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5·广东茂名联考)如果按照关税收入除以进口净额来计算平均进口关税,1800—1840年,英国的进口税税率从未低于30%,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度还超过50%(针对中国茶叶的进口税税率时常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进口税率仅为2%—5%。这有助于说明(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意图B.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动机C.清朝长期闭关自守弊病D.《南京条约》内容的罪恶性2.(2025·四川部分学校联合检测)广州一口通商时,茶叶常要在一年之后才能在广州转到外国发货人的手中。五口通商后,茶叶在生长六个月之内已制成商品到了外国消费者的手中,上海逐渐成为茶叶出口的第一口岸。这说明,当时中国( )A.上海逐渐成为近代的经济中心B.广州的经济地位不复存在C.茶叶出口格局被列强侵华改变D.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3.(2025·江浙皖发展共同体联考)如图为晚清时期广州城市变迁地图,据此可知广州( )A.城区由珠江南岸向北岸拓展B.近代化基础设施臻于完备C.见证戊戌变法推动城市变革D.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4.(2025·湖北联考)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率舰在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中国专辖之内洋”,扣船“显系夺中国之权”。李福斯最后承认违反国际法,释放两艘丹麦货船,给另外一艘赔偿。材料显示清政府( )A.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权 B.积极介入国际事务C.国际地位受列强认可 D.具有领土主权意识5.(2025·湖北省名校联盟联考)王韬(1828—1897)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 )A.注重传统文化的适时改造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D.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考6.(2025·河南信阳一模)下面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小学堂的课程表。据此判断( ) 星期 时刻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八点至 五十分 修身 讲读经 讲读经 修身 讲读经 讲读经九点至 五十分 讲读经 算术 算术 国文 算术 讲读经十点至 五十分 国文 国文 国文 算术 讲读经 国文一点至 五十分 历史 地理 格致 图书 国文 唱歌二点至 五十分 地理 历史 讲读经 格致 讲读经 讲读经三点至 五十分 体操 唱歌 图书 体操 唱歌 唱歌A.教育改革深入基层 B.全面接轨近代教育C.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D.传统教育占比很大7.(202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咏叹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其实,“文明”一词在当时十分流行,它以其特有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罗扩了种种旧俗之外与西洋相关的新事物。这可用以说明( )A.列强重视文化输入B.中体西用的思想传播C.西学东渐推动近代化进程D.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冲击8.(2025·陕西渭南月考)在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虽然时时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但违法、违规者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警告和反击。这种警告和反击,可能来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可能来自反对党,可能来自社会舆论,甚至可能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或直接来自民众运动。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五权分立模式不断完善C.政治转型的趋势日益凸显D.军阀权力斗争日趋激烈9.(2025·四川部分学校联合检测)民国时期,黑、吉、奉三省政府积极推行招徕移民的政策,相继颁布了《黑龙江招垦规则》《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移民和开发计划》等章程,涌向东北的移民络绎不绝。这些政策( )A.加强了中央集中管理 B.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C.推动了东北地区开发 D.优化了地区人口分布10.(2025·四川阶测)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到战争与灾荒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货严重滞销。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我国却迎来了又一次“国货运动”的高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币制改革运动的促进B.国内民族主义的发展C.国内频繁战争的刺激D.欧美自由贸易的推动11.(2025·广西玉林一模)广西从1938年起,由省、区农场先后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数十种,分给各地农民试种和推广,同时大力提倡和指导农民用肥。广西土地严重缺磷,1941年省政府与农林部合作,在柳州建立了骨粉厂以增加磷肥的产量。这反映了广西( )A.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B.积极支持全国抗战C.优先引进优良稻种 D.创新农业生产方式12.(2025·安徽合肥阶段考)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如农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和儿童团等,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以山东根据地为例,抗战胜利时,已有农会会员133万人,工会会员15万人,青年团员36万人,妇女会员131万人,儿童团员89万人,共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这表明( )A.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B.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C.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出现逆转D.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3.(2025·重庆拔尖强基联盟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A.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B.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C.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D.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14.(2025·广西玉林一模)1956年5月29日,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道:“中法两国人民的接近,有利于东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这段话体现了( )A.革命斗争引起两国共鸣B.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C.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D.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锁15.(2025·四川巴中“零诊”)1959年6月,国家发出《关于整理研究推广秘方验方的通知》,指出对现有的秘方验方,必须组织中医药研究机构切实进行整理研究,强调对于确有实际疗效的秘方验方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广应用。该举措( )A.体现了对待民生福祉的科学态度 B.有利于传统医药市场化发展趋势C.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药需求 D.彰显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结合16.(2025·河南金科新未来月考)下表为1978—2018年,我国等级水路、等级公路、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占比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时间 等级水路 占比/% 等级公路 占比/% 复线铁路 占比/% 电气化铁 路占比/%1978年 42.2 57.8 15.7 1.91990年 54.6 72.1 24.4 11.92000年 51.4 78.3 36.5 21.62010年 50.1 82.4 44.8 35.92018年 52.3 92.2 58.0 70.0A.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B.交通运输区域布局优化C.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D.水陆交通方式快速更新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5·山西怀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长官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6分)(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8分)18.(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阶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1989年,国务院表彰了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范围为“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表彰目的是:“彰显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表彰条件是: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总方针,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9卷》结合材料,以“时代·荣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2025·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这些城市通过签订条约或自行开放,允许外国人进行贸易,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和此后的被迫开埠通商,尤其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城市的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理念、科学技术和文化,从而开始了现代化的艰难进程。这些城市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城市,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型商业中心,民众得以到商业中心的新式百货公司购物,例如当时的北京王府井与上海的南京路,而不像以前,只能到街坊菜市与小商店购物。作为北京的大众市场与娱乐场所的天桥,也因为有轨电车的出现,而吸引了更多北京市民的参与……此时的街道已经加入城市的秩序与管理的概念,像是下水道的修筑、摊贩的管理与街头警察的巡查,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管理……在国民政府所推动的新生活运动时代,国家对于个人公共行为的监督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某种程度上,国家对于街道空间有了更为严密的管控。——摘编自江沛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对当时经济和生活产生的影响。(8分)20.(2024·湖南娄底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间 概况1840— 1870年 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1871— 1889年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19世纪70年代后期,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1890— 1911年 清政府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因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余额,要求专门作为派遣留美学生费用,清政府在1909—1911年间共派出留美学生180人。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黄兴、宋庆龄等都是本阶段的代表人物1912— 1930年 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后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在1912—1929年期间,政府每年大约派遣千名左右“庚款奖学金”留学生。著名的如留美的茅以升、吴有训、梁思成等;留日的李大钊、郁达夫等;留欧和苏俄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四光、徐悲鸿等1931— 1949年 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除美、英、法、德、比、日、苏以外,还有奥、意、荷、加、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是本时期出国留学的主要代表——改编自张民书《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等上表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单元检测(十)1.A 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对中国的茶叶进口税税率极高,同时中国的进口税率较低,这种税率差异的背后反映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平衡,即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想要打开中国国门,平衡中英贸易,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进口税率高反映出英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占优势,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对外贸易占据优势,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进口税率低与实行闭关自守无关,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前英国的进口税率情况,此时尚未签订《南京条约》,排除D项。2.C 在广州一口通商时,茶叶转运时间长,五口通商后,上海逐渐成为茶叶出口第一口岸,这是由于列强侵华打破了原来的贸易格局,故选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茶叶出口的变化,而非上海整体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广州的经济地位只是相对地位有所变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强调茶叶出口口岸的变化,没有说明中国当时出口商品的整体构成,不能反映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排除D项。3.D 据“广州城市变迁地图”可知,晚清时期的广州既有传统的城区布局和建筑,如旧城城墙、八旗兵及家属驻地等,又有新的街道、新的区域划分等,充分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D项;据材料地图中“近代城区范围”与“旧城城墙”可知,城区由珠江北岸向南岸扩展,排除A项;仅从这张地图无法确切得知基础设施是否已经完备,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尝试,且时间较短,对城市变革的直接推动作用在这张地图中未明确体现,排除C项。4.D 清政府强调大沽口是“中国专辖之内洋”,扣船“显系夺中国之权”,这显示清政府具有领土主权意识,故选D项;虽然清政府这次确实是在维权,但材料里并没有明确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利用国际法,不能确定这就是“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说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权益去交涉,并没有说他们积极介入其他国际事务,排除B项;清政府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受到列强认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5.A 据材料“王韬认为物质和制度……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可知王韬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寻求解决文化差异的途径,即先通过“器”的层面进行文化交流,再逐步推动“道”的层面的理解,这体现了王韬对传统文化的适时改造的思考,故选A项;王韬的观点是文化层面的思考,并未涉及政治制度,且其生活的年代还未有君主立宪的呼声,排除B项;王韬的观点是“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即通过“器”的交流推动“道”的理解,并未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王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认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排除D项。6.D 据材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小学堂的课程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教育新旧杂糅,课程表中“修身”“讲读经”“国文”等传统教育课程在课时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此时传统教育占比很大,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一个小学堂,其他基层学校的情况不可知,无法判断教育改革是否深入基层,排除A项;“修身”“讲读经”“国文”等传统教育课程在课时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并没有全面接轨近代教育,排除B项;课表中的课程安排侧重于传统教育,并没有做到“全面发展”,排除C项。7.C 材料中描述的“文明”一词用于描述与西洋相关的新事物,以及女学生“不施脂粉”被视为“最文明”的现象,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和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这正是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体现,故选C项;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列强在文化输入方面的具体行动或态度,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器物,题目中并未提及这一思想,排除B项;题目更侧重于描述这种影响带来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而非简单的“冲击”,排除D项。8.C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违法违规者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警告和反击,这凸显了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趋势,各种力量都在尝试维护这一新制度,故选C项;民众运动,并不等同于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排除A项;“五权分立”模式是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并未在民国初年得到完善实施,排除B项;军阀间的权力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9.C 据材料可知,大量的移民来到东北进行开垦荒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东北三省的移民政策而非中央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移民政策,未涉及具体的地方治理体系的法规,排除B项;移民政策会影响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和人口格局,“优化人口分布”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10.B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转化为对国货的支持和购买,以表达对国家经济的支持和对外国商品的抵制,故选B项;币制改革更多影响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而非直接推动国货销售,且币制改革的时间是1935年,排除A项;战争本身并未直接促进国货销售,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自由贸易受到阻碍,排除D项。11.B 据材料可知,广西自193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改进措施,包括引进和培育优良稻种、指导和推广农民施肥,并针对土地缺磷问题建立骨粉厂,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满足抗战时期对粮食等物资的大量需求,故选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改进措施,而非土地资源的状况,排除A项;引进优良稻种只是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且题干更侧重于这些措施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具体的农业改进措施,而非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D项。12.A 据材料“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可知,党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将人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体现了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项;大生产运动主要解决的是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排除B项;国共双方力量的逆转出现于解放战争后期,排除C项;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13.D 由材料“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可知,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体现出新政权对帝国主义封建帝制的批判态度,反映出社会性质的改变,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故宫博物院,并未涉及其他博物馆,不能以偏概全得出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排除A项;“清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14.B 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处于冷战时期,周恩来认为中法接近有利于东西方接近,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并借两国国歌产生的相似历史背景以促进中法合作交流,为1964年中法建交奠定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法两国的反应,排除A项;中法建交的根本原因是中法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排除C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孤立封锁政策失败,排除D项。15.A 据材料“现有的秘方验方……对于确有实际疗效的秘方验方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广应用”可知,卫生部对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秘方验方的推广应用持谨慎、认真、科学的态度,故选A项;1959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化发展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保障了”表述绝对,秘方验方主要针对疑难杂症,而非针对“人民群众基本的医药需求”,排除C项;“推陈出新”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推广应用“现有的秘方验方”相悖,排除D项。16.A 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等级水路、等级公路、复线铁路、电气化铁路占比不断提高,这体现交通事业的发展,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故选A项;材料缺少不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不能得出交通运输区域布局优化的结论,排除B项;水路和公路主要属于交通领域,而非科技领域,排除C项;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并未变化,排除D项。17.(1)社会背景:列强侵略逐渐加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费正清: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蒋廷黻: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原因: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解析:第(1)问,首先,从革命的对象角度分析。由材料一“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可得,列强侵略逐渐加深;由材料一“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可得,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然后结合所学辛亥革命背景的知识,从革命派一方所具备的条件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可得,费正清认为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由材料三“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可得,蒋廷黻认为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第二小问,结合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和失败的史实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外因从革命的敌人角度分析,即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内因从资产阶级角度分析,即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根本上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18.示例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决定表彰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一表彰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国家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表彰的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广泛关注。表彰条件中强调“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号召,鼓励每一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条件方面,表彰要求模范人物在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这些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对人才的渴望。在工业领域,许多工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方面,农民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生产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89年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一表彰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还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尊重,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据材料“自1980年以来”可知,时间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据材料“表彰目的是……”可知国家推崇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意在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据材料“表彰条件是……”可知国家强调人民的爱国精神,鼓励人民将对国家的热爱与个人的事业相结合,据材料“企业发展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可知国家强调表彰人员在企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表彰的背景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此时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表彰的目的是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从工业、农业、其他领域三个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模范对经济建设的具体贡献,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务院的这一决定不仅强调当时人们的积极贡献,同时表明国家对这一风尚的鼓励,体现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优秀传统,有利于我国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19.(1)主要因素:通商口岸的增多;西方工业文明和发展理念的冲击;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政策和观念的转变;近代交通的发展。(2)影响:进一步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丰富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强化对民众控制的问题。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可得通商口岸的增多;据材料一“尤其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城市的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理念、科学技术和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西方工业文明和发展理念的冲击;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政策和观念的转变;近代交通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型商业中心,民众得以到商业中心的新式百货公司购物”“作为北京的大众市场与娱乐场所的天桥,也因为有轨电车的出现,而吸引了更多北京市民的参与”“此时的街道已经加入城市的秩序与管理的概念……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管理”等,围绕“积极影响”视角思考和组织答案,如进一步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有利于丰富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等;据材料二“某种程度上,国家对于街道空间有了更为严密的管控”,围绕“局限性(不足)”视角思考,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强化对民众控制的问题等。20.示例论题: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论述: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近代留学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带回中国,出现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铁路工程师等,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代留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出现了严复、鲁迅、胡适等著名人物,通过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冲击了封建伦理;陈独秀、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留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和文化骨干。如抵抗外来侵略的海军名将刘步蟾、林永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中国共产党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如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郁达夫、徐悲鸿等。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和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途径。派出留学生的过程,都是中国不断地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联系,推动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传播,缩小了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解析:材料表格主要叙述了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上对上述影响进行概括: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后结合材料中所述及的诸多留学生,从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对上述论证进行总结,以呼应和深化所述论题。6 / 6(共63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单元检测(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025·广东茂名联考)如果按照关税收入除以进口净额来计算平均进口关税,1800—1840年,英国的进口税税率从未低于30%,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度还超过50%(针对中国茶叶的进口税税率时常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进口税率仅为2%—5%。这有助于说明( )A. 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意图B. 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动机C. 清朝长期闭关自守弊病D. 《南京条约》内容的罪恶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对中国的茶叶进口税税率极高,同时中国的进口税率较低,这种税率差异的背后反映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平衡,即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想要打开中国国门,平衡中英贸易,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进口税率高反映出英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占优势,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对外贸易占据优势,排除B项;材料中中国进口税率低与实行闭关自守无关,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鸦片战争前英国的进口税率情况,此时尚未签订《南京条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2025·四川部分学校联合检测)广州一口通商时,茶叶常要在一年之后才能在广州转到外国发货人的手中。五口通商后,茶叶在生长六个月之内已制成商品到了外国消费者的手中,上海逐渐成为茶叶出口的第一口岸。这说明,当时中国( )A. 上海逐渐成为近代的经济中心B. 广州的经济地位不复存在C. 茶叶出口格局被列强侵华改变D. 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在广州一口通商时,茶叶转运时间长,五口通商后,上海逐渐成为茶叶出口第一口岸,这是由于列强侵华打破了原来的贸易格局,故选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茶叶出口的变化,而非上海整体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广州的经济地位只是相对地位有所变化,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强调茶叶出口口岸的变化,没有说明中国当时出口商品的整体构成,不能反映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2025·江浙皖发展共同体联考)如图为晚清时期广州城市变迁地图,据此可知广州( )A. 城区由珠江南岸向北岸拓展B. 近代化基础设施臻于完备C. 见证戊戌变法推动城市变革D. 体现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广州城市变迁地图”可知,晚清时期的广州既有传统的城区布局和建筑,如旧城城墙、八旗兵及家属驻地等,又有新的街道、新的区域划分等,充分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D项;据材料地图中“近代城区范围”与“旧城城墙”可知,城区由珠江北岸向南岸扩展,排除A项;仅从这张地图无法确切得知基础设施是否已经完备,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要是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尝试,且时间较短,对城市变革的直接推动作用在这张地图中未明确体现,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2025·湖北联考)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李福斯率舰在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中国专辖之内洋”,扣船“显系夺中国之权”。李福斯最后承认违反国际法,释放两艘丹麦货船,给另外一艘赔偿。材料显示清政府( )A. 开始利用国际法维权 B. 积极介入国际事务C. 国际地位受列强认可 D. 具有领土主权意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清政府强调大沽口是“中国专辖之内洋”,扣船“显系夺中国之权”,这显示清政府具有主权意识,故选D项;虽然清政府这次确实是在维权,但材料里并没有明确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利用国际法,不能确定这就是“开始”,排除A项;材料里只说了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权益去交涉,并没有说他们积极介入其他国际事务,排除B项;清政府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受到列强认可,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2025·湖北省名校联盟联考)王韬(1828—1897)认为物质和制度文化属于“器”的范畴,易相通,而属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见,王韬( )A. 注重传统文化的适时改造B.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 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D. 未对中西文化理性思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王韬认为物质和制度……中西精神文化则较难相通”,可知王韬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寻求解决文化差异的途径,即先通过“器”的层面进行文化交流,再逐步推动“道”的层面的理解,这体现了王韬对传统文化的适时改造的思考,故选A项;王韬的观点是文化层面的思考,并未涉及政治制度,且其生活的年代还未有君主立宪的呼声,排除B项;王韬的观点是“道不能即通,则先假器以通之”,即通过“器”的交流推动“道”的理解,并未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王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认识,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2025·河南信阳一模)下面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小学堂的课程表。据此判断( ) 星期 时刻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八点至五十分 修身 讲读经 讲读经 修身 讲读经 讲读经九点至五十分 讲读经 算术 算术 国文 算术 讲读经十点至五十分 国文 国文 国文 算术 讲读经 国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星期 时刻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一点至 五十分 历史 地理 格致 图书 国文 唱歌二点至 五十分 地理 历史 讲读经 格致 讲读经 讲读经三点至 五十分 体操 唱歌 图书 体操 唱歌 唱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教育改革深入基层 B. 全面接轨近代教育C.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D. 传统教育占比很大解析: 据材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小学堂的课程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教育新旧杂糅,课程表中“修身”“讲读经”“国文”等传统教育课程在课时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此时传统教育占比很大,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一个小学堂,其他基层学校的情况不可知,无法判断教育改革是否深入基层,排除A项;“修身”“讲读经”“国文”等传统教育课程在课时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并没有全面接轨近代教育,排除B项;课表中的课程安排侧重于传统教育,并没有做到“全面发展”,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202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咏叹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其实,“文明”一词在当时十分流行,它以其特有的模糊性和包容性罗扩了种种旧俗之外与西洋相关的新事物。这可用以说明( )A. 列强重视文化输入B. 中体西用的思想传播C. 西学东渐推动近代化进程D. 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冲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文明”一词用于描述与西洋相关的新事物,以及女学生“不施脂粉”被视为“最文明”的现象,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和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这正是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体现,故选C项;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列强在文化输入方面的具体行动或态度,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器物,题目中并未提及这一思想,排除B项;题目更侧重于描述这种影响带来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而非简单的“冲击”,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2025·陕西渭南月考)在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虽然时时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但违法、违规者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警告和反击。这种警告和反击,可能来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可能来自反对党,可能来自社会舆论,甚至可能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或直接来自民众运动。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 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 五权分立模式不断完善C. 政治转型的趋势日益凸显D. 军阀权力斗争日趋激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违法违规者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警告和反击,这凸显了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趋势,各种力量都在尝试维护这一新制度,故选C项;民众运动,并不等同于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排除A项;“五权分立”模式是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并未在民国初年得到完善实施,排除B项;军阀间的权力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2025·四川部分学校联合检测)民国时期,黑、吉、奉三省政府积极推行招徕移民的政策,相继颁布了《黑龙江招垦规则》《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移民和开发计划》等章程,涌向东北的移民络绎不绝。这些政策( )A. 加强了中央集中管理 B. 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C. 推动了东北地区开发 D. 优化了地区人口分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量的移民来到东北进行开垦荒地,推动了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东北三省的移民政策而非中央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移民政策,未涉及具体的地方治理体系的法规,排除B项;移民政策会影响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和人口格局,“优化人口分布”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2025·四川阶测)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到战争与灾荒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货严重滞销。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我国却迎来了又一次“国货运动”的高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币制改革运动的促进 B. 国内民族主义的发展C. 国内频繁战争的刺激 D. 欧美自由贸易的推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转化为对国货的支持和购买,以表达对国家经济的支持和对外国商品的抵制,故选B项;币制改革更多影响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而非直接推动国货销售,且币制改革的时间是1935年,排除A项;战争本身并未直接促进国货销售,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自由贸易受到阻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2025·广西玉林一模)广西从1938年起,由省、区农场先后育成和引进优良稻种数十种,分给各地农民试种和推广,同时大力提倡和指导农民用肥。广西土地严重缺磷,1941年省政府与农林部合作,在柳州建立了骨粉厂以增加磷肥的产量。这反映了广西( )A.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B. 积极支持全国抗战C. 优先引进优良稻种 D.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广西自193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改进措施,包括引进和培育优良稻种、指导和推广农民施肥,并针对土地缺磷问题建立骨粉厂,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满足抗战时期对粮食等物资的大量需求,故选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改进措施,而非土地资源的状况,排除A项;引进优良稻种只是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且题干更侧重于这些措施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具体的农业改进措施,而非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2025·安徽合肥阶段考)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如农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和儿童团等,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以山东根据地为例,抗战胜利时,已有农会会员133万人,工会会员15万人,青年团员36万人,妇女会员131万人,儿童团员89万人,共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这表明( )A. 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B. 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C.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出现逆转D. 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建立了一系列群众组织”“按其所属集中在组织中”可知,党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将人民群众有效组织起来,体现了中共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项;大生产运动主要解决的是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排除B项;国共双方力量的逆转出现于解放战争后期,排除C项;“政治地位”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2025·重庆拔尖强基联盟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从原址移除,在故宫内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些改造( )A. 开启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B. 清除了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C. 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社会风貌D. 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由材料“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可知,对故宫博物院的改造体现出新政权对帝国主义封建帝制的批判态度,反映出社会性质的改变,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故宫博物院,并未涉及其他博物馆,不能以偏概全得出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排除A项;“清除”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2025·广西玉林一模)1956年5月29日,周恩来在接见法国文化代表团时谈道:“中法两国人民的接近,有利于东方和西方的接近……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最好的,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法国的《马赛曲》,这两个国歌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前,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这段话体现了( )A. 革命斗争引起两国共鸣B. 文化意识影响外交关系C. 文化交流促进中法建交D. 和平外交打破西方封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处于冷战时期,周恩来认为中法接近有利于东西方接近,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并借两国国歌产生的相似历史背景以促进中法合作交流,为1964年中法建交奠定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法两国的反应,排除A项;中法建交的根本原因是中法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排除C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孤立封锁政策失败,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2025·四川巴中“零诊”)1959年6月,国家发出《关于整理研究推广秘方验方的通知》,指出对现有的秘方验方,必须组织中医药研究机构切实进行整理研究,强调对于确有实际疗效的秘方验方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广应用。该举措( )A. 体现了对待民生福祉的科学态度B. 有利于传统医药市场化发展趋势C. 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药需求D. 彰显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结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现有的秘方验方“对于确有实际疗效的秘方验方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推广应用”可知,卫生部对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秘方验方的推广应用持谨慎、认真、科学的态度,故选A项;1959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化发展趋势”不合史实,排除B项;“保障了”表述绝对,秘方验方主要针对疑难杂症,而非针对“人民群众基本的医药需求”,排除C项;“推陈出新”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推广应用“现有的秘方验方”相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 (2025·河南金科新未来月考)下表为1978—2018年,我国等级水路、等级公路、复线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占比情况。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时间 等级水路占比/% 等级公路占比/% 复线铁路占比/% 电气化铁路占比/%1978年 42.2 57.8 15.7 1.91990年 54.6 72.1 24.4 11.92000年 51.4 78.3 36.5 21.62010年 50.1 82.4 44.8 35.92018年 52.3 92.2 58.0 7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B. 交通运输区域布局优化C. 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D. 水陆交通方式快速更新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等级水路、等级公路、复线铁路、电气化铁路占比不断提高,这体现交通事业的发展,说明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得到提升,故选A项;材料缺少不同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不能得出交通运输区域布局优化的结论,排除B项;水路和公路主要属于交通领域,而非科技领域,排除C项;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并未变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2025·山西怀仁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三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长官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6分)答案:社会背景:列强侵略逐渐加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从革命的对象角度分析,由材料一“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可得,列强侵略逐渐加深;由材料一“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可得,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然后结合所学辛亥革命背景的知识,从革命派一方所具备的条件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8分)答案:费正清: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蒋廷黻: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原因: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可得,费正清认为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由材料三“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可得,蒋廷黻认为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第二小问,结合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和失败的史实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外因从革命的敌人角度分析,即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内因从资产阶级角度分析,即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根本上则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阶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1989年,国务院表彰了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范围为“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表彰目的是:“彰显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表彰条件是: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总方针,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9卷》结合材料,以“时代·荣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示例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决定表彰自1980年以来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一表彰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劳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国家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表彰的范围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财贸、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广泛关注。表彰条件中强调“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模范人物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号召,鼓励每一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具体条件方面,表彰要求模范人物在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这些条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对人才的渴望。在工业领域,许多工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方面,农民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生产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教师和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89年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一表彰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还反映了国家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尊重,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社会理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据材料“自1980年以来”可知,时间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据材料“表彰目的是……”可知国家推崇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意在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据材料“表彰条件是……”可知国家强调人民的爱国精神,鼓励人民将对国家的热爱与个人的事业相结合,据材料“企业发展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可知国家强调表彰人员在企业中、农业等多个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表彰的背景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此时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表彰的目的是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从工业、农业、其他领域三个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模范对经济建设的具体贡献,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务院的这一决定不仅强调当时人们的积极贡献,同时表明国家对这一风尚的鼓励,体现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优秀传统,有利于我国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2025·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这些城市通过签订条约或自行开放,允许外国人进行贸易,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和此后的被迫开埠通商,尤其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城市的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理念、科学技术和文化,从而开始了现代化的艰难进程。这些城市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城市,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型商业中心,民众得以到商业中心的新式百货公司购物,例如当时的北京王府井与上海的南京路,而不像以前,只能到街坊菜市与小商店购物。作为北京的大众市场与娱乐场所的天桥,也因为有轨电车的出现,而吸引了更多北京市民的参与……此时的街道已经加入城市的秩序与管理的概念,像是下水道的修筑、摊贩的管理与街头警察的巡查,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管理……在国民政府所推动的新生活运动时代,国家对于个人公共行为的监督达到史无前例的地步。某种程度上,国家对于街道空间有了更为严密的管控。——摘编自江沛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主要因素:通商口岸的增多;西方工业文明和发展理念的冲击;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政策和观念的转变;近代交通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可得通商口岸的增多;据材料一“尤其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城市的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理念、科学技术和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西方工业文明和发展理念的冲击;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近代中国经济形态、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中国政府政策和观念的转变;近代交通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对当时经济和生活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影响:进一步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丰富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强化对民众控制的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型商业中心,民众得以到商业中心的新式百货公司购物”“作为北京的大众市场与娱乐场所的天桥,也因为有轨电车的出现,而吸引了更多北京市民的参与”“此时的街道已经加入城市的秩序与管理的概念……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管理”等,围绕“积极影响”视角思考和组织答案,如进一步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有利于丰富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等;据材料二“某种程度上,国家对于街道空间有了更为严密的管控”,围绕“局限性(不足)”视角思考,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强化对民众控制的问题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2024·湖南娄底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时间 概况1840—1870年 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1871—1889年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19世纪70年代后期,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时间 概况1890—1911年 清政府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因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余额,要求专门作为派遣留美学生费用,清政府在1909—1911年间共派出留美学生180人。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黄兴、宋庆龄等都是本阶段的代表人物1912—1930年 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后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在1912—1929年期间,政府每年大约派遣千名左右“庚款奖学金”留学生。著名的如留美的茅以升、吴有训、梁思成等;留日的李大钊、郁达夫等;留欧和苏俄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四光、徐悲鸿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时间 概况1931—1949年 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除美、英、法、德、比、日、苏以外,还有奥、意、荷、加、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是本时期出国留学的主要代表——改编自张民书《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上表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论述: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近代留学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带回中国,出现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铁路工程师等,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进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近代留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出现了严复、鲁迅、胡适等著名人物,通过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冲击了封建伦理;陈独秀、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留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和文化骨干。如抵抗外来侵略的海军名将刘步蟾、林永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中国共产党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如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郁达夫、徐悲鸿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和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途径。派出留学生的过程,都是中国不断地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联系,推动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传播,缩小了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材料表格主要叙述了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此可以把论题定位为“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上对上述影响进行概括: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后结合材料中所述及的诸多留学生,从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对上述论证进行总结,以呼应和深化所述论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十).docx 单元检测(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