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新和谐公社”蓝图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情景导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背景【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经济:2.政治:3.阶级:4.组织:5.思想:6.个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二)标志1903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二大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1900年初,列宁创办《火星报》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主张集中制政党与无产阶级专政,直接暴力夺权;孟什维克(少数派):支持松散政党与分阶段革命(先资产阶级民主后社会主义),反对激进暴力。激进革命派 vs 渐进改良派(三)内容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革命需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如英国、德国)率先实现第二国际教条:坚持马克思“多国共同胜利”论,认为孤立国家无法维持社会主义。认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强调暴力革命是推翻旧制度的必要手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可率先突破。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对俄国的认识一国胜利理论建立政权方式帝国主义定义思考1:如何理解【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四)意义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一、列宁主义的诞生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美)莫斯《俄国史》1、小农经济占优势;2、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3、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1、革命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任务:指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社会主义革命结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阅读课前导语和第二子第目,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2、革命进程2、历史意义:对人类、对世界任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现代史》 《大国崛起》等材料二:“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美]约翰 ·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胜利原因:社会:帝义最薄弱环节下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临时政府无能并镇压人民反抗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且获民众支持 政党: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且策略正确思想:列宁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国际:一战激化矛盾、提供有利环境任务1:据教材与材料回答,十月革命为何能胜利?二、十月革命的胜利3、革命胜利的原因领导阶级: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列宁主义革命对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革命成果:建立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2:据教材与材料回答,十月革命有何特点?性质如何?十月革命二、十月革命的胜利4、革命的特点和性质材料三:号召百姓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 ——[美]约翰 ·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材料四: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这场革命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总统:普京影响:对俄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任务3:据教材与材料回答,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影响?二、十月革命的胜利5、革命胜利的影响革命成功后,应进行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俄国,内外交困之下,列宁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呢?外国干涉军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国内叛军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①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 国家 新经济政策(1921.3)市场背景 国内战争下的内忧外患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战后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主要 措施 余粮收集制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一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影响 ①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战后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学思之窗】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问题: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①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如果脱离了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直接过渡形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易误点拨: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这是布尔什维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而不是转向资本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间接过渡)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问题: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①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②斯大林模式沙俄1547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19221991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方面 表现 措施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 党内斗争、大清洗运动②斯大林模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斯大林模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卫国战争中的坦克②斯大林模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农业集体化哪个国家的工人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实惠呢—苏联《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②斯大林模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权利高度集中:党内斗争、大清洗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②斯大林模式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③影响【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历史经验及教训。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积极:①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资条件;③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问题:【思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经验教训:①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④要重视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⑤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③影响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成功的、可借鉴的做法)和教训(失败的、需避免的错误)。【可联系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①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经 验教 训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