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第九单元第十八节课题 《阳关三叠》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谱写而成的。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两个地名,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故得名《阳关三叠》,也有称《阳关曲》或《渭城曲》的。《阳关三叠》全曲分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吟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后段的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期待的感情。尾声,随着一声长叹,似进入一种迷惘的梦境,包含着沉思和期待的想象。教学目标艺术感知:欣赏聆听《阳关三叠》,感受古诗词格律美与古琴的音韵美,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歌曲的魅力。 审美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相关知识,学习演唱《阳关三叠》上阕。 文化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探究兴趣,理解其文化精神,深入感受传统经典的高雅,体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情分析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的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的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阳关三叠》音乐结构与演唱情绪分析,感受中国古代音乐诗与歌的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投入歌曲氛围,将所学带入演唱中教学活动导入 欣赏:《我住长江头》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生:诗词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自原始社会从诗、舞、乐同源而生到《诗经》到乐府的合乐而歌再到唐诗宋词的合乐而诗,诗词与音乐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时光将倒流,让我们从一首中国古代音乐出发出发,一起拨开尘雾,回到那个世界,去感受诗与歌永恒的魅力。 新课教授 (一) 1、朗诵《送元二使安西》 (1)感受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描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补充并介绍诗作与时代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还有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有人前途的担忧 听辨音乐,为《送元二使安西》配乐 配乐诗朗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出对诗文的人物地点背景等介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来理解诗文,为后续诗乐的学习作好铺垫。 欣赏、体验《阳关三叠》 介绍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许多琴歌就是文人雅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词的产物。 琴歌的特点:琴歌以抒情为主,个别也有叙事。演唱时,主要伴随琴声轻吟低唱,故曲调多吟诵性。 (2)介绍《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琴歌,歌词是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 “三叠”:古代对同曲变奏的一种称谓,用同一曲调稍作变化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3)全曲分引子、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都是由上阙和下阙两部分组成,上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原词,下阙则是由后人为琴歌重新填词。 上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绪平稳娓娓道来,意境沉静悠远,表达叹息之意。 下阙: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情绪转而激动,八度大跳将旋律带入小高潮,主人公思绪翻涌,诉说离别的强烈不舍与忧思。 欣赏《阳关三叠》(上阙) a感受音乐节奏、调式、结构、乐句等特点 b分析《阳关三叠》(上阙) 4个乐句,唱旋律感受旋律特点1、2、4乐句尾音都在2上,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判断这是一段五声商调式的旋律再看1、4乐句特点,完全一样,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如果是4个乐句的形式1、4乐句还完全一样我们能想到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创作形式“起承转合”原诗也是一样的。 我们发现音乐的格律与诗文的结构是一致的这也证明了诗与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地。 总结:五声商调式、节奏简单、结构明确(起承转合)、速度平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情感含蓄细腻。 正是这样一段平稳的旋律,它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这种感情是含蓄的 我们说情感是歌曲中诗词与音乐的灵魂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声有感情的哼唱旋律 c带领同学结合情绪,将歌曲上阙带词学唱 二胡伴奏(条件有限老师带来了另一件中国古代乐器代替古琴为同学们伴奏)介绍二胡,师范奏,听一听与古琴比二胡版的阳关三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一丝悲凉的气息) (4)完整欣赏《阳关三叠》(一叠) a分清上下阕,重点聆听、分析下阙旋律有何特点 6八度跳进音是情绪变得更加强烈,“历苦辛”重复三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起强调作用情感递进 总结:八度的大跳音程、“历苦辛”的三遍重复,反复陈述,一唱三叹、情感递增,深沉且深刻。 我们从作品的形式看无论是上阙还是下阙,它的旋律、节奏都是比较简单的,我们需要细细的体会,才能发现琴歌中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5)归纳总结上下阕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一叠中的基本结构,感受其情绪变化,了解古代歌曲中的“上下阙”,为后续的分析做铺垫,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跟进后续地学习。 (二) 介绍《阳关三叠》的改编合唱版本 对比聆听合唱版《阳关三叠》(第一叠) a感受琴歌版本与合唱版本的《阳关三叠》异同之处 演唱形式: 混声合唱 弹 唱 伴奏乐器: 钢 琴 古 琴 演唱力度: 有弱有强 轻声吟唱 演唱速度: 中速稍慢 b课堂小游戏:歌曲上下阕关键词分类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通过对比体验诗歌情感的表达与递进,通过游戏巩固、总结所学知识。 梳理中国古代歌曲发展脉络 结合文字与图片,依照顺序上古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汉、魏,南北朝、唐代、宋元时期,根据的梳理中国古代音乐,强调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风格与作品。 古代诗词的内容在音乐后续的发展中也不断地起到作用,如近代声乐作品《大江东去》、《花非花》等等。不光是民族、美声作品,包括通俗歌曲也逐渐被认可,如《水调歌头》,古诗词作为载体为当代音乐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现代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便是对《诗经》中《蒹葭》译文的再创作。 古诗词艺术歌曲把中国的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题材相联络形成一种新的声乐体裁。在《阳关三叠》中我们学习到,音乐结构上严谨规整,乐句有主有副,在三叠的基础上加入引子与尾声来扩充音乐完整性;通过旋律的变化与再现推动情绪层层递进,充分表达诗词情感。中国古代歌曲的意义与魅力能够通过多方式得以传达,深刻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意境和独到的哲学理念。 四、拓展:欣赏经典咏流传 曹轩宾 《别君叹》 设计意图:结合当下流行的趋势,加深学生对古诗词音乐的了解与兴趣。 五、结语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文化宝库。而音乐和诗词文化都是这个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上: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发扬时代创新精神 做 古诗词的传承者! 古琴歌的传唱者! 古诗新唱的开拓者!板书设计《阳关三叠》 上阙:“起承转合”式 下阙:八度大跳音程 对比《阳关三叠》合唱版 演唱形式: 混声合唱 弹 唱 伴奏乐器: 钢 琴 古 琴 演唱力度: 有弱有强 轻声吟唱 演唱速度: 中速稍慢作业拓展与学习课后聆听《扬州慢》对歌曲的内容、结构、音调、情绪等作简要的评论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不能一一给学生放完,另外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但我会尽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