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朝:1368年——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末帝崇祯第二单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素养目标】1.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认识明朝面临的统治危机、灭亡的根本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的原因;了解张居正为拯救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分析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通过梳理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理解清军入关是历史的必然,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晚明:风雨飘摇——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壹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本纪·熹宗》草根逆袭王者失踪人口造反专业户吃货皇帝蟋蟀皇帝战俘皇帝临时皇帝姐弟恋皇帝一妻皇帝叛逆期皇帝修仙狂魔躺平皇帝深度肥宅一月皇帝木匠皇帝背锅侠帝1.政治腐败我太难了(1)表现①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②宦官专权,权倾朝野,祸乱朝纲。(1)表现③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1)表现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借讲学为名,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党”,号称“清流”。早期的东林党人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但是他们实质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攻击异己。明末党争加速明朝腐败,进一步削弱明朝的统治力量。但在籓府之中,宗室内部彼此因为名利、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害,甚至父子反目,同宗相残的情形,也属司空见惯。 —雷炳炎《明代宗室的倾轧与争斗述论》(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①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②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周臣《流民图》万历年间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1倾=100亩,博外120亩)天启年间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崇祯年间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2)影响政治腐败导致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加速土地兼并法纪松弛宦官专权流民遍野 社会动荡财政危机统治危机2.张居正改革2.张居正改革时间措施 经济政治军事影响结果万历初年(明神宗)①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②整顿吏治(考成法)③巩固边防(重用戚继光)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政治局面也为之一新。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大顺:昙花一线——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贰人祸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陕西通志》卷八六(明末)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①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3.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起义原因②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农民起义天灾陕北起义:1631年米脂号召饥民起义进军中原:1636年高迎祥被杀,李自成被推为闯王攻克西安: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2)起义过程赢得民心:1641年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平均土地,免于纳赋(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明朝灭亡:1644年,崇祯帝自缢,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明末歌谣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答:态度:支持拥护原因:①“均田免粮”的口号符合广大民众愿望;②李自成队伍军纪严明,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李自成起义军(想象图)崇祯皇帝自缢处(煤山,今景山)朕自登基十七载,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首......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 ——崇祯《血衣遗诏》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明史·本纪·庄烈帝》汉人最后一位真正的皇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136813981403142415061521157316201627明太祖洪武明惠宗建文明成祖永乐明武宗正德明神宗万历明熹宗天启1566明世宗嘉靖明朝皇帝历12世,传16帝,共276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结合材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①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直接原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③重要原因:后金的兴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①保持政治清明,要注重发展经济。②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③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拓展探究原因:启示和教训: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徒以身殉,悲夫!—清张廷玉等《明史》明末起义农民的“均田免赋”思想是在此以前的历次起义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直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表明明末起义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实行田租剥削,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的根源。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在成功之后迅速败亡,即“几经沉浮,昙花一现”。(3)评价起义①直接推翻了明朝的统治。②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土地的要求,农民起义发展到新的水平。③农民阶级有其自身局限之处,成功之后迅速败亡。1644年4月攻入北京,初期还能严肃军纪,但很快农民军便开始腐败,李自成与其他首领瓜分宫嫔,畅饮宫中,唯一关注的事就是登基大典。——樊树志《国史概要》3.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清:初创奠基——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叁4、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满洲兴起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后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去世后葬于沈阳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易错易混: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知识拓展: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有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为“八旗子弟”。(2)清朝建立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阎崇年爱新觉罗·皇太极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1643年,顺治皇帝福临登基,多尔衮辅政。清世祖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大顺太祖李自成(3)清军入关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失战利,被迫西撤,不久后失败。吴三桂为明朝山海关总兵。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军主力殆尽,吴三桂几乎成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但李自成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吴三桂家产被抄,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彻底决裂,降而复叛,引清军入山海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其仓皇撤出北京。——《崇祯十七年》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农民军很快腐败前后迅速发展急速消逝提出口号: “均田免赋”平均土地,减免沉重赋税严明军纪,不妄杀一人,不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追赃助饷,官绅人人自危李自成一心关注登基大典曾深得民心的李自成,为什么会兵败?(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清兵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3)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和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谋划。(1)统一全国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陆续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顺治帝(1638—1661)康熙帝(1654—1722)雍正帝(1678——1735)乾隆帝(1711—1799)5、清朝对全国的统治5、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材料1:清制大体沿明,而损益之。内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皆仍其旧……至军机处,世宗特设,为机要重地。——《清史稿》卷一百十四(2)巩固措施②思想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材料2:一面尊崇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减少汉族的反感。圣祖南巡,每过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一面表章程朱,尊崇理学(儒学),想唤起汉人尊君之心。 ——吕思勉《中国通史》①政治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清朝西北至巴勒喀什池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南至南海诸岛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军入关后,经过100多年努力,逐步建立和稳固了对全国的统治。课后活动1.明朝灭亡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请在□内画“√”。□朝政腐败,宦官擅权□土地兼并严重□朝廷征派苛捐杂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梳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 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王小波、李顺起义军”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黄巾军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红巾军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秦末东汉末年北宋元末明末认识:①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②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明朝统治,危机四伏李自成起义,闯王进京满洲兴起,清兵入关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明朝灭亡吴三桂【本课小结】1.下列口号与明末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尊王攘夷”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D.“均田免赋”D2.清军人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B.增强了统一国家的凝聚力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3.明末连年遭遇灾荒,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起义。由此可见,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灾荒导致生产受到影响B.政治腐败加剧阶级矛盾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D.殖民侵略加剧民族危机B4.从改革内容来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在于(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尝试挽救统治危机C.实现了富国强兵D.努力加强民族交融B5.关于清朝代明的历史过程,四位同学整理出以下内容,符合史实的是( )A. 甲:明朝是被清朝起兵攻打灭亡的B. 乙:吴三桂是明朝最终灭亡的关键人物C. 丙: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并成功入主中原D. 丁:清廷得知明朝灭亡,兴兵入关绞杀农民军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D6.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一条鞭法的推行( )A. 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 使百姓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剥削C. 大大简化了明政府的税收手续D. 解决了政府官员渔利百姓问题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