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二单元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25·四川阶测)15—16世纪的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和死亡。因为探险家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这一时期的远洋探险活动却不断增多。其主要动力源于(  )
A.英国王室的大力支持 B.对美洲大陆的向往
C.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 D.传播基督教的信念
2.(2024·广东调研)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使用了等角航线、比例尺、罗盘刻度盘、风向玫瑰图等确定方位和航速的手段,并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和描绘特定形貌。有一位旅行家声称:“航海图鉴是一门科学,是航海的灵魂。”这一时期航海图鉴的进步(  )
A.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
B.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
C.受到西欧殖民扩张的推动
D.体现了近代科技革命成就
3.(2024·广东汕头一模)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4.(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5.(2024·山东烟台一模)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  )
A.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商业革命的兴起
C.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印刷技术的传入
6.(2024·广东肇庆二模)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7.(2024·贵州毕节预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陆续将旧大陆家畜、家禽带到美洲。马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被一些印第安部落迅速使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马,阿帕奇人才能与欧洲人对抗300年之久。而当巴拿马的一个酋长在回答西班牙人给当地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时,却不假思索地说,是鸡蛋。这反映了(  )
A.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
B.美洲印第安人适应能力出众
C.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
D.旧大陆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
8.(2024·江苏南通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澳门运送到马尼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返回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
A.垄断太平洋贸易
B.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热衷于商品输出
D.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9.(2024·清华大学高三诊断测试)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知,当时(  )
A.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C.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
D.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10.(2025·陕西宝鸡诊断)1557年,西班牙人发明了汞齐化法(一种便捷、经济的炼银法),使得美洲白银产量大增。据统计,17世纪秘鲁和墨西哥在世界产银总额中占比高达87.1%。这一现象(  )
A.有利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决定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下降
C.源于西班牙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体现了美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11.(2024·广东佛山禅城区二模)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12.(2024·山东菏泽一模)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11部禁奢法令,规定了社会各等级、各阶层饮食与服饰消费标准;但到1604年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禁奢法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对消费观念的冲击
B.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
C.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D.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传统观念
二、非选择题
13.(2025·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东地中海地区没有领土要求。东方诸民族与共同体保持独立和自由,在未受委托的情况下,罗马不干预其内政与外交事务。但是,随着马其顿行省的建立,罗马开启了全面征服东方的进程。从苏拉(公元前138—前78年)到安东尼(公元前82—前30年),罗马军事将领们在征服中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创新性举措以强化统治。
——摘编自王阳《试论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治理——共和国后期至帝国前期》
材料二 哥伦布于1493年9月25日,开始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向美洲航行。这次远航有17艘船只,装载了1 200多名移民和300名水手。移民有工匠、手艺人、士兵、律师、商人、传教士和各地的贵族,船上同时还装运有去美洲建立家业和居民点所必需的各种物资:马、牛、羊、猪、鸡、禽鸟等家养畜禽;大批建筑工具和建筑材料,谷物和果树的种子等。随船出发的许多贵族、王室侍从、各级官员等,后来成了西班牙征服美洲各地的带头人和统治者,其中出名的有马加里特、阿隆索·德奥赫达、贝拉斯克斯·德格利亚尔、埃斯基韦尔、庞·德莱昂。他们是决心在美洲土地上扎根立足、寻求黄金和财富的第一批殖民地开拓者。
——摘编自张玉玲《哥伦布开始的美洲移民活动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共和国对东地中海地区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第二次远征对美洲产生的影响。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1.C 据材料可知,15—16世纪受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粮食储藏技术薄弱等条件影响导致远洋航行风险极大,但是这一时期远洋航行探险活动却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寻金热潮、殖民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各国急需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以此满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本国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排除D项;15—16世纪远洋航行的国家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主,排除A项;15—16世纪远洋航行探险是对亚洲中国、印度的向往,而非对美洲向往,排除B项。
2.B 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经愈加严谨科学,并且人们意识到航海图鉴是科学,对指引航海行为十分重要,这些航海图鉴的进步将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技术基础,故选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排除A项;航海图鉴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基础,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踏上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C项因果倒置,排除;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上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故选A项,排除D项;当时达·伽马并未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4.C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描述了他与美洲原住民进行的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开始建立,即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材料没有关于欧洲对美洲进行统治的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物物交换属于经济交流,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B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A 17世纪欧洲地图市场兴盛,流行新式地图、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西欧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外部空间知识得到了更新,故选A项;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兴起,与材料“17世纪中期”不符,排除B项;当时欧洲流行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是受到海外殖民扩张和探险的影响,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已经传入欧洲,与材料中“17世纪中期”不符,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地理大发现是国家(王权)、个人和商品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B项;“商业革命”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地理大发现与重商主义理论的关系相悖,排除A项;“经济自由”不符合时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主义所取代,排除C项;D项与材料论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实质不符,排除。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马带到了美洲,对于征服美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印第安人也学会了使用马、鸡等旧大陆的家畜、家禽,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反映出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无法体现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印第安人适应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旧大陆的物种数量丰富与否,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贸易逐步发展,且这一时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发展,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现了其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故选B项;葡萄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运输,“垄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商品出口国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棉纺织品、奴隶作为商品在世界上流通较为顺畅,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世界性流动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突出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印度、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航线主要是在印度洋和大西洋,而非太平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欧洲对亚非拉国家领土主权的侵夺,无法判断亚非拉地区是否沦为欧洲的殖民地,排除C项。
10.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殖民地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而美洲白银产量的增加,为连接亚洲和美洲贸易提供了货币支持,中国与美洲贸易的兴盛,实际上形成了跨太平洋贸易网络,从而促进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白银作为货币,其价格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仅据炼银这一特定领域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美洲所产白银大部分被运回西班牙或其他欧洲国家,用于交换其他地区的商品或作为财富积累,而非直接用于美洲的经济发展,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贸易路线和关键物资渠道实现了资源、商品在世界的流通,因而这种跨地域、多方的贸易交往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故选C项; 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涉及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的形成,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
12.C 14—16世纪,英国社会存在过度消费问题,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英国议会颁布了禁奢法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让位于消费,消费逐渐成为驱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故选C项;14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经兴起,排除A项;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是英国废除禁奢法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604年”废除禁奢法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D项。
13.(1)变化:由不干涉政策到加强统治;由东地中海地区自行管理到罗马军事将领负责;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或吸纳东方经验,进行制度创新)。
(2)影响:加强对美洲的殖民,给土著居民带来灾难(或挤压印第安人生存空间);大批欧洲人移民美洲,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种分布;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美洲的进一步开发。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东地中海地区没有领土要求”“在未受委托的情况下,罗马不干预其内政与外交事务”“随着马其顿行省的建立,罗马开启了全面征服东方的进程”可得,由不干涉政策到加强统治;由东地中海地区自行管理到罗马军事将领负责;据材料一“罗马军事将领们在征服中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创新性举措以强化统治”可得,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第(2)问,据材料二“这次远航有17艘船只,装载了1 200多名移民和300名水手”并结合所学可得,加强对美洲的殖民,给土著居民带来灾难;据材料二“随船出发的许多贵族、王室侍从、各级官员等,后来成了西班牙征服美洲各地的带头人和统治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大批欧洲人移民美洲,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种分布;据材料二“他们是决心在美洲土地上扎根立足、寻求黄金和财富的第一批殖民地开拓者”并结合所学可得,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美洲的进一步开发。
2 / 3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公元1 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解说词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历史传统: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的岛屿获取资源,并不断取得成功。
(2)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社会根源:《      》在欧洲广泛流传。
(4)精神动力:      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5)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6)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7)直接原因:      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2.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方向 开辟的新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 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从欧洲向东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从欧洲向西 开辟了通往    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船队 西班牙 从欧洲向西 完成了环球航行
3.其他航路的开辟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2)航线开辟
区域 支持国家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
北大西 洋高纬 度地区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发现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 哈得逊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 —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年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3)主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表现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影响 美洲的      人口减少;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2)物种交换
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    、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疾病传播
因素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表现 欧洲人将     、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响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特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①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②大西洋贸易: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和“   ”。
③白银输入中国
澳门中 转贸易 葡萄牙建立以    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太平洋 贸易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        ”,运载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
(3)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3.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①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②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    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③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影响
对非洲和美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亚洲 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引发      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的时代
对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由此出现的变革,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据教材《纲要》(下)图文:教皇子午线示意图改编。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教皇子午线”(  )
A.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
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
D.巩固了教皇至高无上地位
新航路开辟与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
(1)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冲击了西欧的思想界,有利于思想解放。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3)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兴起的共同根源,这两大事件又共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正确认识“哥伦布大交换”
(1)“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
(2)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换,“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人口增长大于人口损失。
(3)“哥伦布大交换”不仅带来了各种疾病的广泛传播和动植物物种的交换,也使大量移民自愿或者被迫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
主题一 走向一体——全球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材料 所谓大发现是指欧洲的扩张运动,它开辟了新的海上航道。15世纪末开始的欧洲扩张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当时东方在地理上虽十分遥远,但东方的财富、宝石、贵金属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引起欧洲经济扩张的地理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末欧洲得以扩张的条件。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材料 我(哥伦布)知道,我的事业所取得的圆满成功会让您高兴,因此,我决定给您写这封信,将此次航行中的行为和发现的各种情况向您报告。
  在离开加的斯的第33天,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的岛屿。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其间没有人抵抗。
  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我就沿着它的海岸向西航行了相当远的距离,发现这座岛屿太大了,望不到尽头。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用棉花和黄金来交换铁箍、水壶、罐子和陶盆,就像野兽一样。我禁止这样做,因为这显然不公平。我给了他们许多漂亮和让人喜爱的东西,为了赢得他们的好感,我没有要任何回报。他们可能会成为基督教徒,并且有意爱戴我们的国王、王后、王子和所有的西班牙民众;他们可能渴望寻找、收集和向我们赠送他们大量拥有而我们非常需要的东西……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解读
信息 获取 材料“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揭示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带有浓厚的殖民开拓色彩;材料“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表明哥伦布带有传播天主教的主观目的;材料“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表明哥伦布当时深受错误的地理观念的影响;材料“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的岛屿”表明哥伦布地理知识的有限性
史料 价值 书信信息量丰富,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对研究“新航路的开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封书信是哥伦布对西班牙国王的私人书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能反映发现美洲和开辟新航路的部分过程。研究“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还须补充更多不同阶层、不同时代和不同族群的史料
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势力的不同目的
工商业资产阶级 想通过开辟新航路,打破阿拉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开拓东方市场,获取超额的利润
贫困潦倒的贵族 认为富裕的东方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通过掠夺东方的金银改变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欧洲的天主教会 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东方传播天主教,扩大天主教势力
西、葡的封建王室 面对奥斯曼帝国和其他欧洲强国,相对弱小的西、葡无力在欧洲大陆扩张,两国都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扩大王国的实力
主题二 世界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材料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
传承与交流》
探究 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运贸易。这一时期,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阿卡普尔科港,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由此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易。1553年后中国澳门也成为另一个中转港。19世纪初,墨西哥爆发了独立战争,阿卡普尔科港被焚毁。1813年西班牙宣布终止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815年“麦哲伦号”从墨西哥驶回马尼拉标志着贸易的结束。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
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新航路开辟引发商品世界性流动
(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
(2)市场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政治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奠基与发展
①欧洲部分国家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一时获利但很快衰落,荷兰、法国、英国等商业强国逐步崛起。
②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③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亚非拉地区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丧失,社会发展日益贫困和落后,最终在工业革命后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2)经济上:全球经贸网络的改变与构建
①传统的贸易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逐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②推动了国际市场向全球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频次较高,主要集中在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洲际联系的促进作用,深化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记载、地图、表格等。 (2)角度预测:以14—15世纪西欧的社会发展状况创设情境,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借助地图和统计数据,考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和物种、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024·新课标卷31题)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世纪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命题立意 本题以16—17世纪的航海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通过航海活动的路线,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贵金属流动。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16世纪至17世纪的太平洋航行。 题眼:“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
教材 探源 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解题 陷阱 时间错位 “地圆说”的形成远早于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之前,地圆说已经广泛传播,排除A项
时间错位 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排除B项
添枝加叶 16—17世纪的航海活动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但陆路贸易并没有因此“基本停滞”,多种贸易方式在这一时期并存,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尤其是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及亚洲,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和全球贸易的繁荣,故选D项
1.(2024·广西高考13题)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2.(2024·甘肃高考13题)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3.(2024·重庆高考12题)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4.〔社会情境·砂糖传播〕(2025·江西南昌摸底13题)下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C.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D.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3)马可·波罗行纪 (4)人文主义 (7)奥斯曼帝国 2.迪亚士 美洲 麦哲伦 3.纽芬兰岛 塔斯曼
二、1.(1)印第安人 (2)马铃薯 (3)天花 2.(2)②三角贸易 ③澳门 马尼拉大帆船 3.(1)②菲律宾 (2)商业革命 资本主义 大变革
教材边角
C 根据材料时间1493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此时西、葡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调解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教皇子午线,可见教皇子午线是西、葡瓜分世界的表现,故选C项;A项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巩固了教皇至高无上地位,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东方的财富、宝石、贵金属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
知识 依据 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要点 归纳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航海家的冒险精神;率先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地圆说”的出现;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等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知识 依据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要点 归纳 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物种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动;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东半球人口增加;美洲土著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
情境2
信息 获取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
知识 依据 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要点 归纳 背景: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中国澳门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影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B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大量贵金属(如黄金、白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即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与材料中商人抱怨食物价格昂贵的现象相符,故选B项;英国在1549年并未垄断全球海上贸易,排除A项;贸易中心的转移与材料中描述的食物价格上涨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食物价格上涨,而非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图解历史:价格革命
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较为详细的美洲地图,其最终目的是向世界明确其势力范围,便于其进行殖民扩张,C项正确;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图的刊行有利于赚取利润,排除B项;普及相关地理知识并非西班牙国王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活跃,可见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消费,其主旨信息是长途贩运贸易下,地区联系的密切和市场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长途贸易的发展也是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体现,排除C项。
4.C 根据目录节选,可以看出砂糖的生产和消费与多个地区和因素有关,如欧洲、加勒比海、茶叶、奴隶、政治等。这表明砂糖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虽然商业革命与砂糖贸易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直接提到商业革命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具体影响,排除A项;虽然砂糖与美洲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明确指出美洲作物如何改变世界格局,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目录节选主要讨论的是砂糖的生产和消费,而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排除D项。
8 / 8(共82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40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公元1 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
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
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
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
台上,相继出现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是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
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
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
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海洋时代》解说词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其引发
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
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
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
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
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
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历史传统: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
的岛屿获取资源,并不断取得成功。
(2)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社会根源:《 》在欧洲广泛流传。
(4)精神动力: 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马可·波罗行纪 
人文主义 
(5)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6)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7)直接原因: 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
因加价而奇贵。
奥斯曼帝国 
2. 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方向 开辟的新航线
1487年 葡萄牙 沿非洲西 海岸南下 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1497—
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从欧洲向东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从欧洲向西 开辟了通往 的新航路
1519—
1522年 船队 西班牙 从欧洲向西 完成了环球航行
迪亚士
美洲 
麦哲伦
3. 其他航路的开辟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
有利的通商路线。
(2)航线开辟
区域 支持国家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
北大西洋高纬度 地区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发现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 哈得逊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 —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纽芬兰岛 
区域 支持国
家 时间 航海家 开辟航线
南半
球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荷兰 1642— 1643年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
斯马尼亚岛
(3)主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
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塔斯曼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表现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影响 美洲的 人口减少;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
很高的地区
印第安人 
(2)物种交换
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 、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马铃薯 
(3)疾病传播
因素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表现 欧洲人将 、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
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响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
速建立殖民统治
天花 
2.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特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
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①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②大西洋贸易: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和“ ”。
③白银输入中国
三角贸易 
澳门中 转贸易 葡萄牙建立以 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参与中
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太平洋 贸易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
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 ”,
运载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
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
(3)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
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澳门 
马尼拉大帆船 
(1)表现
①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
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②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
及亚洲的 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③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
民地。
菲律宾 
3. 早期殖民扩张
(2)影响
对非洲 和美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
巨大灾难
对亚洲 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引发 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
入 的时代
对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商业革命 

本主义 
大变革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
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1492年哥伦布首次
航行到达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
系的开始。由此出现的变革,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据教材《纲要》(下)图文:教皇子午线示意图改编。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
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一年后,
西、葡两国将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教皇子午线”(  )
A. 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 解决了西、葡殖民地的争夺
C. 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
D. 巩固了教皇至高无上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493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此
时西、葡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调解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教
皇子午线,可见教皇子午线是西、葡瓜分世界的表现,故选C项;A项与材
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巩固了教皇
至高无上地位,排除D项。
新航路开辟与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
(1)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
路的开辟冲击了西欧的思想界,有利于思想解放。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
“地圆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3)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新航路
开辟和文艺复兴兴起的共同根源,这两大事件又共同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
正确认识“哥伦布大交换”
(1)“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
方式。
(2)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换,“哥
伦布大交换”带来的人口增长大于人口损失。
(3)“哥伦布大交换”不仅带来了各种疾病的广泛传播和动植物物种的
交换,也使大量移民自愿或者被迫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走向一体——全球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材料 所谓大发现是指欧洲的扩张运动,它开辟了新的海上航道。15世
纪末开始的欧洲扩张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
敢的水手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
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当时东方在地理上虽十分遥远,但东方
的财富、宝石、贵金属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引起欧洲经济扩张的地
理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末欧洲得以扩张的条件。
信息 获取 “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
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
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
知识 依据 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
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意愿日益迫切
要点 归纳
“不仅仅归功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及哥伦布这样勇敢的水手
们,也归功于整个基督教,更重要的是归功于在城市中特别是里
斯本和塞维利亚聚合的特权集团”“东方的财富、宝石、贵金属
等构成了对欧洲人的诱惑”
随着封建庄园制度的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
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
的意愿日益迫切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播基督教的精神动力;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率先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地圆说”的出
现;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等等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材料 我(哥伦布)知道,我的事业所取得的圆满成功会让您高
兴,因此,我决定给您写这封信,将此次航行中的行为和发现的各种
情况向您报告。
  在离开加的斯的第33天,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
民的岛屿。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
有这些岛屿。其间没有人抵抗。
  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我就沿着
它的海岸向西航行了相当远的距离,发现这座岛屿太大了,望不到尽头。
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用棉花和黄金
来交换铁箍、水壶、罐子和陶盆,就像野兽一样。我禁止这样做,因为这
显然不公平。我给了他们许多漂亮和让人喜爱的东西,为了赢得他们的好
感,我没有要任何回报。他们可能会成为基督教徒,并且有意爱戴我们的
国王、王后、王子和所有的西班牙民众;他们可能渴望寻找、收集和向我
们赠送他们大量拥有而我们非常需要的东西……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
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解读
信息 获取 材料“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
领了所有这些岛屿”,揭示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带有浓厚
的殖民开拓色彩;材料“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
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表明哥伦布带有传播天主教的主观目
的;材料“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
份”表明哥伦布当时深受错误的地理观念的影响;材料“我进
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的岛屿”表明哥伦布
地理知识的有限性
史料 价值 书信信息量丰富,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
对研究“新航路的开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封书信是哥
伦布对西班牙国王的私人书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能反
映发现美洲和开辟新航路的部分过程。研究“美洲的发现”和
新航路的开辟,还须补充更多不同阶层、不同时代和不同族群
的史料
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势力的不同目的
工商业资 产阶级 想通过开辟新航路,打破阿拉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开拓东方市场,获取超额的利润
贫困潦倒 的贵族 认为富裕的东方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通过掠夺东方的金银改变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欧洲的天 主教会 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东方传播天主教,扩大天主教势力
西、葡的封 建王室 面对奥斯曼帝国和其他欧洲强国,相对弱小的西、葡无力在欧洲大陆扩张,两国都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扩大王国的实力
主题二 世界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材料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
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
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
过海……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
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
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探究 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信息 获取 “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
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
漂洋过海”“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
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知识 依据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
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
个整体
“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
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
漂洋过海”“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
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
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
个整体
要点 归纳 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物种和人口
的世界性流动;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
善,东半球人口增加;美洲土著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
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

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物种和人口
的世界性流动;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
善,东半球人口增加;美洲土著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
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

  材料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菲
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运贸易。这一时期,太平洋
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
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
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
运销到阿卡普尔科港,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
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由此建立了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转口贸
易。1553年后中国澳门也成为另一个中转港。19世纪初,墨西哥爆发了独
立战争,阿卡普尔科港被焚毁。1813年西班牙宣布终止马尼拉大帆船贸
易,1815年“麦哲伦号”从墨西哥驶回马尼拉标志着贸易的结束。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及
影响。
信息 获取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
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
环体系”
知识 依据 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
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
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
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
环体系”
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
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
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要点 归纳 背景: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西欧列
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中国澳门成为西班牙、葡
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明清时期
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影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
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
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
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
背景: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西欧列
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中国澳门成为西班牙、葡
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明清时期
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
影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
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
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
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
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
1.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品世界性流动
(1)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
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
(2)市场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
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3)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
量迅速扩大。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
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
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2.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政治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奠基与发展
①欧洲部分国家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
岸,葡萄牙、西班牙一时获利但很快衰落,荷兰、法国、英国等商业强国
逐步崛起。
②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③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亚非拉地区国
家主权和领土的丧失,社会发展日益贫困和落后,最终在工业革命后形成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2)经济上:全球经贸网络的改变与构建
①传统的贸易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
洋贸易齐头并进,逐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②推动了国际市场向全球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频次较高,主要集中在新航路开辟的
多方面影响,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洲际联系的促进作用,深化
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记载、地图、表格等。
(2)角度预测:以14—15世纪西欧的社会发展状况创设情境,
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借助地图和统计数据,考查新航路
开辟后人口迁移和物种、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024·新课标卷31题)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
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
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世纪至17世纪的航
海活动(  )
A. 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 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 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 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16世纪至17世纪的太平洋航行。
题眼:“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利用日本洋流从
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
教材 探源 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
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
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命题立意 本题以16世纪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新航路开
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通过航海活动的路线,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贵金
属流动。
解题 陷阱 时间错位 “地圆说”的形成远早于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之前,地圆说已经广泛传播,排除A项
时间错位 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排除B项
添枝加叶 16—17世纪的航海活动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但陆路贸易并没有因此 “基本停滞 ”,多种贸易方式在这一时期并存,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尤其
是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及亚洲,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和全
球贸易的繁荣,故选D项
1. (2024·广西高考13题)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
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
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
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 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 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 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 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解析: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大量贵金属(如黄金、
白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即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这与材料中商人抱怨食物价格昂贵的现象相符,故选B项;英国在1549年
并未垄断全球海上贸易,排除A项;贸易中心的转移与材料中描述的食物
价格上涨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食物价格上涨,
而非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图解历史:价格革命
图解历史:价格革命
2. (2024·甘肃高考13题)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
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
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
A. 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 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 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 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较为详细的美
洲地图,其最终目的是向世界明确其势力范围,便于其进行殖民扩张,C
项正确;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
未体现地图的刊行有利于赚取利润,排除B项;普及相关地理知识并非西
班牙国王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3. (2024·重庆高考12题)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
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
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
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或
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 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 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 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
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向市场,生产和
消费活跃,可见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
消费,其主旨信息是长途贩运贸易下,地区联系的密切和市场的扩大,排
除A项;材料未涉及跨国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长途贸易的发展也是经济
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体现,排除C项。
4. 〔社会情境·砂糖传播〕(2025·江西南昌摸底13题)下表为《一粒砂糖
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  )
序言 不可思议的砂糖
第一章 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
第二章 加勒比海与砂糖
第三章 当砂糖遇到茶叶
第六章 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
第八章 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
第九章 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
A. 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 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
C. 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
D. 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

解析: 根据目录节选,可以看出砂糖的生产和消费与多个地区和因素有关,如欧洲、加勒比海、茶叶、奴隶、政治等。这表明砂糖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该目录
节选可以用来佐证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虽然商业
革命与砂糖贸易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直接提到商业革命对欧洲社会转
型的具体影响,排除A项;虽然砂糖与美洲有关,但目录节选并没有明确
指出美洲作物如何改变世界格局,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目录节选主要
讨论的是砂糖的生产和消费,而不是粮食产量的问题,排除D项。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四川阶测)15—16世纪的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和死亡。因为探
险家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
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这一时期的远
洋探险活动却不断增多。其主要动力源于(  )
A. 英国王室的大力支持 B. 对美洲大陆的向往
C. 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 D. 传播基督教的信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15—16世纪受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粮食储藏技
术薄弱等条件影响导致远洋航行风险极大,但是这一时期远洋航行探险活
动却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寻金热潮、殖民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各国急需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
路,以此满足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本国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排除D
项;15—16世纪远洋航行的国家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主,排除A项;15—
16世纪远洋航行探险是对亚洲中国、印度的向往,而非对美洲向往,排除
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广东调研)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使用了等角航
线、比例尺、罗盘刻度盘、风向玫瑰图等确定方位和航速的手段,并通过
不同颜色标注和描绘特定形貌。有一位旅行家声称:“航海图鉴是一门科
学,是航海的灵魂。”这一时期航海图鉴的进步(  )
A. 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
B. 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
C. 受到西欧殖民扩张的推动
D. 体现了近代科技革命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13—15世纪,西欧航海图鉴的编制已经愈加严谨科学,并且人
们意识到航海图鉴是科学,对指引航海行为十分重要,这些航海图鉴的进
步将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技术基础,故选B项;文
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排除A项;航海图鉴的进步为新航路开
辟奠定基础,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踏上早期殖民扩张的道路,
C项因果倒置,排除;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广东汕头一模)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
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
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
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
控制着印度洋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上是新航路
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故选A项,排除D项;当时达·伽马并未对非洲进行
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地
位的争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
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
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
伦布发现新大陆(  )
A. 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 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描述了他与美洲原住民进行的物物交
换,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开始建
立,即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材料没有关于欧洲对美洲进
行统治的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的物物交换属于经济
交流,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B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
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山东烟台一模)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新式地图与
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
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  )
A. 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 商业革命的兴起
C.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 印刷技术的传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17世纪欧洲地图市场兴盛,流行新式地图、冒险故事和游记文
学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西欧人
对欧洲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外部空间知识得到了更新,故选A
项;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兴起,与材料“17世纪中期”不符,
排除B项;当时欧洲流行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是受到海外殖民扩张和探险
的影响,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15世纪时活字
印刷术已经传入欧洲,与材料中“17世纪中期”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广东肇庆二模)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
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
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 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 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地理大发现是国家(王权)、个人和商品经济发
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B项;“商业革命”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
是地理大发现与重商主义理论的关系相悖,排除A项;“经济自由”不符
合时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主义所取代,排除C
项;D项与材料论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实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贵州毕节预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陆续将旧大陆家畜、家
禽带到美洲。马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被一些
印第安部落迅速使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马,阿帕奇人才能与欧
洲人对抗300年之久。而当巴拿马的一个酋长在回答西班牙人给当地人带
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时,却不假思索地说,是鸡蛋。这反映了(  )
A. 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
B. 美洲印第安人适应能力出众
C. 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
D. 旧大陆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马带
到了美洲,对于征服美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印第安人也学会了使用马、
鸡等旧大陆的家畜、家禽,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反映出物种引入对印
第安人的多重影响,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无法体现世界动
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印第安人适应能力无关,排
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旧大陆的物种数量丰富与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江苏南通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
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澳门运送到马尼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
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
白银,返回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
A. 垄断太平洋贸易
B. 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 热衷于商品输出
D. 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贸易逐步发展,且这一时
期全球贸易网逐步发展,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贸易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了一定
作用,体现了其对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故选B项;葡萄
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运输,“垄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表
明这一时期商品出口国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项;世
界市场基本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清华大学高三诊断测试)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
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
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
知,当时(  )
A. 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 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C. 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
D.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棉纺织品、奴隶作为商品在世界上流通较为顺
畅,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世界性流动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并没
有突出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印度、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航线
主要是在印度洋和大西洋,而非太平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欧洲对亚
非拉国家领土主权的侵夺,无法判断亚非拉地区是否沦为欧洲的殖民地,
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5·陕西宝鸡诊断)1557年,西班牙人发明了汞齐化法(一种便
捷、经济的炼银法),使得美洲白银产量大增。据统计,17世纪秘鲁和墨
西哥在世界产银总额中占比高达87.1%。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 决定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下降
C. 源于西班牙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体现了美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殖民地对亚洲
尤其是中国的商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而美洲白银产量的增加,为连接亚洲
和美洲贸易提供了货币支持,中国与美洲贸易的兴盛,实际上形成了跨太
平洋贸易网络,从而促进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故选A项;白银作
为货币,其价格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仅据炼银这一特
定领域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美洲所产白银大部分被运回西班牙或其
他欧洲国家,用于交换其他地区的商品或作为财富积累,而非直接用于美
洲的经济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广东佛山禅城区二模)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
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
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
渠道。这(  )
A. 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 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 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贸易路线和关键物资渠道实现
了资源、商品在世界的流通,因而这种跨地域、多方的贸易交往奠定
了世界市场的基础,故选C项; 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
涉及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的
形成,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
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
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山东菏泽一模)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11部禁奢法令,
规定了社会各等级、各阶层饮食与服饰消费标准;但到1604年英国废除了
所有现存的禁奢法。禁奢法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思潮对消费观念的冲击
B. 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
C. 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D. 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传统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14—16世纪,英国社会存在过度消费问题,影响了国家的财政
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英国议会颁布了禁奢法令。随着新航路的
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让位于消费,消费逐渐成
为驱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故选
C项;14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经兴起,排除A项;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
的影响是英国废除禁奢法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1604年”废除禁奢法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5·江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东地中海地区没有领土要求。东方
诸民族与共同体保持独立和自由,在未受委托的情况下,罗马不干预其内
政与外交事务。但是,随着马其顿行省的建立,罗马开启了全面征服东方
的进程。从苏拉(公元前138—前78年)到安东尼(公元前82—前30
年),罗马军事将领们在征服中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创新性举措
以强化统治。
——摘编自王阳《试论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
治理——共和国后期至帝国前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哥伦布于1493年9月25日,开始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向美洲航行。这
次远航有17艘船只,装载了1 200多名移民和300名水手。移民有工匠、手
艺人、士兵、律师、商人、传教士和各地的贵族,船上同时还装运有去美
洲建立家业和居民点所必需的各种物资:马、牛、羊、猪、鸡、禽鸟等家
养畜禽;大批建筑工具和建筑材料,谷物和果树的种子等。随船出发的许
多贵族、王室侍从、各级官员等,后来成了西班牙征服美洲各地的带头人
和统治者,其中出名的有马加里特、阿隆索·德奥赫达、贝拉斯克斯·德格
利亚尔、埃斯基韦尔、庞·德莱昂。他们是决心在美洲土地上扎根立足、寻
求黄金和财富的第一批殖民地开拓者。
——摘编自张玉玲《哥伦布开始的美洲移民活动及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共和国对东地中海地区政策的变化。
答案:变化:由不干涉政策到加强统治;由东地中海地区自行管理到罗马军事将领负责;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或吸纳东方经验,进行制度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据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东地中海地区没有领土要求”“在未受委托的情况下,罗马不干预其内政与外交事务”“随着马其顿行省的建立,罗马开启了全面征服东方的进程”可得,由不干涉政策到加强统治;由东地中海地区自行管理到罗马军事将领负责;据材料一“罗马军事将领们在征服中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创新性举措以强化统治”可得,引入行省制、城市自治体制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第二次远征对美洲产生的
影响。
答案:影响:加强对美洲的殖民,给土著居民带来灾难(或挤压印第安人生存空间);大批欧洲人移民美洲,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种分布;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美洲的进一步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二“这次远航有17艘船只,装载了1 200多名移民和300名水手”并结合所学可得,加强对美洲的殖民,给土著居民带来灾难;据材料二“随船出发的许多贵族、王室侍从、各级官员等,后来成了西班牙征服美洲各地的带头人和统治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大批欧洲人移民美洲,逐渐改变了美洲的人种分布;据材料二“他们是决心在美洲土地上扎根立足、寻求黄金和财富的第一批殖民地开拓者”并结合所学可得,推动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美洲的进一步开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