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3·安徽安庆二模)著名学者季云飞认为:“武昌起义以前,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市民和军人的反满式成为政治生态的主流……而武昌起义后国民政治心态演化,出现‘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两大特征。”这一转变( )A.加速了保路运动的爆发B.促进了民族工业春天到来C.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D.突破了旧三民主义的束缚2.(2024·四川泸州二模)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B.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D.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3.(2024·湖南常德一模)如图是反抗日本经济侵略的广告——“射日”牌香烟,该广告( )A.折射出当局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源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C.揭示出民族企业发展空前艰难D.说明中国正迈向半殖民地深渊4.(2024·江苏南通如东县学情检测)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B.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C.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5.(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是指(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C.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6.(2024·广东茂名一模)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C.当时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7.(2024·湘豫名校联考)如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C.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8.(2025·广西玉林一模)190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农学堂,学校规模从初等农校发展为大学农科,农校还开辟了一处实习农场作为改良棉花品种的试验区;1912年,张謇在纱厂附近开设纺织传习所,聘请数名日本技师和留美学生传授有关的纺织机械知识。这些举措( )A.助力实业发展 B.旨在教育救国C.贯彻政府旨意 D.有效抵抗侵略9.(2024·湖南省雅礼中学三模)1914年正月初一、有人记道:“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官亦无如之何,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从俗从宜,非势力所能强迫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习俗变迁蕴含民族主义思想B.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C.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D.共和理念缺乏深厚群众基础10.(2024·四川南充二模)1916年10月,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说:“康先生电请政府拜孔尊教,南北报纸,无一赞同者;国会主张删除宪法中尊孔条文,内务部取消拜跪礼节,南北报纸,无一反对者。”陈独秀意在( )A.倡导社会革命 B.反对复辟帝制C.否定传统文化 D.宣扬民主平等11.(2024·陕西榆林二模)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此后他将美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宣传。蔡元培提出的这一主张( )A.抨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B.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C.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格局D.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12.(2024·河南九师联盟开学考试)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在传统文化中,他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据此可知( )A.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已割裂D.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枣庄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广告看时代发展 如图为1918年5月18日《四明日报》刊登的惟明眼镜公司的眼镜广告,广告采用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广告诗形式,形式的新颖使得通篇讲述自身的优势,但不显乏味。眼镜一道,光学玄奥;学非专门,莫名机巧;伪货林立,识者稀少;他业兼营,难得窍妙;惟我惟明,国货堪夸;延聘诸君,光学专家;学问优业,经验不差;挽回权利,质料无瑕;金银钢脚,充足成色;保用坚久,最新时式;装配适宜,不牵耳鼻;致用卫生,遮风蔽日;远近散斜,镜片各异;随目验光,参究医理;开幕以来,名播遐迩;倘蒙惠顾,格外克己。——摘编自《宁波报纸广告研究(1899—1999年)》任选两个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阐释。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C 武昌起义前,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当时民心所向,武昌起义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无法应对政局的动荡,国民“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的政治心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创造了条件,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故选C项;保路运动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前,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排除B项;材料与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2.A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党团体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使政党政治沦为非法政治斗争的手段,甚至导致了宋教仁的遇刺身亡,说明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不具备政党政治运作的客观环境,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已经超出了北洋军阀内部斗争的范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的运动侧面反映当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的局面,故选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广告很可能出现在1915年后不久,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经历了短暂春天,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4.B 据材料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教仁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说明了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故选B项;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而非由多到少,排除D项。5.B 从材料中“关乎国体之战”“蔡锷”和“君主制的正式告终”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护国运动,其矛头直指袁世凯复辟帝制,故选B项;二次革命针对的是“宋教仁案”,与君主制政体无关,排除A项;护法运动斗争的对象是段祺瑞,段祺瑞掌权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第二次护法运动发生于1921—1922年,与君主制政体无关,排除D项。6.B 据题干可知,该作者认为阎锡山不应该发兵讨伐张勋复辟,说明作者仍然拥护封建专制,具有保守性,故选B项;据题干“抑何悖谬若此耶”可知讨伐复辟的行为并没有被作者所认可,排除A项;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指人们认可并追求这样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但是该作者的观点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C 据材料图示可知,1913—1915年年均新注册的公司数量与1903—1908年相比,虽然有大幅增多,但每家注册公司的资本大幅下降,这反映了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说明当时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故选C项;小企业数量的增多说明民族工业竞争力较弱,而不是增强,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无关,且此时一战刚爆发,对民族工业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政府投资工业多是大额投资,而材料中每家公司投资资本额大幅下降,排除D项。8.A 据材料可知,张謇设立农学堂、开辟改良棉花品种试验区、开设纺织传习所等措施,反映了他为兴办纺织厂培养人才、准备原料的史实,目的是助力实业发展,故选A项;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所述行为是张謇的个人行为,排除C项;虽然在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张謇的实业很快走向萧条,“有效”说法错误,排除D项。9.C 据材料“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可知,“旧年”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材料“乃放假一天,定元旦……为四节”可知,新的西式历法“元旦”也影响到了民众生活,这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故选C项;民族主义通常是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元旦”属于西方节日,与本民族无关,排除A项;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但这仅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社会生活,与“共和理念”无关,排除D项。10.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反对政府拜孔尊教,赞成取消拜跪礼节,这体现出反对专制,意在反对复辟帝制,故选B项;陈独秀反对拜孔尊教,未涉及倡导社会革命,排除A项;反对政府拜孔尊教与“否定传统文化”不等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民主平等与陈独秀反对政府拜孔尊教,赞成取消拜跪礼节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1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蔡元培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其美育立人思想闪烁着时代的光辉,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故选D项;国民政府最早在1925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绝对,与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蔡元培提出的某一方面主张,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格局,C项以偏概全,排除。12.B 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个有名的个体而被尊重,这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中是不同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变化,而不是随时代发展而完善,排除A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屈原的形象都被重视和传播,说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未割裂,排除C项;屈原形象的变化与北洋政府是否抵制新思想无关,且材料未涉及北洋政府,排除D项。13.信息1:眼镜公司广告的发展成熟,“国货堪夸”“质料无瑕”等。现象:民族工业的发展。阐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信息2:“惟我惟明,国货堪夸”“挽回权利”。现象:国货运动的兴起。阐释: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信息3:“光学玄奥”“光学专家”“远近散斜”“随目验光”等。现象: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阐释:西学东渐,西方科技的传入;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4:“致用卫生”“参究医理”。现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阐释: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问题,明确答题方向,据材料“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阐释”可知,该题是提取分析信息类试题。其次,据材料“国货堪夸”“质料无瑕”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材料“惟我惟明,国货堪夸”“挽回权利”并结合所学得出国货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3 / 3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摘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专权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 。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卖国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称帝 1915年10月,袁世凯复辟帝制,以1916年为 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孙中山组织 ,武力讨伐袁世凯概况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 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 纪年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2)统治表现府院 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 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护法 运动 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其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②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 。 ②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族工业的发展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 运动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社会生活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表现 ①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 的法律。 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进行反思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2.兴起(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2)主要阵地: 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内容拥护“德先生”(民主)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4.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实业救国:中国近代以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实业包括农、工、商业,以新式工业为中心。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帝国主义加剧对华经济侵略,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一些民族资本家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代表人物有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潮反映了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教材《纲要》(上)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改编。一战期间,华工通过在欧洲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不仅产生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意识,还形成了中国是世界一员的国家意识。这反映出华工( )A.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国家认同观念提升C.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D.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 (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1)政治因素:民国政府不断推行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走向近代化。(2)经济因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中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习俗随之发生变化。(3)思想因素: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不断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着社会生活的演变。主题一 柳暗花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曙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构建 材料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其实,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远未实现“以法立国”“以法治国”,统治者也从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统治阶级玩弄法律这个魔方,是他们利用“共和”这块招牌的组成部分。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编自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在统治观念上与清末的封建统治相比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转变。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新文化运动 材料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革命派开展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2.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题二 实业救国——夹缝中求生的中国民族工业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图 材料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上和产业布局上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 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379家,新投入资本1 430万元。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有二百万人左右。尽管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以上。——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等 探究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主要影响。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从政治上看 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考情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频次较高,主要集中在北洋政府的法治建设、动荡的社会状态、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等,突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命题预测 (1)命题情境:漫画、图片、表格、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还原历史现场,考查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出示表格并加以解读,折射时代风貌;展示图片,分析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的手段(2024·湖南高考8题)如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命题立意 本题以1912年《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创设社会情境,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理解商业发展与思想启蒙的关系。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题眼: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教材 探源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解题 陷阱 似是 而非 题干信息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与国货市场的对比或竞争关系,A项与广告内容无关,排除舍本 求末 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文化入侵的意味,而是突出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价值,排除B项以偏 概全 广告中提到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民众对留声器的态度,不能得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的结论,排除D项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器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器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考虑到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器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1.(2024·甘肃高考7题)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2.〔学习情境·数据统计〕(2023·山东高考5题)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货物比重年份 甲 乙 丙 丁1871—1873 2.8 30.2 0.9 0.91881—1883 5.8 22.8 0.3 1.11891—1893 14.6 20.5 5.9 1.81901—1903 18.6 19.7 4.2 1.71909—1911 12.8 16.7 4.8 3.01919—1921 9.6 18.4 2.4 5.0A.钢铁 B.棉纱C.米 D.棉布3.(2023·天津高考7题)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B.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D.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4.(2022·广东高考8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5.(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1)国民党 二十一条 中日民四条约 洪宪(2)中华革命党 中华民国2.(2)黎元洪 中华民国军政府 领事裁判权二、1.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2.废止缠足三、2.(1)青年杂志 (2)北京大学 3.文学改良刍议教材边角B 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华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还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国家,结合所学国家认同观念强调国家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强调华工的国家民主意识认同不断增强,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华工是否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华工社会地位的前后对比,排除D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 获取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知识 依据 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中要点 归纳 变化:从人治到注重“法治”。 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是北洋政府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在统治形式上的调整,是为对抗当时蓬勃发展的南方革命政权以及应对内部不断升级的争权夺利斗争的需要情境2信息 获取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知识 依据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要点 归纳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地域;沿海、沿江;产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知识 依据 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要点 归纳 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 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 产业布局特点: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 原因: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情境2信息 获取 “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外国资本占70%以上”知识 依据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要点 归纳 不足:轻重工业比重不平衡;外国资本仍然占主导地位。 影响: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B 国耻日这一转变,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导致政府外交软弱无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A项;“彻底失败”说法绝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没有完全答应,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当时尚未开展,排除D项。解题技巧: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可概括为“一排除、二分析、三区分”。2.B 据表格数据及所学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需要较多的棉纱,其占比趋势是逐年增加,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且英国棉纱价格较低,比用国内棉纱更划算,故可以判定甲是棉纱,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仍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小,整体占比较低,排除A项;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对米的需求量最低,据此可以判定丁是米,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棉布,其占比数量应该是最高,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棉布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减少,据此可以判定乙是棉布,排除D项。3.D 材料强调的是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大口号,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而体育与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属于不同范畴,排除A项;B项只解释了对体育的重视,未谈及德育,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里蕴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仅强调德育,还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4.D 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迫害,材料中的“鹰”指当时社会上的旧势力,鲁迅的比喻是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选D项;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5.C 据材料“1913年2月28日”“醉翁之意”“总统”“内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实现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宋教仁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并非推翻封建专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从制度上讲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再造共和”是段祺瑞的成就,排除D项。7 / 7(共80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无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说,还是从国内历史进程的角度说,中国国势的沉沦都到了“谷底”……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摘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1.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专权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 。②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③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卖国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 ”,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 ”称帝 1915年10月,袁世凯复辟帝制,以1916年为 元年国民党 二十一条 中日民四条约 洪宪 (2)护国战争背景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 ,武力讨伐袁世凯概况 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 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 纪年中华革命党 中华民国 2.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 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黎元洪 (2)统治表现护法运动 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其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②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失败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 。②中国劳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华民国军政府 领事裁判权 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 民族工业的发展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 运动表现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影响 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2. 社会生活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表现 ①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 的法律。②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废止缠足 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 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人们对失败原因进行反思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 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2. 兴起(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2)主要阵地: 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 内容拥护“德先生”(民主)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文学改良刍议 4. 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实业救国:中国近代以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经济思想。实业包括农、工、商业,以新式工业为中心。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帝国主义加剧对华经济侵略,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一些民族资本家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代表人物有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潮反映了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教材《纲要》(上)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改编。一战期间,华工通过在欧洲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不仅产生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意识,还形成了中国是世界一员的国家意识。这反映出华工( )A. 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 国家认同观念提升C. 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D.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华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还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国家,结合所学国家认同观念强调国家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强调华工的国家民主意识认同不断增强,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华工是否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华工社会地位的前后对比,排除D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3)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政治因素:民国政府不断推行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走向近代化。(2)经济因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中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习俗随之发生变化。(3)思想因素: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不断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着社会生活的演变。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柳暗花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曙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构建 材料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其实,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远未实现“以法立国”“以法治国”,统治者也从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统治阶级玩弄法律这个魔方,是他们利用“共和”这块招牌的组成部分。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编自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在统治观念上与清末的封建统治相比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并简要评价这一转变。信息 获取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知识 依据 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中要点 归纳 变化:从人治到注重“法治”。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是北洋政府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在统治形式上的调整,是为对抗当时蓬勃发展的南方革命政权以及应对内部不断升级的争权夺利斗争的需要“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他们实际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中华民国建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重建社会秩序,很快便陷入种种混乱中变化:从人治到注重“法治”。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是北洋政府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在统治形式上的调整,是为对抗当时蓬勃发展的南方革命政权以及应对内部不断升级的争权夺利斗争的需要新文化运动 材料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信息 获取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知识 依据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要点 归纳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革命派开展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2. 新文化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题二 实业救国——夹缝中求生的中国民族工业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图 材料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上和产业布局上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信息 获取 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地域;沿海、沿江;产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知识 依据 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民国时期工业分布:地域;沿海、沿江;产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要点 归纳 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产业布局特点: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原因: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原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产业布局特点: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原因: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支撑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 从1914年到1919年,民族资本共设新厂矿379家,新投入资本1430万元。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有二百万人左右。尽管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期的繁荣,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大战期间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虽有较大的增长,但在1920年仍不足30%,外国资本占70%以上。——摘编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等 探究 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此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社会政治进程的主要影响。信息 获取 “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外国资本占70%以上”知识 依据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要点 归纳 不足:轻重工业比重不平衡;外国资本仍然占主导地位。影响: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仍然不大,重工业的发展尤为微弱”“外国资本占70%以上”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不足:轻重工业比重不平衡;外国资本仍然占主导地位。影响: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产生来看:先天不足,表现为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影响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冲击、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从政治上看 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频次较高,主要集中在北洋政府的法治建设、动荡的社会状态、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等,突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命题预测 (1)命题情境:漫画、图片、表格、文献史料等。(2)角度预测:还原历史现场,考查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出示表格并加以解读,折射时代风貌;展示图片,分析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的手段(2024·湖南高考8题)如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 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 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 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 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命题立意 本题以1912年《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创设社会情境,考查民国初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理解商业发展与思想启蒙的关系。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 题眼: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教材 探源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解题 陷阱 似是而非 题干信息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留声机与国货市场的对比或竞争关系,A项与广告内容无关,排除舍本求末 虽然留声机是西方技术的产物,但广告中并未强调其文化入侵的意味,而是突出了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价值,排除B项以偏概全 广告中提到了留声机在授课方面的应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民众对留声器的态度,不能得出这种新型授课手段已经“广受大众欢迎”的结论,排除D项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这则广告突出了留声器在授课方面的应用,并暗示了使用留声器是一种世界进步的表现,考虑到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广告将留声器与“世界进步”和“授课”相结合,明显是在迎合当时社会对新技术和知识的启蒙需求,故选C项1. (2024·甘肃高考7题)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 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 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 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 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解析: 国耻日这一转变,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导致政府外交软弱无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A项;“彻底失败”说法绝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并没有完全答应,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当时尚未开展,排除D项。解题技巧: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可概括为“一排除、二分析、三区分”。解题技巧: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方法可概括为“一排除、二分析、三区分”。2. 〔学习情境·数据统计〕(2023·山东高考5题)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货物比重年份 甲 乙 丙 丁1871—1873 2.8 30.2 0.9 0.91881—1883 5.8 22.8 0.3 1.11891—1893 14.6 20.5 5.9 1.81901—1903 18.6 19.7 4.2 1.71909—1911 12.8 16.7 4.8 3.01919—1921 9.6 18.4 2.4 5.0C. 米 D. 棉布A. 钢铁 B. 棉纱√解析: 据表格数据及所学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需要较多的棉纱,其占比趋势是逐年增加,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且英国棉纱价格较低,比用国内棉纱更划算,故可以判定甲是棉纱,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仍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较小,整体占比较低,排除A项;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对米的需求量最低,据此可以判定丁是米,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棉布,其占比数量应该是最高,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棉布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减少,据此可以判定乙是棉布,排除D项。3. (2023·天津高考7题)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给他一个运动场,发展他的品格”。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 )A. 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B. 重视发展学校体育运动C. 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D. 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体育的基础地位以及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反映了他们提倡在教育中注重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故选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两大口号,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精神,科学主要是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而体育与德育是教育方法,二者属于不同范畴,排除A项;B项只解释了对体育的重视,未谈及德育,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里蕴含德育思想,但材料不仅强调德育,还强调体育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4. (2022·广东高考8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解析: 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迫害,材料中的“鹰”指当时社会上的旧势力,鲁迅的比喻是对当时社会旧势力的抨击与鞭挞,故选D项;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当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5. (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A. 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 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C. 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D. 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解析: 据材料“1913年2月28日”“醉翁之意”“总统”“内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实现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宋教仁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并非推翻封建专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从制度上讲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再造共和”是段祺瑞的成就,排除D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3·安徽安庆二模)著名学者季云飞认为:“武昌起义以前,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市民和军人的反满式成为政治生态的主流……而武昌起义后国民政治心态演化,出现‘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两大特征。”这一转变( )A. 加速了保路运动的爆发B. 促进了民族工业春天到来C. 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D. 突破了旧三民主义的束缚√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武昌起义前,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当时民心所向,武昌起义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无法应对政局的动荡,国民“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的政治心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创造了条件,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故选C项;保路运动发生在武昌起义之前,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排除B项;材料与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四川泸州二模)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全国就出现各种政治党团200多个。在民国初年国会竞选中,各政党除了利用行政干涉外,还竞相采用各种非法手段把持选举。1913年,过分相信合法的议会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A. 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B. 精英政治阻碍了政治转型C.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D. 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政党团体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使政党政治沦为非法政治斗争的手段,甚至导致了宋教仁的遇刺身亡,说明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不具备政党政治运作的客观环境,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已经超出了北洋军阀内部斗争的范畴,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3456789101112133. (2024·湖南常德一模)如图是反抗日本经济侵略的广告——“射日”牌香烟,该广告( )A. 折射出当局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 源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C. 揭示出民族企业发展空前艰难D. 说明中国正迈向半殖民地深渊√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抵制日货、支持国货的运动侧面反映当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的局面,故选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广告很可能出现在1915年后不久,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经历了短暂春天,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江苏南通如东县学情检测)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A. 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B. 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C. 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 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教仁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说明了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故选B项;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而非由多到少,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是指(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C. 护法运动 D. 第二次护法运动√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从材料中“关乎国体之战”“蔡锷”和“君主制的正式告终”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护国运动,其矛头直指袁世凯复辟帝制,故选B项;二次革命针对的是“宋教仁案”,与君主制政体无关,排除A项;护法运动斗争的对象是段祺瑞,段祺瑞掌权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第二次护法运动发生于1921—1922年,与君主制政体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6. (2024·广东茂名一模)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 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B. 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C. 当时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D. 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作者认为阎锡山不应该发兵讨伐张勋复辟,说明作者仍然拥护封建专制,具有保守性,故选B项;据题干“抑何悖谬若此耶”可知讨伐复辟的行为并没有被作者所认可,排除A项;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指人们认可并追求这样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但是该作者的观点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3456789101112137. (2024·湘豫名校联考)如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B. 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C. 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D. 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图示可知,1913—1915年年均新注册的公司数量与1903—1908年相比,虽然有大幅增多,但每家注册公司的资本大幅下降,这反映了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说明当时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故选C项;小企业数量的增多说明民族工业竞争力较弱,而不是增强,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无关,且此时一战刚爆发,对民族工业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政府投资工业多是大额投资,而材料中每家公司投资资本额大幅下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5·广西玉林一模)1902年张謇在南通设立农学堂,学校规模从初等农校发展为大学农科,农校还开辟了一处实习农场作为改良棉花品种的试验区;1912年,张謇在纱厂附近开设纺织传习所,聘请数名日本技师和留美学生传授有关的纺织机械知识。这些举措( )A. 助力实业发展 B. 旨在教育救国C. 贯彻政府旨意 D. 有效抵抗侵略√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张謇设立农学堂、开辟改良棉花品种试验区、开设纺织传习所等措施,反映了他为兴办纺织厂培养人才、准备原料的史实,目的是助力实业发展,故选A项;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所述行为是张謇的个人行为,排除C项;虽然在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张謇的实业很快走向萧条,“有效”说法错误,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湖南省雅礼中学三模)1914年正月初一、有人记道:“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官亦无如之何,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从俗从宜,非势力所能强迫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习俗变迁蕴含民族主义思想B. 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C. 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D. 共和理念缺乏深厚群众基础√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可知,“旧年”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材料“乃放假一天,定元旦……为四节”可知,新的西式历法“元旦”也影响到了民众生活,这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故选C项;民族主义通常是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元旦”属于西方节日,与本民族无关,排除A项;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但这仅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社会生活,与“共和理念”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四川南充二模)1916年10月,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说:“康先生电请政府拜孔尊教,南北报纸,无一赞同者;国会主张删除宪法中尊孔条文,内务部取消拜跪礼节,南北报纸,无一反对者。”陈独秀意在( )A. 倡导社会革命 B. 反对复辟帝制C. 否定传统文化 D. 宣扬民主平等√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反对政府拜孔尊教,赞成取消拜跪礼节,这体现出反对专制,意在反对复辟帝制,故选B项;陈独秀反对拜孔尊教,未涉及倡导社会革命,排除A项;反对政府拜孔尊教与“否定传统文化”不等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民主平等与陈独秀反对政府拜孔尊教,赞成取消拜跪礼节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陕西榆林二模)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此后他将美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来宣传。蔡元培提出的这一主张( )A. 抨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B. 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C. 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格局D. 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蔡元培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其美育立人思想闪烁着时代的光辉,适应了新文化运动的要求,故选D项;国民政府最早在1925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绝对,与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蔡元培提出的某一方面主张,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格局,C项以偏概全,排除。1234567891011121312. (2024·河南九师联盟开学考试)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在传统文化中,他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据此可知( )A. 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B.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已割裂D. 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个有名的个体而被尊重,这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屈原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中是不同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变化,而不是随时代发展而完善,排除A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屈原的形象都被重视和传播,说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未割裂,排除C项;屈原形象的变化与北洋政府是否抵制新思想无关,且材料未涉及北洋政府,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山东枣庄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广告看时代发展 如图为1918年5月18日《四明日报》刊登的惟明眼镜公司的眼镜广告,广告采用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广告诗形式,形式的新颖使得通篇讲述自身的优势,但不显乏味。12345678910111213眼镜一道,光学玄奥;学非专门,莫名机巧;伪货林立,识者稀少;他业兼营,难得窍妙;惟我惟明,国货堪夸;延聘诸君,光学专家;学问优业,经验不差;挽回权利,质料无瑕;金银钢脚,充足成色;保用坚久,最新时式;装配适宜,不牵耳鼻;致用卫生,遮风蔽日;远近散斜,镜片各异;随目验光,参究医理;开幕以来,名播遐迩;倘蒙惠顾,格外克己。——摘编自《宁波报纸广告研究(1899—1999年)》任选两个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阐释。12345678910111213答案:信息1:眼镜公司广告的发展成熟,“国货堪夸”“质料无瑕”等。现象:民族工业的发展。阐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信息2:“惟我惟明,国货堪夸”“挽回权利”。现象:国货运动的兴起。阐释: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12345678910111213阐释:西学东渐,西方科技的传入;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4:“致用卫生”“参究医理”。现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阐释:近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信息3:“光学玄奥”“光学专家”“远近散斜”“随目验光”等。现象: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问题,明确答题方向,据材料“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阐释”可知,该题是提取分析信息类试题。其次,据材料“国货堪夸”“质料无瑕”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材料“惟我惟明,国货堪夸”“挽回权利”并结合所学得出国货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123456789101112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docx 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pptx 第22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