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4·河南五市一模)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废除科举成为共识C.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学堂选官制度确立2.(2024·广东大湾区一模)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A.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教育新政转型艰难C.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军人地位显著提高3.(2024·浙江新阵地联盟联考)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 《奖励游 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 《奏定学 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A.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B.学堂选官已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D.选官更加强调开放性和平等性4.(2024·广东联考)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A.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B.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C.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D.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5.(2024·江西名校联盟摸底)1915年,《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6.(2024·山东名校联盟期中)下表为北洋政府在文官考试制度建设上作了一些调整,其公布的法令如下。由此可知( )1917年 《司法官考试令》1919年 《修正司法官考试令各条》《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文官高等考试令施行细则》《文官普通考试令施行细则》1920年 《征收官任用条例》《电报电话局长任用规则》A.文官选拔趋于公平性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特点C.文官选拔程序更完善D.保证了官僚队伍高效廉洁7.(2024·天津一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最终实现了男女彻底平等B.实施过程中禁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C.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民主化法制化D.《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8.(2024·山西吕梁期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反映新时代婚姻观的唱词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一现象( )A.反映了文学艺术的繁荣B.践行了“双百”方针C.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改良D.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9.(2025·河南部分名校阶测)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宪法 表述1954年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 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1982年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0.(2025·广东肇庆联考)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这有助于( )A.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B.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D.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1.(2025·陕西西安模拟)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 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 )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12.(2024·河北邯郸联考)据统计,2003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一直保持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说明当今我国( )A.公务员选任强调德才兼备 B.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扩大C.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拓宽 D.着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二、非选择题13.(2025·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14.(2025·新高考摸底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在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语文教科书大量选入配合抗美援朝宣传的《英雄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倡导爱劳动的《公园里的花》《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时文。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经济地理》,在1956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后就立即补充中央经济工作和成就内容到相关章节。1956年人教版初中课本《物理学》有习题在简要复述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历史后提出“25 000里合多少千米”的思考题。——摘编自李学、王敏《新中国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历程与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的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历史背景。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1.C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实行新政以延续统治,故选C项;西学东渐属于外因,排除A项;据材料“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可知,清政府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废除,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2.B 由材料可知,当时人们尽管有热情,但是对新式学堂并不了解,这说明清末教育新政转型艰难,故选B项;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说明新式学堂并未遭遇社会抵制,而是受到欢迎,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教育领域开设新式学堂,与军人地位无关,排除D项。3.A 据材料可知,贡生、举人、进士是科举制的选官形式,其被应用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之中,说明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故选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主要选官方式”的结论,排除B项;1905年,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排除D项。4.C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在文官管理思想中,特别突出对官员的社会责任、为官志向等方面的关注,表明孙中山强调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办事能力问题,只涉及官员的为官态度问题,排除A项;孙中山重视的是文官的职业操守,未涉及文官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公仆角色反映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C 据材料可知,文官保荐制度中,徇情滥保会受到处分,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制度的监管,故选C项;《文官任职令》规定,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文官任职令》的规定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官员选拔的法律保障,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在文官考试制度建设上,通过颁布法令规定文官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实行细则等,规范了文官选拔,也为文官选拔赋予了法律地位和权威,有利于文官选拔公平性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文官选拔的法制化和公平化趋势加强,没有“择优录用”的内容,排除B项;这些法令不仅涉及考试程序,还有任用细则,“程序更完善”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7.C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运用于实践,为现代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故选C项;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打破了性别束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但是“彻底平等”说法绝对,排除A项;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是国民党政权专制独裁的集中体现,“禁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8.C 据材料“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可知,新的《婚姻法》实施后,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观念通过小说和歌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的《婚姻法》的实施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唱词只是表达新思想的载体,排除A项;“双百”方针正式出台于1956年,排除B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是新时代新思想的体现,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排除D项。9.C 1982年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说明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鼓励、保护个体经济发展,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而不是立法工作的重点,排除A项;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10.D 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态度,被毛泽东赞赏并于1963年3月5日为其亲笔题词,之后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这有助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选D项;雷锋精神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雷锋精神主要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爱科学不符,排除C项。11.B 职工读书活动旨在提升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不仅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还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职工读书活动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明确提出的,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12.D 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较高,说明其对应聘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提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历,强调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说明我国在公务员的录用和选拔中,注重建设一支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公务员队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公务员品德的考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公务员录取的限制,没有涉及录取的范围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基层干部晋升通道拓宽,排除C项。13.(1)背景: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官制改革;科举制的弊端;新式学堂的设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特点:育人、取材合于学校;品行考核与学业考核并重;出身奖励按学业等差有别。影响:加速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推动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可能导致官员群体的异常膨胀。解析:第(1)问,据材料“190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学堂选官制度属于清末新政内容,此时期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据材料“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可知,科举制的弊端;据材料“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可知,新式学堂的设立;据材料“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及所学知识可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可知,育人、取材合于学校;据材料“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可知,品行考核与学业考核并重;据材料“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可知,出身奖励按学业等差有别。第二小问,据材料“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可知,加速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据材料“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推动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据材料“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可知,可能导致官员群体的异常膨胀。14.(1)策略:加大意识形态话语比重;内容选择突出党和革命与建设的主题,突出榜样的示范作用,紧跟形势变化及时政;由革命和建设的背景知识引入学科知识。(2)历史背景: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宣传的影响;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新中国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向和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解析:第(1)问,据材料“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可得加大意识形态话语比重;据材料“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可得内容选择突出党和革命与建设的主题,突出榜样的示范作用,紧跟形势变化及时政;据材料“1956年人教版初中课本《物理学》有习题……提出‘25 000里合多少千米’的思考题”,可得由革命和建设的背景知识引入学科知识。第(2)问,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在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的基础上”“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并结合所学中国20世纪50年代重大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2 / 3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才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1.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2.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一、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时期(1)科举制度的沿革1898年 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并废八股,以 命题1901年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 废除 (2)选官制度的改革①新政开始后,规定凡 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②1905年废除科举后的主要选官方式:学堂选官和 选官。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以孙中山的 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3.北洋政府时期考试 选官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 》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 选官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 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1)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 》。(2)主要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并颁布《 》等一系列法规,允许 参加考试。②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3)局限性: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①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改革: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2)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的建设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改革开放前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②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改革开放新时期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 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史料阅读”改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这些内容出现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一 教育转型——从学堂选官到公务员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及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 我国从1982年起在中央和地方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奠定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摘编自关婧雯、林荫《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科举制废除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①西学东渐的影响。②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③科举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2)影响积极 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 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科举制度废除后,却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2.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把机关干部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国家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从而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而这正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公务员制度为廉政建设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等。(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民主化的优越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按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各类人员,从人治走向法治,充分显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确性。主题二 时代精神——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材料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 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 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 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一般,主要集中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学术观点等。 (2)角度预测:分析晚清和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基本特点;联系科举制度,分析公务员制度的作用;展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强调价值引领(2024·湖南高考7题)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通过对科举进士的认知意愿的分析,培养思考社会变迁与官制改革之间的关联。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清末新政。 题眼: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教材 探源 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解题 陷阱 舍本求末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而且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排除A项添枝加叶 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或分裂,仅仅是进士任职选择的变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B项偷换概念 题目中讨论的是进士的任职意愿变化,并没有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具体改变,排除C项得出 结论 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而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进士们任职意愿的变化是对这些改革的直接反应,即官制改革导致了进士任职意愿的转变,故选D项1.(2023·广东高考8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2.〔图文论史·婚姻习俗〕(2024·安徽高考8题)如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3.(2024·湖北高考6题)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4.(2024·江苏高考10题)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刊发《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肖楠森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1)时务策 大学堂 科举制 (2)①学堂 ②留学毕业生 2.文官考试 3.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4.(1)公务员任用法 (2)①考试法 ②女子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二、1.(3)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互相爱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边角D 由材料“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2019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指的是1949年,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指1949—1978年,这一时期并未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B项;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 获取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知识 依据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要点 归纳 变革:废除科举制。 原因: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度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情境2信息 获取 从1982年起→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知识 依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要点 归纳 背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民主法制逐步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正确决策;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 特点:依法推进,制度化、法制化;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录用规模和范围扩大;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知识 依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点 归纳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情境2信息 获取 “他率领1 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知识 依据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点 归纳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A 据材料“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将退学新式学堂当作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充满排斥,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无法得出中体西用,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解体,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2.A 从材料信息中人民政府签发恢复结婚证以及“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等标语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而作出努力,说明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A项正确;当时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并非在讨论经济互助与婚姻关系稳定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3.C 中国近代外交官从不懂外语、对西方了解有限,到外语能力增强、对西方有深入了解,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在逐渐适应和融入近代化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演变与外交官的教育背景和外语能力有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A项错误;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关系并不平等,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演变更多的是受外交官个人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影响,而非受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D项错误。知识拓展:近代中国外交官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开始被迫与世界接触,外交逐渐成为清政府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中国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芽,外交人员开始有了职业化、专业化趋势,外交近代化初露端倪。民国建立后,中国外交理念进一步更新,外交人员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外交官(家)。外交近代化进程继续推进。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在得知攀枝花人民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报国的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7 / 7(共82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才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1.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2.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1)科举制度的沿革1898年 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并废八股,以 命题1901年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 废除 时务策 大学堂 科举制 一、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 晚清时期①新政开始后,规定凡 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②1905年废除科举后的主要选官方式:学堂选官和 选官。学堂 留学毕业生 (2)选官制度的改革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以孙中山的 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文官考试 3.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 选官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 》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 选官 主要是指对已经在 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 (1)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 》。(2)主要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并颁布《 》等一系列法规,允许 参加考试。②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公务员任用法 考试法 女子 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3)局限性: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①建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改革: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2)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的建设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改革开放前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②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改革开放新时期①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①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③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 》,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 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文明创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互相爱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学制,它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史料阅读”改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这些内容出现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 由材料“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知,2019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指的是1949年,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指1949—1978年,这一时期并未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B项;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教育转型——从学堂选官到公务员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及原因。信息 获取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知识 依据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要点 归纳 变革:废除科举制。原因: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度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变革:废除科举制。原因: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度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 我国从1982年起在中央和地方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奠定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摘编自关婧雯、林荫《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及其改革》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信息 获取 从1982年起→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知识 依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要点 归纳从1982年起→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背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民主法制逐步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正确决策;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特点:依法推进,制度化、法制化;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录用规模和范围扩大;坚持党管干部原则1. 科举制废除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①西学东渐的影响。②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③科举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2)影响积极 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 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科举制度废除后,却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把机关干部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国家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强化国家机关系统,加强勤政和廉政建设,从而为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而这正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公务员制度为廉政建设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通过考试录用、认真考核、正规培训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通过权利义务、执行纪律、交流回避、有力监察监督的制度来保证和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等。2. 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民主化的优越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按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充分体现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可以使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各类人员,从人治走向法治,充分显示法制化管理的正确性。主题二 时代精神——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法治建设 材料 1979年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逐步走上平稳化、正规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60年》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信息 获取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知识 依据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点 归纳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 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 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信息 获取 “他率领1 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知识 依据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点 归纳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他率领1 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现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经验(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一般,主要集中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突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征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学术观点等。(2)角度预测:分析晚清和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基本特点;联系科举制度,分析公务员制度的作用;展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强调价值引领(2024·湖南高考7题)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B. 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 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D. 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通过对科举进士的认知意愿的分析,培养思考社会变迁与官制改革之间的关联。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清末新政。题眼: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教材 探源 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解题 陷阱 舍本 求末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而且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排除A项添枝 加叶 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或分裂,仅仅是进士任职选择的变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B项偷换 概念 题目中讨论的是进士的任职意愿变化,并没有涉及中枢决策机制的具体改变,排除C项得出 结论 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而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进士们任职意愿的变化是对这些改革的直接反应,即官制改革导致了进士任职意愿的转变,故选D项1. (2023·广东高考8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 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 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 天朝上国观念盛行√解析: 据材料“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将退学新式学堂当作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充满排斥,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无法得出中体西用,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解体,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2. 〔图文论史·婚姻习俗〕(2024·安徽高考8题)如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A. 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B. 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 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D. 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人民政府签发恢复结婚证以及“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等标语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而作出努力,说明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A项正确;当时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并非在讨论经济互助与婚姻关系稳定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3. (2024·湖北高考6题)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A. 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 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 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 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解析: 中国近代外交官从不懂外语、对西方了解有限,到外语能力增强、对西方有深入了解,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在逐渐适应和融入近代化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演变与外交官的教育背景和外语能力有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无关,A项错误;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关系并不平等,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演变更多的是受外交官个人的教育背景和能力影响,而非受晚清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D项错误。知识拓展:近代中国外交官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开始被迫与世界接触,外交逐渐成为清政府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中国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萌芽,外交人员开始有了职业化、专业化趋势,外交近代化初露端倪。民国建立后,中国外交理念进一步更新,外交人员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外交官(家)。外交近代化进程继续推进。4. (2024·江苏高考10题)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刊发《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肖楠森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A. 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B. 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C. 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D. 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肖楠森教授在得知攀枝花人民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己的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凸显了他至诚报国的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所述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4·河南五市一模)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 废除科举成为共识C. 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 学堂选官制度确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实行新政以延续统治,故选C项;西学东渐属于外因,排除A项;据材料“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可知,清政府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废除,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2. (2024·广东大湾区一模)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A. 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B. 教育新政转型艰难C. 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D. 军人地位显著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人们尽管有热情,但是对新式学堂并不了解,这说明清末教育新政转型艰难,故选B项;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说明新式学堂并未遭遇社会抵制,而是受到欢迎,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教育领域开设新式学堂,与军人地位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3. (2024·浙江新阵地联盟联考)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1234567891011121314A. 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B. 学堂选官已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 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D. 选官更加强调开放性和平等性解析 据材料可知,贡生、举人、进士是科举制的选官形式,其被应用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之中,说明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故选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主要选官方式”的结论,排除B项;1905年,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4. (2024·广东联考)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A. 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B. 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C.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D. 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在文官管理思想中,特别突出对官员的社会责任、为官志向等方面的关注,表明孙中山强调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办事能力问题,只涉及官员的为官态度问题,排除A项;孙中山重视的是文官的职业操守,未涉及文官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公仆角色反映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5. (2024·江西名校联盟摸底)1915年,《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 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B. 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 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D. 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官保荐制度中,徇情滥保会受到处分,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制度的监管,故选C项;《文官任职令》规定,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文官任职令》的规定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深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官员选拔的法律保障,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6. (2024·山东名校联盟期中)下表为北洋政府在文官考试制度建设上作了一些调整,其公布的法令如下。由此可知( )1917年 《司法官考试令》1919年 《修正司法官考试令各条》《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文官高等考试令施行细则》《文官普通考试令施行细则》1920年 《征收官任用条例》《电报电话局长任用规则》A. 文官选拔趋于公平性B.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特点C. 文官选拔程序更完善D. 保证了官僚队伍高效廉洁√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在文官考试制度建设上,通过颁布法令规定文官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实行细则等,规范了文官选拔,也为文官选拔赋予了法律地位和权威,有利于文官选拔公平性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文官选拔的法制化和公平化趋势加强,没有“择优录用”的内容,排除B项;这些法令不仅涉及考试程序,还有任用细则,程序更完善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7. (2024·天津一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最终实现了男女彻底平等B. 实施过程中禁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C. 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民主化法制化D. 《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运用于实践,为现代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故选C项;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打破了性别束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但是“彻底平等”说法绝对,排除A项;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是国民党政权专制独裁的集中体现,“禁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8. (2024·山西吕梁期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反映新时代婚姻观的唱词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一现象( )A. 反映了文学艺术的繁荣B. 践行了“双百”方针C. 有利于促进社会风尚改良D. 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可知,新的《婚姻法》实施后,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观念通过小说和歌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的《婚姻法》的实施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唱词只是表达新思想的载体,排除A项;“双百”方针正式出台于1956年,排除B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是新时代新思想的体现,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9. (2025·河南部分名校阶测)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 )宪法 表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条 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1234567891011121314A. 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B. 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 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解析: 1982年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说明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鼓励、保护个体经济发展,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而不是立法工作的重点,排除A项;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0. (2025·广东肇庆联考)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纪念日。这有助于( )A. 唤醒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B.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 激发人们爱科学、爱劳动的积极性D.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态度,被毛泽东赞赏并于1963年3月5日为其亲笔题词,之后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这有助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选D项;雷锋精神主要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国民民族危机意识和爱国意识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于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雷锋精神主要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爱科学不符,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1. (2025·陕西西安模拟)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 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 )A. 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 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C. 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 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职工读书活动旨在提升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不仅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还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选B项;职工读书活动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明确提出的,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2. (2024·河北邯郸联考)据统计,2003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一直保持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说明当今我国( )A. 公务员选任强调德才兼备B.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扩大C. 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拓宽D. 着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较高,说明其对应聘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提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历,强调了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说明我国在公务员的录用和选拔中,注重建设一支具备高学历、高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公务员队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公务员品德的考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公务员录取的限制,没有涉及录取的范围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基层干部晋升通道拓宽,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 (2025·江苏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等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答案:背景: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官制改革;科举制的弊端;新式学堂的设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据材料“190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学堂选官制度属于清末新政内容,此时期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据材料“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可知,科举制的弊端;据材料“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可知,新式学堂的设立;据材料“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及所学知识可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答案:特点:育人、取材合于学校;品行考核与学业考核并重;出身奖励按学业等差有别。影响:加速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推动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可能导致官员群体的异常膨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可知,育人、取材合于学校;据材料“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可知,品行考核与学业考核并重;据材料“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可知,出身奖励按学业等差有别。第二小问,据材料“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可知,加速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据材料“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推动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据材料“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可知,可能导致官员群体的异常膨胀。123456789101112131414. (2025·新高考摸底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在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语文教科书大量选入配合抗美援朝宣传的《英雄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倡导爱劳动的《公园里的花》《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时文。1234567891011121314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经济地理》,在1956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公布后就立即补充中央经济工作和成就内容到相关章节。1956年人教版初中课本《物理学》有习题在简要复述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历史后提出“25 000里合多少千米”的思考题。——摘编自李学、王敏《新中国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历程与启示》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教科书“接班人身份建构”的策略。答案:策略:加大意识形态话语比重;内容选择突出党和革命与建设的主题,突出榜样的示范作用,紧跟形势变化及时政;由革命和建设的背景知识引入学科知识。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总的趋势是意识形态话语在各门学科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确保接班人培养红色底色的意图非常明显”,可得加大意识形态话语比重;据材料“表现出典型的‘革命’与‘建设’风格,作为未来一代成长的精神路标与榜样示范”,可得内容选择突出党和革命与建设的主题,突出榜样的示范作用,紧跟形势变化及时政;据材料“1956年人教版初中课本《物理学》有习题……提出‘25 000里合多少千米’的思考题”,可得由革命和建设的背景知识引入学科知识。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接班人身份建构”的历史背景。答案:历史背景: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宣传的影响;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新中国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向和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解析: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在延续民主革命话语政治的基础上”“教科书通过英雄人物典型、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政治、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内容”并结合所学中国20世纪50年代重大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docx 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pptx 第32讲 近现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法律与教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