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生物学预热模拟卷 【宁夏专用】时间:120分钟 满分:60分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1.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过程中,若视野从甲调整到乙,一般需要先后调节的显微镜结构是( )A.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B.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C.转动遮光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转动遮光器,转动粗准焦螺旋2.《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检测发现,莲花池中有重金属元素,但莲花细胞中却没有发现该种物质,则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3.呼吸机通过管道将氧气输送给患者,同时将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母体与胎儿间起类似作用的结构是( )A.卵巢 B.子宫 C.胎盘 D.阴道4.构成一棵松树的最小结构层次和最大结构层次分别是( )A.组织和器官 B.细胞和系统 C.细胞和器官 D.细胞和植物体5.蝇子草有雌株和雄株之分,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蝇子草体细胞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正常情况下,蝇子草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A.11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B.11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C.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D.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6.亲爱的同学们,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身高突增是青春期唯一的特点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出现月经或遗精现象C.男生一般比女生更早进入青春期D.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的功能变化不大7.如图表示食物中某种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情况,据图推断该有机物是(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8.无毒蛇捕食时,大多先用细长的身体卷住猎物,通过体侧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猎物昏厥或死亡后再将其吞噬。观察发现无论成年蛇还是初生幼蛇,都采用这种“绞杀”模式。这种取食行为是( )①先天性行为②学习行为③由遗传物质决定④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耳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眼中的视觉感受器、耳中的听觉感受器分别位于( )A.晶状体 鼓膜 B.视网膜 听小骨C.晶状体 耳蜗 D.视网膜 耳蜗10.人们常利用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栽培作物,与此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A.向日葵利用种子繁殖后代 B.草莓采用组织培养获取新植株C.月季采用扦插繁育新个体 D.苹果利用嫁接繁育优良品种11.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下列属于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是( )①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②皮肤辅助呼吸③体温恒定④在陆地上产卵,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2.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统计图,分析可知( )A.光照抑制苋菜种子的萌发B.光照是蚕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C.两种植物种子萌发都需要光照D.未萌发的种子一定处于休眠期13.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购买安全可靠的食品原料 B.生、熟食品的制作可以不用分开C.购买食品要检查生产日期 D.利用冰箱冷藏食品时间不宜过长14.地球上“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在我国辽宁,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馆中的“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等众多化石让人震撼不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生物总是从体型小的进化到体型大的C.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D.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晚近形成的地层里15.下列关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多细胞植物 B.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D.都能进行光合作用16.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再生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更大 B.父母的基因组成均为AaC.有耳垂和无耳垂都受基因控制 D.无耳垂为显性性状17.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注射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抗原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给健康人注射HPV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18.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人工呼吸前要保证气道畅通B.发生骨折时,立即抱起伤者去医院C.若意外导致动脉出血,应立即在伤口的近心端压迫止血D.当有人煤气中毒时,先关闭气源,并快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19.如图①②是蝗虫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成虫,②表示若虫B.①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C.据图可知,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D.①②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完全相同20.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争做环保小达人”的活动中,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A.小西去快餐店吃饭时,从不用一次性碗筷B.小南将废纸、饮料瓶等收集起来送往垃圾回收站C.小东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D.学校要求各班用一次性塑料袋扔垃圾,小北觉得不环保,向校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21.(7分)每年3月份,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万亩桃花相继绽放,“桃红岩马,水韵冯卯”美景喜迎八方游客,人们赏桃花、品美食,带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如图是桃花及其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1)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结构是雄蕊和________(填名称)。(2)桃花颜色鲜艳,且能分泌花蜜。桃的传粉需要________作为媒介。(3)图甲中1是________,成熟的花粉经过传粉落到柱头上后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图甲中的4向下伸长,直至胚珠内部。当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后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与6____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4)图乙中的a是由图甲中的2________发育而成的,图乙中的b是由图甲中的3________发育而成的。(5)在开花时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果树会减产,主要是由于________。22.(7分)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圆满完成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宇航员的生命活动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图甲是宇航员的资料照片,乙~丁为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戊为两种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图甲:宇航员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主要靠神经系统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图中①侧手臂肘部弯曲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2)图乙:宇航员的食品丰富,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填序号)。(3)图丙:出舱活动消耗大量氧气。氧气进入肺的过程中,膈顶部的位置变化方向可用字母__________表示。(4)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图丁的__________(填字母),最终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宇航员提供能量。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氧气含量的变化可用图戊中曲线__________表示。(5)原尿中有葡萄糖而尿液中没有,这与肾小管的__________作用有关。23.(6分)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其核心是“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循环体系。如图所示,请利用所学知识回答:(1)请将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_____→家蚕。(2)该生态系统中,家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_、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甲到乙,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小,由此可知,是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2.答案:B解析: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所以,莲花池中有重金属元素,但莲花细胞中却没有发现该种物质,则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是细胞膜,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故选C。4.答案:D解析:松树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而构成一棵松树的最小结构层次和最大结构层次分别是细胞和植物体。5.答案:A解析:A.蝇子草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X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卵细胞会获得一半的染色体,即11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A符合题意。B.蝇子草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有Y染色体,因此其卵细胞也不可能含有Y染色体,B不符合题意。C.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应该是体细胞的一半,蝇子草雌性个体的卵细胞不可能含有22条常染色体,C不符合题意。D.蝇子草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不含有Y染色体,其次,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一半,不可能含有22条常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B解析: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但不是唯一特点,A错误;进入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是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的结果,B正确;男孩往往比女孩晚进入青春期,C错误;进入青春期,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会明显增强,D错误。7.答案:B解析:一小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全部的淀粉和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A不符合题意;蛋白质在胃中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被肠液和胰液中的酶分解为氨基酸,题图中曲线在胃处开始消化,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B符合题意;脂肪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先在胆汁的乳化下变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被胰液和肠液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C不符合题意;维生素属于小分子有机物,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D不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A解析:无论成年蛇还是出生幼蛇,都采用“绞杀”模式捕食猎物,说明该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故选:A。9.答案:D解析: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无色透明,便于光线通过;巩膜是白色坚韧,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内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做瞳孔,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内膜即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声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A解析:向日葵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草莓采用组织培养获取新植株、月季采用扦插繁育新个体、苹果利用嫁接繁育优良品种,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B、C、D不符合题意。11.答案:D解析:A.②皮肤辅助呼吸是两栖动物的特征,不是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A错误。B.③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体温恒定不是爬行动物的特征,B错误。C.②皮肤辅助呼吸是两栖动物的特征,③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C错误。D.①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④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D正确。故选D。12.答案:A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在见光的条件下,苋菜种子的发芽率为1.8%,而在不见光的条件下,苋菜种子的发芽率为96.6%,说明光照抑制苋菜种子的萌发。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在见光和不见光的条件下,蚕豆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97.1%、96.8%,相差不大,说明光照不影响蚕豆种子的萌发。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两种植物种子萌发都不需要光照。错误。D.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为胚是活的结构完整,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没有处于休眠期。因此,种子未萌发的原因可能是胚受到了损伤、处于休眠期等。错误。故选A。13.答案:B解析:生、熟食品的制作分开是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所以生、熟食品的制作不用分开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故B错误。14.答案:B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故A正确。B.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与体型无关,故B错误。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故C正确。D.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故D正确。故选B。15.答案:D解析:A.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等,也有多细胞的,如海带、紫菜、水绵等,A错误。B.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B错误。C.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地方,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C错误。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D。16.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父母遗传给无耳垂(aa)孩子的基因一定是a,因此父母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下:从遗传图解看出,再生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更大。父母的基因组成均为Aa。有耳垂和无耳垂都受基因控制,无耳垂为隐性性状。17.答案:D解析:A、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HPV疫苗属于抗原。BD、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C、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给健康人注射HPV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选:D。18.答案:B解析:A.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确保气道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气道被堵塞,即使进行人工呼吸,氧气也无法有效进入肺部,从而无法达到救助的目的,A正确。B.骨折后,骨骼可能已经错位或断裂,如果随意移动伤者,可能会加重伤势,甚至造成二次伤害;不能立即抱起伤者去医院,应是先固定伤处,避免骨骼进一步错位,然后再平稳、小心地将伤者送往医院,B错误。C.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是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动脉出血在伤口处的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C正确。D.当有人煤气中毒时,首先应立即关闭气源,以防止煤气继续泄漏;然后,迅速将病人移到通风处,让病人吸入新鲜空气,以缓解中毒症状;如果情况严重,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救治,D正确。故选B。19.答案:C解析:A.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图中①表示若虫,②表示成虫,A错误。B.蝗虫的幼虫期发育时间较短,食量较小,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具有翅能飞行,活动范围大,因此蝗虫主要危害禾本科农作物其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②成虫时期,B错误。C.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①若虫、②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D.蝗虫①若虫和②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并不是完全相同,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故选C。20.答案:C解析:A.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浪费森林资源,使用一次性碗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小西去快餐店吃饭时,从不用一次性碗筷的做法是正确的,A正确。B.废纸箱、饮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所以小南将废纸、饮料瓶等收集起来送往垃圾回收站的做法是正确的,B正确。C.厨余垃圾是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主要包括:剩饭剩菜、瓜皮果壳、花卉绿植、过期食品、肉类碎骨、茶叶渣、中药药渣等,小东应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厨余垃圾”桶里,而不是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C错误。D.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扔垃圾,不但会造成“白色污染”,还会大大延长垃圾被降解的时间,所以学校要求各班用一次性塑料袋扔垃圾,小北觉得不环保,向校长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做法是正确的,D正确。故选C。21.答案:(1)雌蕊(2)昆虫(3)花药;卵细胞(4)子房壁;胚珠(5)传粉不足解析:(1)雄蕊的花药中含有许多花粉粒,花粉中含有精子;雌蕊的子房中含有胚珠,胚珠中含有卵细胞,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2)桃花颜色鲜艳,且能分泌花蜜,能够吸引昆虫传粉,所以,桃的传粉需要昆虫作为媒介。(3)题图甲中,1是雄蕊的花药,花药中含有花粉,花粉成熟以后落在雌蕊柱头上,在柱头上黏液的作用下,花粉开始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依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内的胚珠,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后,顶端破裂,释放出两粒精子,其中一粒与6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4)一朵花完成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题图乙中的a是果皮,由题图甲中的2子房壁发育而成;题图乙中的b是种子,由题图甲中的胚珠发育而成。(5)在开花时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昆虫活动受限,会造成传粉不足,导致果树会减产。22.答案:(1)反射;收缩(2)④(3)b(4)B;d(5)重新吸收/重吸收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神经系统在调节过程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当手臂肘部弯曲时,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2)宇航员的食品丰富,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④小肠。(3)当宇航员吸气时,膈肌会发生收缩,b膈顶部会向下移动,即下降。这一动作使得胸腔的容积增大,胸腔内的气压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完成吸气过程。(4)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会参与肺循环,随血液最先到达心脏的B是左心房;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氧气从血液中释放到组织细胞中,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逐渐减少,可以用d表示。(5)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则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最终排出的尿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23.答案:(1)桑树(2)太阳光/光能(3)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CO2(4)弱;生物种类少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根据题干“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描述可知,完整的食物链是:桑叶→家蚕。(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太阳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生物圈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可见,该生态系统中,家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3)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因此,塘泥中含有大量的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够将鱼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桑树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远远多于题图所示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