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同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情景导入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知道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任务: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什么是列宁主义?为何能形成?有何意义?
1.概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也称布尔什维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理论—新型政党理论—革命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2.背景:
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工业发展造就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的尖锐 组织: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
思想: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观:列宁将理论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意义:
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 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
实践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强大的思想武器。
【史料阅读】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 年开始的。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四卷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首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如何发展?帝国主义理论-一国胜利理论-新型政党理论-革命阶段与策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1、小农经济占优势;
2、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3、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1.革命爆发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1.革命爆发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1.革命爆发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2.革命爆发的进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末代沙皇家族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4月16日,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俄国,受到热烈欢迎。
2.革命爆发的进程 (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回到彼得格勒之后的第二天就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列宁在文章中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将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护送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7月,临时政府向示威者开枪,打死打伤400余人,制造“七月流血”事件。
七月流血事件发生后,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2.革命爆发的进程 (七月流血抛幻想)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
(2)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2.革命爆发的进程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区 别 时间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果
联系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结合本课知识,指出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政府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工人、士兵
工人、士兵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3.革命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推动
打击
3.革命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战时共产主义
材料一:1918年夏,苏维埃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在反革命势力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致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内忧外患——国内战争(1918-1921)
(1)内忧: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外患: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退战;对立)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
1、战时共产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余粮征集制要求贯彻阶级原则:贫农不收,中农酌情征收,富裕农户多收。…大规模地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实行有余粮征集制以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即使红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到最低限度的口粮。然而,余粮征集制在取得显著成就中也蕴育着危机。——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他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战时共产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三: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使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列宁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的多、危险的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对于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具有积极意义;
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削弱了统治基础。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该政策,引发了1921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战时共产主义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经济危机:工业衰退、遍地饥荒、物资匮乏
政治危机:农民暴动、工人起义、喀琅施塔得海军起义、工农联盟不稳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1921年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
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概念,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不断增强,主要包括两层: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监督和调节,“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
2、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实质上“前进”
形式上“退却”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部分承认私有制。
“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政策
内容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禁止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
粮食税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按劳分配
发展
生产力
(物质基础)
巩固
工农联盟
(阶级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公有制为主体)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来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因而较容易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因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公有制 +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新经济政策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
按劳分配
=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布尔什维克领导人面临着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实现他们所计划的“前进两步”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又将怎样处理列宁的遗产?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1924年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苏联面对着多方面的困难:内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外部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威胁,而且根本就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材料二: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27年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
1925年联共十四大
提出工业化方针
1928-1932
1933-1937
两个“五年计划”
1936宪法颁布,正式确立
1929年
废除新经济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1918开始,1927确立,29-32全盘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工业政策 1925年工业化总方针;1928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轻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人代法
思想体制 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
经济:一定程度推动苏联经发展,使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但从长远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低;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政治:维系了政权,巩固苏共领导地位;高度集权,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思想:统一了全国民众的思想;思想专制,学术文化死寂,个人崇拜
总之,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总结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超过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总产值看,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1.2倍,农业总产值增长0.5倍,国民收入增长1倍以上,苏联已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二:在《斯大林时代》书中,路易斯·安娜·斯特朗生动地描述道:在苏联内地的坦克生产工厂,新造的坦克刚刚从生产线试行开出,即刻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军事装备的优势奠定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在群众的组织和调动方面,遍布广大农村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爆发后,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站重新设立了政治部,领导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生产、物资转移和军事斗争活动。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
材料三: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材料四: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农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太多(服务于工业化),农民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长期落后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长期落后
结构:国民经济体系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体制: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遗憾的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苏联党政大权,背离了列宁开创的方向,建立起斯大林体制。这一体制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他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才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现象。在俄国文化水平落后,传统文化没有经过很好扬弃的情况下,这种政治上的集中就带有专制的色彩。斯大林体制在短时间内利用国家政治集中资源,迅速推进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最终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3、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