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1.(2025·河北邯郸模拟)用高值电阻放电法测电容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其原理是测出电容器在充电电压为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求出其电容C。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1)按电路图接好实验电路;
(2)接通开关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针接近满刻度。记下这时的电压表读数U0=6.2 V和微安表读数I0=490 μA;
(3)断开开关S并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 s或10 s读一次微安表的读数I,将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4)以t为横坐标,I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若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在图乙中描出了12个点(用“×”表示),可以估算出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0时,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0约为    C,从而算出该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F。(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2.(2024·浙江1月选考16-Ⅱ题)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把电阻箱R(0~9 999 Ω)、一节干电池、微安表(量程0~300 μA,零刻度在中间位置)、电容器C(2 200 μF、16 V)、单刀双掷开关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
(1)把开关S接1,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零;然后把开关S接2,微安表指针偏转情况是    。
A.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
B.向右偏转示数逐渐增大
C.迅速向左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
D.向左偏转示数逐渐增大
(2)再把电压表并联在电容器两端,同时观察电容器充电时电流和电压变化情况。把开关S接1,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160 μA时保持不变;电压表示数由零逐渐增大,指针偏转到如图2所示位置时保持不变,则电压表示数为    V,电压表的阻值为     kΩ(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2023·新课标卷22题)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电池、电容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小灯泡、多用电表、电流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导线若干。
(1)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测电池的电压。检测时,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    (填“正极”或“负极”)接触。
(2)某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先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1,将单刀双掷开关S与“1”端相接,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电容器充电完成后,开关S再与“2”端相接,相接后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可能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迅速变亮,然后亮度趋于稳定
B.亮度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
C.迅速变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小至熄灭
(3)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2(R2>R1),再次将开关S与“1”端相接,再次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次得到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如图(b)中曲线所示,其中实线是电阻箱阻值为    (填“R1”或“R2”)时的结果,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该次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上的    (填“电压”或“电荷量”)。
4.(2025·山东潍坊二模)电流传感器可以捕捉到瞬间的电流变化,它与计算机相连,可以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按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直流电源电动势为9 V,内阻可忽略,电容器选用电容较大的电解电容器。先使开关S与1端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乙所示。
(1)在如图乙所示的I-t图像中用阴影标记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
(2)根据I-t图像估算当电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    ,并计算电容器的电容C=    。(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变小”);充电时间将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简要说明原因:        。
5.如图为“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的实验。实验器材:电源E(电动势9.50 V,内阻可忽略)、电容器C(标称电容值为470 μF,击穿电压为10 V)、电阻箱R、微安表G、单刀双掷开关S和导线若干。完成下列实验的相关内容:
(1)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把图乙中的器材连接成完整的实验电路。
(2)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开关S打到1,给电容器C充电,观察微安表G的示数变化直到读数稳定;
②先打开手机视频录制软件,再将开关S打到2位置,观察并用视频记录电容器C的放电过程中微安表G的示数变化情况;
③断开开关S,查阅视频,记录0~160 s内,微安表G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④在坐标纸上以时间t为横轴,微安表G的读数I为纵轴,描点作出I-t 图像,如图丙。
(3)分析图丙可知: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电流的变化规律为:放电电流逐渐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逐渐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图丙中,I-t图像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为82格,则可求得该电容器的电容为    μF 。(保留2位有效数字)
(4)步骤①中,微安表G的读数稳定时,并不为0,始终保持在12 μA,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容器    (选填“短路”或“漏电”)。
6.(2025·安徽蚌埠模拟)在“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的实验中,按图1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动势为6.0 V,内阻可以忽略。单刀双掷开关S先跟2相接,某时刻开关改接1,一段时间后,把开关再改接2。实验中使用了电流传感器来采集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开关S改接2后,电容器进行的是    (选填“充电”或“放电”)过程。此过程得到的I-t图像如图2所示。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的阻值,则此过程的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将    (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2)若实验中测得该电容器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Q=3.45×10-3 C,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     μF。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1.(4)8.0×10-3(7.8×10-3~8.3×10-3均可) 1.3×10-3
解析:(4)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然后数此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格子数,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格的舍弃。
每格代表的电荷量为q=50×10-6×5 C=2.5×10-4 C
数出的格子数为n=32格,则Q0=nq=8.0×10-3 C
电容为C=≈1.3×10-3 F。
2.(1)C (2)0.50 3.1
解析:(1)把开关S接1,电容器充电,电流从右向左流过微安表,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零;把开关S接2,电容器放电,电流从左向右流过微安表,则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左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故选C。
(2)由题意可知电压表应选用0~3 V量程,由图2可知此时分度值为0.1 V,需要估读到0.01 V,则读数为0.50 V。
当微安表示数稳定时,电容器中不再有电流通过,此时干电池、电阻箱、微安表和电压表构成回路,可知RV== Ω≈3.1 kΩ。
3.(1)正极 (2)C (3)R2 电荷量
解析:(1)在使用多用电表时,应保证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出,即“红进黑出”,因此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正极接触。
(2)S与“1”端相接时,小灯泡不发光,电容器充电;S与“2”端相接时,电容器放电,且放电过程电流逐渐变小,直至为0,故C正确,A、B错误。
(3)开关S与“1”端相接的瞬间,实线的电流小于虚线的电流,说明电路中实线对应的电阻箱的阻值较大,此时电阻箱阻值为R2;根据电流的定义式I=可知q=It,则I-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电容器上的电荷量。
4.(1)通电0.2 s电容器增加的电荷量(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 (2)1.8×10-3 C(1.7×10-3 C也正确) 2.0×10-4 F(1.9×10-4 F也正确) (3)不变 变短 充电电流增大
解析:(1)题图乙中1~3.4 s的I-t图线是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又I-t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则题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是通电0.2 s充入电容器(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
(2)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在数值上等于放电过程I-t图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首先以坐标纸上的一个小正方形作为一个面积计量单位,数出图线与横轴所围的图形中有多少个完整的小正方形,对于超过该格一半面积的记为一个,不足一半的舍去不计,这样即可以得到小正方形的个数为44个(43~45个都正确);其次确定每个小方格所对应的电荷量,纵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 mA,横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 s,则每个小正方形所代表的电荷量为q=0.2×10-3×0.2 C=4×10-5 C,则电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nq=44×4×10-5 C≈1.8×10-3 C;电容器的电容C== F=2.0×10-4 F。
(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将开关掷向1,充电完毕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变,由于电容器的电容不变,根据Q=CU可知充入电容器的电荷量不变,即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将开关掷向1,电容器开始时所带电荷量为0,可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UC=0,则电阻R两端的电压UR=E,此时通过R的电流即电容器开始充电时的电流,即Imax=;只减小电阻R,则Imax增大,而充电时I-t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所以充电时间将变短。
5.(1)见解析图 (3)①减小 减小 ②4.3×102 (4)漏电
解析:(1)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
(3)①由图丙可知,电容器放电过程电流的变化规律为:放电电流逐渐减小,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逐渐减小。②由电容定义式可知C== F≈4.3×102 μF。
(4)步骤①中,微安表G的读数稳定时,并不为0,始终保持在12 μA,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容器漏电。
6.(1)放电 不变 (2)575
解析:(1)开关S改接2后,电容器进行的是放电过程;因I-t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电容器的带电荷量,则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的阻值,此过程的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
(2)该电容器的电容为C== F=575 μF。
4 / 4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1.实验原理
(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1时,电容器接通电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从正极板经过电源向负极板移动,正极板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负极板因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正、负极板带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电流。
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   (选填“大”或“小”),以后随着极板上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I=0。
(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2时,相当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电容器正、负极板上电荷发生中和,在电子移动过程中,形成电流。
放电开始电流较   (选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
2.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电路。
(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
3.实验数据处理
(1)在I-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    表示整个充电或放电时间内通过电流表的电荷量,也等于充满电后或放电开始时电容器极板上的    。
(2)估算电容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电荷量的方法:先算出一个小方格代表的   ,然后数出整个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中的方格数(大于半个的按一个方格计算,小于半个的舍弃)。电容器       过程中电荷量为一个小方格代表的电荷量乘以方格数。
4.注意事项
(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       。
(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
(3)实验过程要在    的环境中进行。
(4)在做放电实验时,在电路中应     一个电阻,避免烧坏电流表。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2024·海南高考15题)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器材有电源E、电容器C、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定值电阻R、单刀双掷开关S1、开关S2、导线若干。
(1)闭合开关S2,将S1接1,电压表示数增大,最后稳定在12.3 V。在此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    。(填选项标号)
A.一直稳定在某一数值
B.先增大,后逐渐减小为零
C.先增大,后稳定在某一非零数值
(2)先后断开开关S2、S1,将电流表更换成电流传感器,再将S1接2,此时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    (选填“a→b”或“b→a”),通过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画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b),t=2 s时,I=1.10 mA,图中M、N区域面积比为8∶7,可求出R=     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
尝试解答
(2024·广西高考12题)某同学为探究电容器充、放电过程,设计了图甲实验电路。器材如下:电容器,电源E(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电阻R1=400.0 Ω,电阻R2=200.0 Ω,电流传感器,开关S1、S2,导线若干。实验步骤如下:
(1)断开S1、S2,将电流传感器正极与a节点相连,其数据采样频率为5 000 Hz,则采样周期为     s;
(2)闭合S1,电容器开始充电,直至充电结束,得到充电过程的I-t曲线如图乙,由图乙可知开关S1闭合瞬间流经电阻R1的电流为     mA(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保持S1闭合,再闭合S2,电容器开始放电,直至放电结束,则放电结束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     V;
(4)实验得到放电过程的I-t曲线如图丙,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对应电容器释放的电荷量为0.018 8 C,则电容器的电容C为    μF。图丙中I-t曲线与横坐标、直线t=1 s所围面积对应电容器释放的电荷量为0.003 8 C,则t=1 s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    V(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尝试解答
考点二 创新拓展实验
(2023·山东高考14题)电容储能已经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脉冲电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某同学设计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不同电压下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器材如下:
电容器C(额定电压10 V,电容标识不清);
电源E(电动势12 V,内阻不计);
电阻箱R1(阻值0~99 999.9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额定电流2 A);
电压表V(量程15 V,内阻很大);
发光二极管D1、D2,开关S1、S2,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导线若干。
回答以下问题:
(1)按照图甲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若要升高电容器充电电压,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    端滑动(填“a”或“b”)。
(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表盘如图乙所示,示数为     V(保留1位小数)。
(3)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示数为8.0 V时,开关S2掷向1,得到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丙所示。借鉴“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估算油膜面积的方法,根据图像可估算出充电结束后,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为    C(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本电路中所使用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F(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5)电容器充电后,将开关S2掷向2,发光二极管    (填“D1”或“D2”)闪光。
尝试解答
创新分析
1.实验目的创新:以“电容储能”为情境探究不同电压下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的特点。
2.实验原理创新
(1)利用分压式控制电路控制电容器的充电电压。
(2)利用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数据处理创新:根据I-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计算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立足“四层”·夯基础】
1.(1)大 减小 (2)大 减小 3.(1)面积 电荷量
(2)电荷量 充电或放电 4.(1)灵敏电流表 (3)干燥
(4)串联
【着眼“四翼”·探考点】
考点一
【典例1】 (1)B (2)a→b 5.2
解析:(1)闭合开关S2,S1接1后,电路中的电流瞬间达到最大值,然后电源给电容器充电,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当电压表示数稳定后,电路中的电流减为0,即电流表的示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为0,B正确。
(2)闭合开关S2,S1接1时,电源正极与电容器上极板相连,则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因此S1接2时,电容器放电过程通过R的电流方向为a→b,根据I-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可知,0~2 s过程电容器放出的电荷量Q1与2 s后至放电结束过程电容器放出的电荷量Q2之比为8∶7,根据电容的定义式可知,Q1=CΔU1,Q2=CΔU2,由电路图可知ΔU1=U0-IR,ΔU2=IR,代入数据解得R≈5.2 kΩ。
【典例2】 (1)2×10-4 (2)15.0 (3)2 (4)4.7×103 5.2
解析:(1)采样周期为T== s=2×10-4 s。
(2)由图乙可知开关S1闭合瞬间流经电阻R1的电流为15.0 mA。
(3)放电结束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R2两端电压,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UC=·R2=2 V。
(4)充电结束后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C'=E=6 V,故可得ΔQ=(UC'-UC)C=0.018 8 C
解得C=4.7×103 μF
设t=1 s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UC″,得(UC'-UC″)C=0.003 8 C
代入数值解得UC″≈5.2 V。
考点二
【典例3】 (1)b (2)6.5 (3)3.7×10-3 (4)4.6×10-4 (5)D1
解析:(1)题图甲中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滑动变阻器滑片左端的部分与电容器并联,要升高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b端移动。
(2)电压表量程为15 V,分度值为0.5 V,则电压表示数为6.5 V。
(3)题图丙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有37个小方格的面积,则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Q=37×× C=3.7×10-3 C。
(4)由Q=CU,得C= F≈4.6×10-4 F。
(5)电容器充电后,左板电势高,电容器放电时电流由左板经导线流出,故D1闪光。
3 / 3(共55张PPT)
实验十 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高中总复习·物理
目 录
01
立足”四层”·夯基础
02
着眼“四翼”·探考点
03
培养“思维”·重落实
概念 公式 定理
立足“四层”·夯基础
1. 实验原理
(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1时,电容器接通电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
从正极板经过电源向负极板移动,正极板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负极板因
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正、负极板带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移动的过程
中形成电流。
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 (选填“大”或“小”),以后随着极板上
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
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I=0。
大 
减小 
(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2时,相当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直接用导线连接起
来,电容器正、负极板上电荷发生中和,在电子移动过程中,形成电流。
放电开始电流较 (选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
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两
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
大 
减小 
2. 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电路。
(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
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和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
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
3. 实验数据处理
(1)在I-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 表示整个充电或放电时间
内通过电流表的电荷量,也等于充满电后或放电开始时电容器极板上
的 。
面积 
电荷量 
(2)估算电容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电荷量的方法:先算出一个小方格代
表的 ,然后数出整个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中的方格数(大于
半个的按一个方格计算,小于半个的舍弃)。电容器 过程
中电荷量为一个小方格代表的电荷量乘以方格数。
电荷量 
充电或放电 
4. 注意事项
(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 。
(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
(3)实验过程要在 的环境中进行。
(4)在做放电实验时,在电路中应 一个电阻,避免烧坏电流
表。
灵敏电流表 
干燥 
串联 
题型 规律 方法
着眼“四翼”·探考点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2024·海南高考15题)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
电现象,实验器材有电源E、电容器C、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计
算机、定值电阻R、单刀双掷开关S1、开关S2、导线若干。
(1)闭合开关S2,将S1接1,电压表示数增大,最后稳定在12.3 V。在此
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 。(填选项标号)
A. 一直稳定在某一数值
B. 先增大,后逐渐减小为零
C. 先增大,后稳定在某一非零数值
解析: 闭合开关S2,S1接1后,电路中的电流瞬间达到最大值,然后
电源给电容器充电,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当
电压表示数稳定后,电路中的电流减为0,即电流表的示数先增大,后逐
渐减小为0,B正确。
B 
(2)先后断开开关S2、S1,将电流表更换成电流传感器,再将S1接2,此
时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方向为 (选填“a→b”或“b→a”),
通过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画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
(b),t=2 s时,I=1.10 mA,图中M、N区域面积比为8∶7,可求出R
= 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
a→b 
5.2 
解析: 闭合开关S2,S1接1时,电源正极与电容器上极板相连,则电
容器上极板带正电,因此S1接2时,电容器放电过程通过R的电流方向为
a→b,根据I-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可知,0~2 s过程
电容器放出的电荷量Q1与2 s后至放电结束过程电容器放出的电荷量Q2之比
为8∶7,根据电容的定义式可知,Q1=CΔU1,Q2=CΔU2,由电路图可知
ΔU1=U0-IR,ΔU2=IR,代入数据解得R≈5.2 kΩ。
(2024·广西高考12题)某同学为探究电容器充、放电过程,设计
了图甲实验电路。器材如下:电容器,电源E(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
电阻R1=400.0 Ω,电阻R2=200.0 Ω,电流传感器,开关S1、S2,导线若
干。实验步骤如下:
(1)断开S1、S2,将电流传感器正极与a节点相连,其数据采样频率为5
000 Hz,则采样周期为 s;
解析: 采样周期为T== s=2×10-4 s。
2×10-4 
(2)闭合S1,电容器开始充电,直至充电结束,得到充电过程的I-t曲线如
图乙,由图乙可知开关S1闭合瞬间流经电阻R1的电流为 mA(结
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由图乙可知开关S1闭合瞬间流经电阻R1的电流为15.0 mA。
15.0 
(3)保持S1闭合,再闭合S2,电容器开始放电,直至放电结束,则放电结
束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 V;
解析: 放电结束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R2两端电压,根据闭合电
路欧姆定律得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UC=·R2=2 V。
2 
(4)实验得到放电过程的I-t曲线如图丙,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对应电
容器释放的电荷量为0.018 8 C,则电容器的电容C为 μF。图
丙中I-t曲线与横坐标、直线t=1 s所围面积对应电容器释放的电荷量为
0.003 8 C,则t=1 s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 V(结果保留2位有效
数字)。
4.7×103 
5.2 
解析: 充电结束后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C'=E=6 V,故可得ΔQ=
(UC'-UC)C=0.018 8 C
解得C=4.7×103 μF
设t=1 s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为UC″,得(UC'-UC″)C=0.003 8 C
代入数值解得UC″≈5.2 V。
考点二 创新拓展实验
(2023·山东高考14题)电容储能已经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
脉冲电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某同学设计图甲所示电路,探究不同电压
下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器材如下:
电容器C(额定电压10 V,电容标识不清);
电源E(电动势12 V,内阻不计);
电阻箱R1(阻值0~99 999.9 Ω);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 Ω,额定电流2 A);
电压表V(量程15 V,内阻很大);
发光二极管D1、D2,开关S1、S2,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导线若干。
(1)按照图甲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1,若要升高电容器充电电压,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 端滑动(填“a”或“b”)。
解析: 题图甲中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
法,滑动变阻器滑片左端的部分与电容器并联,要升高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b端移动。
b 
回答以下问题:
(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表盘如图乙所示,示数
为 V(保留1位小数)。
解析: 电压表量程为15 V,分度值为0.5 V,则电压表示数为6.5 V。
6.5 
(3)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电压表示数为8.0 V时,开关S2掷向
1,得到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丙所示。借鉴“用油膜法估测油酸
分子的大小”实验中估算油膜面积的方法,根据图像可估算出充电结束
后,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为 C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 题图丙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有37个小方格的面积,则电容器存储的电荷量Q=37×× C=3.7×10-3 C。
3.7×10-3 
(4)本电路中所使用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F(结果保留2位有
效数字)。
解析: 由Q=CU,得C= F≈4.6×10-4 F。
4.6×10-4 
(5)电容器充电后,将开关S2掷向2,发光二极管 (填“D1”或
“D2”)闪光。
解析: 电容器充电后,左板电势高,电容器放电时电流由左板经导
线流出,故D1闪光。
D1 
创新分析
1. 实验目的创新:以“电容储能”为情境探究不同电压下电容器的充、放
电过程的特点。
2. 实验原理创新
(1)利用分压式控制电路控制电容器的充电电压。
(2)利用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 数据处理创新:根据I-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计算电容器
存储的电荷量。
培养“思维”·重落实
夯基 提能 升华
1. (2025·河北邯郸模拟)用高值电阻放电法测电容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
所示。其原理是测出电容器在充电电压为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求出其
电容C。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1)按电路图接好实验电路;
1
2
3
4
5
6
(2)接通开关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针接近满刻度。记
下这时的电压表读数U0=6.2 V和微安表读数I0=490 μA;
(3)断开开关S并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 s或10 s读一次微安表的读数I,将
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1
2
3
4
5
6
(4)以t为横坐标,I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若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在图
乙中描出了12个点(用“×”表示),可以估算出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0
时,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0约为
C,从而算出该电容器的电容约为 F。(结果均保
留2位有效数字)
8.0×10-3(7.8×10-3~8.3×10-3
均可) 
1.3×10-3 
解析: 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然后数此曲线与
坐标轴围成的格子数,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
格的舍弃。
每格代表的电荷量为q=50×10-6×5 C=2.5×10-4 C
数出的格子数为n=32格,则Q0=nq=8.0×10-3 C
电容为C=≈1.3×10-3 F。
1
2
3
4
5
6
2. (2024·浙江1月选考16-Ⅱ题)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
中,把电阻箱R(0~9 999 Ω)、一节干电池、微安表(量程0~300 μA,
零刻度在中间位置)、电容器C(2 200 μF、16 V)、单刀双掷开关组装成
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
(1)把开关S接1,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零;然后
把开关S接2,微安表指针偏转情况是 。
A. 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
B. 向右偏转示数逐渐增大
C. 迅速向左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
D. 向左偏转示数逐渐增大
C 
1
2
3
4
5
6
解析: 把开关S接1,电容器充电,电流从右向左流过微安表,微安
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零;把开关S接2,电容器放电,电
流从左向右流过微安表,则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左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故
选C。
1
2
3
4
5
6
(2)再把电压表并联在电容器两端,同时观察电容器充电时电流和电压
变化情况。把开关S接1,微安表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示数逐渐减小到160
μA时保持不变;电压表示数由零逐渐增大,指针偏转到如图2所示位置时
保持不变,则电压表示数为 V,电压表的阻值为 kΩ(计
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0.50 
3.1 
1
2
3
4
5
6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电压表应选用0~3 V量程,由图2可知此时分度值
为0.1 V,需要估读到0.01 V,则读数为0.50 V。
当微安表示数稳定时,电容器中不再有电流通过,此时干电池、电阻箱、
微安表和电压表构成回路,可知RV== Ω≈3.1 kΩ。
1
2
3
4
5
6
3. (2023·新课标卷22题)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所
用器材如下:电池、电容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小灯泡、多用电表、电
流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导线若干。
(1)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测电池的电压。检测时,红表笔应该与电池
的 (填“正极”或“负极”)接触。
解析: 在使用多用电表时,应保证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
出,即“红进黑出”,因此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正极接触。
正极 
1
2
3
4
5
6
(2)某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a)所示。先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1,
将单刀双掷开关S与“1”端相接,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电容器充电完
成后,开关S再与“2”端相接,相接后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可能
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 迅速变亮,然后亮度趋于稳定
B. 亮度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
C. 迅速变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小至熄灭
解析: S与“1”端相接时,小灯泡不发光,电容器充电;S与“2”
端相接时,电容器放电,且放电过程电流逐渐变小,直至为0,故C正确,
A、B错误。
C 
1
2
3
4
5
6
(3)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2(R2>R1),再次将开关S与“1”端相接,再
次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次得到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如图(b)中
曲线所示,其中实线是电阻箱阻值为 (填“R1”或“R2”)时的结
果,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该次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上的
(填“电压”或“电荷量”)。
R2 
电荷量 
1
2
3
4
5
6
解析: 开关S与“1”端相接的瞬间,实线的电流小于虚线的电流,
说明电路中实线对应的电阻箱的阻值较大,此时电阻箱阻值为R2;根据电
流的定义式I=可知q=It,则I-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电容器上的
电荷量。
1
2
3
4
5
6
4. (2025·山东潍坊二模)电流传感器可以捕捉到瞬间的电流变化,它与
计算机相连,可以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按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图连接电路。直流电源电动势为9 V,内阻可忽略,电容器选用电容较大的
电解电容器。先使开关S与1端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
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屏幕上显
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如图乙所示。
1
2
3
4
5
6
(1)在如图乙所示的I-t图像中用阴影标记面积的物理意义是

解析: 题图乙中1~3.4 s的I-t图线是充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又
I-t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电荷量,则题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物理意义
是通电0.2 s充入电容器(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
通电0.2 s
电容器增加的电荷量(或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 
1
2
3
4
5
6
(2)根据I-t图像估算当电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
,并计算电容器的电容C=
。(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8×10-3
C(1.7×10-3 C也正确) 
2.0×10-4 F
(1.9×10-4 F也正确) 
1
2
3
4
5
6
解析: 电容器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在数值上等于放电过
程I-t图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首先以坐标纸上的一个小正方形作为一个
面积计量单位,数出图线与横轴所围的图形中有多少个完整的小正方形,
对于超过该格一半面积的记为一个,不足一半的舍去不计,这样即可以得
到小正方形的个数为44个(43~45个都正确);其次确定每个小方格所对
应的电荷量,纵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 mA,横坐标的每个小格为0.2 s,则
每个小正方形所代表的电荷量为q=0.2×10-3×0.2 C=4×10-5 C,则电
容器开始放电时所带的电荷量q0=nq=44×4×10-5 C≈1.8×10-3 C;电
容器的电容C== F=2.0×10-4 F。
1
2
3
4
5
6
(3)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
成的面积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变小”);充电时间
将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简要说明原因:

不变 
变短 

电电流增大 
1
2
3
4
5
6
解析: 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减小电阻R,将开关掷向1,充
电完毕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不变,由于电容器的电容不变,根据Q=CU可
知充入电容器的电荷量不变,即充电时I-t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
变。将开关掷向1,电容器开始时所带电荷量为0,可知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UC=0,则电阻R两端的电压UR=E,此时通过R的电流即电容器开始充电
时的电流,即Imax=;只减小电阻R,则Imax增大,而充电时I-t图线与横
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所以充电时间将变短。
1
2
3
4
5
6
5. 如图为“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的实验。实验器材:电源E(电
动势9.50 V,内阻可忽略)、电容器C(标称电容值为470 μF,击穿电压
为10 V)、电阻箱R、微安表G、单刀
(1)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把图乙中的器材连接成完整的实验电路。
答案: 见解析图 
双掷开关S和导线若干。完成下列实
验的相关内容:
解析: 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
1
2
3
4
5
6
(2)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开关S打到1,给电容器C充电,观察微安表G的示数变化直到读数
稳定;
②先打开手机视频录制软件,再将开关S打到2位置,观察并用视频记录电
容器C的放电过程中微安表G的示数变化情况;
③断开开关S,查阅视频,记录0~160 s内,微安表G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
数据;
④在坐标纸上以时间t为横轴,微安
表G的读数I为纵轴,描点作出I-t 图
像,如图丙。
1
2
3
4
5
6
(3)分析图丙可知: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电流的变化规律为:放电电流逐渐 (选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逐渐 (选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图丙中,I-t图像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为82格,则可求得该电容器的电容
为 μF 。(保留2位有效数字)
减小 
减小 
4.3×102 
1
2
3
4
5
6
解析: ①由图丙可知,电容器放电过程电流的变化规律为:放电电流逐渐减小,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率逐渐减小。②由电容定义式可知C==
F≈4.3×102 μF。
1
2
3
4
5
6
(4)步骤①中,微安表G的读数稳定时,并不为0,始终保持在12 μA,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容器 (选填“短路”或“漏电”)。
解析:步骤①中,微安表G的读数稳定时,并不为0,始终保持在12 μA,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容器漏电。
漏电 
1
2
3
4
5
6
6. (2025·安徽蚌埠模拟)在“用传感器观
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的实验中,按图1
所示连接电路。电源电动势为6.0 V,内阻
可以忽略。单刀双掷开关S先跟2相接,某
时刻开关改接1,一段时间后,把开关再改接2。实验中使用了电流传感器来采集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解析: 开关S改接2后,电容器进行的是放电过程;因I-t图像与坐标
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电容器的带电荷量,则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只
减小电阻R的阻值,此过程的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将不变。
1
2
3
4
5
6
(1)开关S改接2后,电容器进行的是 (选填“充电”或“放
电”)过程。此过程得到的I-t图像如图2所示。如果不改变电路其他参数,
只减小电阻R的阻值,则此过程的I-t曲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将
(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放电 

变 
1
2
3
4
5
6
(2)若实验中测得该电容器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Q=3.45×10
-3 C,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 μF。
解析: 该电容器的电容为C== F=575 μF。
575 
1
2
3
4
5
6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