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七)(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单元检测(七)(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江西九江稳派联考)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鼓励华侨投资。在南洋侨商的投资下,潮汕铁路、新宁铁路、广厦铁路等纷纷建成并通车,两江总督还创办南洋劝业事务会,招揽华侨回国投资已成风尚。这反映了(  )
A.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实业的发展
B.政府收回了铁路修筑的自主权
C.海外华侨主导清末“实业救国”运动
D.清廷意图借“新政”实现“自救”
2.(2025·山西怀仁月考)1910年9月,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设立。10月3日,资政院召开了第一届常会,《剪辫易服与世大同》《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项议案获得决议通过。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席卷全国的群众性剪辫运动展开。这说明(  )
A.剪辫易服具有革命色彩
B.清政府对全国失去控制
C.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化
D.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3.(2025·江西多校联考)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纲领,但同盟会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只接受民族主义,有的只接受民族、民权“二民主义”。表示赞成三民主义纲领的,在具体解释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可推知(  )
A.三民主义不是彻底的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内容
C.革命党人的组织力量较为涣散
D.辛亥革命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4.(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20世纪初,督办铁路大臣端方与盛宣怀认为铁路关系全国之命脉,川路的收回条件已经颇为优厚,但川省督抚王人文与赵尔丰则以地方商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反对劫掠商股,希望通过与民众协商达成共识。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近代民族意识的萌芽
5.(2025·河北阶段测试)武昌起义后,汉口绅商看到国民军专以保商卫民为主义,极力欢迎,经商务总会,其后所招新军一镇,情愿供给薪饷。同时海外华侨对于助饷一事也极为踊跃。军政府令汉口商会得发纸币50万,以资转运,商人捐助军费者百元二百元不等。这些做法(  )
A.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调动了人民大众革命积极性
D.为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助力
6.(2025·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部分学校月考)下表所示是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两个文件的相关规定。表中规定的变化(  )
时间 文件 规定
1912年1月 《修正中 华民国临 时政府组 织大纲》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暨任免国务各员及外交专使须参议院之同意”
1912年3月 《中华民 国临时 约法》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A.体现了革命派的妥协性
B.进一步完善了总统体制
C.具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
D.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意愿
7.(2025·贵州遵义适应考)英国外交大臣致电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的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该致电旨在(  )
A.支持中国革命的发展 B.维护中国的稳定统一
C.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 D.推动中英贸易的往来
8.(2025·河南信阳一模)辛亥革命以后,独立各省一度使用黄帝纪元,很快就停止使用;革命党人一度提过的“驱除鞑虏”“种族革命”一类口号也很快为“五族共和”的政纲所替代。这可用于说明(  )
A.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 B.革命党人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
C.革命党人的斗争策略灵活 D.革命党人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
9.(2025·湖北智学联盟联考)1912年孙中山曾经说:“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14年他创建中华革命党,并在章程中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D.二次革命的失败
10.(2025·福建名校联盟质检)如图信息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期(  )
A.民主共和制度不断发展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政党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D.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
11.(2024·山东名校联盟模拟)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参议院通过决议,全国军队编制为50个师,军队数量总额为50万人;五四运动前后,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这反映了(  )
A.袁世凯为称帝扩张军队
B.民国军队的近代化成果显著
C.封建割据军阀扩充势力
D.民国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12.(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13.(2025·江苏南京期初考)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商会法》没有设立全国商联会的条文。在全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力争之下,袁世凯被迫修改《商会法》,全国商会联合会成为一个合法的全国资产阶级团体。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党政治取得初步成果
B.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引进
14.(2025·福建泉州一模)如图为1913年中国最早的化妆品生产商“广生行”所画的“双姝”海报。反映近代中国(  )
A.知识分子的艺术审美
B.中外绘画技术的交流
C.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
D.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15.(2025·云南调研测试)新文化运动时期,众多中国人积极投身探寻国家民族前途的浪潮中,某青年学生由衷地说:“须提着灯笼,满街找超人;拿着棍子,满街打魔鬼。”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灯笼”喻指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
B.“超人”喻指富有改革意愿的地方势力
C.“棍子”喻指推翻旧有秩序的革命手段
D.“魔鬼”喻指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
16.(2025·河南安阳多校联考)《新青年》一位老订户曾写道:“今春初读贵刊,犹如迎头一棒,顿觉青年之价值……鄙人现虽非贵刊所述之新青年,然确信可将头脑中所积以往遗下之全部旧思想汰去。”由此可见,《新青年》(  )
A.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B.起了唤醒国人思想觉悟的作用
C.动员了青年积极投入革命浪潮
D.动摇了封建伦理思想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八省八校联考)清末社会主流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便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
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8分)
18.(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苏报》,从1896年6月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 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 段:1898 年6月 至9月 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 《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 《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 《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 段:1899 年至 1903 年初 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 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 段:1903 年6月 至1903 年7月 章士钊于1903年5月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 《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19.(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0年直皖战争后,中央形成以曹锟、张作霖为核心的“太上皇体制”。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野心。1921年末,因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亲日)遭到全国反对,直奉矛盾加剧。日本政府指出“张作霖面从腹诽,阳奉阴违……若能拉拢直系,日中关系将大为可期”;同时强调,若奉系取胜,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若奉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因此帝国政府应持慎重中立之态,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误解。1922年5月,长辛店战役后,奉系败局已定,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张作霖各职;张作霖随即宣布独立。在美国顾问建议直军破关追击时,日本政府随即宣布:“(帝国)决不允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但只要不妨碍满铁及附属地安全,便不得拒绝军队通过。”1922年6月,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规定双方为南北统一而协力;奉军出关,直军不得向东三省进军。
——摘编自陈太勇《中立、秘援、布子:
日本与第一次直奉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日本奉行“中立外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认识。(8分)
20.(2025·福建名校联盟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阴历不仅是一种自然时间,更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岁时节日把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相结合,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实现自己的现代性诉求,与世界接轨,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形成了中国节日体系拼盘式的格局,主要包括传统的节日体系和国家、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两大体系,上海在当时已成为国际商埠,因此,更增添一大外来节日体系。民国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具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南北统一纪念日等强调的是“统一”,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国会开幕纪念日、恢复共和纪念日、云南倡议拥护共和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民主”“共和”,大元帅逝世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领袖”等。
——摘编自艾萍《继承与异动——北洋军阀
时期的风俗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单元检测(七)
1.D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鼓励华侨投资,以及两江总督创办南洋劝业事务会招揽华侨投资,这些行为均反映了清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新政来挽救自身的统治,即实现“自救”,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国内外环境,且当时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华侨投资铁路建设,不能说明中国政府收回了铁路修筑的自主权,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华侨主导清末的“实业救国”运动,排除C项。
2.C 题干明确提到,随着资政院的设立和两项关于剪辫易服的议案获得通过,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剪辫运动。这表明政治上的变革(资政院的设立和议案通过)直接推动了社会习俗(剪辫)的变化,故选C项;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其革命性,而是强调了政治变革对习俗的影响,排除A项;1910年清政府并未失去对全国的控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3.C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同盟会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看法不同,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也不一样,这说明三民主义并没有被所有同盟会成员认同,思想不统一,具体方向不一致,这表明革命党人的组织力量较为涣散,故选C项;A项强调的是三民主义的性质,排除;B项指三民主义内容的局限,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排除D项。
4.A 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对于川路的收回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产生了矛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所述川路收回问题与资产阶级革命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戊戌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D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D 据材料可知,汉口绅商和海外华侨为国民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和经济援助。这些行为直接有助于国民军的军事行动和革命事业的推进,从而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故选D项;削弱清政府的财源和兵源是一个较为宏观和长期的结果,而材料描述的是具体而短期的支持行为,排除A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些行为如何调动了人民大众的革命积极性,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其专制独裁,这充分体现了文件的政治针对性,故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对总统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并非完善总统体制,排除B项;新法律的规定限制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意愿,排除D项。
7.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希望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政治代理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C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英国作为侵华的主要列强,不可能支持中国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电报里提到了希望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维护中国的稳定统一,排除B项;电报里确实提到了“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但这更像是电报中的一个附加条件,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8.A 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曾短暂采用黄帝纪元,但迅速放弃,同时革命党人的口号也从“驱除鞑虏”“种族革命”转变为“五族共和”。这体现了革命党人在实践中对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坚持,他们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种族观念,而是追求更广泛的民族团结和共和,故选A项;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他们对民主共和的追求,而非突破封建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党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而非斗争策略的灵活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且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并未立即全面执政,排除D项。
9.D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而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意识到了维护共和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华革命的章程中依然强调民权和民生的重要性,故选D项;中华民国在1912年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
10.B 材料信息揭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张勋复辟帝制失败,从侧面可以说明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共和制度,也不能体现“不断发展”,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主旨与“列强在华争夺”无关,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军队数量相比民国成立时,军队数量庞大,反映了北洋军阀割据为争夺地盘,扩充军队数量,故选C项;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且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排除A项;材料“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仅说明民国军队数量扩充,并不能反映民国军队近代化成果,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当时历史阶段史实,排除。
12.D 据材料可知,吴佩孚在论述府院之争时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内阁、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体现了他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理解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府院之争的本质是列强在华的利益之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争论,二者都是行政机关,排除C项。
13.B 材料反映了在资产阶级的联合力争之下,袁世凯被迫修改《商会法》,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全国商会联合会,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逐渐走向团结,队伍不断壮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故选B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A项;戊戌变法标志着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引进主要有银行、证券机构、百货公司等,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1913年我国有化妆品生产商发行海报,宣传商品,体现此时化妆用品在市场上售卖,人民物质生活有所丰富,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民国初期,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变迁,故选C项;材料强调这幅海报是化妆品生产商发行的,其目的是面向大众售卖商品,具有通俗性,与知识分子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报内容的绘画技术是来自中国还是外国,不能体现出中外绘画技术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体现女性的消费领域,与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不符,排除D项。
15.D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等封建礼教,所以“魔鬼”喻指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故选D项;“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不符合史实,应为“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富有改革意愿的地方势力”不符合史实,“超人”应该指有着民主基础的阶级力量,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没有提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有秩序,排除C项。
16.B 据材料可知,《新青年》的读者认为《新青年》让他们认识到了青年的价值,有利于打破旧思想的束缚,起到唤醒国人思想觉悟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新青年》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思想方面的作用,而非实践方面,排除C项;“动摇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17.(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主要主张: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新型知识分子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运用到实践,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探索。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据材料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股思潮都能够推动民主、民权等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不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严重冲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8.示例
评述:《苏报》办刊时间虽短,但却成为中国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报纸之一。办刊期间其言论基调呈现出从宣传维新变法到提倡政治保皇,再到鼓吹革命的重大转变,在激发民众觉醒、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是清末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演进的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苏报》的创办迎合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传播维新思想,制造舆论氛围。戊戌政变后,极力抨击朝政并转向保皇,体现了对光绪帝复权的极大期望。
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华加剧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全面加深,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陈范、章士钊等知识分子适时推动《苏报》的政治转型。《苏报》直面痛击君主专制,宣传革命舆论,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但其过激言论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而终遭查封。“苏报案”的发生证明,依靠报刊等媒体实现“清议救天下”注定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重要的舆论阵地和革命先锋,《苏报》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展现了近代新闻界在民族危亡年代的不懈探索与突破,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斗争勇气和独立精神。
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作出评价,可得《苏报》办刊期间其言论基调呈现出从宣传维新变法到提倡政治保皇,再到鼓吹革命的重大转变,在激发民众觉醒、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据材料三个阶段所对应的“代表性文章或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陈述三个阶段的言论基调:甲午中日战争后,《苏报》的创办迎合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传播维新思想,制造舆论氛围;戊戌政变后,极力抨击朝政并转向保皇,体现了对光绪帝复权的极大期望;20世纪初,《苏报》直面痛击君主专制,宣传革命舆论,但其过激言论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而终遭查封。最后,总结与升华,如《苏报》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展现了近代新闻界在民族危亡年代的不懈探索与突破,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斗争勇气和独立精神等。
19.(1)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维护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英、美等国的牵制;“直强奉弱”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系矛盾的需要;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对中国国内局势的考量;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
(2)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直、奉的停战只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调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解析:第(1)问,据材料“张作霖面从腹诽,阳奉阴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据材料“若奉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可得,维护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据材料“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误解”可得,英、美等国的牵制;据材料“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可得,“直强奉弱”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系矛盾的需要;据材料“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华盛顿体系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对中国国内局势的考量;据材料“决不允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可得,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第(2)问,可从背景、实质、影响等角度作答。据材料“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野心”可得,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据材料“直奉矛盾加剧”并结合所学可得,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据材料“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可得,直、奉的停战只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调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20.示例
论题: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制,传统节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平等,符合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
总之,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体现。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兼用传统的阴历”可知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中国节日与国际接轨,由此可得论题: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具体阐述。第一步,应从宏观背景阐述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节日近代化两者的因果前提,可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第二步,阐述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节日近代化建成的原因、内容和本质,可得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制,传统节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平等,符合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第三步,阐述具体节日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可从材料“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国庆纪念日、国耻日”出发可得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第四步,阐述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历改元形成的新型节日格局,可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最后总结,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体现。
5 / 6(共58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单元检测(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江西九江稳派联考)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鼓励华侨投
资。在南洋侨商的投资下,潮汕铁路、新宁铁路、广厦铁路等纷纷建成并
通车,两江总督还创办南洋劝业事务会,招揽华侨回国投资已成风尚。这
反映了(  )
A. 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实业的发展
B. 政府收回了铁路修筑的自主权
C. 海外华侨主导清末“实业救国”运动
D. 清廷意图借“新政”实现“自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鼓励华侨投资,以及两江总督创办
南洋劝业事务会招揽华侨投资,这些行为均反映了清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新
政来挽救自身的统治,即实现“自救”,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国内外环
境,且当时中国正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动荡,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
华侨投资铁路建设,不能说明中国政府收回了铁路修筑的自主权,排除B
项;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华侨主导清末的“实业救国”运动,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2025·山西怀仁月考)1910年9月,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资政
院设立。10月3日,资政院召开了第一届常会,《剪辫易服与世大同》
《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项议案获得决议通过。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席
卷全国的群众性剪辫运动展开。这说明(  )
A. 剪辫易服具有革命色彩
B. 清政府对全国失去控制
C. 政治变革推动习俗变化
D. 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题干明确提到,随着资政院的设立和两项关于剪辫易服的议案
获得通过,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剪辫运动。这表明政治上的变革(资政院的
设立和议案通过)直接推动了社会习俗(剪辫)的变化,故选C项;题干
中并未直接体现其革命性,而是强调了政治变革对习俗的影响,排除A
项;1910年清政府并未失去对全国的控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发
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2025·江西多校联考)三民主义是同盟会的纲领,但同盟会成员对纲
领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只接受民族主义,有的只接受民族、民权“二民
主义”。表示赞成三民主义纲领的,在具体解释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此可推知(  )
A. 三民主义不是彻底的革命纲领
B. 三民主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内容
C. 革命党人的组织力量较为涣散
D. 辛亥革命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同盟会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
致,看法不同,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也不一样,这说明三民主义并没有被所
有同盟会成员认同,思想不统一,具体方向不一致,这表明革命党人的组
织力量较为涣散,故选C项;A项强调的是三民主义的性质,排除;B项指
三民主义内容的局限,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就
是三民主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20世纪初,督办铁路大臣端方与盛宣怀认
为铁路关系全国之命脉,川路的收回条件已经颇为优厚,但川省督抚王人
文与赵尔丰则以地方商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反对劫掠商股,希望通过与民
众协商达成共识。这反映了(  )
A.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C.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近代民族意识的萌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对于川路的收回问题中央与地方之
间产生了矛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所述川路收回问
题与资产阶级革命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戊戌变法标志着民族资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D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
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5·河北阶段测试)武昌起义后,汉口绅商看到国民军专以保商卫
民为主义,极力欢迎,经商务总会,其后所招新军一镇,情愿供给薪饷。
同时海外华侨对于助饷一事也极为踊跃。军政府令汉口商会得发纸币50
万,以资转运,商人捐助军费者百元二百元不等。这些做法(  )
A. 削弱了清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B.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 调动了人民大众革命积极性
D. 为革命形势发展提供了助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口绅商和海外华侨为国民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支持和经济援助。这些行为直接有助于国民军的军事行动和革命事业的推
进,从而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故选D项;削弱清政府的财源和
兵源是一个较为宏观和长期的结果,而材料描述的是具体而短期的支持行
为,排除A项;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
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些行为如何调动了人民大众的革命积
极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5·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部分学校月考)下表所示是孙中山以临时大
总统名义颁布的两个文件的相关规定。表中规定的变化(  )
时间 文件 规定
1912年1月 《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有统率海陆
军之权”“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兼任
免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暨任免国务各员及外
交专使须参议院之同意”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
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
及命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体现了革命派的妥协性
B. 进一步完善了总统体制
C. 具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
D. 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意愿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
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其专制独裁,这充分体现了文件的政治针对性,故
选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对总统的权
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并非完善总统体制,排除B项;新法律的规定限制
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意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5·贵州遵义适应考)英国外交大臣致电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
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
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的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
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该致电旨在(  )
A. 支持中国革命的发展 B. 维护中国的稳定统一
C. 扶植新的政治代理人 D. 推动中英贸易的往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希望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政治代
理人,以维护其在华利益,故选C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
帝反封建,英国作为侵华的主要列强,不可能支持中国革命的发展,排除
A项;虽然电报里提到了希望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但这并不直
接等同于维护中国的稳定统一,排除B项;电报里确实提到了“使在中国
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但这更像是电报中的一个附加条件,而不是
主要目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5·河南信阳一模)辛亥革命以后,独立各省一度使用黄帝纪元,
很快就停止使用;革命党人一度提过的“驱除鞑虏”“种族革命”一类口
号也很快为“五族共和”的政纲所替代。这可用于说明(  )
A. 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
B. 革命党人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
C. 革命党人的斗争策略灵活
D. 革命党人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曾短暂采用黄帝纪元,但迅速放弃,同
时革命党人的口号也从“驱除鞑虏”“种族革命”转变为“五族共和”。
这体现了革命党人在实践中对民主共和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坚持,他们不再
局限于狭隘的种族观念,而是追求更广泛的民族团结和共和,故选A项;
材料更多体现的是他们对民主共和的追求,而非突破封建正统观念,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党人思想观念的转变,而非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且辛亥革命后,革
命党人并未立即全面执政,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25·湖北智学联盟联考)1912年孙中山曾经说:“今日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
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14年他创建中华革命党,并在章程中规定
“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D. 二次革命的失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
动了二次革命,而二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意识到了维护共和的重要性,
所以在中华革命的章程中依然强调民权和民生的重要性,故选D项;中华
民国在1912年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间是1915年,
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5·福建名校联盟质检)如图信息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期
(  )
A. 民主共和制度不断发展
B. 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 政党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D. 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
解析: 材料信息揭示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张勋复辟帝制失败,从
侧面可以说明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共和
制度,也不能体现“不断发展”,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与图示
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主旨与“列强在华争夺”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24·山东名校联盟模拟)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参议院通过决议,全
国军队编制为50个师,军队数量总额为50万人;五四运动前后,据相关部
门调查,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这反映了(  )
A. 袁世凯为称帝扩张军队
B. 民国军队的近代化成果显著
C. 封建割据军阀扩充势力
D. 民国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军队数量相比民国成立
时,军队数量庞大,反映了北洋军阀割据为争夺地盘,扩充军队数量,故
选C项;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且1916年6月,袁世凯去
世,排除A项;材料“全国军队保守估计也有150万人”仅说明民国军队数
量扩充,并不能反映民国军队近代化成果,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当时
历史阶段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
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
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
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
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
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 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 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 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 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吴佩孚在论述府院之争时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内
阁、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体现了他对民主共和政体的理解深
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
项;府院之争的本质是列强在华的利益之争,与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
项;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争论,二者都是行政机关,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5·江苏南京期初考)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商会法》没有设立
全国商联会的条文。在全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力争之下,袁世凯被迫修改
《商会法》,全国商会联合会成为一个合法的全国资产阶级团体。这反映
出当时(  )
A. 政党政治取得初步成果
B.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C.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引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资产阶级的联合力争之下,袁世凯被迫修改《商
会法》,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全国商会联合会,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逐渐
走向团结,队伍不断壮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故选B项;袁世凯就
任临时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
除A项;戊戌变法标志着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引进主要有银行、证券机构、百货公
司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2025·福建泉州一模)如图为1913年中国最早的化妆品生产商“广生
行”所画的“双姝”海报。反映近代中国(  )
A. 知识分子的艺术审美
B. 中外绘画技术的交流
C. 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
D.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13年我国有化妆品生产商发行海报,宣传商
品,体现此时化妆用品在市场上售卖,人民物质生活有所丰富,结合所学
可知,此时正值民国初期,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变迁,故选C
项;材料强调这幅海报是化妆品生产商发行的,其目的是面向大众售卖商
品,具有通俗性,与知识分子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报内容的绘
画技术是来自中国还是外国,不能体现出中外绘画技术的交流,排除B
项;材料体现女性的消费领域,与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25·云南调研测试)新文化运动时期,众多中国人积极投身探寻国
家民族前途的浪潮中,某青年学生由衷地说:“须提着灯笼,满街找超
人;拿着棍子,满街打魔鬼。”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灯笼”喻指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
B. “超人”喻指富有改革意愿的地方势力
C. “棍子”喻指推翻旧有秩序的革命手段
D. “魔鬼”喻指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等封建礼教,所以“魔鬼”喻指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故
选D项;“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不符合史实,应为“民主与科学”,排
除A项;“富有改革意愿的地方势力”不符合史实,“超人”应该指有着
民主基础的阶级力量,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没有提
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有秩序,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25·河南安阳多校联考)《新青年》一位老订户曾写道:“今春初
读贵刊,犹如迎头一棒,顿觉青年之价值……鄙人现虽非贵刊所述之新青
年,然确信可将头脑中所积以往遗下之全部旧思想汰去。”由此可见,
《新青年》(  )
A. 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B. 起了唤醒国人思想觉悟的作用
C. 动员了青年积极投入革命浪潮
D. 动摇了封建伦理思想统治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青年》的读者认为《新青年》让他们认识到
了青年的价值,有利于打破旧思想的束缚,起到唤醒国人思想觉悟的作
用,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新青年》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
料主要反映了思想方面的作用,而非实践方面,排除C项;“动摇了”说
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2024·八省八校联考)清末社会主流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
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
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
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
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
宪,朝野为之轰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
国留学的学生便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
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
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
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
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
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
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
景。(6分)
答案: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
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
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此时民族资本
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
播,促进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新型知识分子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运用到
实践,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
影响。(8分)
答案:主要主张: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
宪制;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
政治民主化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所学可知,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据材料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股思潮都能够推动民主、民权等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不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严重冲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2024·山东聊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年6月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年7月7
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 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
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
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
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 段:1898 年6月 至9月 胡铁梅(1848—1899
年),安徽桐城人,
名璋,号铁梅,出生
在一个官宦家庭,娶
日籍女子生驹悦为
妻。生驹悦有一定文
化素养,通中文并担
任主编 《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
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
超)》《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
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
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二阶 段:
1899 年至 1903 年初 陈范(1860—1913
年),湖南衡山人,
本为江西铅山知县。
因教案落职移居上
海。“愤官场之腐
败,思以清议救天
下,遂承办是报” 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
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
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
《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
《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
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三阶 段:1903 年6月 至1903 年7月 章士钊于1903年5月27日担任《苏
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
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
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
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
邹容的《革命军》 《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
党》《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评述:《苏报》办刊时间虽短,但却成为中国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报纸之
一。办刊期间其言论基调呈现出从宣传维新变法到提倡政治保皇,再到鼓
吹革命的重大转变,在激发民众觉醒、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是清末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演进的结果。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苏报》的创
办迎合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传播维新思想,制造舆论氛围。戊戌政变
后,极力抨击朝政并转向保皇,体现了对光绪帝复权的极大期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华加剧和清政府统治危机全面加深,革命运动不断
高涨。陈范、章士钊等知识分子适时推动《苏报》的政治转型。《苏报》
直面痛击君主专制,宣传革命舆论,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但其过激
言论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而终遭查封。“苏报案”的发生证明,依靠报刊
等媒体实现“清议救天下”注定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重要的舆论阵地和革命先锋,《苏报》
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展现了近代新闻界在民族危亡年代的不懈探索与突
破,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斗争勇气和独立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作出评价,可得《苏
报》办刊期间其言论基调呈现出从宣传维新变法到提倡政治保皇,再到鼓
吹革命的重大转变,在激发民众觉醒、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据材料三个阶段所对应的“代表性文章或言
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陈述三个阶段的言论基调:甲午中日战争后,
《苏报》的创办迎合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传播维新思想,制造舆论氛
围;戊戌政变后,极力抨击朝政并转向保皇,体现了对光绪帝复权的极大
期望;20世纪初,《苏报》直面痛击君主专制,宣传革命舆论,但其过激
言论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而终遭查封。最后,总结与升华,如《苏报》言
论基调的重大转变,展现了近代新闻界在民族危亡年代的不懈探索与突
破,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斗争勇气和独立精神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0年直皖战争后,中央形成以曹锟、张作霖为核心的“太上皇体
制”。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
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野心。1921年末,因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亲
日)遭到全国反对,直奉矛盾加剧。日本政府指出“张作霖面从腹诽,阳
奉阴违……若能拉拢直系,日中关系将大为可期”;同时强调,若奉系取
胜,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若奉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因
此帝国政府应持慎重中立之态,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误解。1922年5
月,长辛店战役后,奉系败局已定,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张作霖各职;张作
霖随即宣布独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在美国顾问建议直军破关追击时,日本政府随即宣布:“(帝国)决不允
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但只要不妨碍满铁及附属地
安全,便不得拒绝军队通过。”1922年6月,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
成停战和约,规定双方为南北统一而协力;奉军出关,直军不得向东三省
进军。
——摘编自陈太勇《中立、秘援、布子:
日本与第一次直奉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日本奉行“中立
外交”的原因。(6分)
答案: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维护
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英、美等国的牵制;“直强奉弱”
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系矛盾的需要;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对
中国国内局势的考量;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张作霖面从腹诽,阳奉阴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得,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据材料“若奉
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可得,维
护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据材料“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
误解”可得,英、美等国的牵制;据材料“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
力统一全国之势”可得,“直强奉弱”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
系矛盾的需要;据材料“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得,华盛顿体系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对中国国内局势
的考量;据材料“决不允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可
得,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认识。
(8分)
答案: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
主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
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直、奉的停战只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调
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
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
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可从背景、实质、影响等角度作答。据材料“直系以英、美为
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
野心”可得,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主
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据材料“直奉矛盾加剧”并结合所学可
得,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据材
料“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可得,直、奉的停战只是帝
国主义在华利益调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结合所学知识
可得,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
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2025·福建名校联盟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阴历不仅是一种自然时间,更与人
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岁时节日把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
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相结合,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
文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实现自己的现代性诉求,与世界接轨,
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形成了中国节日体系拼盘
式的格局,主要包括传统的节日体系和国家、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两
大体系,上海在当时已成为国际商埠,因此,更增添一大外来节日体
系。民国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具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
“国家”“独立”“现代化”,南北统一纪念日等强调的是“统一”,
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国会开幕纪念日、恢复共和纪念日、云南
倡议拥护共和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民主”“共和”,大元帅逝
世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领袖”等。
——摘编自艾萍《继承与异动——北洋军阀
时期的风俗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
制,传统节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
平等,符合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
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
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
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
代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
国传统节日并存,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
总之,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
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体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兼用传统的阴历”可知中华民
国的成立使中国节日与国际接轨,由此可得论题: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
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具体阐述。第一
步,应从宏观背景阐述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节日近代化两者的因果前提,可
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
华民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步,阐述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节日近代化建成的原因、内容和本质,可
得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制,传统节
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平等,符合
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第三步,阐述具体节日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可从材
料“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国庆纪念日、国耻日”
出发可得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
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
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
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
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四步,阐述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历改元形成的新型节日格局,可得中国的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
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最后总结,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
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
进行现代化的体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