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4.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驯马欧阳明看着牧场上蹦跶的马驹,格鲁禁不住又皱起了眉头。这马该驯了,再拖下去驯起来就难了。到时若是驯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跑出去变成野马了。格鲁心里想。其实格鲁就是驯马的高手,只可惜现在上了年纪,没气力和马犟了。驯马,其实就是看人和马谁犟得过谁。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马上回来。儿子也是驯马好手。打小,格鲁就带着他放牧,教他骑马、赶羊。后来又教他驯马。儿子不愧是牧民的儿子,一学就会。如今,儿子的骑术和驯马的能耐,在整个牧场已无人能比。可儿子不在家。翻年后,儿子就去了百多公里外的县城。说只是去看看,可去了就没回来,留在县城,在城边一家牧家乐表演骑术,月收入还不到三千元,比在家放牧的收入少多了,几次叫他回来,他都不听。格鲁搞不懂,县城究竟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儿子。老伴儿也上了年纪,家里的牛羊需要儿子回来帮着照看。这片牧场养育了格鲁家的祖祖辈辈。子承父业,是牧民的传统,他必须劝儿子回来。他不能容忍这片一望无际的丰美牧场,在自己这代人之后,就看不到牛羊了。格鲁打电话给儿子,叫他赶快回来商量建新房的事。格鲁建新房,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用。他想用新房把儿子留下来。格鲁希望儿子能娶山那边的乌兰。乌兰是个漂亮勤快的姑娘,还很懂礼貌。儿子回来了。格鲁叫他先驯马。儿子用绳子套住马驹,飞身骑了上去。马驹想把儿子摔下来,狂跳着箭一样射向远方,但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的马驹,不再任性,温顺得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儿子小时候,也像马驹一样掘,不时还和人打架。格鲁怕他毁了,骂他,抽他,讨好他,给他讲祖先的故事,终于有一天,儿子懂事了,成了格鲁的好帮手。晚饭的时候,格鲁劝儿子别再出去了。可儿子始终摇头。格鲁很失望,一怒之下,一口把一大碗酒干了。第二天,格鲁就开始建新房。建房的木料几年前就准备好了。周围的牧民都骑着马大老远过来帮忙。一天,两天,十天,十五天,一个月,新房终于建好了。其间,儿子想走,却不好意思说。房子建好后,儿子就走了。儿子说,他想在县城边上建一个最大的牧家乐。格鲁想劝他,却没说出口。他知道儿子这种年纪,就像刚驯服的马驹,骨子里还保持着一股野性,来硬的肯定是不行,得慢慢磨。走就走吧,总有一天受了挫折就会回来了。格鲁相信,这一天起不出半年。可是半年很快过去,儿子一直没回来,还真建了个牧家乐。开业那天,儿子专程开车回来接他去了。牧家乐里有骑术和民族歌舞表演,还有牧家特有的饮食,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稀奇得不得了。牧家乐里比草原上过节还热闹。儿子和他的一帮朋友,沉醉在这种热闹里,眉开眼笑。格鲁不喜欢闹闹嚷嚷的日子。他对儿子说,这地方太小了,马都只能跑圈,在牧场上,头顶蓝天白云,想跑多远就多远,多自在啊!儿子说,自在是自在,可那样的生活,天天一个样,太寂寞太单调了。格鲁不知道什么叫寂寞单调,放牧时,即使是一个人,听着羊叫马嘶,内心都充满了喧嚣,也充满了希望,那场景,热闹着哩。格鲁放不下家里的牛羊,住了一晚,便要回去。儿子说叫车送他,他拒绝了。他计划赶车,到了站点,再步行回家。儿子送他的时候,带了个女孩。女孩很漂亮,儿子说叫图雅,他们计划年底结婚。一切都没按格鲁的想法去办,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了半天,说,想牧场了,就回来!儿子说,放心!我是牧场的儿子,牧场永远是我的家。这话让格鲁有了些安慰。归程中,他在想,那个以前只有一条街的县城,怎么变得那么大了,大得连他都找不到方向了。同时,他也想起了一碗酥油茶。他清楚地记得,十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进城,午饭时给他叫一碗酥油茶。那茶有一种家里做的酥油茶没有的香味儿,越喝越想喝。只可惜,如今他再也想不起那是一种什么香味儿了。因为从那以后,他就再没来过县城。(有改动)文本二:电影《远去的牧歌》以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借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表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变迁。影片不仅展示了新疆的大美风光,流露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思想,也反映了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日益美好和欣欣向荣的面貌。影片中的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一方面,现代文明给草原牧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哈萨克族人民在接纳现代文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留和延续了优秀文化传统。帐篷外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帐篷内人们欢快地给孩子举行成长仪式的画面,正是对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形象阐释。(摘编自《<远去的牧歌>: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游牧生活变迁》)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格鲁凝视马驹时的皱眉,暗示了他对马驹难以驯服的担忧,更隐含了他对儿子远离草原、背离传统的无奈与痛心。B.格鲁试图用给儿子建新房这种物质的方式来留住他,让他回归牧场,反映出格鲁对儿子的爱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的执着。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了格鲁对儿子选择县城生活的愤怒与失望,以及对草原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深深忧虑。D.小说以草原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场景描绘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主题,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6.关于文本一中的驯马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子驯马的成功,证明了他的驯马才能,也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B.驯马是串联父子矛盾与和解的核心事件,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父子关系与代际传承的主题。C.文中的马驹,从桀骛不驯到温顺的转变,寄寓着老一辈对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的变化与成熟的深切期待。D.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驹被儿子驯服的过程,侧面衬托出儿子驯马技术的高超。7.作者在文本一结尾提到格鲁对县城的印象以及那碗酥油茶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8.“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碰撞与融合”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本题共4题,8分)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焉能攻之(进攻);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③就有道而正焉(靠近)B.①若火之始然(这样);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累);③先致其知(获得)C.①具此而已矣(完备);②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③自矜者不长(夸耀)D.①致知在格物(推究);②其脆易泮(同“判”);③当察乱何自起(应当)10.下列各项中对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之于未有;②当察乱何自起;③以盛水浆;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⑤请买其方百金;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⑩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①⑦⑨/②/③⑤/⑥/④⑧⑩ B.①⑨/②⑧/⑥⑦/③⑤/④⑩C.①⑦⑨/②⑧/③⑤/⑥/④⑩ D.①⑨/②⑦/③⑤/⑥/④⑧⑩11.下列各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齐与楚从亲 B.皦然泥而不滓者也/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C.空自苦亡人之地/前以降及物故 D.信义安所见乎/又安能以晧晧之白12.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诚甘乐之 ②羝乳乃得归 ③蝉蜕于浊秽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⑤同死生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⑦杖汉节牧羊 ⑧宜皆降之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 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C.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苟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1]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苟卿曰:“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 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 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夫又何可诈也!”(取材于《资治通鉴》)材料二: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2],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 [3]执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取材于《淮南子》)注释:[1]孙、吴:孙武、吴起,古代军事家。[2]栉发:梳理头发。耨苗:除草。[3]指 :指挥。1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彼其所与A至者B必其民也C其民之亲我D欢E若父母F其好我G芬H若椒兰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 ”与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句式结构相同。B.“所以禁暴讨乱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所以”的意思不同。C.“则制之以兵革”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制”的意思不同。D.“故圣人之用兵也”与《屈原列传》中“谗谄之蔽明也”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临武君在与荀子讨论用兵之道时认为善用兵的人用兵神速、神秘,没有人知道他会从哪里出动,孙武、吴起就是这样天下无敌的。B.荀子在反驳临武君时谈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C.荀子在辩论中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材料一中就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用兵主张。D.荀子认为,“仁人”能使百姓依附,即使国家很小,“仁人”也能聚集强大的战斗力。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2)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17.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临武君、荀子和材料二的用兵思想。(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南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①,危驻紫金山。表独立②,飞霞佩③,切云冠④。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注】①白银阙:月宫,借指金山寺。②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③飞霞佩:化用韩愈《调张籍》“乞君飞霞佩”,这是从服饰上加以描述。④切云冠: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描写雄丽的长江夜景,词人既写出了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的风寒露重之感。B.上片“涌起”二句由写大江转写山上。词人呈现出了山在江中,寺在山上,亦如水中涌起的美妙画面。C.下片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向为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遗世独立的孤独与悲愁。D.下片“回首三山何处”三句,词人引出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将情感融入虚拟的物象之中。19.前人评价张孝祥的作品有“英姿奇气”,且“豪壮典丽”。请结合词句,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1)《〈老子〉四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 ”。(2)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 , ”。(4)《燕歌行》中 , 通过写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来表现战争的迫在眉睫。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安瓦里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坐位和站立位,右侧躺位可以加快胃排空速度,而左侧躺和仰卧时通常会导致混合、稀释和胃排空较慢。美国凯复医药的戈卢布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姿势下胃内体积大小和液体分布的改变所致。一般来说,胃内体积越大, A ,而在保持右侧躺时胃内体积最大。此外,在右侧躺位时,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幽门处于较低位置,重力可以加速胃排空。而在左侧躺和仰卧姿势时,幽门朝上,重力无法加速胃排空过程。体位的改变同样会 B 。当我们从躺着的姿势转为坐立或站立时,血液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在身体下半部分积聚,导致血管内的血浆流失到器官和组织细胞的间隙。法国波尔多专科医学中心的阿巴兰等人发现,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对于蛋白质结合较多的药物。因此,在坐姿和站姿时,某些蛋白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更慢。此外,一些研究指出,在不同体位下,肝脏和肾脏的血液流量也会发生改变,与仰卧位相比,直立位时肝脏的血流量减少了大约37%,这可能显著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21.请在文中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进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新时代,在推进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哪吒进一步“重生”。在IMAX巨幕上,他从《封神演义》中那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角色,彻底转变为面对世间不公和乱相,敢于发声、抗争,勇于担当的热血少年。在敌人面前,大声呼喝着:“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正如网友评论:“哪吒的枪,挑破的是躺平摆烂;哪吒的绫,围绕的是时代脉搏;哪吒的火,点燃的是斗争精神!”23.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