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十二)(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十二)(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十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河北保定调研)1415年,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将葡萄牙影响力扩张到了北非商贸中心休达,同时还将葡萄牙南部人口迁徙至马德拉和亚速尔这两个大西洋外海岛链,这两个岛链后来成为著名的黑奴开垦热带植物试验田。其做法(  )
A.助力了葡萄牙资本积累
B.开启了三角贸易的进程
C.助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D.打击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2.(2025·云南调研测试)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想绘一幅领航的新地图,把所有的海与大洋中的陆地按其方向与适当的位置标出,都描绘在图中。此外,我还想写一本书,将所有的海陆用赤道纬线和西经线来把一切海洋陆地的位置照实绘制成图。”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说明(  )
A.“地心说”对近代科学的推动
B.“地圆说”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C.葡萄牙人在新大陆的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2025·河北邢台联考)16世纪前,英国贵族的土地收入主要依靠货币地租。16世纪后期,英国贵族的收入中不仅有农牧场的地租,还有城市房地产业的地租和出售木材的收入,与此同时,贵族以提高接纳金的方式变相增加地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压制圈地运动的发展
B.扩大商业革命的范围
C.推动庄园经济的确立
D.削弱价格革命的影响
4.(2025·江西联考)1171年,世界上第一家银行诞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此后,银行陆续出现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12—15世纪西欧的银行是经营存储贷款、汇兑等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银行的诞生和发展(  )
A.加速了英国圈地运动发展
B.推动了殖民探险活动
C.瓦解了法国封君封臣制度
D.导致了自由主义产生
5.(2025·湖南郴州检测)文艺复兴时期,诙谐与讽刺的文学有所发展,并成为城市国家里下流且“尖酸刻薄的”政治和社交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曼托瓦侯爵夫人伊莎贝拉将她的一名侏儒打扮成主教的样子,迎接来访的名流显要时,她那些富裕的、衣着考究的朋友们纷纷眨着眼睛,爆发出阵阵哄笑。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A.关注现世生活 B.鼓励追求财富
C.否定教会权威 D.肯定人的尊严
6.(2025·四川石室中学月考)13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多以白色或蓝白配色制作陶器,雕绘仅有花纹与《圣经》人物。15世纪中期,陶器出现了紫、绿、黄、棕等更为丰富的颜色,雕绘场景运用了更多的古典元素,艺术形象也更饱满,装饰逐渐华丽。这说明(  )
A.科技进步提升制陶技艺
B.文化复古主导制陶工艺
C.奢靡风潮改变制陶理念
D.人文主义影响制陶风格
7.(2025·四川巴中“零诊”)1563年,罗马教廷特别通过了《从青少年时代起》的法令,提议在各国开办学校,保证“圣召”的来源。这些学生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哲学、神学和教会法,“以便传播正统教义、对抗‘异端’”。该举措客观上(  )
A.促进宗教信仰自由化
B.提升天主教的影响力
C.应对了宗教改革冲击
D.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
8.(2025·广东联考)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日心说”的提出得益于(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
C.教会统治地位的动摇
D.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9.(2025·陕西安康考试)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中期,巴黎的主流社交形式,从封建贵族热衷的小型的、私人聚会性质的沙龙转向了更能体现一个全新社会的具有分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交往方式。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重构了欧洲政治文化
B.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
C.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D.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
10.(2024·江西鹰潭一模)18世纪,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保持通信,甚至请伏尔泰来俄国面谈。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对新教和其他教派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致信伏尔泰,说他庆幸生活在“伏尔泰时代”。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  )
A.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B.推行立宪政体来标榜进步
C.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 D.践行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
11.(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有学者指出,在17世纪中期英国内战背景下,“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而是大大强化了它。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同时也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这说明,英国“革命”(  )
A.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B.强化了君主立宪制的权威
C.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 D.形成了议会与王权的制衡
12.(2024·四川成都三模)长期以来,英国形成了国王在场时议会才能合法召开和运作的传统。1688年12月,詹姆斯二世在“毁掉议会选举令状,将国玺沉入了泰晤士河”后,携带唯一的儿子逃往法国。不久,议会颁布了被称为《革命稳固法》的一系列法律,宣布任何国王如果忽视议会法律都将冒被废黜的风险。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旨在(  )
A.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
B.拉拢保皇派势力
C.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
D.废除王位世袭制
13.(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期中)1776年7月12日,英国理查德·赫将军写信要求会见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以商谈和战问题。然而,华盛顿以其信封上“华盛顿先生”的称呼为由对会面加以拒绝,并认为他作为一个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和美国公民无权接见英国王室的使者。华盛顿此举意在(  )
A.表达不妥协的战斗意志
B.强化为国而战的意识
C.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
D.借礼仪规范约束英国
14.(2025·广东深圳一模)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学家孔多塞在设计法国政治制度时,反对英国式的不成文宪法,主张制定一部美国式的成文宪法;同时批评了美国宪法不完备的地方,特别是没有一部《人权宣言》。由此看来,孔多塞旨在(  )
A.反对干涉法国革命的英国
B.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原则
C.深为法国《人权宣言》而自豪
D.立足本国而借鉴与创新
15.(2024·安徽宣城二模)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仑的措施(  )
A.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
B.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
C.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
D.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6.(2025·福建福州三中月考)日本幕府末期时,能够进入洋学机构进行学习的学员或者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员一般为幕府的亲信,包括幕府子弟、亲幕藩主及藩臣子弟等武士阶层。这表明日本幕府末期(  )
A.贵族主导教育发展
B.文化政策亟待调整
C.改革具备一定局限
D.西化运动过程受挫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广东广州冲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汇聚成区域性的海上贸易活动,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推动了太平洋地区航路探险、人员交流和农产品交换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深入印度洋)和“东向航线”(横跨太平洋)的范围,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而整体成形较晚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正好续接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摘编自吴杰伟《太平洋丝绸
之路历史价值的新思考》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中国与拉美主要借助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一度畅通了中国经过菲律宾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因此,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便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对与中国的贸易作出了种种规定之外,还对大帆船贸易进行了限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贸易垄断体制。由于贸易垄断本身的弊病,再加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等
(1)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6分)
(2)评析西班牙与中国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中的角色。(8分)
18.(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美]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
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上图反映了13—14世纪世界体系中的八个贸易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 (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意图恢复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念,而宗教改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早期的教会道德;然而,启蒙运动却不是要复兴这两种文化传统,帕格顿认为“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变革却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
——摘编自江宁康《启蒙运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对话
  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此展开:
  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
  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
  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
  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交谈了。
  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
  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
  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
  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在一座高山上。
  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胡同。
  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
——摘编自张凤阳《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
单元检测(十二)
1.C 据材料信息可知,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将葡萄牙影响力扩大到北非并将葡萄牙人迁徙至大西洋外海岛链上,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 这些做法有助于葡萄牙率先走上开辟新航路的道路,即助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故选C项;葡萄牙是封建君主国家,从海外获得的财富用于王室享乐,并未进行资本积累,排除A项;三角贸易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贵族的信息,无法得出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
2.B 据材料“用赤道纬线和西经线来把一切海洋陆地的位置照实绘制成图”可知,哥伦布提到要绘制新地图,并用经纬线标示位置,这表明他对地球形状有一定的认知,相信地球是圆的,并且这种地理知识对他的航行至关重要,这反映了“地圆说”对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地心说”,且哥伦布绘制地图的动机和方法也与“地心说”并无关联,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是受西班牙赞助的,与葡萄牙无关,且材料所述也并未涉及殖民扩张活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哥伦布个人的航海活动和地图绘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价格革命”是指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封建地主收取的是固定货币地租,物价上涨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经济实力。材料中贵族收入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兼并需求,从而削弱价格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贵族以提高接纳金的方式变相增加地租,会导致农民离开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贵族收入结构的变化与商业革命的范围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庄园经济在16世纪逐渐解体,排除C项。
4.B 据材料“银行是经营存储贷款、汇兑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可知,银行的存储贷款业务有利于筹措资金,汇兑业务有利于资金结算以及异地资金调拨,这些业务有利于殖民探险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英国圈地运动爆发于15世纪,排除A项;“瓦解了”过于夸大其影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出现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材料中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以讽刺和诙谐为主,把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如主教,融入到这种活动中,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关注现世生活,并从中获取灵感,故选A项;B项关于追求财富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虽然活动中涉及主教这一角色,但并不能直接解读为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排除C项;“侏儒打扮成主教的样子”没有顾及侏儒的尊严,排除D项。
6.D 13—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陶器风格发生变化,色彩更加丰富,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推动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也相应地影响到制陶风格,以便更适应人们需要,故选D项;13—15世纪西欧未有明显的科技进步,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 ,排除A项;“主导”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罗伦萨的陶器风格发生变化,结合所学此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发展对陶器制作有一定的影响,但“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
7.D 据材料可知,罗马教廷在各国开办学校,学生“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不同语言,会促使民众认识到语言的差异与民族的不同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促进宗教信仰自由化”与材料“以便传播正统教义、对抗‘异端’”相悖,排除A项;“提升天主教的影响力”是罗马教廷的主观目的,排除B项;该举措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但无法阻挡宗教改革的影响力,排除C项。
8.D 据材料“日心说”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科学的兴起在当时是因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故选D项;“日心说”的提出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日心说”的提出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教会统治地位有所动摇,但这是其影响,并非原因,排除C项。
9.D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巴黎的社交形式从私人性质的沙龙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专业性的方式,这体现了法国社会正在向更现代化、更开放的方向转变,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法国社交形式的变化,并未涉及整个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排除A项; “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与材料时间不符,法国大革命后已通过相关法律文献确立了新制度框架,而材料描述的是社交形式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法国社会仍存在阶级差异,排除C项。
10.C 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在欧洲国家开展,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欧洲君主受此影响而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故选C项;材料中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能够缓解社会危机,但不足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国家要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这些欧洲君主不可能把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都付诸实践,只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排除D项。
11.C 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即用不流血的方式,使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革,即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故选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革命”使议会高于王权,而不是议会与王权的制衡,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了防止未来国王的专制行为,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革命稳固法》作为这些法律的一部分,确保了议会的法律不会被国王无视,宣示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强调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剥夺”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废除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76年7月4日发表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独立,华盛顿拒绝会见理查德·赫是在抗议英国不承认美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旨在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故选C项;“不妥协的战斗意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为国而战”不符合题意,应为“国家尊严”,排除B项;“约束英国”不符合题意,应为“抗议英国”,排除D项。
14.D 孔多塞既反对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又主张制定美国式的成文宪法,但同时还批评了美国宪法的不完备之处,特别是没有《人权宣言》。这很明显是他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制定更适合法国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虽然孔多塞确实批评了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但这并不直接说明他反对英国干涉法国革命,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孔多塞批评了美国宪法没有《人权宣言》,并不能直接说明他为法国《人权宣言》而自豪,排除。
15.D 拿破仑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采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等措施,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动荡和分裂,确保统治能够顺利进行,故选D项;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材料中并无相关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背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拿破仑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C项。
16.C 据材料“日本幕府末期时……藩臣子弟等武士阶层”可知,日本幕府末期为应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洋学兴起,但能够进入洋学机构和出国留学者只有幕府的亲信,这表明幕府末期的洋学教育范围非常有限,不是广泛的面向大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选C项;武士阶层不能完全等同于贵族,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幕府末期洋学教育对象范围有限,没有涉及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化运动过程受挫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17.(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经济的发展;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2)中国:角色:商品提供者。
评析: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沟通了亚洲、美洲等洲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拓展;美洲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班牙:角色:殖民者(掠夺者)。
评析:西班牙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贸易,从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亚洲和美洲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西班牙从太平洋丝绸之路中获得的财富没能转化为资本,大帆船贸易终结,西班牙逐渐衰落。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6世纪中叶开始……海上贸易活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据材料一“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可知,明朝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可知,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问,中国方面:第一小问角色,据材料二“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可知,商品提供者。 第二小问评析,据材料一“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贸易体系”及所学可知,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据材料一“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可知,沟通了亚洲、美洲等洲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拓展;据材料二“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及所学可知,美洲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西班牙方面:第一小问角色,据材料二“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可知,殖民者(掠夺者)。第二小问评析,据材料二“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及所学可知,西班牙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贸易,从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材料一“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可知,使亚洲和美洲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二“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及所学可知,西班牙从太平洋丝绸之路中获得的财富没能转化为资本,大帆船贸易终结,西班牙逐渐衰落。
18.示例一
主题: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
阐述: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如欧洲贸易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易圈中的中国人。这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流通。
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多中心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
主题: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阐述: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把这些贸易圈连接起来,使得各个贸易圈在交往过程中有了交集;如东亚、南亚和蒙古(北亚)贸易圈之间;南亚、西亚和东非贸易圈之间;地中海、西欧和西亚贸易圈之间等,密切了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的联系,形成了“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大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并囊括了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地区。
中古时代,随着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各贸易圈突破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了更多的交往,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解析:据13—14世纪地图中八个贸易圈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亚、欧、非三个大洲,覆盖范围较广,可把短文题目定为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或者从八个贸易圈依托草原、陆路和海洋开展往来与交流,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的角度,又可把短文题目定为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对选定的主题结合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相关史实对13—14世纪多个贸易中心进行分析阐述。首先,从多个贸易体系的整体影响角度分析,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其次对欧洲、中东、东亚等贸易圈的具体贸易概况和在区域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展开论述,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如欧洲贸易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易圈中的中国人,这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流通。最后对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进行总评升华,13—14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19.示例一
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阐述: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打击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进一步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亚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争。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总之,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有助于人类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类主体性的激发,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它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示例二:
论题: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变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
阐述: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自由、民主、平等,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启蒙思想家们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启蒙主义思潮的传播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作出了贡献,如对中国,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其基本思想精神是源于启蒙运动。
因此,启蒙运动打击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和封建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架构建了基本框架。
解析:首先,据材料“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并结合所学得出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据材料“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变革”并结合所学得出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主张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进一步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上,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经济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最后总结升华。
20.从提取信息并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
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促进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进程曲折复杂,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
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说明一定时期的观念冲突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产物;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
解析:据材料“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无套裤汉……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据材料“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促进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5 / 5(共56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单元检测(十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河北保定调研)1415年,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将葡萄牙影响
力扩张到了北非商贸中心休达,同时还将葡萄牙南部人口迁徙至马德拉和
亚速尔这两个大西洋外海岛链,这两个岛链后来成为著名的黑奴开垦热带
植物试验田。其做法(  )
A. 助力了葡萄牙资本积累
B. 开启了三角贸易的进程
C. 助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D. 打击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将葡萄牙影响力扩大
到北非并将葡萄牙人迁徙至大西洋外海岛链上,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史
实可知, 这些做法有助于葡萄牙率先走上开辟新航路的道路,即助推了全
球航路的开辟,故选C项;葡萄牙是封建君主国家,从海外获得的财富用
于王室享乐,并未进行资本积累,排除A项;三角贸易形成于新航路开辟
后,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贵族的信息,无法得出打击了封建贵族
势力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2025·云南调研测试)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想
绘一幅领航的新地图,把所有的海与大洋中的陆地按其方向与适当的位置
标出,都描绘在图中。此外,我还想写一本书,将所有的海陆用赤道纬线
和西经线来把一切海洋陆地的位置照实绘制成图。”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
据,可以用来说明(  )
A. “地心说”对近代科学的推动
B. “地圆说”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C. 葡萄牙人在新大陆的殖民扩张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用赤道纬线和西经线来把一切海洋陆地的位置照实绘
制成图”可知,哥伦布提到要绘制新地图,并用经纬线标示位置,这表明
他对地球形状有一定的认知,相信地球是圆的,并且这种地理知识对他的
航行至关重要,这反映了“地圆说”对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故选B项;
结合所学可知,“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但材料中并未提及
“地心说”,且哥伦布绘制地图的动机和方法也与“地心说”并无关联,
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是受西班牙赞助的,与葡萄
牙无关,且材料所述也并未涉及殖民扩张活动,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初步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哥伦布个人的航海活动和地图
绘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2025·河北邢台联考)16世纪前,英国贵族的土地收入主要依靠货币
地租。16世纪后期,英国贵族的收入中不仅有农牧场的地租,还有城市房
地产业的地租和出售木材的收入,与此同时,贵族以提高接纳金的方式变
相增加地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压制圈地运动的发展
B. 扩大商业革命的范围
C. 推动庄园经济的确立
D. 削弱价格革命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价格革命”是指16—17世纪由于美
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由于封建
地主收取的是固定货币地租,物价上涨导致他们的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削
弱了他们的经济实力。材料中贵族收入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收入来源的多
样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兼并需求,从而削
弱价格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贵族以提高接纳金的方式变相增加地租,
会导致农民离开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
贵族收入结构的变化与商业革命的范围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庄园经济
在16世纪逐渐解体,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2025·江西联考)1171年,世界上第一家银行诞生于意大利的威尼
斯。此后,银行陆续出现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
12—15世纪西欧的银行是经营存储贷款、汇兑等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银
行的诞生和发展(  )
A. 加速了英国圈地运动发展
B. 推动了殖民探险活动
C. 瓦解了法国封君封臣制度
D. 导致了自由主义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银行是经营存储贷款、汇兑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可
知,银行的存储贷款业务有利于筹措资金,汇兑业务有利于资金结算以及
异地资金调拨,这些业务有利于殖民探险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英国圈
地运动爆发于15世纪,排除A项;“瓦解了”过于夸大其影响,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出现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5·湖南郴州检测)文艺复兴时期,诙谐与讽刺的文学有所发展,
并成为城市国家里下流且“尖酸刻薄的”政治和社交生活中的一部分。当
曼托瓦侯爵夫人伊莎贝拉将她的一名侏儒打扮成主教的样子,迎接来访的
名流显要时,她那些富裕的、衣着考究的朋友们纷纷眨着眼睛,爆发出阵
阵哄笑。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A. 关注现世生活 B. 鼓励追求财富
C. 否定教会权威 D. 肯定人的尊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活
动以讽刺和诙谐为主,把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如主教,融入到这种活
动中,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关注现实生活,并从中获取灵
感,故选A项;B项关于追求财富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虽然活动中涉及主教这一角色,但并不能直接解读
为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排除C项;“侏儒打扮成主教的样子”没有顾及
侏儒的尊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5·四川石室中学月考)13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多以白色或蓝白
配色制作陶器,雕绘仅有花纹与《圣经》人物。15世纪中期,陶器出现了
紫、绿、黄、棕等更为丰富的颜色,雕绘场景运用了更多的古典元素,艺
术形象也更饱满,装饰逐渐华丽。这说明(  )
A. 科技进步提升制陶技艺
B. 文化复古主导制陶工艺
C. 奢靡风潮改变制陶理念
D. 人文主义影响制陶风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自13世纪至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陶器风格发生变化,色
彩更加丰富,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其精
神内核是人文主义,推动世俗活动和个人发展受到重视,也相应地影响到
制陶风格,以便更适应人们需要,故选D项;13至15世纪西欧未有明显的
科技进步,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 ,排除A项;“主导”表述绝对,
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罗伦萨的陶器风格发生变化,结合所学此时西欧商
品经济发展,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发展对
陶器制作有一定的影响,但“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5·四川巴中“零诊”)1563,年罗马教廷特别通过了《从青少年
时代起》的法令,提议在各国开办学校,保证“圣召”的来源。这些学生
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哲学、神学和教会法,“以便传播正
统教义、对抗‘异端’”。该举措客观上(  )
A. 促进宗教信仰自由化
B. 提升天主教的影响力
C. 应对了宗教改革冲击
D. 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马教廷在各国开办学校,学生“要学习拉丁
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不同语言,会促使民众认识到语言的差异与民
族的不同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促进宗教信仰自由化”与材料“以便传播正统教义、对抗‘异端’”相
悖,排除A项;“提升天主教的影响力”是罗马教廷的主观目的,排除B
项;该举措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但无法阻挡宗教改革的影响力,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5·广东联考)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
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日心
说”的提出得益于(  )
A.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 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
C. 教会统治地位的动摇
D. 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日心说”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
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波兰天文
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
种新的宇宙观,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科学的兴起在当时是因为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故选D项;“日心说”的提出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近代自
然科学兴起时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排除B项;“日心说”的提出否定天主
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教会统治地位有所动摇,但这是其影响,并非原
因,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25·陕西安康考试)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中期,巴黎的主流
社交形式,从封建贵族热衷的小型的、私人聚会性质的沙龙转向了更能体
现一个全新社会的具有分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的交往方式。这反映出当
时法国(  )
A. 重构了欧洲政治文化 B. 确立了新制度的框架
C.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D. 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巴黎的社交形式从私人性质的沙
龙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专业性的方式,这体现了法国社会正在向更现
代化、更开放的方向转变,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法国社交形式的变
化,并未涉及整个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排除A项; “确立了新制度
的框架”与材料时间不符,法国大革命后已通过相关法律文献确立了
新制度框架,而材料描述的是社交形式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法国社
会仍存在阶级差异,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4·江西鹰潭一模)18世纪,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伏尔泰保持通
信,甚至请伏尔泰来俄国面谈。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对新教和其他教派采
取宗教宽容政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致信伏尔泰,说他庆幸生活在
“伏尔泰时代”。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有利于(  )
A. 摆脱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B. 推行立宪政体来标榜进步
C. 实行开明统治以加强王权
D. 践行启蒙思想的价值理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在欧洲国家开展,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
播,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欧洲君主受此影响而实行开明统
治以加强王权,故选C项;材料中这些欧洲君主的做法能够缓解社会危
机,但不足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国家要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这些欧洲君主不可能把启蒙思想的价值理
念都付诸实践,只是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有学者指出,在17世纪中期英国内战背景
下,“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而是大大
强化了它。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同时也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政
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
这说明,英国“革命”(  )
A. 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B. 强化了君主立宪制的权威
C. 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
D. 形成了议会与王权的制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
命”,即用不流血的方式,使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
革,即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故选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西方政
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
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项;英国“革命”使议会高于王权,而不是议会
与王权的制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4·四川成都三模)长期以来,英国形成了国王在场时议会才能合
法召开和运作的传统。1688年12月,詹姆斯二世在“毁掉议会选举令状,
将国玺沉入了泰晤士河”后,携带唯一的儿子逃往法国。不久,议会颁布
了被称为《革命稳固法》的一系列法律,宣布任何国王如果忽视议会法律
都将冒被废黜的风险。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旨在(  )
A. 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
B. 拉拢保皇派势力
C. 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
D. 废除王位世袭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
英国议会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了防止未来国王的专制行为,议会
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革命稳固法》作为这些法律的一部分,
确保了议会的法律不会被国王无视,宣示了王在法下的原则,故选C项;
材料强调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来限制王权,“剥夺”一词不准确,排除
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废除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期中)1776年7月12日,英国理查德·赫将军
写信要求会见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以商谈和战问题。然而,华盛顿以其信
封上“华盛顿先生”的称呼为由对会面加以拒绝,并认为他作为一个弗吉
尼亚的种植园主和美国公民无权接见英国王室的使者。华盛顿此举意在
(  )
A. 表达不妥协的战斗意志
B. 强化为国而战的意识
C. 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
D. 借礼仪规范约束英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76年7月4日发表的《独立宣言》
标志着美国的独立,华盛顿拒绝会见理查德·赫是在抗议英国不承认美国是
一个独立的国家,旨在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故选C项;“不妥协的战
斗意志”不合题意,排除A项;“为国而战”不合题意,应为“国家尊
严”,排除B项;“约束英国”不合题意,应为“抗议英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2025·广东深圳一模)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学家孔多塞在设计法国
政治制度时,反对英国式的不成文宪法,主张制定一部美国式的成文宪
法;同时批评了美国宪法不完备的地方,特别是没有一部《人权宣言》。
由此看来,孔多塞旨在(  )
A. 反对干涉法国革命的英国
B. 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原则
C. 深为法国《人权宣言》而自豪
D. 立足本国而借鉴与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孔多塞既反对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又主张制定美国式的成文宪
法,但同时还批评了美国宪法的不完备之处,特别是没有《人权宣言》。
这很明显是他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进行创新,制定更适合法国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虽然孔多塞确实批评
了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但这并不直接说明他反对英国干涉法国革命,排除
A项;B项与材料主旨,排除;孔多塞批评了美国宪法没有《人权宣言》,
并不能直接说明他为法国《人权宣言》自豪,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24·安徽宣城二模)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
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
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
仑的措施(  )
A. 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
B. 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
C. 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
D. 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拿破仑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
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采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
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等措施,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
避免社会动荡和分裂,确保统治能够顺利进行,故选D项;拿破仑战争激
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材料中并无相关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背
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拿破仑的统治措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25·福建福州三中月考)日本幕府末期时,能够进入洋学机构进行
学习的学员或者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员一般为幕府的亲信,包括幕府子弟、
亲幕藩主及藩臣子弟等武士阶层。这表明日本幕府末期(  )
A. 贵族主导教育发展
B. 文化政策亟待调整
C. 改革具备一定局限
D. 西化运动过程受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日本幕府末期时……藩臣子弟等武士阶层”可知,日
本幕府末期为应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洋学兴起,但能够进入洋学机构
和出国留学者只有幕府的亲信,这表明幕府末期的洋学教育范围非常有
限,不是广泛的面向大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选C项;武士阶层不能
完全等同于贵族,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幕府末期洋学教育对象范围有
限,没有涉及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西化
运动过程受挫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2024·广东广州冲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汇聚成
区域性的海上贸易活动,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
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推动了太平洋地区航路探险、
人员交流和农产品交换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
贸易网深度融合,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深入印度洋)和
“东向航线”(横跨太平洋)的范围,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朝开始
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而
整体成形较晚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正好续接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摘编自吴杰伟《太平洋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新思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中国与拉美主要借助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一度畅通了中国经过菲律宾与美洲的自由贸
易。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且
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因此,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便颁布了一系
列法令,除了对与中国的贸易作出了种种规定之外,还对大帆船贸易进行
了限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贸易垄断体制。由于贸易垄断本身的弊病,再
加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经济的发展;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解析:据材料一“16世纪中叶开始……海上贸易活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据材料一“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可知,明朝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可知,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评析西班牙与中国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中的角色。(8分)
答案:中国:角色:商品提供者。
评析: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沟通
了亚洲、美洲等洲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拓展;美洲的大量白银流入
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
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班牙:角色:殖民者(掠夺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评析:西班牙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贸易,从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断了
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亚洲和美洲建立
广泛的直接联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西班牙从太平洋丝绸
之路中获得的财富没能转化为资本,大帆船贸易终结,西班牙逐渐衰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国: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可知,商品提供者。 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贸易体系”及所学可知,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如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据材料一“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可知,沟通了亚洲、美洲等洲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网络拓展;据材料二“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及所学可知,美洲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西班牙: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可知,殖民者(掠夺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及所学可知,西班
牙经营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贸易,从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断了美洲原有的
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材料一“中国商品和以美洲
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可知,使亚洲和美洲建
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二“美洲白
银流向亚洲国家”“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及所学可知,西班牙从
太平洋丝绸之路中获得的财富没能转化为资本,大帆船贸易终结,西班牙
逐渐衰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2024·江苏苏锡常镇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美]珍妮特·L. 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
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图反映了13—14世纪世界体系中的八个贸易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
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
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
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
量。如欧洲贸易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
易圈中的中国人。这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
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
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
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流通。
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多中心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
度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二
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
间的贸易联系,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把这些贸易圈连接起来,使得各
个贸易圈在交往过程中有了交集;如东亚、南亚和蒙古(北亚)贸易
圈之间;南亚、西亚和东非贸易圈之间;地中海、西欧和西亚贸易圈
之间等,密切了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的联系,形成了“世
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大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区,并囊括了当时世
界上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地区。中古时代,随着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各贸易圈突破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了更多的交往,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地图13—14世纪地图中八个贸易圈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亚、
欧、非三个大洲,覆盖范围较广,可把短文题目定为13—14世纪的世界贸
易体系是多中心的;或者从八个贸易圈依托草原、陆路和海洋开展往来与
交流,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的角度,又可把短文题目定为
13—14世纪区域性贸易圈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对选定的主题结合古
代世界商业贸易相关史实对13—14世纪多个贸易中心进行分析阐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首先,从多个贸易体系的整体影响角度分析,13—14世纪时,各地区贸易
圈的发展促进了非洲、亚欧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其次对欧洲、中东、东亚等贸易圈的具体贸易概况和在区域贸易中发挥的
作用进行展开论述,每个贸易圈都有一支居支配地位的力量,如欧洲贸易
圈中的意大利人,中东贸易圈中的阿拉伯人,东亚贸易圈中的中国人,这
个世界贸易体系包括了多个区域性的贸易圈;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
力水平的制约和交通不发达,即使东亚、东南亚至欧洲的各贸易圈有了直
接或间接的往来,也并没有一支力量来保证商品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
流通。最后对13—14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多中心的进行总评升华,13—
14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贸易圈,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
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意图恢复
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念,而宗教改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早期的教会道德;
然而,启蒙运动却不是要复兴这两种文化传统,帕格顿认为“启蒙运动具
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
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
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
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变革却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
的印记。
——摘编自江宁康《启蒙运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
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阐述: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
纪经院哲学。主张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打击了中
世纪的天主教会,进一步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理
性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为推翻封建专制,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
识的觉醒,鼓舞了亚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争。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近
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
风俗趋向理性、文明,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之,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有助于人类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
类主体性的激发,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它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
了时代精神的印记,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
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
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自由、民主、平等,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
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启蒙思想家们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
望和描绘,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启蒙主义
思潮的传播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这场运
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作了贡献,如对中国,
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
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显然其基本思想精神
是源于启蒙运动。因此,启蒙运动打击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和封建主
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架构出了基本框架。
示例二:
论题: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变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据材料“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
征”并结合所学得出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其
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据材料“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
体制……变革”并结合所学得出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
帝和宗教迷信,主张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进一步
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权神
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上,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
醒,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经济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
济进一步发展。最后总结升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对话
  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有一
天,一位无套裤汉(城市平民),决定用“你”称呼一位大贵族,争论由
此展开:
  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
  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
  大贵族:什么平等?你应该始终尊重你所没有的,我的出身。
  无套裤汉:什么!如果我没出生,我就不会存在,也就不会和你
交谈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大贵族:你胆敢将你的出生同我的出身相比较?
  无套裤汉:它赋予你什么权利,让你认为你的出生比我的优越?
  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
  无套裤汉:你已经错到极点了。我知道你降生在平原上,而我却出生
在一座高山上。
  大贵族:相信我,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你将走向一条死
胡同。
  无套裤汉:我无法对你的预言不表示关心。我的母亲经常和我说,一
位占星家看我的生辰时,说过我会有好运。但是,当我看着你,我能从你
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
——摘编自张凤阳《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对话进行评析。
答案:从提取信息并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
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
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
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远。
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
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促进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
度,但进程曲折复杂,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
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
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说明一定时期的观念冲突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产物;
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
要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大贵族:我的家族有着
高贵的出身,而你的没有”“无套裤汉……我能从你的脸上看出你将以上
断头台结束你的生命”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法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思考
和作答,如无套裤汉强调平等、权利,预言贵族将走向断头台,反映出社
会下层人民追求平等的愿望和勇气,对革命充满信心;贵族强调自己出身
的高贵,蔑视平民,反映出法国社会旧势力根深蒂固,革命前途任重道
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一部法国共和革命辞典记述了发生在大革命时期的一场对话”“大贵族:你胆敢如此和我说话”“无套裤汉:平等允许我这么做”并结合所学,注意从分析此次对话产生背景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启蒙运动促进进步观念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冲击了等级制度,但也为保守势力的存续提供温床。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从得出总结性认识的角度思考和作答,如此次对话是当时法国社会新旧交替、社会转型的典型反映、无套裤汉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等。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