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美术下册1.《美术欣赏与收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美术下册1.《美术欣赏与收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01《美术欣赏与收藏》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美术欣赏与收藏
学科 美术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版本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本课重点在于学习美术欣赏与收藏的方法,了解和认识美术的文化价值。前者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后者是美术课作为文化课程的一个科目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之一。本课立足于学生对美术欣赏领域初次学习这个实际情况,让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来欣赏美术作品。内容由两个“试一试”环节和三个“观察与思考”环节构成。“试一试”环节的设置重在让学生能在独立欣赏的前提下,试着带问题和要求去观察和思考,去创造美术作品。“观察与思考”环节从一开始的引导启发式的观察与思考到学生能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建议”则是思考与创作二者的结合,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自创性地完成任务。 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富有好奇心,好动,好表现,采用形象生动的现实题材事件进行课堂导入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宜在课堂上多采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好动,容易分散注意力,同时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由于学生首次上这种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尽管专业知识比较薄弱,但是思维活跃,敢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面、多层次的特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学习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理解美术收藏的目的和意义,尝试收藏卡的设计制作。 2.引导学生从角色模拟、画面感受、文献阅读中尝试用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通过收藏卡的设计与制作发现美术收藏的意义。 3.品读经典的美术作品,树立真实的审美态度,从而客观判断美术史中经典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学习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理解美术收藏的目的和意义(他评+师评)。 评价探究学习过程(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学习成果(自评+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理解美术收藏的意义。 学习难点:能够独立尝试用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 开展合作探究。 开展学科实践。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3分钟)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数字博物馆场景,“欢迎同学们来到数字博物馆,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程老师。” 教师活动:播放博物馆视频,请学生描述看到了那些藏品。 教师活动:介绍视频中的藏品,回顾美术门类,并导出课题《美术欣赏与收藏》 通过播放博物馆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美术欣赏与收藏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 1、教师活动:提问“如何鉴赏一件艺术作品?”美术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今天学习最基础的欣赏方法叫四步欣赏法,即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来鉴赏艺术作品。 2、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分别包含哪些内容?将内容归一归类,放到相应的表格中。完成任务一。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任务一。 (1)描述 1、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拾穗者》,请学生尝试描述画面。 2、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描述画面。 (2)分析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思考“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画家画这幅作品是想表达什么?”并再次提出问题“画家是如何通过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引出欣赏法的第二步分析画面。 2、教师活动:出示前景与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前后的差异以及原因。 3、学生活动:图片对比,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我们观察到画面的远处农场麦谷满地的丰收景象与近处三位拾穗者在荒芜的麦田里拾穗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没有试图运用任何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声嘶力竭的宣泄,而是将日常的生活场景、人物简约的造型忠实而自然地表现在了画面上,到处体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画家用写实的手法来刻画农民更能够体现他们所特有的气质。 5、教师活动:写实既是绘画的一种方式也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最大特征。并介绍现实主义流派。 6、教师活动: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画面,思考讨论,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画面的艺术特色完成任务二。 主体背景构图色彩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完成任务二,并分享结果。 教师小结:补充,在构图上,米勒还采用了黄金分割率对画面进行整体安排,画面三个主人公均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使画面和谐均衡,体现了米勒精心巧妙的构图设计。同时画家刻意夸张前景人物和远景形象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此突出主体农妇的高大形象。人物刻画避开面部表情及细节描绘,重视表现身体结构和外形的特点,呈现出雕塑般的体量感,进而揭示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画家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塑造出这样简单而又永恒的形象,这类型的作品成千上万,可为什么这幅风靡了整个世界 解释 1、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会捡拾麦穗?拾穗者只是在捡拾麦穗吗?解释拾穗者的穗,取材于《圣经》里的一个典故。《圣经》里头说,富人们收割完麦子,不准把收割时掉落在麦田里的麦穗带走,要留给更穷苦的人去捡。所以,表面上他们拾取的是麦穗,实际上捡取的却是一种生活的苦难,这种苦难甚至比《圣经》里的神迹还多。它们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它们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里,笼罩在很多很多人的身上,这其中就包括米勒本人。 2、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了解19世纪的法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教师小结,19世纪的法国政权更迭,时局动荡,从而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批判现实主义兴起,他们用艺术诉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从现实出发揭示生活的本质。米勒在《拾穗者》中既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生活,又讴歌劳动人民的伟大,体现出感人的人性,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这便是《拾穗者》能够风靡全世界的原因了吧!因为它不只是表面的捡拾麦穗,它捡拾的是生活的苦难;也是画家在捡拾自己的人生;更是捡拾着穷苦人的价值和尊严。 (4)评价 1、教师活动:教师听到学生思考“对这件作品有什么新认识?这件作品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呢” 2、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这件作品的评价。 3、教师小结:这幅画问世之时引起了广大的关注,许多社会评论家对其作出了许多政治解读,认为这幅画是在揭露当时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甚至有胆小的资产阶级评论家评论说“从这三个突出在天空下的拾穗者背后看到的是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我们在和平年代没有必要过多讨论这幅画的政治意义,在我看来这幅画更有价值的是其中包含的是人类对自然恩赐的食物的爱惜、以及人类对土地谦卑和朴素的情感。 通过提问 “如何鉴赏一件艺术作品” 引出四步欣赏法,旨在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方法的求知欲,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为后续深入鉴赏《拾穗者》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内容并归类,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使其初步构建美术欣赏方法的知识框架。 展示《拾穗者》让学生描述画面,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直观信息,为后续深入分析做准备。 引导学生思考感受与画家意图,通过图片对比分析画面,介绍写实手法与现实主义流派,让学生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深入探究作品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理解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借助提问和典故解释,播放视频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深层内涵,体会画家创作意图,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能力,明白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新认识、价值与意义,分享评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提升艺术鉴赏素养。
三、美术收藏 (10分钟) 1、教师活动:回顾四步欣赏法。(人)很开心今天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这件艺术作品。同学们学会了四步欣赏法了吗?介绍收藏形式分为博物馆收藏、美术馆收藏、画廊收藏和私人收藏等。 2、学生活动:学生探讨“博物馆收藏、美术馆收藏和私人收藏的目的和意义在哪 ” 3、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收藏艺术品如此有价值与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引出为自己喜欢的美术收藏品设计一张收藏卡。 4、教师活动:介绍来教师自己设计的《拾穗者》收藏卡,分析美术作品收藏卡包含的相关信息。介绍收藏卡的制作也是多样的,作品可采用剪贴形式,也可以自己动手画小图稿。 回顾四步欣赏法巩固知识,介绍收藏形式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为探讨收藏目的打基础。 引导学生探讨收藏目的,培养思考探究能力,加深对艺术收藏价值的理解。 通过提问引出设计收藏卡任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强化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连接。 展示范例,让学生明确收藏卡内容,介绍制作方式,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
四、作业布置 (3分钟) 1、教师活动:欣赏数字博物馆内的藏品,选择一件喜欢的作品为它设计一张收藏卡以及根据四步欣赏法对该件作品进行鉴赏。要求作品形式不限,字数300-500。 2、学生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于数字博物馆选藏品设计收藏卡并鉴赏,将课堂所学四步欣赏法应用于实际艺术作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深对美术鉴赏方法的掌握。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赋予其自主探索空间,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
五、课后拓展 (2分钟) 教师活动:收藏艺术品的意义重大,你是不是在想如何能欣赏到这些丰富的藏品呢?科技的发展,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在数字博物馆中自由欣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分享部分数字博物馆信息 以提问 “如何欣赏丰富藏品” 引发学生好奇,顺势介绍数字博物馆,激发学生对线上艺术资源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了解艺术的积极性。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