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5八下·威远期中)语段阅读
在我的家乡,地壳般的厚重历史承载着独特的民风民俗。每逢佳节,村民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皲裂的土地在人们的虔诚中似乎也有了生机。年轻一代望着这古老的仪式,心中难免有些怅罔,眼眶中也闪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迷茫。老人们则目空一切,只顾沉浸在那熟悉的流程中,他们深谙人情世故,知道这些习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民俗曾一度戛然而止,让人心生惋惜。但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传统习俗又如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当祭祀的鼓声再次响起,那激昂旋律的瞬间,整个村庄都为之肃穆,仿佛时间也凝固在这一刻。人们重新找回了那份对乡土文化的珍视,继续传承着这令人自豪的民风民俗。
1.上述材料中画线词语音形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B.皲(jūn)裂
C.怅罔(wǎng) D.眼眶(kuāng)
2.上述材料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空一切 B.人情世故 C.戛然而止 D.枯木逢春
【答案】1.A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A 选项:“地壳” 的 “壳” 读 “qiào”,读音正确。
B 选项:“皲裂” 的 “皲” 应读 “jūn”,但该选项拼音后的括号写成了 “(jǖn)”,属于书写错误。
C 选项:“怅罔” 应写作 “怅惘”,该选项字形错误。
D 选项:“眼眶” 的 “眶” 应读 “kuàng”,而不是 “kuāng”,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A。
2.A 选项:“目空一切” 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在此处形容老人们沉浸在熟悉的流程中,不恰当,使用有误。
B 选项:“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道理,使用恰当。
C 选项:“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而文中说的是民俗活动一度停止,用 “戛然而止” 来形容不恰当,使用有误。
D 选项:“枯木逢春”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用来形容传统习俗重新焕发活力,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下·威远期中)下面是某同学读完《诗经》后,写下的一篇感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①读完《诗经》,仿佛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置身于那古朴纯真的时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旋律在耳畔回荡,不仅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让人体会到那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诗经》的语言质朴却韵味悠长,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纯洁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②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读《诗经》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心灵的净土,感悟生活的本真。这些古老的诗篇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③每当我们轻声诵读,仿佛都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那是先民们对情感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它们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④读《诗经》,不再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真谛。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A. ①句中 “读完《诗经》,仿佛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 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改为 “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A 错误;
B. ②句表达流畅,逻辑清晰,没有语病,B 正确;
C. ③句中 “每当我们轻声诵读,仿佛都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每当…… 都……” 这一关联词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我们”,C 错误;
D. ④句中 “不再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不再是” 改为 “不仅是”,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5八下·威远期中)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写的游记散文。
C.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北方尤为盛行。
D.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晋太元中”中“太元”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答案】C
【知识点】近代文学
【解析】【分析】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文学常识中的基础知识,A 正确;
B.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游记散文,这符合历史事实,B 正确;
C. 社戏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而不是北方,C 错误;
D. 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太元中” 的 “太元” 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这种说法是正确的,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2025八下·威远期中)传统文化之川菜——“川菜传统烹饪艺术”被列为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在川,酸甜苦辣麻,应有尽有。在第31届大运会期间,你作为志愿者美食向导,向来宾介绍一道四川美食。请恰当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旁边字数在20字以内。
【答案】火锅:红浪翻滚,鱼虾遨游,麻辣鲜香,品味人生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这道题要求以志愿者美食向导的身份,运用不同修辞手法介绍四川美食,且字数在 20 字以内。 内容要求:需准确介绍四川美食,答案选取四川特色美食火锅,能体现四川美食的特点。修辞要求:“红浪翻滚,鱼虾遨游”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火锅里翻滚的红油比作红浪,赋予鱼虾 “遨游” 的人的动作;“品味人生” 则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将吃火锅的感受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 。字数要求:整体表述简洁凝练,控制在 20 字以内,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为:火锅:红浪翻滚,鱼虾遨游,麻辣鲜香,品味人生。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025八下·威远期中)环境保护——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2)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
去年上半年,全国两千多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80%左右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
材料2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21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6.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7.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
【答案】6.示例一: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示例二: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7.①拟写演讲稿;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老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老师点评。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6.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拟写有感染力的宣传语,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材料 1 通过全国不同时期的干旱情况以及受影响人数,展现水资源短缺带来的严重后果;材料 2 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在世界的排名、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城市缺水情况等方面,阐述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
宣传语需要紧扣 “节约用水” 这一核心主题,同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读者关注并激发行动。示例一 “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 “一滴水” 与 “太平洋” 进行对比,突出节约用水在未来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示例二 “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通过假设和警示的方式,形象地描绘出不节约用水的严重后果,引发人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呼吁节约用水的目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示例二: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7.本题考查演讲比赛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至少列出四条。作为演讲比赛的组织者,需要全面考虑比赛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比赛顺利进行。拟写演讲稿:演讲稿是演讲的核心内容,参赛者需要根据主题,结合材料所反映的水资源现状,撰写有针对性、有感染力的演讲稿,这是比赛的基础环节。选定评委:专业公正的评委能够对选手的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是比赛评分的关键。邀请专家或老师:专家或老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比赛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在赛后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帮助选手提高,也能提升比赛的专业性和学术氛围 。进行比赛: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环节,选手按照既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演讲展示。专家或老师点评:在比赛结束后,专家或老师对选手的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台风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使选手和观众都能有所收获。
故答案为:①拟写演讲稿;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老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老师点评。
8.(2025八下·威远期中)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我们既能领略到山川草木的灵动之美,也能品味到人情世故的真挚之情。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古代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文中见美景。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①   ”的磅礴,有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②   ”的热烈,也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③   ,鸡犬相闻”的和谐。诗文中见真情。有《关雎》中“求之不得,④   ”的思慕,有《式微》中“微君之故,⑤   ?”的怨恨,更有《诗经.子衿》中“⑥   ,悠悠我心”的惆怅。
【答案】波撼岳阳城;红旗飘飘把手招;阡陌交通;寤寐思服;胡为乎中露;青青子衿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为直接型默写,需准确记忆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描绘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展现出热烈的氛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勾勒出桃花源的和谐画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体现对爱人的思慕;“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表达出怨恨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抒发惆怅之感。
故答案为:波撼岳阳城;红旗飘飘把手招;阡陌交通;寤寐思服;胡为乎中露;青青子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八下·威远期中)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谭记》 柳宗元)
【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夏、声切切不已,二三于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9.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稍西,一峰高绝 绝:极高的
D.迟明,皆去 去:离开
10.下列语句中画线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何陋之有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D.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下列对文本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
B.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C.材料二文章开头通过“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两句,总叙了北山山深景幽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D.材料二文章结尾“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一句,意在强调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让人感觉森然可怖。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答案】9.A
10.B
11.D
12.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②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
距离新城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草木泉石越发清幽。稍稍往西,有一座山峰非常高峻,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就听到了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看着我们,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上有几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山崖修建栏杆,如同蜗牛、老鼠那样曲折相连,几经周转才得以走出。大家坐下后,山风飒飒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惊讶又害怕,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到了傍晚,我们都在这里住了下来。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就在人头顶上。窗间有几十竿竹子,相互摩擦,发出急切的声音,一直响个不停,大家都无法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后,我还恍恍惚惚地好像亲历了那次游览,于是追记了这番情景。后来我没有再到那里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9.A 选项:“日光下澈” 中 “澈” 应解释为 “穿透”,而非 “清澈”,解释有误。
B 选项:“俶尔远逝” 里 “俶尔” 解释为 “忽然”,正确。
C 选项:“稍西,一峰高绝” 中 “绝” 解释为 “极高的”,正确 。
D 选项:“迟明,皆去” 中 “去” 解释为 “离开”,正确。
故答案为:A。
10.A 选项:“乃记之而去” 中 “之” 是代词,代指这次游历;“何陋之有” 中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二者用法不同。
B 选项:“以其境过清” 和 “不以物喜” 中 “以” 均为 “因为”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C 选项:“山风飒然而至” 中 “而” 表修饰;“面山而居” 中 “而” 也表修饰,但结合语境,此处 “而” 更强调动作的伴随状态,与前句 “而” 在表意侧重点上有细微差异。
D 选项:“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中 “为” 是 “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中 “为” 是 “对、向”,二者不同。
故答案为:B。
11.A 选项:甲文中 “翕忽” 生动展现小鱼游动的灵巧轻快,赏析正确。
B 选项:甲文从小丘西行到发现小潭,再到对潭中、潭西南等观察,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理解正确。
C 选项:乙文 “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总述北山特点,奠定全文基调,理解正确。
D 选项:“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意在表明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令其怀念,而非 “森然可怖”,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句翻译关键在于准确译出 “斗折蛇形”(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等关键词。②句重点是 “相顾”(互相看着 )、“何境”(何处 )的准确翻译,要保证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故答案为: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②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填空: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意境开阔。首联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
14.简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3.送别;辅;豪迈
14.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关键字赏析及情感基调把握。从诗歌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及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所以题材为送别诗。“城阙辅三秦” 中,“辅” 字意为护卫,生动描绘出三秦大地环绕、拱卫长安的磅礴气势,展现出雄浑壮阔的画面。首联虽写离别场景,但无哀伤之态,反而气势恢宏,奠定了全诗豪迈的感情基调,区别于传统送别诗的悲戚氛围。
故答案为:送别;辅;豪迈
14.本题考查诗句情感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朋友,即便远在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此句突破时空局限,摆脱离别时的伤感,以豁达视角看待友情。诗人借此句劝勉友人,不必因离别而悲伤,只要彼此心意相通,距离不会成为友情的阻碍,充分体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与乐观精神,给予友人安慰与鼓励,传递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让诗歌的情感境界得以升华。
故答案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材料二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5.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16.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答案】15.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材料一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17.材料一。材料一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材料一更匹配。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需要从两则材料中找出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材料一提到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如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清明节祭先祖等;还提到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等。材料二则指出近年来传统节日有了新的 “打开” 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等,提高了人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引用手法作用的分析能力。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相同点在于都点出了端午的插艾、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并且以民谣这种有趣的形式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不同点在于,材料一是说明文,引用民谣引出了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说明了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是议论文,引用民谣是为了引发对传统节日 “打开” 方式的论述。
故答案为: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材料一中,引出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中,引发对传统节日 “打开” 方式的论述。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判断这句话适合放入哪篇文章,需要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与这句话的契合度。材料一主要围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展开,介绍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这句话与材料一的内容和主题相契合,能够总结材料一的内容。而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传统节日的 “打开” 方式,重点强调要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这句话与材料二的主题不太相关。
故答案为:材料一。材料一围绕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材料一更匹配。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茂盛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仿佛____,____。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因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天晚上,从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各类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却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他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儿小事,我还收钱?”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媒体上的报道并没有让我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一一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小区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哪怕新春佳节,也依旧坚守岗位。大年初一,帮业主远在二十公里外取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大年初二,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一位发高烧、咳嗽不止的老人送院治疗。大年初三,伴着夜色,在手电筒的光晕下,你能看到他巡逻的身影……整整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到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20版,有删改)
18.本文写了哪些与“光”有关的生活片段?联系全文概括。
①“光亮如海”的市区灯光;②   ;③回校路上的月光清澈如水;
④“鲁巷”变“光谷”;⑤   ; ⑥   .
19.文章第 段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江城的光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前后语境,将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与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句式一致,并对第9段划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1.文章结尾写道:“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请结合下面
的材料,说说你对“微光”的理解。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
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答案】18.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19.内容上,交代了“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这座城市定居,接触了很多这座城市里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在武汉上大学,为下文写“我”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
20.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赏析:这是“我”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的真实感受,表达了“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
21.“微光”指的是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将会散发出万丈光芒,温暖一座城市,温暖整个世界。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概括与 “光” 有关的生活片段。文章第⑧段写 “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 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可概括为 “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第 段写 “我” 因脚烫伤,熊师傅帮忙扛煤气罐且不收其他费用,可概括为 “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第 段写小区保安黄和义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帮忙取钥匙、联系急救车等,可概括为 “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故答案为: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1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方面:第 段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明确交代了 “我” 毕业后的生活状态,即定居武汉且接触了很多武汉人。结构方面:上文写的是 “我” 在武汉上大学时的经历,此段承接上文;下文写了熊师傅、黄和义等武汉人的事迹,此段又为下文写 “我” 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答案为:内容上,交代了 “我” 大学毕业后在武汉这座城市定居,接触了很多这座城市里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我” 在武汉上大学,为下文写 “我” 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
20.本题包含两个小问,一是补充句子,二是赏析句子。补充句子:根据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 “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的句式,结合第⑧段语境 “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可补充为 “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 。赏析句子:“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此句是 “我” 和室友在回校路上看到月光时的感受。“月光如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柔和;“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表达了 “我” 对这种美好情境的喜爱,以及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赏析:这是 “我” 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的真实感受,表达了 “我” 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
2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 “微光” 的理解,需结合文章内容和所给材料分析。文章中,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在疫情期间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行为就像一点点微光,虽然力量微小,但却温暖人心。结合材料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可知,“微光” 象征着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在一起时,就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阴霾,温暖一座城市,甚至温暖整个世界。
故答案为:“微光” 指的是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将会散发出万丈光芒,温暖一座城市,温暖整个世界。
(2025八下·威远期中)【任务一·走近经典】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表格。
经典和诗人 “谈”经典和诗人的创作特点
①《____》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
②____ 他是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③《____》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2.【任务二·讨论经典】座谈会上“阅读经典还是阅读流行作家作品”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有同学认为古代文化经典年代过于久远,不如流行作家的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同学则认为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的道德品质有更重要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发表一个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答案】22.阅读经典有助于个人成长。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化经典有许多崇高的精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2.本题主要考查对经典文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阅读经典与流行作品的观点阐述能力。对于任务一,需要准确记忆经典著作和诗人的相关特点来填空。对于任务二,要求针对给定的关于阅读经典与流行作品的讨论话题,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论据进行论证。
故答案为:《春秋》;陆游;《说文解字》;阅读经典有助于个人成长。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化经典有许多崇高的精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23.(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生命的美好,也许是潜藏在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里,——大雁归来,带来春的讯息,带来了野性的生命之歌;生命的多彩,映射在江南水乡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看戏旅程中;生命的勃发,表现在黄土高原上那群元气淋漓的腰鼓表演者的变幻舞姿中……最美人间四月天,俯拾即是生命。
生活中,你一定对“生命”有比较深切的感悟或思考,请以“▲的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使用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则材料围绕 “生命” 展开,引用名言并列举自然、生活场景体现生命的不同姿态,要求以 “▲的生命” 为题写作。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挖掘生命的特质,确定立意方向。
【题干分析】材料中伯克的话点明生命既可以在闪耀中展现绚烂,也能在平凡中体现真实;后面列举的大自然现象、少年看戏、腰鼓表演,展现出生命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好、多彩与勃发。这告诉我们生命的形式多样,每一种状态都值得书写。写作时,开头可引用名言或描写自然景象引入主题;中间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生命的特质,如写顽强的生命,可列举石缝中生长的小草、身患重病仍坚持梦想的人物等事例;结尾升华主题,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写作误区在于可能空泛议论,缺乏具体事例,应注重将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具体情节中。立意提取坚韧的生命:以沙漠胡杨、逆境中成长的人为例,展现生命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不屈。诗意的生命:从热爱生活、充满浪漫情怀的人或事入手,体现生命中蕴含的诗意之美 。
例文:
绽放的生命
清晨的露珠折射着太阳的光芒,像极了生命中那些不经意间绽放的璀璨时刻。在时光的长河里漫步,我见过许多生命以独特的姿态绽放,它们或许渺小,或许平凡,却都闪耀着令人动容的光彩。
去年暑假,我回到乡下老家。在老屋的墙角处,我发现了一株瘦弱的向日葵苗。那里阴暗潮湿,没有充足的阳光,土壤也十分贫瘠。我本以为它难以存活,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竟努力地生长着。它的茎秆一点点挺直,叶片逐渐变得宽大,努力朝着有光的方向伸展。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它绽放出了一朵金灿灿的花盘,那明亮的色彩,仿佛将整个角落都照亮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拼尽全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城市的街道上,我常常看到一位卖早餐的阿姨。她总是天还未亮就推着餐车来到固定的摊位,开始忙碌地准备各种早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都坚守在那里。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和她聊天时,我得知她为了供孩子读书,独自经营着这个早餐摊多年。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活得更加坚强乐观。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生命的绽放,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就像路边的野花,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但它们依然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尽情开放,为大自然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没有太阳那般耀眼夺目,但它们也在自己的位置上散发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点缀着浩瀚的夜空。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或许我们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优越的条件,但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不懈努力,就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我们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让生命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绚丽绽放。
【点评】文章围绕 “绽放的生命” 展开,通过向日葵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开花,以及卖早餐阿姨在平凡岗位坚守奋斗两个事例,生动诠释了生命无论渺小还是平凡,都能绽放光彩的主题,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立意深刻且符合题目要求。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篇以露珠折射光芒引出对生命绽放的感悟,奠定全文基调;中间分别叙述自然与生活中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生命的绽放;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绽放精彩,呼吁珍惜生命,层次清晰,逻辑连贯。
1 / 1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5八下·威远期中)语段阅读
在我的家乡,地壳般的厚重历史承载着独特的民风民俗。每逢佳节,村民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皲裂的土地在人们的虔诚中似乎也有了生机。年轻一代望着这古老的仪式,心中难免有些怅罔,眼眶中也闪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迷茫。老人们则目空一切,只顾沉浸在那熟悉的流程中,他们深谙人情世故,知道这些习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民俗曾一度戛然而止,让人心生惋惜。但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传统习俗又如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当祭祀的鼓声再次响起,那激昂旋律的瞬间,整个村庄都为之肃穆,仿佛时间也凝固在这一刻。人们重新找回了那份对乡土文化的珍视,继续传承着这令人自豪的民风民俗。
1.上述材料中画线词语音形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B.皲(jūn)裂
C.怅罔(wǎng) D.眼眶(kuāng)
2.上述材料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空一切 B.人情世故 C.戛然而止 D.枯木逢春
3.(2025八下·威远期中)下面是某同学读完《诗经》后,写下的一篇感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①读完《诗经》,仿佛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置身于那古朴纯真的时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旋律在耳畔回荡,不仅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让人体会到那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诗经》的语言质朴却韵味悠长,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纯洁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②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读《诗经》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心灵的净土,感悟生活的本真。这些古老的诗篇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③每当我们轻声诵读,仿佛都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那是先民们对情感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它们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④读《诗经》,不再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真谛。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5八下·威远期中)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写的游记散文。
C.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北方尤为盛行。
D.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晋太元中”中“太元”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5.(2025八下·威远期中)传统文化之川菜——“川菜传统烹饪艺术”被列为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在川,酸甜苦辣麻,应有尽有。在第31届大运会期间,你作为志愿者美食向导,向来宾介绍一道四川美食。请恰当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旁边字数在20字以内。
(2025八下·威远期中)环境保护——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2)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
去年上半年,全国两千多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80%左右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
材料2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21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6.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7.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
8.(2025八下·威远期中)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我们既能领略到山川草木的灵动之美,也能品味到人情世故的真挚之情。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古代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文中见美景。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①   ”的磅礴,有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②   ”的热烈,也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③   ,鸡犬相闻”的和谐。诗文中见真情。有《关雎》中“求之不得,④   ”的思慕,有《式微》中“微君之故,⑤   ?”的怨恨,更有《诗经.子衿》中“⑥   ,悠悠我心”的惆怅。
(2025八下·威远期中)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谭记》 柳宗元)
【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夏、声切切不已,二三于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9.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稍西,一峰高绝 绝:极高的
D.迟明,皆去 去:离开
10.下列语句中画线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何陋之有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D.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下列对文本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
B.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C.材料二文章开头通过“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两句,总叙了北山山深景幽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D.材料二文章结尾“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一句,意在强调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让人感觉森然可怖。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填空: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意境开阔。首联奠定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
14.简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材料二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5.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16.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茂盛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仿佛____,____。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因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天晚上,从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各类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却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他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儿小事,我还收钱?”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媒体上的报道并没有让我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一一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小区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哪怕新春佳节,也依旧坚守岗位。大年初一,帮业主远在二十公里外取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大年初二,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一位发高烧、咳嗽不止的老人送院治疗。大年初三,伴着夜色,在手电筒的光晕下,你能看到他巡逻的身影……整整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到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20版,有删改)
18.本文写了哪些与“光”有关的生活片段?联系全文概括。
①“光亮如海”的市区灯光;②   ;③回校路上的月光清澈如水;
④“鲁巷”变“光谷”;⑤   ; ⑥   .
19.文章第 段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江城的光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前后语境,将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与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句式一致,并对第9段划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1.文章结尾写道:“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请结合下面
的材料,说说你对“微光”的理解。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
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
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2025八下·威远期中)【任务一·走近经典】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表格。
经典和诗人 “谈”经典和诗人的创作特点
①《____》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
②____ 他是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③《____》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22.【任务二·讨论经典】座谈会上“阅读经典还是阅读流行作家作品”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有同学认为古代文化经典年代过于久远,不如流行作家的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同学则认为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的道德品质有更重要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发表一个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23.(2025八下·威远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生命的美好,也许是潜藏在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里,——大雁归来,带来春的讯息,带来了野性的生命之歌;生命的多彩,映射在江南水乡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看戏旅程中;生命的勃发,表现在黄土高原上那群元气淋漓的腰鼓表演者的变幻舞姿中……最美人间四月天,俯拾即是生命。
生活中,你一定对“生命”有比较深切的感悟或思考,请以“▲的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使用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A 选项:“地壳” 的 “壳” 读 “qiào”,读音正确。
B 选项:“皲裂” 的 “皲” 应读 “jūn”,但该选项拼音后的括号写成了 “(jǖn)”,属于书写错误。
C 选项:“怅罔” 应写作 “怅惘”,该选项字形错误。
D 选项:“眼眶” 的 “眶” 应读 “kuàng”,而不是 “kuāng”,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A。
2.A 选项:“目空一切” 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在此处形容老人们沉浸在熟悉的流程中,不恰当,使用有误。
B 选项:“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道理,使用恰当。
C 选项:“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而文中说的是民俗活动一度停止,用 “戛然而止” 来形容不恰当,使用有误。
D 选项:“枯木逢春”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用来形容传统习俗重新焕发活力,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A. ①句中 “读完《诗经》,仿佛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 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改为 “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A 错误;
B. ②句表达流畅,逻辑清晰,没有语病,B 正确;
C. ③句中 “每当我们轻声诵读,仿佛都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每当…… 都……” 这一关联词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我们”,C 错误;
D. ④句中 “不再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不再是” 改为 “不仅是”,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C
【知识点】近代文学
【解析】【分析】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文学常识中的基础知识,A 正确;
B.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游记散文,这符合历史事实,B 正确;
C. 社戏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而不是北方,C 错误;
D. 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太元中” 的 “太元” 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这种说法是正确的,D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5.【答案】火锅:红浪翻滚,鱼虾遨游,麻辣鲜香,品味人生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这道题要求以志愿者美食向导的身份,运用不同修辞手法介绍四川美食,且字数在 20 字以内。 内容要求:需准确介绍四川美食,答案选取四川特色美食火锅,能体现四川美食的特点。修辞要求:“红浪翻滚,鱼虾遨游”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火锅里翻滚的红油比作红浪,赋予鱼虾 “遨游” 的人的动作;“品味人生” 则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将吃火锅的感受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 。字数要求:整体表述简洁凝练,控制在 20 字以内,符合题目要求。
故答案为:火锅:红浪翻滚,鱼虾遨游,麻辣鲜香,品味人生。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答案】6.示例一: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示例二: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7.①拟写演讲稿;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老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老师点评。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6.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拟写有感染力的宣传语,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材料 1 通过全国不同时期的干旱情况以及受影响人数,展现水资源短缺带来的严重后果;材料 2 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在世界的排名、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城市缺水情况等方面,阐述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
宣传语需要紧扣 “节约用水” 这一核心主题,同时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读者关注并激发行动。示例一 “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 “一滴水” 与 “太平洋” 进行对比,突出节约用水在未来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强调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示例二 “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通过假设和警示的方式,形象地描绘出不节约用水的严重后果,引发人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呼吁节约用水的目的。
故答案为:示例一: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示例二: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7.本题考查演讲比赛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至少列出四条。作为演讲比赛的组织者,需要全面考虑比赛的各个环节,以确保比赛顺利进行。拟写演讲稿:演讲稿是演讲的核心内容,参赛者需要根据主题,结合材料所反映的水资源现状,撰写有针对性、有感染力的演讲稿,这是比赛的基础环节。选定评委:专业公正的评委能够对选手的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是比赛评分的关键。邀请专家或老师:专家或老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比赛过程中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在赛后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帮助选手提高,也能提升比赛的专业性和学术氛围 。进行比赛: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环节,选手按照既定的规则和顺序进行演讲展示。专家或老师点评:在比赛结束后,专家或老师对选手的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台风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使选手和观众都能有所收获。
故答案为:①拟写演讲稿;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老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老师点评。
8.【答案】波撼岳阳城;红旗飘飘把手招;阡陌交通;寤寐思服;胡为乎中露;青青子衿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为直接型默写,需准确记忆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描绘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展现出热烈的氛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勾勒出桃花源的和谐画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体现对爱人的思慕;“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表达出怨恨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抒发惆怅之感。
故答案为:波撼岳阳城;红旗飘飘把手招;阡陌交通;寤寐思服;胡为乎中露;青青子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9.A
10.B
11.D
12.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②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
距离新城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草木泉石越发清幽。稍稍往西,有一座山峰非常高峻,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就听到了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看着我们,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上有几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山崖修建栏杆,如同蜗牛、老鼠那样曲折相连,几经周转才得以走出。大家坐下后,山风飒飒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惊讶又害怕,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到了傍晚,我们都在这里住了下来。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就在人头顶上。窗间有几十竿竹子,相互摩擦,发出急切的声音,一直响个不停,大家都无法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后,我还恍恍惚惚地好像亲历了那次游览,于是追记了这番情景。后来我没有再到那里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9.A 选项:“日光下澈” 中 “澈” 应解释为 “穿透”,而非 “清澈”,解释有误。
B 选项:“俶尔远逝” 里 “俶尔” 解释为 “忽然”,正确。
C 选项:“稍西,一峰高绝” 中 “绝” 解释为 “极高的”,正确 。
D 选项:“迟明,皆去” 中 “去” 解释为 “离开”,正确。
故答案为:A。
10.A 选项:“乃记之而去” 中 “之” 是代词,代指这次游历;“何陋之有” 中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二者用法不同。
B 选项:“以其境过清” 和 “不以物喜” 中 “以” 均为 “因为”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C 选项:“山风飒然而至” 中 “而” 表修饰;“面山而居” 中 “而” 也表修饰,但结合语境,此处 “而” 更强调动作的伴随状态,与前句 “而” 在表意侧重点上有细微差异。
D 选项:“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中 “为” 是 “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中 “为” 是 “对、向”,二者不同。
故答案为:B。
11.A 选项:甲文中 “翕忽” 生动展现小鱼游动的灵巧轻快,赏析正确。
B 选项:甲文从小丘西行到发现小潭,再到对潭中、潭西南等观察,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理解正确。
C 选项:乙文 “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总述北山特点,奠定全文基调,理解正确。
D 选项:“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意在表明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令其怀念,而非 “森然可怖”,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句翻译关键在于准确译出 “斗折蛇形”(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等关键词。②句重点是 “相顾”(互相看着 )、“何境”(何处 )的准确翻译,要保证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故答案为: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②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
【答案】13.送别;辅;豪迈
14.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关键字赏析及情感基调把握。从诗歌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及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所以题材为送别诗。“城阙辅三秦” 中,“辅” 字意为护卫,生动描绘出三秦大地环绕、拱卫长安的磅礴气势,展现出雄浑壮阔的画面。首联虽写离别场景,但无哀伤之态,反而气势恢宏,奠定了全诗豪迈的感情基调,区别于传统送别诗的悲戚氛围。
故答案为:送别;辅;豪迈
14.本题考查诗句情感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为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朋友,即便远在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此句突破时空局限,摆脱离别时的伤感,以豁达视角看待友情。诗人借此句劝勉友人,不必因离别而悲伤,只要彼此心意相通,距离不会成为友情的阻碍,充分体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与乐观精神,给予友人安慰与鼓励,传递出真挚深厚的情谊,也让诗歌的情感境界得以升华。
故答案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答案】15.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材料一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17.材料一。材料一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材料一更匹配。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新闻、材料类文本;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需要从两则材料中找出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材料一提到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如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清明节祭先祖等;还提到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等。材料二则指出近年来传统节日有了新的 “打开” 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等,提高了人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引用手法作用的分析能力。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相同点在于都点出了端午的插艾、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并且以民谣这种有趣的形式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不同点在于,材料一是说明文,引用民谣引出了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说明了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是议论文,引用民谣是为了引发对传统节日 “打开” 方式的论述。
故答案为: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材料一中,引出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中,引发对传统节日 “打开” 方式的论述。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判断这句话适合放入哪篇文章,需要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与这句话的契合度。材料一主要围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展开,介绍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这句话与材料一的内容和主题相契合,能够总结材料一的内容。而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传统节日的 “打开” 方式,重点强调要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这句话与材料二的主题不太相关。
故答案为:材料一。材料一围绕说明对象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材料一更匹配。
【答案】18.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19.内容上,交代了“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这座城市定居,接触了很多这座城市里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在武汉上大学,为下文写“我”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
20.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赏析:这是“我”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的真实感受,表达了“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
21.“微光”指的是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将会散发出万丈光芒,温暖一座城市,温暖整个世界。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概括与 “光” 有关的生活片段。文章第⑧段写 “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 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可概括为 “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第 段写 “我” 因脚烫伤,熊师傅帮忙扛煤气罐且不收其他费用,可概括为 “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第 段写小区保安黄和义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帮忙取钥匙、联系急救车等,可概括为 “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故答案为: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
1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方面:第 段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明确交代了 “我” 毕业后的生活状态,即定居武汉且接触了很多武汉人。结构方面:上文写的是 “我” 在武汉上大学时的经历,此段承接上文;下文写了熊师傅、黄和义等武汉人的事迹,此段又为下文写 “我” 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答案为:内容上,交代了 “我” 大学毕业后在武汉这座城市定居,接触了很多这座城市里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我” 在武汉上大学,为下文写 “我” 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
20.本题包含两个小问,一是补充句子,二是赏析句子。补充句子:根据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 “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 的句式,结合第⑧段语境 “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可补充为 “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 。赏析句子:“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此句是 “我” 和室友在回校路上看到月光时的感受。“月光如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柔和;“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表达了 “我” 对这种美好情境的喜爱,以及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赏析:这是 “我” 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的真实感受,表达了 “我” 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
2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 “微光” 的理解,需结合文章内容和所给材料分析。文章中,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黄和义在疫情期间为居民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行为就像一点点微光,虽然力量微小,但却温暖人心。结合材料 “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 可知,“微光” 象征着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在一起时,就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阴霾,温暖一座城市,甚至温暖整个世界。
故答案为:“微光” 指的是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将会散发出万丈光芒,温暖一座城市,温暖整个世界。
【答案】22.阅读经典有助于个人成长。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化经典有许多崇高的精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2.本题主要考查对经典文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阅读经典与流行作品的观点阐述能力。对于任务一,需要准确记忆经典著作和诗人的相关特点来填空。对于任务二,要求针对给定的关于阅读经典与流行作品的讨论话题,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论据进行论证。
故答案为:《春秋》;陆游;《说文解字》;阅读经典有助于个人成长。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化经典有许多崇高的精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23.【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则材料围绕 “生命” 展开,引用名言并列举自然、生活场景体现生命的不同姿态,要求以 “▲的生命” 为题写作。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挖掘生命的特质,确定立意方向。
【题干分析】材料中伯克的话点明生命既可以在闪耀中展现绚烂,也能在平凡中体现真实;后面列举的大自然现象、少年看戏、腰鼓表演,展现出生命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好、多彩与勃发。这告诉我们生命的形式多样,每一种状态都值得书写。写作时,开头可引用名言或描写自然景象引入主题;中间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生命的特质,如写顽强的生命,可列举石缝中生长的小草、身患重病仍坚持梦想的人物等事例;结尾升华主题,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与敬畏。写作误区在于可能空泛议论,缺乏具体事例,应注重将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具体情节中。立意提取坚韧的生命:以沙漠胡杨、逆境中成长的人为例,展现生命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不屈。诗意的生命:从热爱生活、充满浪漫情怀的人或事入手,体现生命中蕴含的诗意之美 。
例文:
绽放的生命
清晨的露珠折射着太阳的光芒,像极了生命中那些不经意间绽放的璀璨时刻。在时光的长河里漫步,我见过许多生命以独特的姿态绽放,它们或许渺小,或许平凡,却都闪耀着令人动容的光彩。
去年暑假,我回到乡下老家。在老屋的墙角处,我发现了一株瘦弱的向日葵苗。那里阴暗潮湿,没有充足的阳光,土壤也十分贫瘠。我本以为它难以存活,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竟努力地生长着。它的茎秆一点点挺直,叶片逐渐变得宽大,努力朝着有光的方向伸展。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它绽放出了一朵金灿灿的花盘,那明亮的色彩,仿佛将整个角落都照亮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拼尽全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城市的街道上,我常常看到一位卖早餐的阿姨。她总是天还未亮就推着餐车来到固定的摊位,开始忙碌地准备各种早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都坚守在那里。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和她聊天时,我得知她为了供孩子读书,独自经营着这个早餐摊多年。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活得更加坚强乐观。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生命的绽放,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就像路边的野花,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但它们依然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尽情开放,为大自然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没有太阳那般耀眼夺目,但它们也在自己的位置上散发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点缀着浩瀚的夜空。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或许我们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优越的条件,但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不懈努力,就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我们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让生命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绚丽绽放。
【点评】文章围绕 “绽放的生命” 展开,通过向日葵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开花,以及卖早餐阿姨在平凡岗位坚守奋斗两个事例,生动诠释了生命无论渺小还是平凡,都能绽放光彩的主题,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立意深刻且符合题目要求。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篇以露珠折射光芒引出对生命绽放的感悟,奠定全文基调;中间分别叙述自然与生活中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生命的绽放;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绽放精彩,呼吁珍惜生命,层次清晰,逻辑连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