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说北方省份的义和拳召集党羽为难各地的教堂、教士,多次与官兵对抗,“罪大恶极”“无稽谢语层出不穷,闾巷不逞之徒复从而和之”。这反映出( )A. 晚清统治不得民心B. 南方缺乏革命的氛围C. 民众关心时局变化D. 媒体大都反对义和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众在茶坊、酒肆中聚集谈论义和团的活动,这表明民众对当时的时局变化非常关心,故选C项;民众称义和团运动“罪大恶极”,称清军为“官兵”,表明依然有人支持清朝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方革命的情况,无法得出南方缺乏革命氛围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媒体大都反对”的态度。此外,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转述民众的议论,而非媒体自身的立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1900年,英国媒体积极鼓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英国的一份报纸发文称:“如果我们的力量与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完全相称,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所需要的喘息机会。很明显,我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在战前就被忽视了。”据此可知( )A. 社会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存在矛盾C. 维新变法得到了西方舆论同情D. 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认为其在中国应有的地位与实际不符,暗指其他列强在华的扩张影响了英国的利益,说明列强在华的利益分配上存在矛盾,故选B项;“左右了战争进程”说法夸大其词,且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社会舆论如何影响战争进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维新变法或西方舆论对此的态度,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2025·福建福州质检)20世纪初,中国报刊书籍频繁宣传的“西方美人”不再是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贵妇名媛,而是诸如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圣女贞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罗兰夫人等。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中国( )A. 妇女政治权利提高 B. 传统婚姻观念崩塌C. 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宣传这些具有抗争精神和政治意义的西方女性人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民族解放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渴望,折射出了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选D项;20世纪初中国妇女政治权利并没有显著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婚姻观念的变化,B项与材料不相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对民族危机的反思和应对,且“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与20世纪初的中国状况不符,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 (2025·山东潍坊模拟)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当时铁路有几段朝南或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如图)。据此可知( )A. 交通变迁影响城市兴衰B. 国家路权开始遭到破坏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 铁路便利了德国的扩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修筑了胶济铁路,当时朝南和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上存在煤矿和铁矿,修建这些路段可以掠夺经济资源,便利了德国的扩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排除A项;胶济铁路修建与国家路权遭到破坏无关,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2025·贵州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遵循自有的方式与秩序,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传统中国天下观以及与他国交往的模式遭受冲击。总理衙门成立后,为因应邻国崛起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以及保护海外侨民的现实需要,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并在1875年将该计划付诸实施,清朝的驻外使节开始承担搜集情报、保护侨民、购置机械、学习洋务的使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1866—1875年清朝关于遣使问题讨论(节选部分)参与者 意见、理由与方案1866年4— 11月 江西巡抚刘坤一 担忧。“分遣使臣往驻各国,不得任其所指,以柱石重臣弃之绝域,令得挟以为质”浙江巡抚马新贻 反对。向各国派“代国大臣”,得“秉政”虚名,却予对方以借口,使其“代国大臣”能借口秉中国之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74年 11— 12月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李鸿章 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若有使臣在日,当能预阻日本侵台,“派往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俟公使到彼,应再酌设总理事官,分驻口岸,自理讼赋,以维国体。不特此也,即泰西诸大邦,亦当特简大臣轮往兼驻,重其禄赏而定以年限,以宣威信、通情款”——摘编自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答案:变化:从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转变为近代的外交观念。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传统中国有着自己的天下观和四夷观”“总理衙门成立后”和“积极筹备向海外派遣常驻使节”可得从传统的天下观和四夷观转变为近代的外交观念。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晚清自五口通商,海禁大开”可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结合所学可得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据材料一“总理衙门成立后”可得洋务运动的开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遣使问题讨论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李鸿章“速遣使日本与各大国以维国体、以宣威信”的失败。(8分)答案:特点:存在分歧;从反对到支持。失败: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失败。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担忧”“反对”和“遣使日本与各大国”可得存在分歧;据材料二“1866年4—11月反对”和“1874年11—12月遣使日本与各大国”可得从反对到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得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失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2025·江苏镇江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41年6月底,遭投降派诬陷而被革职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在路过镇江时,客居扬州的魏源特地赶来,在江边上设宴款待林则徐。此后,两位挚友同宿一室,相与长谈。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洲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以唤醒国民,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摘编自林敏《魏源与镇江山水》编写一幕当时林则徐与魏源的对话场景。(要求:明确列出对话主题,主题体现历史视角;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逻辑清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示例主题:如何抵御外敌、实现大清的中兴。魏:都是朝中那群奸佞(投降派诬陷),让林兄遭此横祸,实在可恨可叹。林:再谈这些,还有什么用?现在,我更放心不下的是时局啊!我大清岌岌可危啊!魏:哦,却是为何?林:英夷船坚炮利,更兼狡猾异常,我大清却是文恬武嬉,闭目塞听,军备废弛,焉有不败之理!魏:照林兄看来,吾辈当如何才能挽狂澜于既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林:我在广州任钦差大臣期间,已派人收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一书,以期了解世界大势,悟得御敌之道,图谋大清之中兴。可惜此书尚未编完,便要西去伊犁军前效力。现在我有意将书稿留给你,希望你能够继我未竟之志,不知你意下如何?魏:林兄如此重托,我定当不辱使命。在我看来,此书要了解域外大势,便要详查海外诸国之历史地理,不如取名《海国图志》,如何?林:如此甚好。魏:这本书既要了解域外大势,更要学习外夷之长处,当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林:好一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真是振聋发聩,真希望此书编成之日,能一扫天下之阴霾,振奋国人之士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据材料“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洲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如何维护清朝统治)”视角列出对话主题,如“如何抵御外敌、实现大清的中兴”。其次,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围绕“林则徐被罢职的原因”“当时鸦片战争的形势及原因”“撰写《海国图志》的目的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编写对话。编写对话时注意文字表达准确,逻辑清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2025·广东茂名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关心国事的士人为新型社团寻找合法性时,认为清末社团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文人组织,即“自无所谓沿袭”。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并总结这些学会的宗旨是:“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于学术理想,则讲究格致之学,推广西方知识,而有兴办学堂,创设图书馆、博物院之热忱;于社会风气,则崇质简,务实际,尚平等,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新型社团的特征。(6分)答案: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本质上袭西洋体制;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宗旨涵盖文化、政治、学术、社会等多个领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据材料二“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可得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据材料二“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可得本质上袭西洋体制;据材料二“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可得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据材料二“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可得宗旨涵盖文化、政治、学术、社会等多个领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就材料二所示的这些学会在某一领域的宗旨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指出所选宗旨,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答案:宗旨:“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晚清新型社团强调变法图强。例如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以求国家富强。他们通过创办学会、发行报刊等方式宣传变法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进程。同时,一些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如参与戊戌变法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所以这些社团在政治态度上体现出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的宗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首先需要就材料二所示的这些学会在某一领域的宗旨进行论述,据材料二“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务实际,尚平等,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宗旨: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可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戊戌变法的出现,变法思想的传播,社团成员参与政治活动等进行论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2025·山西晋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根据材料,围绕“武汉棉业”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至长江中下游,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武汉棉纺织业遭受冲击,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被迫纳入国际市场之中。与此同时,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湖北开明官僚,为救亡图存掀起了洋务运动,并在武汉等地兴建机器纺纱厂,不仅推动了武汉棉业产业的分工细化,也加速了武汉棉业的近代化转型。由于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加之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和发达的农村手工业,土布在国内外市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虽有政府和进步商人的支持,武汉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发展程度仍有限,并深受西方列强的影响。总之,在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武汉棉纺织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但囿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无法完成真正的转型。答案:示例论题:在西方的冲击下,武汉棉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据材料“武汉传统棉业基本形态”“近代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武汉棉业开启了近代化转型。其次,据材料中“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以下方面进行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武汉棉纺织业遭受冲击,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被迫纳入国际市场之中;武汉等地兴建的机器纺纱厂,推动了武汉棉业产业的分工细化和武汉棉业的近代化转型;土布在国内外市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武汉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发展程度仍有限,并深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等。最后,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六).docx 单元检测(六).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