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0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0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知道援朝战争和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朝的相关史料,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增强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学习优秀人物事迹,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理解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
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瀛涯胜览》
你知道上述中的麒麟是什么动物么?它的到来和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对外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友好往来
战争冲突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航海技术也日渐丰富。                   
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③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先进的航海技术。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②明成祖大力支持。
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知伊斯兰和佛教教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④郑和有坚强的毅力和组织能力。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等等。
(1)外交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2)经济目的: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郑和下西洋
结合教材知识,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范围。
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 次下西洋;
②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7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中国
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漆器、金属货币等
西洋
③史实: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派出使者随行。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久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分析表格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郑和七下西洋的特点。
郑和下西洋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一: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比比皆是。各国或跟随郑和船队回朝,或派使者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2)消极影响: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戚继光抗倭
材料二:倭寇出没海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一: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明]赵文华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左侧材料反映了倭寇什么样的行为?
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
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
倭寇指什么?
这一时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是谁抵御了沿海倭寇的侵犯
戚继光
海禁政策
戚继光抗倭
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概况:
大力整顿军队,操练新阵法,
组建“戚家军”
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抗倭将领带领广大军民,消灭当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鸳鸯阵:12人为一作战小组,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戚继光抗倭
结合教材知识,如何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援朝战争
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与明朝形成上述关系的都有哪些国家?这种关系有何影响?
通过册封、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
1.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
册封
纳贡称臣
宗主国
藩属国
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
援朝战争
结果
明朝出兵援助,取得胜利。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
“在距平壤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明军)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宣祖实录》
时间
背景
影响
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
明朝援朝大将李如松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结合教材知识,了解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租住权的背景和概况。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1553年
1573年
后来
1.背景:
2.概况:
知识拓展: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战争冲突
明朝中期
国力衰退
郑和下西洋
友好往来
找出明朝对外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
课堂小结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时间:1405-1433(明成祖)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
援朝
战争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时间:1553年
明朝管理:在澳门设置守澳官。
明朝的对外关系
背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人物:戚继光(戚家军)
功绩:台州九战九捷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时间:万历年间
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友好往来
战争冲突
戚继光抗倭
课堂小结
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
2.(2024·辽宁中考)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
A.目的 B.条件
C.经过 D.影响
3.戚继光《练兵实纪》写道:“凡赏罚,军中要柄 ;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体现出戚家军(  )
A.军队纪律严格 B.获取群众支持
C.武器装备精良 D.根据地形摆阵
C
D
A
课堂小结
4.(2024·甘肃兰州中考)八年级某班开展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应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英雄谱系中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戚继光
5.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权臣是(  )
A.丰臣秀吉 B.阿倍仲麻吕
C.崔致远 D.马可·波罗
6.一首《七子之歌 澳门》唱出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三百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葡萄牙 D.荷兰
D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