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程导入
达达尼尔战役的结束意味着大战的第二大阶段告终。在陆地上除了消耗战之外我们一无所获,不仅军队筋疲力竭,国家也一样。打仗不仅没有战略指导,而且战术也难得运用;只有因交换生命而越来越衰弱地陷入单调的衰竭的双方,而且双方只有成倍增加武器来更快地消耗它们衰竭的力量。绵延不绝的战线现在不仅从阿尔卑斯山脉延伸到海边,而且横贯巴尔干半岛、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现在军事艺术的唯一表现就是老实、简单、一直向前的正面进攻,以及单纯的“杀德国佬”的口号,让那些勇敢的血肉之躯扑向铁刺和机枪。最后的结局是,三年之后,一大批身着制服的、曾经在僻静的办公室里沾沾自喜地操纵这场令人敬畏的战争的官员们,将胜利献给自己精疲力竭的国家,此时,这个胜利对胜利者来说只是比失败者的灾难小一点而已。
——摘编自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宣中老王
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程标准: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拉丁美洲完全处于
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
柏林会议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
鸦片战争之后
列强侵入中国
殖民体系基本形成
18


20



19


19


中后期
15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拉开序幕
财富之线与罪恶之线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和国际关系变化的全局相联系的。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世界革命运动迅速地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亚非拉持续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国内外敌人、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激烈斗争,汇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革命潮流。它标志着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世界革命时期的结束和新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时期的开始。
——《国际关系史》
客观原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列强暂时放松侵略;一战后列强的卷土重来以及1929年后转嫁经济危机,激化了矛盾;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争。
根本原因: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思想原因: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播,马列主义传播,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1.中国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
2.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3.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5.印度人民反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
4.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一)主要事件
地 区 事 件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2.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7.15):①北伐战争( 1925建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1927武汉国民政府 );②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继续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1.1920,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 印尼共产党(无产阶级)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遭到镇压而失败,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斗争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
2.1927年,印尼苏加诺等成立民族党(资产阶级性质),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大批民众转向民族党,开始掌握独立运动领导权。
印尼民族大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曾为此发表专文,对印尼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表示深切的同情。
变化:领导者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采取不合作政策。
印度甘地和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三阶段)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领导者 起义方式 起义结果
第一阶段 印尼共产党 武装起义 被残酷镇压,转入地下
第二阶段 印尼民族党(资产阶级政党) 不合作政策 被残酷镇压,坚持斗争
苏加诺
民族党领袖
和平比武力更好。这是一个原则……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
——苏加诺
苏加诺领导印尼民族党展开民族独立运动
拓展1:印尼反荷大起义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材料一: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募新兵1161789人,派出海外作战1215338人,死伤101439人。印度人还向英国政府捐赠了11550万镑的“战时贡献”,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大战期间印度平均每年赋税收入总额。连总督哈定都不得不承认,整个印度都被英国作战部“搜罗一空”。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1919年《罗拉特法案》:规定总督有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督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加审讯就可以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
材料三:阿姆利则惨案:1919.3,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案》,规定“对煽动叛乱嫌疑犯可以不加审判即予监禁”。国大党根据甘地的建议发动了“总罢业”(罢工、罢课、罢市、停止办公)的非暴力抵抗运动。4.13,约2万名群众在阿姆利则集会示威,英军向群众开枪镇压,制造了379人被打死、1200多人受伤的惨案。
1.背景:
外: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
内:印度和英国殖民当局矛盾尖锐化,印度迫切想要争取独立自治。
拓展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拓展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含义:
非暴力 + 不合作
目的:用非暴力限制群众运动,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维护资产阶级领导地位
用不合作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让步,争取印度独立自治
思考:为什么印度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争取独立自治?
①印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
②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③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非暴力”:即采用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实现民族自治和民族独立(目标)。即运用爱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通过非暴力手段以追求真理。
“不合作”:即不接受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等,不到英国人的政府、机关任职,不替英国人打仗、征税,维持治安,甚至必要时抗税。
特点:采取和平与合法手段的渐进斗争策略,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2.运动过程:
运动第一阶段:1920-1922
(1)运动内容—文明不服从: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提倡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拒绝纳税等,与英印当局斗争。甘地亲自纺纱,他的白衣白帽一时成为民族服饰。
(2)结果:1922年,示威群众火烧警察局,甘地认为这破坏了非暴力原则,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
运动第二阶段:1930-1934
(1)运动内容—食盐进军: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2)结果:引发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接受了甘地的部分要求。
运动第三阶段:1940-1942
(1)背景:二战全面爆发,英印当局擅自宣布印度参战;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逼近印度,印度要求独立呼声高涨。
(2)内容:甘地要求英国退出印度。
(3)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拓展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评价:
积极性:
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团结,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
局限性: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2)将革命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严格坚持非暴力,挫伤了群众斗争的积极性,但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3)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拓展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新”在哪里?
1、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广,社会各阶层都有参加;
2、持续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从未间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多样性:
(1)领导力量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部落酋长、爱国王公贵族等;
(2)指导思想多样性: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等;
(3)斗争方式多样性: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士兵起义等;
4、不平衡性: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
(二)特点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埃及华夫脱运动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①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
②1936年,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意大利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③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了国家独立。
重点突破: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
背景
领导者
斗争 方式
成果
一战期间英国为拉拢埃及参战四次许诺战后给予埃及独立,战后却拒绝履行诺言。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
①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建立君主立宪国家;颁布第一步宪法
1922年埃及宣布成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宪法。宪法规定:允许英军驻在埃及,聘请英国人为埃及政府财政及司法顾问,英国因条约和习惯而得到的利益仍予保留。
1928年,在英国的操纵下,埃及国王宣布宪法失效。从此埃及人民开展护宪运动。1936年,华夫脱党人组成新内阁,护宪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937年,埃及国王拒绝新宪法草案,迫使新内阁下台。1938年的议会选举中,华夫脱党遭遇失败,从此失势。
不完全的独立
护宪运动失败
扎格鲁尔(1857——1927年),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埃及独立后,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资产阶级领导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非洲独立运动的特点
①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北非东非进程较快)
②以民族独立为主要诉求(目标单一)
③出现反法西斯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二)特点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何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三、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双重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特点:
①抗争的持续性;②拉美共产党的兴起;
③多数国家进行了共产党领导的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尝试。
拉美独立运动特点:
①抗争的持续性;②长期性;③拉美共产党兴起;④多数国家进行共产党领导的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尝试。
外因:英美的政治渗透与经济侵略;十月革命的影响。
内因: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主义)与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度。
仍面临反帝反封建艰巨任务
外因:
内因:
阿根廷共产党
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巴西共产党工人运动
萨尔瓦多共产党全国起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1.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1926-1933年)
美洲自由
的标志
桑地诺
结果:迫使美国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美国扶持的独裁统治者杀害。
自由
死亡
10000墨西哥比索上的卡德纳斯肖像
2.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的现代化改革。(1934-1940年)
1961年,尼加拉瓜民主人士以桑地诺之名建立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
同桌合作:自学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并思考他是如何推动墨西哥民族民主革命的?
三、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双重革命。】
2.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的现代化改革。(1934-1940年)
措施:
经济:①推行土地改革(改革大土地所有制)。
②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政治:①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遏制考迪罗主义下的军人势力。
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文化:发展教育,限制教会。
影响: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体现1917年宪法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目的:
瓦解本国封建经济;
打击帝国主义经济渗透。
巩固民主政体;
取缔军事独裁。
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削减宗教影响。
经济:
政治:
文化:
捍卫
经济主权
稳定
政治局势
培养
民族精神
三、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双重革命。】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之比较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背景 ①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激化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方式
领导阶级 结果
影响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和平示威
武装起义
民主改革
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者决定停止,致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有条件的独立
走上现代化之路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方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奠定了基础,为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兴起开启了先机,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进程,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洲民族民主
运动的新高潮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丁美洲的民族
民主革命与改革
印尼人民反荷斗争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抗英斗争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侵略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中国抗日战争
亚洲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
也有争取民主的要求
非洲主要在于
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拉美则是在民族独立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以争取民主革命与改革为主要任务
本课小结
课堂巩固
1.(2024·重庆高考·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B
课堂巩固
2.(2024·广东高考·15)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
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
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
课堂巩固
3.1926年,英国宣布其自治领(享有自治权的殖民地)与宗主国因“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英国国王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共同君主与国家元首。这表明英国( )
A. 殖民统治体系发生动摇 B. 自治领获得了完全独立
C. 放弃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D. 国王深受自治领的拥戴
A
第16课背诵
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
共性背景:
外因:①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帝国主义势力;
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1929年后转嫁经济危机激化民族矛盾;
内因: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无产阶级政党出现。
⑤思想:民族民主意识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
拉丁美洲个性背景:
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进步:①沉重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动员广大群众,推动民族民主运动。
②有限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利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创立甘地主义思想和独特斗争方式,影响后世和世界其他国家。
④有利于印度社会变革,利于消除种姓制度,消灭教派纷争。
局限:排斥一切暴力、限制群众运动发展、不彻底性、软弱性、妥协性。
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内容。
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特点及影响。
(1)广泛性:①空间范围广泛。②参与主体广泛。
(2)多样性:①斗争方式多样。②指导思想多样。
③领导力量多样。
(3)明确性:“民族自决”的运动目标明确。(4)不平衡性:
(5)持续性:(6)递进性:
(7)部分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结合。
积极(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动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
(4)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深刻影响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消极(5)并没缩小殖民主义统治范围,没从根本上动摇殖民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