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讲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24·广东佛山二模)20世纪初,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并发表诗歌高呼“兴女权”“民族主义”“种族革命”“女子国民”等理念。同时,一些男性以女子笔名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D.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新政初期,清廷认为谘议局的任务为“凡地方应兴应革事宜,议员共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宣统元年(1909年),河南谘议局成立大会上,清廷代表致辞时指出:“谘议局者……(地方之事)属地方绅民,而官但当任督率倡导之责而已。”这实质上反映出( )A.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B.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C.谘议局架空了地方督抚实际权力D.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3.(2024·四川乐山一模)针对清末“新政”,有学者指出“清廷已陷于一个诡论性的微妙处境:不改革则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破产。”这反映了清末(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B.权力重心下移外溢C.满汉矛盾日益激化D.政府统治危机加深4.(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5.(2024·湖北调研)熊秉坤在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B.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C.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D.文献互证还原历史真实6.(2024·安徽蚌埠三模)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为永久计……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剌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B.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C.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D.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7.(2024·江苏南通二模)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8.(2024·贵州六校联盟联考)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9.(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末)1912年2月,为庆祝中华民国建立,爪哇泗水埠华侨上街燃炮升旗遭荷兰警察镇压。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请转饬驻荷兰公使,经刘镜人等一众外交官员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这一事件反映出临时政府( )A.获得了外交主导权 B.扭转了外交被动局面C.外交处境比较艰难 D.得到了国际社会承认10.(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C.意在挑拨南北领导人合作关系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11.(2024·重庆统测)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民国初建时“三千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共和理念普及任重道远B.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C.传统尊卑秩序未被破坏D.百姓生活习俗依然如故12.(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D.专制思想阻碍女性参政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初,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曾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下表为其采取的部分举措及各地的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举措一 举措二1910年春,军咨处通知各省督抚,拟派参谋官督理军务。海军处也电令驻泊于各省的军舰,不得擅离驻地。是年9月,陆军部咨文各省,以后各省的军需,一律由中央统筹拨给,地方督抚不得再行就地筹饷。年底,清廷又采纳载涛的建议,将从前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后改为陆军部大臣、副大臣)的惯例,一律取消。除汉族督抚群起反对外,奋起抗争的满蒙官员亦不乏其人。东三省总督锡良一改过去满蒙督抚绝不轻易联衔上奏的惯例旧制,联合各省督抚电奏清廷:“督抚对于新军亦宜仍带兼衔,俾得节制调遣,以备变起非常,因机应付”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军咨府再次提出遣派军咨使管理各省负责练兵事务的督练公所。云贵总督李经義首先致电军咨府称,如果实行军咨使监视各省军务而不受督抚节制,那就请朝廷将各省的督抚一律裁撤,否则不予承认。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恩寿等满族督抚,也出面参与联合电驳,共同抵制军咨府这一计划——王开玺《晚清变局》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观点。第21讲 辛亥革命1.C 据材料“20世纪初”及所学可知,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高呼“民族主义”,一些男性也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提出“兴女权”“民族主义”等理念的经济基础,A项逻辑关系颠倒,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没有当时社会对男女地位的认识,不能得出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是受西学的影响,“兴女权”等理念也不能说明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2.A 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既不愿过多放权给谘议局,又欲通过立宪限制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日益坐大的督抚群体、利用谘议局制约和监督地方大员,从而造成谘议局定位的变化,这反映出蕴含近代民主因素的谘议局在清廷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中得到了发展,即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故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试图通过提高谘议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抚发展,并没有体现谘议局已经完全取代督抚在地方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排除D项。3.D 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而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选D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觉醒,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与清政府权力重心下移外溢无关,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社会危机中为挽救统治开展的自救运动,未提及满汉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4.D 由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众对于革命志士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到支持,故选D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非暴力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5.B 熊秉坤在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但后来程正瀛背叛了革命并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作为革命派是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变革命的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所以从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革命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的佐证,这说明主观意图影响史实认定,故选B项;权威人物的说法也需要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并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创作时常常与时代的要求和功利性、目的性相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个文献不能互证,排除D项。6.D 据材料黄帝纪年“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剌谬”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孙中山弃黄帝纪年,采用民国纪年,顺应了“新民国之民主主义”的要求,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诉求,故选D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A项;“派系斗争”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孙中山“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不符,排除B项;C项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7.C 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注重分析中国南北割裂的局面,并对孙中山政府的实际治理能力表示担忧,这是因为分裂、动荡的中国会损害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故选C项;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支持的是袁世凯而非南方革命政府,排除A项;英美报刊并未表明他们支持何种政体,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据材料可知,这些报道分析的是南北割裂局面会对英美两国造成的影响,而不是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排除D项。8.D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南京临时政府承认继续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所以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故选D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恰好说明他们在列强面前妥协,革命不够彻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而非其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民族凝聚指资产阶级对内采取的措施,而材料强调的是临时政府对列强的政策,排除C项。9.C 据材料可知,华侨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活动被荷兰当局镇压,且经过多方努力也只取得了部分成果,体现了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比较艰难,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中华民国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不符,排除;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始终没得到各帝国主义的承认,美国在1913年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排除D项。10.A 据材料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对退位后的政治制度和领土范围进行了清晰交代,将五族领土归整为一大中华民国,为中华民国合法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文字依据,故选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退位诏书发布前由南北方共同审议,且孙中山是自行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意在挑拨”说法错误,排除C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全消灭封建势力,排除D项。11.A 由材料可知,民主共和理念尚未被多数国民所接受,所以共和理念的普及任重道远,故选A项;材料所述不能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政体变为民主政体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反映传统的尊卑秩序是否被破坏,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百姓的生活习俗无关,排除D项。12.C 据材料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国民平等的主张,但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对于女子参政权却并未通过,这体现了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故选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女性的政治权利,与“女性附庸”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专制思想阻碍女性参政的结论,排除D项。13.分析说明的内容应包括:①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合法性)的角度作答。如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出卖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发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等。②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政权基础的角度作答。如清政府企图收回地方督抚控制的军权,导致满汉官员离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危机加深。③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的角度作答。如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等。解析:据观点“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可以从清政府灭亡的必然性方面分析,结合所学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法理基础,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出卖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发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据材料“督抚对于新军亦宜仍带兼衔,俾得节制调遣,以备变起非常,因机应付”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政权基础,清政府企图收回地方督抚控制的军权,导致满汉官员离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危机加深。结合所学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影响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总之,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随时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3 / 3第21讲 辛亥革命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辛亥革命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标志性事件,一百多年来,辛亥革命的思想、实践、精神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赓续发展。思想资源上,辛亥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命题;实践探索上,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精神传承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革命先驱爱国为民崇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摘编自宋学勤、卫玮岑《从民族复兴视角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新政”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预备 立宪”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2)影响①“新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 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军事上 ①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②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③1911年4月27日的 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 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 第一枪结果 成立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 关于 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关于 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 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与教训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立宪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据教材《纲要》(上)图片:秋瑾(1875—1907)改编。1904年9月,秋瑾在日本创办了《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之名,发表了《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这些做法( )A.捍卫了妇女权利 B.加快了文化普及C.助推了清末新政 D.有利于社会转型 新建立的民国政府被称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的临时管治机构,因为它只是一个权力过渡机构,所以叫临时政府。按照民国建立者的理念:中华民国是人民的国家。但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各省议会选举,没有经过参、众两院的选举,因此只能是临时性质的。“临时”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主题一 风起云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清末“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 新政变法大纲有二。一是整顿旧法,旧章本善,行久生弊,应认真整理。二是中法所无,宜参用西法,择善而从;广购西书,搜集日本与西方各国关于财政、军政、商务、工艺等方面的信息,作为变法的参考。在当时财政极端困难、人心不安的情况下,变法不宜“先事搜刮”,而应取信于民,即变法不宜从理财入手,而应从维系人心入手。关于变法方式,主张在“维新之极”与“守旧之极”之间寻求一条折中、稳健的变法道路。——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政”最终没有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 材料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的体现,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从实际作用看,具有背离性。“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准备了基本力量。2.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内涵 评价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主题二 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的进程和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原则?它在政治制度设计上有哪些特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 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政治上 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经济上 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上 知识分子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对外上 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国际上 在20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2.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从帝国 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 到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 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 存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考情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强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命题预测 (1)命题情境:表格、曲线图、学者观点等。 (2)角度预测:设置学习情境,考查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妥协;导入文献史料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外交(2024·新课标卷29题)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创设学习情境,考查辛亥革命的军事条件。通过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获取,解读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清末、江宁、湖北→武昌起义前夕。 题眼:清末新军、湖北教材 探源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解题 陷阱 添枝 表格中仅显示了军官的来源构成,没有直接提及与列强入侵的关系,排除A项解题 陷阱 似是而非 尽管清末新军的建立与后来的军阀割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展示了军官的来源,而不是军阀势力的形成或扩大,排除B项说法夸大 军阀混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军官的来源构成中推断出来,排除C项得出 结论 据表中内容可知,清末新军的军官来源多样化,特别是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参与,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这对于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军官很可能成为推动清末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1.(2024·浙江1月选考17题)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2.(2023·全国甲卷28题)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3.(2023·新课标卷29题)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4.〔图文证史·商业广告〕(2024·广东高考8题)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第21讲 辛亥革命【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1)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2.兴中会 三民主义 广州黄花岗二、1.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2.(2)全体国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三、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教材边角D 秋瑾通过办报的方式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该做法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秋瑾“提倡男女平权”,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捍卫了妇女权利”,排除A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够读懂报纸,即受制于个人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并不能“加快了文化普及”,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秋瑾所创办的报纸“宣传反清革命”,并不能“助推了清末新政”,排除C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获取 “关于变法方式,主张在‘维新之极’与‘守旧之极’之间寻求一条折中、稳健的变法道路”知识依据 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要点归纳 特点:在变革的范围上,力图突破洋务运动的藩篱,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的变革;在变革的方式上,坚持走一条稳健的变法道路。 原因: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地位为目的,缺乏群众基础;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没有坚强而团结的领导核心;改革措施未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难以见效情境2信息获取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知识依据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要点归纳 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等知识 依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要点 归纳 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原则: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原则;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原则;分权与制约原则等。 特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为突出特点)情境2信息 获取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知识 依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要点 归纳 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C 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可知,新戏剧旨在启蒙民众,传播革命观念,成为革命宣传的手段,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戏曲和戏剧对象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出戏剧宣传革命思想而不是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排除D项。知识拓展:戏剧宣传与辛亥革命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尤为常见,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也有其作为艺术媒介特有的原因。文明戏因辛亥革命宣传的需要传入中国,并在革命宣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正是因为文明戏契合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与中国的戏剧文化相融合,使其得以在中国社会发展至今。3.D 由材料可知,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向军机处提出处置行为失当的巡抚,并与士绅联名致电地方官员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实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发展,不利于清政府权威的强化,排除A项;“架空了督抚权力”夸大了谘议局和士绅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用舍尤应钦定”可知,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C项。知识拓展:谘议局 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4.C 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当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净尽”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英界南四川路”说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项。7 / 7(共78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21讲 辛亥革命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辛亥革命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标志性事件,一百多年来,辛亥革命的思想、实践、精神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赓续发展。思想资源上,辛亥革命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命题;实践探索上,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精神传承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革命先驱爱国为民崇高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摘编自宋学勤、卫玮岑《从民族复兴视角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 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新政”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预备 立宪”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2)影响①“新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 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 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②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军事上 ①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②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③1911年4月27日的 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兴中会 三民主义 广州黄花岗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武昌起义有利时机 1911年5月,四川 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 第一枪结果 成立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 2. 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 关于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关于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 国家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全体国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3.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 影响 政治层面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 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层面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层面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局限与教训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立宪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据教材《纲要》(上)图片:秋瑾(1875—1907)改编。1904年9月,秋瑾在日本创办了《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之名,发表了《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这些做法( )A. 捍卫了妇女权利B. 加快了文化普及C. 助推了清末新政D. 有利于社会转型√解析: 秋瑾通过办报的方式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这就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该做法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秋瑾“提倡男女平权”,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捍卫了妇女权利”,排除A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能够读懂报纸,即受制于个人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并不能“加快了文化普及”,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秋瑾所创办的报纸“宣传反清革命”,并不能“助推了清末新政”,排除C项。 新建立的民国政府被称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的临时管治机构,因为它只是一个权力过渡机构,所以叫临时政府。按照民国建立者的理念:中华民国是人民的国家。但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各省议会选举,没有经过参、众两院的选举,因此只能是临时性质的。“临时”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风起云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清末“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 新政变法大纲有二。一是整顿旧法,旧章本善,行久生弊,应认真整理。二是中法所无,宜参用西法,择善而从;广购西书,搜集日本与西方各国关于财政、军政、商务、工艺等方面的信息,作为变法的参考。在当时财政极端困难、人心不安的情况下,变法不宜“先事搜刮”,而应取信于民,即变法不宜从理财入手,而应从维系人心入手。关于变法方式,主张在“维新之极”与“守旧之极”之间寻求一条折中、稳健的变法道路。——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政”最终没有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原因。信息 获取 “关于变法方式,主张在‘维新之极’与‘守旧之极’之间寻求一条折中、稳健的变法道路”知识 依据 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关于变法方式,主张在‘维新之极’与‘守旧之极’之间寻求一条折中、稳健的变法道路”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要点 归纳 特点:在变革的范围上,力图突破洋务运动的藩篱,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的变革;在变革的方式上,坚持走一条稳健的变法道路。原因: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地位为目的,缺乏群众基础;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没有坚强而团结的领导核心;改革措施未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难以见效特点:在变革的范围上,力图突破洋务运动的藩篱,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的变革;在变革的方式上,坚持走一条稳健的变法道路。原因:清末“新政”以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地位为目的,缺乏群众基础;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没有坚强而团结的领导核心;改革措施未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难以见效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 材料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的体现,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信息获取 “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知识依据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要点归纳 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1. 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直接促成了创办实业的高潮;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官制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法律改革,开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等。(4)从实际作用看,具有背离性。“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准备了基本力量。2.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内涵 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主题二 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的进程和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原则?它在政治制度设计上有哪些特点?信息 获取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等知识 依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要点 归纳 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原则;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原则;分权与制约原则等。特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为突出特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原则;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原则;分权与制约原则等。特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为突出特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 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信息 获取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知识 依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要点 归纳 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政治上 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经济上 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上 知识分子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对外上 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国际上 在20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2.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从帝国到 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 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授到民主 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存到实业 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强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表格、曲线图、学者观点等。(2)角度预测:设置学习情境,考查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妥协;导入文献史料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外交(2024·新课标卷29题)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 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总计 547 31 842 113 1 533A. 抵制了列强入侵 B. 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 引发了军阀混战 D. 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创设学习情境,考查辛亥革命的军事条件。通过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获取,解读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思维路径信息获取 时空:清末、江宁、湖北→武昌起义前夕。 题眼:清末新军、湖北教材探源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解题陷阱 添枝加叶 表格中仅显示了军官的来源构成,没有直接提及与列强入侵的关系,排除A项似是而非 尽管清末新军的建立与后来的军阀割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但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展示了军官的来源,而不是军阀势力的形成或扩大,排除B项说法夸大 军阀混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军官的来源构成中推断出来,排除C项得出 结论 据表中内容可知,清末新军的军官来源多样化,特别是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参与,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这对于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军官很可能成为推动清末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1. (2024·浙江1月选考17题)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 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B. 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 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D. 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 (2023·全国甲卷28题)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A. 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 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 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 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戏剧旨在启蒙民众,传播革命观念,成为革命宣传的手段,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戏曲和戏剧对象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出戏剧宣传革命思想而不是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排除D项。知识拓展:戏剧宣传与辛亥革命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尤为常见,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也有其作为艺术媒介特有的原因。文明戏因辛亥革命宣传的需要传入中国,并在革命宣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正是因为文明戏契合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与中国的戏剧文化相融合,使其得以在中国社会发展至今。3. (2023·新课标卷29题)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解析: 由材料可知,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向军机处提出处置行为失当的巡抚,并与士绅联名致电地方官员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实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化发展,不利于清政府权威的强化,排除A项;“架空了督抚权力”夸大了谘议局和士绅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用舍尤应钦定”可知,地方势力并未控制官场,排除C项。知识拓展:谘议局 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4. 〔图文证史·商业广告〕(2024·广东高考8题)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 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 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 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 租界权益部分收回√解析: 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民国光复”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当时民国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净尽”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英界南四川路”说明当时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4·广东佛山二模)20世纪初,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并发表诗歌高呼“兴女权”“民族主义”“种族革命”“女子国民”等理念。同时,一些男性以女子笔名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岂独匹夫责有与?”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C.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现实D. 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20世纪初”及所学可知,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高呼“民族主义”,一些男性也高呼“妇人从古系兴亡”,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选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提出“兴女权”“民族主义”等理念的经济基础,A项逻辑关系颠倒,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没有当时社会对男女地位的认识,不能得出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女子兴起办报的热潮是受西学的影响,“兴女权”等理念也不能说明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新政初期,清廷认为谘议局的任务为“凡地方应兴应革事宜,议员共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宣统元年(1909年),河南谘议局成立大会上,清廷代表致辞时指出:“谘议局者……(地方之事)属地方绅民,而官但当任督率倡导之责而已。”这实质上反映出( )A. 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B.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C. 谘议局架空了地方督抚实际权力D.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既不愿过多放权给谘议局,又欲通过立宪限制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日益坐大的督抚群体、利用谘议局制约和监督地方大员,从而造成谘议局定位的变化,这反映出蕴含近代民主因素的谘议局在清廷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中得到了发展,即封建势力博弈助推民主因素发展,故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反映出清廷试图通过提高谘议局的地位抑制地方督抚发展,并没有体现谘议局已经完全取代督抚在地方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3. (2024·四川乐山一模)针对清末“新政”,有学者指出“清廷已陷于一个诡论性的微妙处境:不改革则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破产。”这反映了清末( )A.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权力重心下移外溢C. 满汉矛盾日益激化 D. 政府统治危机加深√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的推行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而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故选D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觉醒,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与清政府权力重心下移外溢无关,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社会危机中为挽救统治开展的自救运动,未提及满汉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山东济南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 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民众对于革命志士的态度由诅咒谩骂到支持,故选D项;戊戌变法主张进行政治变革而非暴力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湖北调研)熊秉坤在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程正瀛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1916年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权威人物说法更可信B. 主观意图影响事实认定C. 纪实文学更具真实性D. 文献互证还原历史真实√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熊秉坤在1911—1913年间撰文说是程正瀛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但后来程正瀛背叛了革命并被革命党人沉入长江,作为革命派是不可能认可一个叛变革命的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所以从1918年孙中山说是熊秉坤打响的革命第一枪,并得到熊秉坤本人的佐证,这说明主观意图影响史实认定,故选B项;权威人物的说法也需要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并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创作时常常与时代的要求和功利性、目的性相联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两个文献不能互证,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6. (2024·安徽蚌埠三模)20世纪初,革命党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清帝的年号。武昌起义后,许多革命党人又认为“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然为永久计……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剌谬”。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B. 革命党派系斗争激烈C. 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 D. 民族民主观念的进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黄帝纪年“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剌谬”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知识可知,孙中山弃黄帝纪年,采用民国纪年,顺应了“新民国之民主主义”的要求,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诉求,故选D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A项;“派系斗争”不符合题意,与材料孙中山“即电告各省都督以民国纪年”不符,排除B项;C项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7. (2024·江苏南通二模)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A. 支持南方革命政府B. 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 注重维护在华利益D. 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注重分析中国南北割裂的局面,并对孙中山政府的实际治理能力表示担忧,这是因为分裂、动荡的中国会损害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故选C项;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支持的是袁世凯而非南方革命政府,排除A项;英美报刊并未表明他们支持何种政体,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据材料可知,这些报道分析的是南北割裂局面会对英美两国造成的影响,而不是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贵州六校联盟联考)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A. 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B. 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C. 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D. 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南京临时政府承认继续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所以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故选D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恰好说明他们在列强面前妥协,革命不够彻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而非其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民族凝聚指资产阶级对内采取的措施,而材料强调的是临时政府对列强的政策,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末)1912年2月,为庆祝中华民国建立,爪哇泗水埠华侨上街燃炮升旗遭荷兰警察镇压。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请转饬驻荷兰公使,经刘镜人等一众外交官员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这一事件反映出临时政府( )A. 获得了外交主导权 B. 扭转了外交被动局面C. 外交处境比较艰难 D. 得到了国际社会承认√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华侨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活动被荷兰当局镇压,且经过多方努力也只取得了部分成果,体现了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比较艰难,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中华民国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不符,排除;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始终没得到各帝国主义的承认,美国在1913年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A. 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B. 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C. 意在挑拨南北领导人合作关系D. 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对退位后的政治制度和领土范围进行了清晰交代,将五族领土归整为一大中华民国,为中华民国合法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文字依据,故选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退位诏书发布前由南北方共同审议,且孙中山是自行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意在挑拨”说法错误,排除C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全消灭封建势力,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重庆统测)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民国初建时“三千年的中国君主政体一变而为民主政体。举国上下对此前未之见的新情势,既不相习,亦不了了,大都以为不过是由满洲皇帝换了汉人总统,与历代王朝的更易无大区别”。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共和理念普及任重道远B. 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C. 传统尊卑秩序未被破坏D. 百姓生活习俗依然如故√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主共和理念尚未被多数国民所接受,所以共和理念的普及任重道远,故选A项;材料所述不能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政体变为民主政体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反映传统的尊卑秩序是否被破坏,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百姓的生活习俗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2. (2024·江苏扬州学情调研)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 )A. 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 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C. 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D. 专制思想阻碍女性参政√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国民平等的主张,但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对于女子参政权却并未通过,这体现了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故选C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女性的政治权利,与“女性附庸”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专制思想阻碍女性参政的结论,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初,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曾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下表为其采取的部分举措及各地的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345678910111213举 措 一 1910年春,军咨处通知各省督抚,拟派参谋官督理军务。海军处也电令驻泊于各省的军舰,不得擅离驻地。是年9月,陆军部咨文各省,以后各省的军需,一律由中央统筹拨给,地方督抚不得再行就地筹饷。年底,清廷又采纳载涛的建议,将从前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后改为陆军部大臣、副大臣)的惯例,一律取消。除汉族督抚群起反对外,奋起抗争的满蒙官员亦不乏其人。东三省总督锡良一改过去满蒙督抚绝不轻易联衔上奏的惯例旧制,联合各省督抚电奏清廷:“督抚对于新军亦宜仍带兼衔,俾得节制调遣,以备变起非常,因机应付”材料12345678910111213举 措 二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军咨府再次提出遣派军咨使管理各省负责练兵事务的督练公所。云贵总督李经義首先致电军咨府称,如果实行军咨使监视各省军务而不受督抚节制,那就请朝廷将各省的督抚一律裁撤,否则不予承认。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恩寿等满族督抚,也出面参与联合电驳,共同抵制军咨府这一计划——王开玺《晚清变局》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观点。12345678910111213①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合法性)的角度作答。如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出卖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发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等。②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政权基础的角度作答。如清政府企图收回地方督抚控制的军权,导致满汉官员离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危机加深。答案:分析说明的内容应包括:③从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的角度作答。如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等。12345678910111213解析:据观点“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可以从清政府灭亡的必然性方面分析,结合所学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法理基础,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出卖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发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据材料“督抚对于新军亦宜仍带兼衔,俾得节制调遣,以备变起非常,因机应付”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政权基础,清政府企图收回地方督抚控制的军权,导致满汉官员离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危机加深。结合所学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影响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总之,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随时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1讲 辛亥革命.docx 第21讲 辛亥革命.pptx 第21讲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