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5·云南调研)尼赫鲁将1930年看成是充满奇迹的一年。他说:“那时甘地出现了,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最重要的是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于是人们肩头上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间揭掉了。”这段话意在说明甘地( )A.增强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B.确立了印度资产阶级的统治C.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D.领导印度获得了国家独立2.(2024·河南联考评测)自1923年起,到1938年,埃及举行了7次大选,仅前8年,议会就被解散了4次。据统计,1926—1936年议会只存在了32个月,没有一届议会能维持到5年改选。由此可推知,当时埃及( )A.独立意识不断觉醒 B.立宪政治有待完善C.华夫脱党内斗激烈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3.(2025·湖南长沙检测)桑地诺在1929年给美国新任总统胡佛的公开信中写道:“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银行家们物色变质分子的目的就在于要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把尼加拉瓜‘合法’地据为己有……”该论述旨在( )A.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B.摆脱“门罗主义”影响C.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D.争取国际社会同情4.(2025·湖南岳阳检测)两次世界大战之际,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如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墨西哥卡德纳斯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等。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A.推动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传播B.斗争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C.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D.使世界殖民体系濒于崩溃5.(2024·广东汕头一模)1931年,一位美国男子写信给国会议员指出:“在我国,如果少雇佣妇女,就会给许多闲散的男人腾出地方……女性不回家我们就无法恢复正常和繁荣的时代。”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战争造成男女比例失衡 B.经济问题造成就业危机C.工业化提高了女性地位 D.政府干预就业性别选择6.(2024·福建厦门二模)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A.成为军国主义的滥觞B.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C.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D.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7.(2024·山东潍坊一模)如图为二战初期的美国漫画。漫画中一位妇女坐在沙发上,在给孩子们讲“故事”……那条阿道夫恶狼把小孩吞进肚子里,然后吐出骨头……不过,孩子们不用害怕,那些都是外国小孩。该漫画意在( )A.揭示绥靖政策的危害B.表达对孤立主义政策的不满C.展示美国国力的强大D.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8.(2024·广东湛江一模)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A.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变化D.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9.(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A.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C.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D.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10.(2024·湖南岳阳一模)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C.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1.(2024·河南新乡二模)二战后期,美国政府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这反映出( )A.冷战局势急剧恶化 B.美国霸权主义凸显C.苏联实力异常强大 D.美苏关系完全破裂12.(2025·河南高三开学考试)1944年前后,苏联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组建联合政府。如呼吁比利时、法国等政府吸纳本国共产党人参与内阁;推动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亲苏的民主政权;允许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人进入共产党掌权的新政府中。苏联的这些举措( )A.表明苏联已放弃世界革命理想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C.标志着美苏全球争霸序幕的开启D.意在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二、非选择题13.(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对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启示。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A 材料“使我们振作起来”“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这表明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舞人心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故选A项;印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标志是1885年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的成立,尼赫鲁的话并没有提及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是强调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虽然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印度直到1947年才获得独立,排除C、D两项。2.B 1923-1938年议会多次被解散,说明埃及的民主政治发展存在问题和弊端,立宪政治有待完善,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埃及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而独立意识是对外来侵略和殖民势力而言,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华夫脱党内斗激烈是党内政治问题,而题干所述为国内议会政治的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埃及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殖民势力的影响,所以其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B 据材料可知,桑地诺旨在通过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来摆脱美国对尼加拉瓜的控制,摆脱美国的“门罗主义”影响,故选B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材料主要反映桑地诺对美国在尼加拉瓜实施的经济控制和政治影响的批评,没有涉及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4.B 据材料可知,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埃塞俄比亚武装反抗到墨西哥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斗争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故选B项;A项不能概括整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排除;但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侵略主要是民族解放斗争,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虽然对殖民体系造成了冲击,但并未直接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濒于崩溃。殖民体系的崩溃主要是在二战后,特别是在去殖民化浪潮的推动下,排除D项。5.B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造成大量人口失业,因此该男子主张少雇佣妇女,为男性腾出就业机会,故选B项;此时美国并未卷入战争,排除A项;C项与材料“少雇佣妇女”不符,排除;材料只提及一位美国男子的主张,并没有提及政府是否采纳了该男子的建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C 二战前,日本军部在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不受政府管辖,易造成“军人干政”的局面,导致国家权力结构的失衡,故选C项;日本军国主义的滥觞发端于明治时期的武士道精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军部权力的增强,B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日本国际地位的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中的妇女在给孩子们讲述“阿道夫恶狼”如何伤害小孩的“故事”,显然是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象征性的描绘,但同时妇女又强调那些都是外国小孩,说明美国在二战初期依然坚持孤立主义政策,对于欧洲大陆的战争并不予以关注,故选B项;该漫画并没有明确揭示绥靖政策的危害,只是通过“恶狼”的形象间接地点出了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排除A项;从妇女的讲述内容来看,漫画中没有明确表现出美国国力的强大,排除C项;虽然漫画暗指了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行为,但并未明确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排除D项。8.D 据材料可知,与二战初期相比,二战后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中多出现“人民战争”这样的字眼,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英国通过强调“人民”一词来增强人们对法西斯的对抗情绪,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1939年,德国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标志着绥靖政策破产,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英国在战争后期宣传中多次强调“人民战争”来号召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C项。9.C 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故选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此时,联合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成为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10.D 由材料“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空前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英国、苏联三个大国的意志,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排除C项。11.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太平洋、大西洋建立海外基地,强化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对苏联敌意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美国霸权主义凸显,埋下了战后美苏关系破裂、两极争霸的祸根,故选B项;二战后期,冷战局面尚未出现,排除A项;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不能表明当时苏联实力就一定异常强大,美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排除C项;二战结束之前,美苏关系尚未完全破裂,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D 1944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中,苏联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组建联合政府,是出于战争期间维护苏联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故选D项;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战胜法西斯侵略国家,而不是世界革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战期间,苏联属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其举措是出于反法西斯期间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打破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排除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全球争霸序幕的开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3.(1)表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2)积极影响:在整体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3)启示: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来避免战争;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可得,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由材料一“英、法、美等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可得,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结合所学战后的史实与材料一“签订《非战公约》”可得,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结合所学一战后建立国联的相关知识可得,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由材料一“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及所学绥靖政策的相关史实可得,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第(2)问,可以从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和国际关系等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由材料一“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最终反而事与愿违”可得,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由材料二“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可得,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来避免战争;由材料二“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可得,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3 / 3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种胜利成果中生长出来的,是从运用这些胜利成果的方式中生长出来的。”另有学者认为:“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为未来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 ——摘编自徐蓝《专家曾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战”的继续》 1.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2.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概况地区 事件东亚 (中国) 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收回了 、九江的英租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东南 亚 第一阶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最后惨遭镇压。第二阶段: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 印度的甘地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第一阶段(1920—1922年):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②第二阶段(1930—1934年):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通过“ ”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③第三阶段(1940—1942年):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埃及①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2)摩洛哥:1923年,克里姆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3)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势力的形成①形成过程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②主要内容:法西斯主义以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面对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②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慕尼黑协定》: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2.第二次世界大战(1)总体历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 的过程。(2)具体过程①局部爆发表现 1931年日本制造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意义 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 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③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④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⑤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 ”主要 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成立 评价 ①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成立联合国①时间:1945年10月24日。②性质:作为由 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③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④决议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3)国际格局的变化①背景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 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②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 的真正转折点。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据教材《纲要》(下)“问题探究”改编。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列选项能够解释“交叉点”的是( )A.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B.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体系的历史影响(1)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3)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主题一 迸发力量——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印度]甘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材料 综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大体上可分为由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爱国部落酋长等不同阶级领导的五个类型。无产阶级领导型的自不待言,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型的各种运动也无不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小资产阶级领导型比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型更激进、更靠近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就是贵族知识分子、封建国王和部落酋长,也不是20世纪以前的那个模式了。——摘编自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 探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简单列出提纲说明理由。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价值(1)增强了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2)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3)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4)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甘地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2)持续性: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多样性领导力量多样性 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指导思想多样性 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斗争方式多样性 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4)明确性: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题二 硝烟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材料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日期 百万票 席位1928年5月20日 0.81 2.6%1930年9月14日 6.41 18.3%1932年7月31日 13.7 37.3%1933年3月5日 17.28 43.9% 希特勒被认为是江湖骗子,他的追随者被认为是精神错乱的偏激分子。……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本来可能是湮没无闻的,却被伴随着德国的萧条而来的形势造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美]R.R.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成为拿破仑式人物的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材料 1939年11月3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允许英国以“现款自运”原则购买美国军火。其后,由于英国财政困难,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得到70亿美元贷款购买军火。美英两国领导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援助苏联抗德。7月12日,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1942年1月1日,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严峻时刻,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签字国来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是单独排在一起,其余26个国家是按照英文大写字母的顺序签字。——摘编自陈海宏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过程。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政策: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从必然性看: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从影响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3)从启示看:同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性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漫画、文献史料、社会场景等。 (2)角度预测: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选取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国家利益在二战中的作用;从宏观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评价(2024·广西高考16题)如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命题立意 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创设学习情境,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通过对宣传画信息的分析,认识法西斯扩张对二战爆发的推动作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题眼: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教材 探源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解题 陷阱 添枝加叶 虽然德国确实在后来撕毁了《凡尔赛条约》,但图片标题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而是强调了“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排除A项添枝加叶 图片中并未提及空军或任何特定军种的发展,排除B项以偏概全 图片仅反映了德国对某个小国家的威胁感,并未涉及欧洲大国的军备竞赛,排除C项得出 结论 20世纪30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党的统治下,希特勒积极推行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的政策。结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断出德国有侵略扩张的意图,故选D项1.(2024·重庆高考14题)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2.〔新视角·知识贯通〕(2024·广东高考15题)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4.(2024·重庆高考15题)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作品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C.揭示历史复杂面相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2)汉口 民族资产阶级 食盐进军3.(2)人民阵线政府二、1.(1)②极端民族主义 2.(1)全球战争(2)①九一八事变 全面侵华战争 东方主战场④联合国家宣言 3.(1)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 (2)②主权 ④大国一致 (3)②两极格局教材边角A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故选A项;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B项;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排除D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 获取 “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售卖禁书”知识 依据 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和广大民众的认可要点 归纳 号召罢市、绝食祈祷、自制食盐和售卖禁书情境2信息 获取 “大体上可分为由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爱国部落酋长等不同阶级领导的五个类型”知识 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要点 归纳 我赞成该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理由:①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共同原因、共同目的统一性及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样性。②一战影响和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类型的多样性。③从结果和影响来看,整体上没有根本动摇殖民统治、没有取得民族独立、民主运动夭折等。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深受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知识 依据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要点 归纳 特点:通过民主选举上台。 原因: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受本国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历史传统影响;希特勒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情境2信息 获取 “美国修改《中立法》”“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知识 依据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要点 归纳 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美英逐渐结盟;美英加强和苏联的关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B 材料中英国保留了北尼日利亚的传统统治者和政权机构,但将其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这明显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英国通过这种方式,既利用了当地的统治基础,又实现了对殖民地的有效控制,故选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说明北尼日利亚并未获得真正的自治权,A项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国承认北尼日利亚或任何其他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权。相反,它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的殖民地,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仅仅是在维持当地的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权力结构被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成为其间接统治的工具,排除D项。2.B 据材料可知,甘地对尼赫鲁的支持,体现了他对斗争方式的思考和对当时国际情况的判断,故选B项;甘地始终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斗争方式的变化与甘地个人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项;虽然甘地表示支持用武力抵抗法西斯,但这并没有直接引发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虽然甘地支持了反法西斯,但他的这一立场并没有直接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D项。3.A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使日本工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加速向军事生产转化,A项正确;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这与政府职能转变无关,排除B项;早在材料时间之前,日本就已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排除C项;日本政府这一做法使其军事扩张倾向大大加强,并不能掩盖日本对外扩张的目的,排除D项。4.D 二战后,日本在国际上面临着战争罪责的指责和审判。通过构建“战争受害共同体”,这些影视作品试图将日本民众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视线,开脱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责。这种做法符合日本部分政治和社会势力在战后重塑国家形象、减轻战争负担的需要,故选D项;虽然构建“战争受害共同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但此做法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国内右翼势力进行抵制,排除A项;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宣扬战争光荣、鼓吹国家至上等观念相关,而本题中描述的影视作品是通过描绘平民在战争中的受害情况来构建“受害共同体”,这与军国主义思想相悖,排除B项;本题中的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构建“受害共同体”来塑造新的“二战史观”,其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揭示历史的复杂面相,排除C项。8 / 8(共81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种胜利成果中生长出来的,是从运用这些胜利成果的方式中生长出来的。”另有学者认为:“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为未来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 ——摘编自徐蓝《专家曾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战”的继续》 1.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2.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概况地区 事件东亚 (中国) 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收回了 、九江的英租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东南亚 第一阶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最后惨遭镇压。第二阶段: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汉口 民族资产阶级 地区 事件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 印度的甘地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第一阶段(1920—1922年):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②第二阶段(1930—1934年):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通过“ ”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③第三阶段(1940—1942年):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食盐进军 2.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埃及①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2)摩洛哥:1923年,克里姆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3)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人民阵线政府 3.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4.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1)法西斯势力的形成①形成过程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②主要内容:法西斯主义以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面对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②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极端民族主义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慕尼黑协定》: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2. 第二次世界大战(1)总体历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 的过程。全球战争 (2)具体过程①局部爆发表现 1931年日本制造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意义 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 九一八事变 全面侵华战争 东方主战场 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③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④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⑤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家宣言 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 ”主要 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⑤成立 评价 ①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 (2)成立联合国①时间:1945年10月24日。②性质:作为由 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③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④决议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主权 大国一致 (3)国际格局的变化①背景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 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②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 的真正转折点。两极格局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据教材《纲要》(下)“问题探究”改编。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下列选项能够解释“交叉点”的是( )A. 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B.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 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解析: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故选A项;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B项;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排除D项。雅尔塔体系的历史影响(1)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2)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3)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迸发力量——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印度]甘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信息 获取 “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售卖禁书”知识 依据 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和广大民众的认可要点 归纳 号召罢市、绝食祈祷、自制食盐和售卖禁书“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售卖禁书”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逐渐获得国大党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号召罢市、绝食祈祷、自制食盐和售卖禁书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材料 综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大体上可分为由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爱国部落酋长等不同阶级领导的五个类型。无产阶级领导型的自不待言,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型的各种运动也无不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小资产阶级领导型比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型更激进、更靠近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就是贵族知识分子、封建国王和部落酋长,也不是20世纪以前的那个模式了。——摘编自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 探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简单列出提纲说明理由。信息 获取 “大体上可分为由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爱国部落酋长等不同阶级领导的五个类型”知识 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大体上可分为由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和爱国部落酋长等不同阶级领导的五个类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要点 归纳 我赞成该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理由:①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共同原因、共同目的统一性及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样性。②一战影响和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类型的多样性。③从结果和影响来看,整体上没有根本动摇殖民统治、没有取得民族独立、民主运动夭折等。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深受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我赞成该学者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认识。理由:①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共同原因、共同目的统一性及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样性。②一战影响和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类型的多样性。③从结果和影响来看,整体上没有根本动摇殖民统治、没有取得民族独立、民主运动夭折等。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深受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1.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价值(1)增强了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2)为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3)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4)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甘地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2)持续性: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多样性领导力量 多样性 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指导思想 多样性 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斗争方式 多样性 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4)明确性: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题二 硝烟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材料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日期 百万票 席位1928年5月20日 0.81 2.6%1930年9月14日 6.41 18.3%1932年7月31日 13.7 37.3%1933年3月5日 17.28 43.9% 希特勒被认为是江湖骗子,他的追随者被认为是精神错乱的偏激分子。……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本来可能是湮没无闻的,却被伴随着德国的萧条而来的形势造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美]R. R. 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法西斯上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成为拿破仑式人物的原因。信息获取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知识 依据 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要点 归纳“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特点: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原因: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独裁政府;受本国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历史传统影响;希特勒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 1939年11月3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允许英国以“现款自运”原则购买美国军火。其后,由于英国财政困难,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得到70亿美元贷款购买军火。美英两国领导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援助苏联抗德。7月12日,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1942年1月1日,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严峻时刻,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签字国来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是单独排在一起,其余26个国家是按照英文大写字母的顺序签字。——摘编自陈海宏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过程。信息 获取 “美国修改《中立法》”“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知识 依据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要点 归纳 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美英逐渐结盟;美英加强和苏联的关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国修改《中立法》”“美国于1941年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英国同苏联签订了《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决定》”“26个国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美英逐渐结盟;美英加强和苏联的关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政策: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 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从必然性看: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从影响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3)从启示看:同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性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图片、漫画、文献史料、社会场景等。(2)角度预测: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选取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国家利益在二战中的作用;从宏观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评价(2024·广西高考16题)下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A. 《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B. 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C. 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D. 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命题立意 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创设学习情境,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通过对宣传画信息的分析,认识法西斯扩张对二战爆发的推动作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题眼: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教材 探源 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解题 陷阱 添枝 加叶 虽然德国确实在后来撕毁了《凡尔赛条约》,但图片标题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而是强调了“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排除A项添枝 加叶 图片中并未提及空军或任何特定军种的发展,排除B项以偏 概全 图片仅反映了德国对某个小国家的威胁感,并未涉及欧洲大国的军备竞赛,排除C项得出 结论 20世纪30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党的统治下,希特勒积极推行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的政策。结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断出德国有侵略扩张的意图,故选D项1. (2024·重庆高考14题)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A. 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B. 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 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D. 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解析: 材料中英国保留了北尼日利亚的传统统治者和政权机构,但将其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这明显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英国通过这种方式,既利用了当地的统治基础,又实现了对殖民地的有效控制,故选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说明北尼日利亚并未获得真正的自治权,A项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国承认北尼日利亚或任何其他殖民地的民族自决权。相反,它明确指出了政权性质是英国治下的殖民地,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尊重传统统治者和维持既有官员、政权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仅仅是在维持当地的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权力结构被置于英国的统治之下,成为其间接统治的工具,排除D项。2. 〔新视角·知识贯通〕(2024·广东高考15题)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A. 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B. 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C. 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D.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解析: 据材料可知,甘地对尼赫鲁的支持,体现了他对斗争方式的思考和对当时国际情况的判断,故选B项;甘地始终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斗争方式的变化与甘地个人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项;虽然甘地表示支持用武力抵抗法西斯,但这并没有直接引发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虽然甘地支持了反法西斯,但他的这一立场并没有直接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D项。3. (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A. 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B.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 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D. 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解析: 据材料可知,甘地对尼赫鲁的支持,体现了他对斗争方式的思考和对当时国际情况的判断,故选B项;甘地始终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斗争方式的变化与甘地个人的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项;虽然甘地表示支持用武力抵抗法西斯,但这并没有直接引发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虽然甘地支持了反法西斯,但他的这一立场并没有直接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D项。4. (2024·重庆高考15题)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作品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 灌输军国主义思想C. 揭示历史复杂面相 D. 开脱日本战争罪责√解析: 二战后,日本在国际上面临着战争罪责的指责和审判。通过构建“战争受害共同体”,这些影视作品试图将日本民众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视线,开脱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责。这种做法符合日本部分政治和社会势力在战后重塑国家形象、减轻战争负担的需要,故选D项;虽然构建“战争受害共同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但此做法本身并不直接针对国内右翼势力进行抵制,排除A项;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宣扬战争光荣、鼓吹国家至上等观念相关,而本题中描述的影视作品是通过描绘平民在战争中的受害情况来构建“受害共同体”,这与军国主义思想相悖,排除B项;本题中的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构建“受害共同体”来塑造新的“二战史观”,其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揭示历史的复杂面相,排除C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5·云南调研)尼赫鲁将1930年看成是充满奇迹的一年。他说:“那时甘地出现了,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最重要的是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于是人们肩头上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间揭掉了。”这段话意在说明甘地( )A. 增强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B. 确立了印度资产阶级的统治C.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D. 领导印度获得了国家独立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材料“使我们振作起来”“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这表明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了鼓舞人心和增强民族意识的作用,故选A项;印度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标志是1885年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的成立,尼赫鲁的话并没有提及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是强调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虽然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印度直到1947年才获得独立,排除C、D两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河南联考评测)自1923年起,到1938年,埃及举行了7次大选,仅前8年,议会就被解散了4次。据统计,1926—1936年议会只存在了32个月,没有一届议会能维持到5年改选。由此可推知,当时埃及( )A. 独立意识不断觉醒 B. 立宪政治有待完善C. 华夫脱党内斗激烈 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12345678910111213解析: 1923-1938年议会多次被解散,说明埃及的民主政治发展存在问题和弊端,立宪政治有待完善,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埃及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而独立意识是对外来侵略和殖民势力而言,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华夫脱党内斗激烈是党内政治问题,而题干所述为国内议会政治的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埃及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殖民势力的影响,所以其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23456789101112133. (2025·湖南长沙检测)桑地诺在1929年给美国新任总统胡佛的公开信中写道:“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银行家们物色变质分子的目的就在于要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把尼加拉瓜‘合法’地据为己有……”该论述旨在( )A. 引领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B. 摆脱“门罗主义”影响C. 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D. 争取国际社会同情√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桑地诺旨在通过揭露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来摆脱美国对尼加拉瓜的控制,摆脱美国的“门罗主义”影响,故选B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材料主要反映桑地诺对美国在尼加拉瓜实施的经济控制和政治影响的批评,没有涉及尼加拉瓜民族独立运动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3456789101112134. (2025·湖南岳阳检测)两次世界大战之际,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如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墨西哥卡德纳斯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等。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A. 推动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传播B. 斗争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C.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D. 使世界殖民体系濒于崩溃√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埃塞俄比亚武装反抗到墨西哥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斗争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故选B项;A项不能概括整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排除;但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侵略主要是民族解放斗争,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虽然对殖民体系造成了冲击,但并未直接导致世界殖民体系濒于崩溃。殖民体系的崩溃主要是在二战后,特别是在去殖民化浪潮的推动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广东汕头一模)1931年,一位美国男子写信给国会议员指出:“在我国,如果少雇佣妇女,就会给许多闲散的男人腾出地方……女性不回家我们就无法恢复正常和繁荣的时代。”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 战争造成男女比例失衡B. 经济问题造成就业危机C. 工业化提高了女性地位D. 政府干预就业性别选择√12345678910111213解析: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造成大量人口失业,因此该男子主张少雇佣妇女,为男性腾出就业机会,故选B项;此时美国并未卷入战争,排除A项;C项与材料“少雇佣妇女”不符,排除;材料只提及一位美国男子的主张,并没有提及政府是否采纳了该男子的建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6. (2024·福建厦门二模)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A. 成为军国主义的滥觞B. 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C. 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D. 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12345678910111213解析: 二战前,日本军部在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不受政府管辖,易造成“军人干政”的局面,导致国家权力结构的失衡,故选C项;日本军国主义的滥觞发端于明治时期的武士道精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军部权力的增强,B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日本国际地位的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7. (2024·山东潍坊一模)如图为二战初期的美国漫画。漫画中一位妇女坐在沙发上,在给孩子们讲“故事”……那条阿道夫恶狼把小孩吞进肚子里,然后吐出骨头……不过,孩子们不用害怕,那些都是外国小孩。该漫画意在( )A. 揭示绥靖政策的危害B. 表达对孤立主义政策的不满C. 展示美国国力的强大D. 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中的妇女在给孩子们讲述“阿道夫恶狼”如何伤害小孩的“故事”,显然是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进行了象征性的描绘,但同时妇女又强调那些都是外国小孩,说明美国在二战初期依然坚持孤立主义政策,对于欧洲大陆的战争并不予以关注,故选B项;该漫画并没有明确揭示绥靖政策的危害,只是通过“恶狼”的形象间接地点出了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行为,排除A项;从妇女的讲述内容来看,漫画中没有明确表现出美国国力的强大,排除C项;虽然漫画暗指了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行为,但并未明确谴责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广东湛江一模)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A. 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B.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 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变化D. 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二战初期相比,二战后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中多出现“人民战争”这样的字眼,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英国通过强调“人民”一词来增强人们对法西斯的对抗情绪,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1939年,德国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标志着绥靖政策破产,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英国在战争后期宣传中多次强调“人民战争”来号召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A. 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 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C. 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D. 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故选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此时,联合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成为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湖南岳阳一模)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A. 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B. 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C. 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D. 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材料“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空前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英国、苏联三个大国的意志,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河南新乡二模)二战后期,美国政府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这反映出( )A. 冷战局势急剧恶化 B. 美国霸权主义凸显C. 苏联实力异常强大 D. 美苏关系完全破裂√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太平洋、大西洋建立海外基地,强化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对苏联敌意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美国霸权主义凸显,埋下了战后美苏关系破裂、两极争霸的祸根,故选B项;二战后期,冷战局面尚未出现,排除A项;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不能表明当时苏联实力就一定异常强大,美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排除C项;二战结束之前,美苏关系尚未完全破裂,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34567891011121312. (2025·河南高三开学考试)1944年前后,苏联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组建联合政府。如呼吁比利时、法国等政府吸纳本国共产党人参与内阁;推动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亲苏的民主政权;允许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人进入共产党掌权的新政府中。苏联的这些举措( )A. 表明苏联已放弃世界革命理想B. 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C. 标志着美苏全球争霸序幕的开启D. 意在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12345678910111213解析: 1944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中,苏联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组建联合政府,是出于战争期间维护苏联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故选D项;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战胜法西斯侵略国家,而不是世界革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战期间,苏联属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其举措是出于反法西斯期间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而不是打破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排除B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全球争霸序幕的开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12345678910111213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对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123456789101112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答案:表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2345678910111213解析:由材料一“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可得,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由材料一“英、法、美等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和约”可得,签订和约,裁减军备;结合所学战后的史实与材料一“签订《非战公约》”可得,签订《非战公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结合所学一战后建立国联的相关知识可得,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由材料一“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及所学绥靖政策的相关史实可得,英、法等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答案:积极影响:在整体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民主化(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解析: 可以从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和国际关系等角度分析作答。12345678910111213(3)根据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启示。答案:启示: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来避免战争;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解析: 由材料一“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最终反而事与愿违”可得,绝对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有时会事与愿违;由材料二“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可得,发展与完善和平机制来避免战争;由材料二“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可得,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docx 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x 第48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