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单元检测(十三)(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单元 单元检测(十三)(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十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河南金科新未来月考)1513年后,英国立法认定失去土地而变成流浪者的农民为“自愿的罪犯”。1531年的《反流民法》规定,只有确实残疾的乞食者才受法律“保护”,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流民则要受鞭打和刑罚。这些做法(  )
A.维护了日益没落的封建庄园经济
B.试图限制圈地运动开展
C.体现了新兴生产方式的发展
D.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2025·湖北黄冈教联体期中)煤炭是近代英国工业经济的支柱,煤价影响着工业地理格局。1865年,杰文斯指出,“英国工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靠的就是廉价的煤炭资源”。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备受欧美学界推崇。欧美学界甚至认为煤价是导致英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对此你认为(  )
A.历史研究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B.历史研究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C.历史真相需要更加严谨的考究
D.历史真相需要大量史料相佐证
3.(2025·山西三晋名校联考)美国商人罗威尔利用访问英国的机会,将英国新式织布机的技术引入美国,于1813年制成水力织布机,并在马萨诸塞州开办工厂。罗威尔的这一做法(  )
A.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的起步
B.反映出美国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
C.推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播
D.加强了英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4.(2024·华大新高考测评)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特别是这一时期各个大陆出现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开始确立殖民霸权
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C.已成世界工业中心
D.加强对外殖民扩张
5.(2025·河北承德联考)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们在引进德国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大量对外借出资本,为世界提供信贷,以赚取更高的短期收益率。这一时期,英国信贷供应了差不多全世界的资本。这一现象可用来研究(  )
A.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工业化导致区域间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英国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原因
6.(2025·广东江门调研)20世纪初,德国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上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外国语和管理学等;增设科学实验室;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讲座和报告、讨论和练习、调查和实验等。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B.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C.大学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D.工业革命对社会影响深远
7.(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所遭受的无数灾祸和所犯诸多罪行的根源,“是贫困的唯一根源”;并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人士,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改造,从而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主张(  )
A.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B.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8.(2025·河北邢台联考)《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大规模的革命在欧洲爆发。马克思、恩格斯及一些欧洲革命家积极投身革命,践行《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极大地支持了法国六月起义。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主义革命
B.马克思主义影响巴黎公社革命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D.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走向科学
9.(2025·广东清远摸底)下表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若干片段。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国家/ 地区 传播或者宣传
墨西哥 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1888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
巴西 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
拉丁 美洲 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拉丁美洲传播
A.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
B.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D.在拉美面临着新发展困境
10.(2025·江苏南京期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二重性出发,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引入价值理论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亚当·斯密的观点代表了新教经济理论
B.两者的学说均科学分析了劳动价值
C.马克思发展和超越了启蒙经济学
D.马克思的发现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
11.(2025·河北保定调研)巴黎公社成立后,街头随处可见笑逐颜开的人们。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革命歌曲响彻街头,大家都热情地互相打着招呼:“你好啊,公民!”过去皇室成员生活的宫殿向公众开放,门票钱被用来护理伤员。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已成熟
C.呈现出人民掌权的特征
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12.(2024·江西九江三模)1882年,印度铁路货运量约40亿吨千米,但在1800年,光是北印度的阉牛车队就大概运送了30多亿吨千米的货物。印度的铁路建设未像其他地方那样,促进本地炼钢、工程乃至煤矿开采的发展。这表明,当时印度的铁路建设(  )
A.未能满足英国殖民者的需要
B.推动了印度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对开创印度新社会贡献有限
D.有助于维护印度社会旧秩序
13.(2024·福建泉州五模)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却分别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反映了墨西哥(  )
A.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B.注重发展农副产业
C.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14.(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请墨西哥、秘鲁等国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15.(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依照《摩诃婆罗多》等古代文献,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纪,并认为“已有的传统并不等于而是超越了我们所拥有的其他的传统”。此举意在(  )
A.重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
C.对抗印度种族歧视政策 D.恢复国大党的执政地位
16.(2024·江苏淮安期初调研)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种差异说明(  )
A.殖民体系形成引发民族解放运动
B.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斗争
C.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夺取政权阶段
D.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1300年前后,出现在修道院的一项发明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带擒纵器的齿轮钟。当时的教士们有必要确定更为准确的时间,以便安排他们的祈祷与其他工作。但丁在1320年的《神曲》中就已经提道:“如同钟表里的许多齿轮,互相协调,各自转动。”
——摘编自[德]马丁·海德
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
材料二 18世纪的欧洲人日益习惯于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钟表(工作时间)对他们的控制。这当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
——摘编自[英]大卫·梅森《现代欧洲200年》
材料三 时间测量技术的改善,对待时间的基本态度的重大变化——两者引起了一种普遍性的提速感。在一些领域,比如音乐(尤其是军乐进行曲),人们可以明显体会到这种变化。在18世纪早期,安哈尔特——德绍公国的利奥波德一世率先在军队操练中对齐步走作出了相关规定。当时德意志士兵每分钟需行进60步,后来改为72步。而到了19世纪初,在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则普遍都是114步了。
——摘编自[英]埃尔顿《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到18世纪钟表功能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钟表推广的社会影响。(8分)
18.(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小生境”
  “小生境”一词移植于生物学概念,指某种能够提供特定生物圈保护,避免物种遭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小环境。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初生的新技术通常并不成熟而且脆弱,无法直接承受来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
  1756年,瓦特从伦敦学成精密仪器制作手艺,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在与科学家们频繁的探讨和交流中,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1763—1764年间,瓦特完成了修好大学用于课程教学的蒸汽机模型的任务,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他准备设计一个全新原理的蒸汽机,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1769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成,并申请了专利,获得14年的专利保护期。后来,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1774年11月,瓦特的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性能大大超出当时已有的市场机器。但此时其专利权只剩下8年时间,而要从新机器的销售中获得利润,还需巨额的投资和长久的时间。有鉴于此,他们通过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设法延长专利权期限。政府在1775年5月颁布法令,将其专利权期限延长到1800年。从18世纪末起,瓦特蒸汽机终于在英国全面取代了水力发动机和纽科门蒸汽机。
——摘编自迟洪刚、徐飞《瓦特蒸汽机技术
创新的社会视角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4分)
材料一 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弗·杰姆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的根本宗旨——历史化,即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时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不仅要发掘潜在于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或意识形态,也要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张琳《杰姆逊阐释文学的方法:
历史·文本·政治》等
材料二工厂城(节选)
埃内斯特·琼斯
  男人,女人,儿童在做工,被锁在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车轮飞动,生命之线飞快地断掉。
  天上的星星看着也发怔,烟雾弥漫,机器怒吼;这城市就像热锅沸腾,煮沸的毒水横溢四流。
  老板把厂里的种种情景,让外人瞧瞧,好不得意!“这些是工人——那些是引擎。”“我看到可只有——机器!”
  大腹便便的商人走过,纺织大王!面粉大王!众人在他的路上前进,他硬着心肠要他们灭亡。
  肃穆的苍天俯视万物,仿佛天主也责骂人类,竟把那么些供品献给纺车和织机——地狱的祭台!
  织布工起来!面粉工起来!自由的队伍越来越壮阔!你们有上帝和造化保护。他们有什么?黄金和地狱!
  不要怕你们的老板势力大,团结起来力量就足够;不要怕刮来一阵暴风雨,众人团结紧,就不用战斗。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记住吧,要保卫自己的土地,最好的办法——把宪章实行!
——英国《劳工月刊》第一期,1847年
注:埃内斯特·琼斯(1819—1869),英国诗人,宪章运动领导人之一。
请运用材料一中杰姆逊的理论观点,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并加以阐释。(要求: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单元检测(十三)
1.C 结合所学可知,受圈地运动影响,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因此政府颁布法律处罚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劳动的流民体现了对圈地运动的保护,客观上为资本主义雇佣生产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体现了新兴生产方式的发展,故选C项,排除B项;《反流民法》的制定适应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而不是维护,排除A项;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而非《反流民法》的颁布,排除D项。
2.B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其价格对工业发展有显著影响,杰文斯的观点在此背景下提出并受到欧美学界的广泛认同,这反映了历史研究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紧密联系,故选B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而欧美学界强调煤价是英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夸大了煤价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非理性态度,排除A项;杰文斯和欧美学界肯定煤价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是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基本反映了英国当时的历史真相,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C 罗威尔将英国的新式织布机技术引入美国,并在美国开办工厂,这一行为不仅促进了美国纺织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这种技术的跨国传播对于推动世界工业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富尔顿发明的汽船为标志,排除A项;引入外国技术并不等同于本国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排除B项;经贸往来的加强通常需要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为支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引进,排除D项。
4.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故选C项;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殖民霸权,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因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需要英国提供相关产品,而非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情况,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5.D 材料显示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为追求更高的短期收益率将大量的资金用在经营信贷上,上述行为使得英国难以有大量的资本投资科学技术创新,使其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故选D项;19世纪中期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英国对外投资的增加,“根本”一词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的行为,无法得出政府作用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迅速,改革中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等课程以及实验室、实验和调查等教学方法,表明对实用技术和科学研究的重视,与工业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故选D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排除A项;教学改革不能佐证科技水平的高低,“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B项;“逐渐完善”夸大了工业革命对大学体制的影响力,排除C项。
7.D 据材料可知,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的理想社会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这充分说明其主张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虽然欧文对私有财产有深刻地批判,但他的主张并未直接揭露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排除A项;欧文的主张并未实际付诸实施,也未能显著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显著区别,并未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
8.C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革命家积极投身革命,践行《共产党宣言》思想,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故选C项;1848年的欧洲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但材料中的时间为1848年,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但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排除D项。
9.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墨西哥、巴西和拉丁美洲进行传播,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A项;材料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拉美传播,并无有关民族民主运动的信息,且早在19世纪前期,拉美已进行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知,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拉美并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拉美面临新的发展困境指独立后仍然面临内忧外患,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在亚当·斯密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这就是对启蒙经济学的发展和超越,故选C项;亚当·斯密是启蒙思想家、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劳动价值学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说代表了新教经济理论,排除A项;亚当·斯密的观点虽然提出了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他并没有完全科学地分析劳动价值,因为他没有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排除B项;马克思的发现,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但不能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D项。
11.C 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成立后将过去皇室宫殿向公众开放,门票钱用于护理伤员,这说明巴黎公社呈现出人民掌权的特征,故选C项;巴黎公社并未践行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特殊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并不成熟,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发生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印度的铁路货运量跟阉牛车队等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且没有促进当地新产业的发展,故选C项;19世纪,印度的铁路建设主要就是为满足英国殖民者的需要,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13.A 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大幅增加,而谷物和大豆产量却大幅下降,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说明墨西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选A项;发展农副业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副业,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墨西哥在1878年之前就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A 据材料“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可知,该同盟条约诞生于拉丁美洲刚刚独立之后,而且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摆在突出位置,说明该条约意图通过结盟维护独立成果,故选A项;拉美独立后遭到了欧美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半殖民地,排除B项;材料中的盟约只涉及少数拉美国家,并不包括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广泛认同”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盟约范围和成员国家仅限于拉美地区,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其他国家对该盟约的态度,无法体现“融入了国际法体系”,排除D项。
15.B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国大党领袖提拉克依照《摩诃婆罗多》等古代文献,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纪,并高度认可已有的传统,这有利于对民众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化,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引导他们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故选B项;此时印度正在进行反英斗争,提拉克的举动是为反英斗争服务,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提拉克强调印度教传统,维护种姓制度和落后风俗,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印度于1947年获得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D项不符合该时期的史实,排除。
16.B 据题干可知,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属于封建性质下的反抗;亚洲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抗;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据此可知,该差异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斗争的目标,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埃塞俄比亚、亚洲、欧洲等斗争目标的不同,但是并没有述及其斗争与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欧洲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而其他地区并没有述及该目标,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埃塞俄比亚、亚洲、欧洲等地区的斗争目标,并不能扩大为整个“世界历史”,排除D项。
17.(1)变化:从前者用于宗教活动,到后者主要用于世俗人群的工作、教育和生活。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工厂化、城市化等近代化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影响:推动文学艺术、军事训练以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改变;强化人们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和时间意识;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当时的教士们有必要确定更为准确的时间,以便安排他们的祈祷与其他工作”“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可知从前者用于宗教活动,到后者主要用于世俗人群的工作、教育和生活。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时间(18世纪)及“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工厂化、城市化等近代化的要求。第(2)问,据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材料三“在军队操练中对齐步走作出了相关规定”及所学可知,推动文学艺术、军事训练以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改变;据材料二“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钟表(工作时间)对他们的控制”“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可知强化人们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和时间意识;结合所学可知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18.示例
论题: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
论述: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与脆弱性,初生的新技术往往需要“小生境”的保护。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恰恰是具备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小生境”。
瓦特改良蒸汽机“小生境”有多个构成要素。一是格拉斯大学,在这里他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并发现了原有蒸汽机的设计缺陷。二是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在这一支持下瓦特初步设计成功了新型蒸汽机,并申请了专利。三是与博尔顿的合作,这次合作让瓦特最终制造出了实用的蒸汽机。
总之,“小生境”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的重要条件,且当时英国的大环境为其“小生境”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例如,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社会稳定;政府通过专利保护等形式支持技术创新;英国工业革命不断发展,机器的广泛应用对新动力的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与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等等。此外,瓦特个人的努力与坚持也是“小生境”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解析:据材料“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并结合所学,首先,总体上对“小生境”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过程进行陈述;其次,明确瓦特改良蒸汽机“小生境”有多个构成要素。据材料“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可得格拉斯大学的作用;据材料“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工,并申请了专利”,可得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据材料“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可得与博尔顿的合作。最后总结与升华。
19.示例
材料一观点: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阐释:“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等诗句,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儿童在做工”,反映了童工的存在;老板及“大腹便便的商人”等诗句,反映了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烟雾弥漫”“煮沸的毒水”等诗句,反映了环境污染等。“老板势力大”等诗句,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大。
材料一观点: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
阐释:作为宪章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琼斯对19世纪40年代工人阶级悲惨境遇的描写,意在鼓动工人们行动起来,争取自由,“把宪章实行”。
但从后来者的眼光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琼斯的思想不乏瑕疵。如“上帝和造化保护”“众人团结紧,就不用战斗”等诗句,忽视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有空想之嫌,而将车轮比作“刑台”、纺车和织机称为“祭台”等诗句,易于让工人斗争的形式拘泥于捣毁机器等。
总之,在杰姆逊的理论视域下,琼斯的“工人城”揭示了工业化早期工人运动的必然性,但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的途径。由此,正是在总结包括宪章运动等早期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工人及全人类解放的正确方向。
解析:据材料一“即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时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知材料一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体现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据材料一“要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可知,材料一认为应该立足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去评价分析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总之,材料一就是强调历史评价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则。首先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儿童在做工”等诗句,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包括童工问题、劳动条件恶劣等;“大腹便便的商人”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疯狂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烟雾弥漫”“煮沸的毒水”等诗句描绘了当时工业生产导致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场景,也描述了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老板势力大”等诗句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他们控制了国家政权,使整个国家机器服务于剥削制度的存在。其次,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角度来分析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据材料二“埃内斯特·琼斯(1819—1869),英国诗人,宪章运动领导人之一”可知材料二作者是宪章运动的领袖,所以他的文学作品必然与工人运动有关,“织布工起来!面粉工起来!自由的队伍越来越壮阔!”“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体现了他在号召工人们用实际行动反抗资本家的剥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材料二的观点从后来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科学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上帝和造化保护”“众人团结紧,就不用战斗”等诗句反映了作者希望通过宗教信念和工人之间的自发团结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无法体现后来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据材料二“竟把那么些供品献给纺车和织机——地狱的祭台!”可知作者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机器,易于让工人斗争的形式拘泥于捣毁机器,使工人阶级无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私有制的弊端形成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将工人运动向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进行引领。所以,早期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20.示例
评析:材料中作者认为1870年以后的40年里欧洲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将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地区及美国划为欧洲内部地带;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等西欧欠发达地区、东欧及欧洲人所移民的拉美地区被划为外部地带;除日本外的广大亚、非大陆被视为第三地带。这一划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欧洲的中心地位,具有片面性。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就走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沿。1870年以来,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仍然以欧洲为中心,欧洲生产力飞速提高,西方国家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西方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思想上,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对广大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原料,扩大海外市场,这些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0年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加紧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给广大亚非拉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作者的划分方式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欧洲中心论的表现,不能够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我们应当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
解析:据材料“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可知,作者认为1870年以后的40年里欧洲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将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地区及美国划为欧洲内部地带;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等西欧欠发达地区、东欧及欧洲人所移民的拉美地区被划为外部地带;除日本外的广大亚、非大陆被视为第三地带。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一划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欧洲的中心地位,具有片面性。1870年以来,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仍然以欧洲为中心,欧洲生产力飞速提高,西方国家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西方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思想上,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对广大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原料,扩大海外市场,这些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0年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加紧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给广大亚非拉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
5 / 5(共61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单元检测(十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河南金科新未来月考)1513年后,英国立法认定失去土地而变
成流浪者的农民为“自愿的罪犯”。1531年的《反流民法》规定,只有确
实残疾的乞食者才受法律“保护”,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流民则要受鞭打和
刑罚。这些做法(  )
A. 维护了日益没落的封建庄园经济
B. 试图限制圈地运动开展
C. 体现了新兴生产方式的发展
D. 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受圈地运动影响,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因
此政府颁布法律处罚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劳动的流民体现对圈地运动的保
护,客观上为资本主义雇佣生产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体现了新兴生产方
式的发展,故选C项,排除B项;《反流民法》的制定适应了圈地运动的发
展,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而不是维护,排除A项;苏格兰人民起
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而非《反流民法》的颁布,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2025·湖北黄冈教联体期中)煤炭是近代英国工业经济的支柱,煤价
影响着工业地理格局。1865年,杰文斯指出,“英国工业之所以能够快速
发展,靠的就是廉价的煤炭资源”。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备受欧美学界推
崇。欧美学界甚至认为煤价是导致英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对此你认为
(  )
A. 历史研究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B. 历史研究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C. 历史真相需要更加严谨的考究
D. 历史真相需要大量史料相佐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其价格对工业发展有显著影响,杰文斯的观点在此
背景下提出并受到欧美学界的广泛认同,这反映了历史研究与当时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的紧密联系,故选B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促成
的,而欧美学界强调煤价是英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夸大了煤价在英国工业
革命的作用,非理性态度,排除A项;杰文斯和欧美学界肯定煤价在英国
工业革命中的作用,是建立在对英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基本反映了
英国当时的历史真相,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2025·山西三晋名校联考)美国商人罗威尔利用访问英国的机会,将
英国新式织布机的技术引入美国,于1813年制成水力织布机,并在马萨诸
塞州开办工厂。罗威尔的这一做法(  )
A. 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的起步
B. 反映出美国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
C. 推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播
D. 加强了英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罗威尔将英国的新式织布机技术引入美国,并在美国开办工
厂,这一行为不仅促进了美国纺织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工业技术和生产方
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这种技术的跨国传播对于推动世界工业文明的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富尔顿
发明的汽船为标志,排除A项;引入外国技术并不等同于本国技术创新的
迅猛发展,排除B项;经贸往来的加强通常需要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和贸易
往来作为支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引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2024·华大新高考测评)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
不断增加。特别是这一时期各个大陆出现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英国成
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
应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开始确立殖民霸权 B.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C. 已成世界工业中心 D. 加强对外殖民扩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各地修建铁路的承
包商和煤、铁轨、机器设备、机车车辆的主要供应者,说明英国成为世界
工业中心,故选C项;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殖民霸权,排
除A项;据材料可知,因大规模铁路建设的热潮,需要英国提供相关产
品,而非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
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情
况,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5·河北承德联考)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们在
引进德国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大量对外借出资本,为世界提供
信贷,以赚取更高的短期收益率。这一时期,英国信贷供应了差不多全世
界的资本。这一现象可用来研究(  )
A. 重商主义下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 工业化导致区域间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经济自由主义下政府职能削弱
D. 英国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显示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为追求更高的短期利益率将大量
的资金用在经营信贷上,上述行为使得英国难以有大量的资本投资科学技
术创新,使其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故选D项;19世纪中期
属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英国对外投资的增加,
“根本”一词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的行
为,无法得出政府作用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5·广东江门调研)20世纪初,德国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上
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外国语和管理学等;增设科学实验室;教学
方法上注意采用讲座和报告、讨论和练习、调查和实验等。这折射出当时
德国(  )
A. 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B. 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C. 大学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D. 工业革命对社会影响深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浪潮中,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迅速,改革中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等
课程以及实验室、实验和调查等教学方法,表明对实用技术和科学研究的
重视,与工业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故选D项;近
代自然科学兴起于16—17世纪,排除A项;教学改革不能佐证科技水平的
高低,“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B项;“逐渐完善”夸大了工业革命
对大学体制的影响力,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
人类所遭受的无数灾祸和所犯诸多罪行的根源,“是贫困的唯一根源”;
并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人士,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改
造,从而建立完美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主张(  )
A. 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B. 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C.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 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的理想社会模式在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难以实现,这充分说明其主张受制于当时生产力发
展水平,故选D项;虽然欧文对私有财产有深刻的批判,但他的主张并未
直接揭露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排除A项;欧文的主张并未实际付诸实
施,也未能显著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欧文
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显著区别,并未丰富发展马克
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5·河北邢台联考)《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大规模的革命在
欧洲爆发。马克思、恩格斯及一些欧洲革命家积极投身革命,践行《共产
党宣言》的思想,极大地支持了法国六月起义。这反映出(  )
A.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主义革命
B. 马克思主义影响巴黎公社革命
C.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D. 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走向科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革命家
投身革命,践行《共产党宣言》思想,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
检验,故选C项;1848年的欧洲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
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但材料中的时间为1848年,排除B
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但
材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25·广东清远摸底)下表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若干片段。这表
明马克思主义(  )
国家/地区 传播或者宣传
墨西哥 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1888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
巴西 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
拉丁美洲 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拉丁美洲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
B. 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D. 在拉美面临着新发展困境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墨西哥、巴西
和拉丁美洲进行传播,表明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渐扩大,故选A
项;材料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拉美传播,并无有关民族民主运动的信息,且
早在19世纪前期,拉美已进行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据马克思主义的
内容可知,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拉美
并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拉美面临新的
发展困境指独立后仍然面临内忧外患,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5·江苏南京期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
价值的真实尺度”的观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二重性出发,将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引入价值理论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亚当·斯密的观点代表了新教经济理论
B. 两者的学说均科学分析了劳动价值
C. 马克思发展和超越了启蒙经济学
D. 马克思的发现标志着社会主义的诞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在亚当·斯密的观点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这就是对启蒙经济学的发
展和超越,故选C项;亚当·斯密的观点虽然提出了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
值的真实尺度,但他并没有完全科学地分析劳动价值,因为他没有区分具
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排除B项;马克思的发现,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但不能直接等
同于社会主义的诞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25·河北保定调研)巴黎公社成立后,街头随处可见笑逐颜开的人
们。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革命歌曲响彻街头,大家都热情地互相打着招
呼:“你好啊,公民!”过去皇室成员生活的宫殿向公众开放,门票钱被
用来护理伤员。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 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已成熟
C. 呈现出人民掌权的特征
D. 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成立后将过去皇室宫殿向公众开
放,门票钱用于护理伤员,这说明巴黎公社呈现出人民掌权的特征,故选
C项;巴黎公社并未践行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处于上
升期,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特殊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并不成熟,
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发生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4·江西九江三模)1882年,印度铁路货运量约40亿吨千米,但在
1800年,光是北印度的阉牛车队就大概运送了30多亿吨千米的货物。印度
的铁路建设未像其他地方那样,促进本地炼钢、工程乃至煤矿开采的发
展。这表明,当时印度的铁路建设(  )
A. 未能满足英国殖民者的需要
B. 推动了印度国内市场的发展
C. 对开创印度新社会贡献有限
D. 有助于维护印度社会旧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度的铁路货运量跟阉牛车队等传统的运输方式
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且没有促进本地新产业的发展,故选C项;19
世纪,印度的铁路建设主要就是为满足英国殖民者的需要,排除A项;B、
D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4·福建泉州五模)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龙舌兰、
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
谷物和大豆却分别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
的需要。这反映了墨西哥(  )
A. 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B. 注重发展农副产业
C. 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的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
产品的年产量大幅增加,而谷物和大豆产量却大幅下降,墨西哥不得不进
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说明墨西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选A
项;发展农副业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副业,
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墨西哥在1878年之前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
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826年,玻利瓦尔首次邀请墨西哥、秘鲁等
国在巴拿马召开大会,秘鲁与哥伦比亚订立《长期联盟、同盟和邦联条
约》。不同于欧洲国家间缔结的同盟条约,该条约提出要维护“每一个美
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该条约(  )
A. 意在捍卫拉美独立运动成果
B. 使拉美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
C. 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D. 标志美洲融入了国际法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每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可知,该
同盟条约诞生于拉丁美洲刚刚独立之后,而且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摆在突出位置,说明该条约意图通过结盟维护独立成果,故选A项;拉美
独立后遭到了欧美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半
殖民地,排除B项;材料中的盟约只涉及少数拉美国家,并不包括世界其
他地区的国家,“广泛认同”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盟约范围
和成员国家仅限于拉美地区,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其他国家对该盟约的态
度,无法体现“融入了国际法体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袖
提拉克依照《摩诃婆罗多》等古代文献,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
纪,并认为“已有的传统并不等于而是超越了我们所拥有的其他的传
统”。此举意在(  )
A. 重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 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
C. 对抗印度种族歧视政策
D. 恢复国大党的执政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人民掀起了反帝
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国大党领袖提拉克依照《摩诃婆罗多》等古代文
献,将雅利安文明向前推了好几个世纪,并高度认可已有的传统,这有利
于对民众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化,唤起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引导
他们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故选B项;此时印度正在进行反英斗争,提拉克
的举动是为反英斗争服务,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提拉克强调印度教传
统,维护种姓制度和落后风俗,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印度1947年
获得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D项不符合该时期的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24·江苏淮安期初调研)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
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
动的新高潮;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种差异说明
(  )
A. 殖民体系形成引发民族解放运动
B.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斗争
C. 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夺取政权阶段
D. 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题干可知,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
的独立,属于封建性质下的反抗,亚洲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
新高潮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抗,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的斗争
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据此可知,该差异说明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影响到政治斗争的目标,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埃塞俄比亚、亚
洲、欧洲等斗争目标的不同,但是并没有述及其斗争与世界殖民体系之间
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欧洲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而其他地区
并没有述及该目标,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埃塞俄比亚、亚洲、欧洲等
地区的斗争目标,并不能扩大为整个“世界历史”,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1300年前后,出现在修道院的一项发明具有了划时
代的意义,那就是带擒纵器的齿轮钟。当时的教士们有必要确定更为准确
的时间,以便安排他们的祈祷与其他工作。但丁在1320年的《神曲》中就
已经提道:“如同钟表里的许多齿轮,互相协调,各自转动。”
——摘编自[德]马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8世纪的欧洲人日益习惯于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
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仆人、工
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钟表(工作时间)对他们的
控制。这当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
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
——摘编自[英]大卫·梅森《现代欧洲200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时间测量技术的改善,对待时间的基本态度的重大变化——两者引
起了一种普遍性的提速感。在一些领域,比如音乐(尤其是军乐进行
曲),人们可以明显体会到这种变化。在18世纪早期,安哈尔特——德绍
公国的利奥波德一世率先在军队操练中对齐步走作出了相关规定。当时德
意志士兵每分钟需行进60步,后来改为72步。而到了19世纪初,在反抗拿
破仑的战争中,则普遍都是114步了。
——摘编自[英]埃尔顿《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到18世纪钟表功能上
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变化:从前者用于宗教活动,到后者主要用于世俗人群的工作、教育和生活。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工厂化、城市化等近代化的要求;人文
主义思想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当时的教士们有必要确定更为准确的时间,以便安排他们的祈祷与其他工作”“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可知从前者用于宗教活动,到后者主要用于世俗人群的工作、教育和生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时间(18世纪)及“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工厂化、城市化等近代化的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钟表推广的社会影响。(8分)
答案:影响:推动文学艺术、军事训练以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改变;强化人们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和时间意识;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材料三“在军队操练中对齐步走作出了相关规定”及所学可知,推动文学艺术、军事训练以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改变;据材料二“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钟表(工作时间)对他们的控制”“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可知强化人们的纪律意识、协作意识和时间意识;结合所学可知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18. (2024·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小生境”
  “小生境”一词移植于生物学概念,指某种能够提供特定生物圈保
护,避免物种遭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小环境。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
似的小生境现象。初生的新技术通常并不成熟而且脆弱,无法直接承受来
自主流市场的竞争和选择,小生境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
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56年,瓦特从伦敦学成精密仪器制作手艺,格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
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在与科学家们频繁的探讨和交流中,
瓦特逐渐从一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1763—
1764年间,瓦特完成了修好大学用于课程教学的蒸汽机模型的任务,同时
他也发现了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他准备设计一个全新原理的蒸汽机,得
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1769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完成,并申
请了专利,获得14年的专利保护期。后来,瓦特与富商博尔顿合作,博尔
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1774年11月,瓦特的机器能够正常运
转,性能大大超出当时已有的市场机器。但此时其专利权只剩下8年时
间,而要从新机器的销售中获得利润,还需巨额的投资和长久的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有鉴于此,他们通过向政府提交请愿书,设法延长专利权期限。政府在
1775年5月颁布法令,将其专利权期限延长到1800年。从18世纪末起,瓦
特蒸汽机终于在英国全面取代了水力发动机和纽科门蒸汽机。
——摘编自迟洪刚、徐飞《瓦特蒸汽机技术
创新的社会视角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为题写一
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
严密,条理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论题: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小生境”
论述: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与脆弱性,初生的新技术往往需要“小生境”的
保护。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恰恰是具备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小生境”。
瓦特改良蒸汽机“小生境”有多个构成要素。一是格拉斯大学,在这里他
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并发现了原有蒸汽机的设计缺陷。二
是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在这一支持下瓦特初步设计成功了新型蒸汽
机,并申请了专利。三是与博尔顿的合作,这次合作让瓦特最终制造出了
实用的蒸汽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之:“小生境”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是当时英国的大
环境为其“小生境”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例如,新的社会制度确立,社会
稳定;政府通过专利保护等形式支持技术创新;英国工业革命不断发展,
机器的广泛应用对新动力的开发提供了市场空间;手工工场技术的积累与
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等等。此外,瓦特个人的努力与坚持也是“小生
境”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也存在类似的小生境现象”“小生境
则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庇护,成为培养创新技术早期发展的‘孵化室’”并
结合所学,首先,总体上对“小生境”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过程进行陈
述;其次,明确瓦特改良蒸汽机“小生境”有多个构成要素。据材料“格
拉斯哥大学为他提供了一个修理和制造教学仪器的岗位”“瓦特逐渐从一
名仪器制作工匠成长为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工程师”,可得格拉斯大学的
作用;据材料“得到了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第一台瓦特蒸汽机样机
完工,并申请了专利”,可得炼钢厂主罗巴克的支持;据材料“瓦特与富
商博尔顿合作,博尔顿拥有最新式的机器和熟练的工人”,可得与博尔顿
的合作。最后总结与升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4分)
材料一 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弗·杰姆逊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的根本宗旨——历史化,即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时
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不仅要发掘潜在于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或意识形
态,也要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
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张琳《杰姆逊阐释文学的方法:
历史·文本·政治》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工厂城(节选)
埃内斯特·琼斯
  男人,女人,儿童在做工,被锁在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
车轮飞动,生命之线飞快地断掉。
  天上的星星看着也发怔,烟雾弥漫,机器怒吼;这城市就像热锅沸
腾,煮沸的毒水横溢四流。
  老板把厂里的种种情景,让外人瞧瞧,好不得意!“这些是工人——
那些是引擎。”“我看到可只有——机器!”
  大腹便便的商人走过,纺织大王!面粉大王!众人在他的路上前进,
他硬着心肠要他们灭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肃穆的苍天俯视万物,仿佛天主也责骂人类,竟把那么些供品献给纺
车和织机——地狱的祭台!
  织布工起来!面粉工起来!自由的队伍越来越壮阔!你们有上帝和造
化保护。他们有什么?黄金和地狱!
  不要怕你们的老板势力大,团结起来力量就足够;不要怕刮来一阵暴
风雨,众人团结紧,就不用战斗。
  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记住吧,要保卫
自己的土地,最好的办法——把宪章实行!
——英国《劳工月刊》第一期,1847年
注:埃内斯特·琼斯(1819—1869),英国诗人,宪章运动领导人之一。
请运用材料一中杰姆逊的理论观点,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并加以阐释。
(要求: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材料一观点: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阐释:“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等诗句,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
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
“儿童在做工”,反映了童工的存在;
老板及“大腹便便的商人”等诗句,反映了当时严重的贫富分化;
“烟雾弥漫”“煮沸的毒水”等诗句,反映了环境污染等。
“老板势力大”等诗句,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大。
材料一观点: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
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释:作为宪章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琼斯对19世纪40年代工人阶级悲惨境
遇的描写,意在鼓动工人们行动起来,争取自由,“把宪章实行”。
但从后来者的眼光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琼斯的思想不乏瑕疵。如
“上帝和造化保护”“众人团结紧,就不用战斗”等诗句,忽视了阶级斗
争的必要性,有空想之嫌,而将车轮比作“刑台”、纺车和织机称为“祭
台”等诗句,易于让工人斗争的形式拘泥于捣毁机器等。
总之,在杰姆逊的理论视域下,琼斯的“工人城”揭示了工业化早期工人
运动的必然性,但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的途径。由此,正是在总结包括宪章
运动等早期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工人及全人类解放
的正确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即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时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可知材料一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体现了唯物史观所
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据材料一“要基于评论家所在的历
史环境加以阐释,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可
知,材料一认为应该立足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去评价分析作品、作者、历史
和评论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总之,
材料一就是强调历史评价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则。首先从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狭小阴暗的地牢”“当今的刑台”“儿童在
做工”等诗句,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包
括童工问题、劳动条件恶劣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大腹便便的商人”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疯狂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烟雾弥漫”“煮沸的毒水”等诗句描绘了当时
工业生产导致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场景,也描述了普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
中;“老板势力大”等诗句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实力
增强,他们控制了国家政权,使整个国家机器服务于剥削制度的存在。其
次,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角度来分析建立作品、作者、历史和评
论者四者之间的关联,据材料二“埃内斯特·琼斯(1819—1869),英国诗
人,宪章运动领导人之一”可知材料二作者是宪章运动的领袖,所以他的
文学作品必然与工人运动有关,“织布工起来!面粉工起来!自由的队伍
越来越壮阔!”“起来啊,组成一支队伍,农场的奴隶,工厂的罪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体现了他在号召工人们用实际行动反抗资本家的剥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
益;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材料二的观点从后来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
的科学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上帝和造化保护”“众人团结紧,就不用
战斗”等诗句反映了作者希望通过宗教信念和工人之间的自发团结来反抗
资本家的剥削,无法体现后来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据
材料二“竟把那么些供品献给纺车和织机——地狱的祭台!”可知作者将
斗争的矛头指向机器,易于让工人斗争的形式拘泥于捣毁机器,使工人阶
级无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私有制的弊端
形成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将工人运动向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进行引领。所以,
早期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
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
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
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
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
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
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
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
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
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
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
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
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 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答案:示例
评析:材料中作者认为1870年以后的40年里欧洲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将
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地区及美国划为欧洲内部地
带;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等西欧欠发达地区、东欧
及欧洲人所移民的拉美地区被划为外部地带;除日本外的广大亚、非大陆
被视为第三地带。这一划分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欧洲的中
心地位,具有片面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就走在了世界
历史发展的前沿。1870年以来,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仍然以欧洲
为中心,欧洲生产力飞速提高,西方国家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以
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西方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思想上,
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对广大亚非拉落后地
区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
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原料,
扩大海外市场,这些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0年以来,随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加紧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给广大
亚非拉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综上所述,作者的划分方式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欧洲中心论的表现,不能
够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我们应当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
一性方面考查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内战之
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
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欧洲人
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
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可知,作者认为1870年以后的40年里欧洲成为世界
文明的中心,将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地区及美国划
为欧洲内部地带;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等西欧欠发
达地区、东欧及欧洲人所移民的拉美地区被划为外部地带;除日本外的广
大亚、非大陆被视为第三地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
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知识可知,这一划分方式有一
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欧洲的中心地位,具有片面性。1870年以来,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仍然以欧洲为中心,欧洲生产力飞速提高,
西方国家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西方
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思想上,西方的启蒙思想在对外殖民扩张
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对广大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侵略、扩张,把广大亚非拉地区
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从而加速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原料,
扩大海外市场,这些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70年以来,随着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加紧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给广大
亚非拉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