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追求智慧的学问》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课时安排 1课时 类型 新授课课标要求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理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分析 本课为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开篇,是引导学生初识哲学的关键内容。教材以“追求智慧”为核心,从哲学起源、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三个维度展开。首先,通过中西方哲学家的经典论述,揭示哲学源于人类对宇宙和人生的追问,强调哲学智慧源于实践。其次,辨析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内在关联,阐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非零散的生活感悟。最后,通过对比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功能,揭示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指导作用,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实践价值。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哲学的初步认知,理解哲学思维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但对哲学存在“抽象难懂”“脱离实际”的误解。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如选科决策、脱贫攻坚)和历史情境(如百家争鸣),破除误解,帮助学生建立哲学与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对中外哲学家思想碎片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性认知,易将哲学等同于“名人名言集锦”或“心灵鸡汤”。对“世界观”“方法论”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化表达层面,难以区分哲学与常识的界限。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分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科学精神: 能区分哲学与具体科学,批判“哲学无用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公共参与: 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现象,提出应对策略,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教学重点 哲学的起源、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 讲授法教学工具 多媒体大屏教 学 流 程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哲学的起源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结束新课 【整体感知】 展示本书逻辑框架,引导学生将课题与马哲的各个部分一一对应 【新课导入】 提问互动: 教师提问:“提到‘哲学’,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关键词(如“深奥”“智慧”“思考”‘难懂’)。 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班级同学名字中带“哲”字的照片,采访学生:“父母为你起名‘哲’字,有何寓意?” 教师总结:“哲学与‘智慧’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共同探索‘追求智慧的学问’。” 介绍本框题逻辑结构,分别是: 1.1.1 哲学的起源 1.1.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1.3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古希腊语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名言引用: 马克思:“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教师提问:“哲学=智慧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而非等于智慧。” 2.哲学的产生 感悟: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师展示课件中“脱贫攻坚胜利”→体现群众史观 “选科决策”→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积累”→体现量变引起质变 “揠苗助长”→体现尊重规律 学生感受: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哲学智慧。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这些哲学智慧是怎么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揠苗助长的案例总结: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再次提问: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能自发地产生哲学吗? 教师展示柏拉图“惊讶”观点和亚里士多德“追问”观点 学生感受:(2)哲学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探究活动】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天下纷争,是一个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使得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和空前的繁荣,开放出了后世许多朝代都难以企及的哲学和思想硕果。 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说明哲学思想与时代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百家争鸣”案例分析。 (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由于铁器、农具的使用和推广,经济上生产力 不断提高;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阶级矛盾尖锐,要求政治改革。各个阶级或阶层都要起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因而都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哲学思想纷呈,百家争鸣。) 总结: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百家争鸣中所有的哲学思想都能称作是真正的哲学? 学生讨论:“真正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据此总结:哲学有正确错误、科学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情境探究】 展示奶奶和孙女关于烧香拜佛的对话。 孙女:奶奶,您为什么要烧香磕头拜佛? 奶奶:佛祖能保佑我们啊。 孙女:佛祖怎么能保佑人呢? 奶奶:因为人是佛祖创造的,万物都是佛祖创造的。 孙女:啊?奶奶,您错了吧?根据我学的知识可知,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佛祖。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奶奶:嘘,不许胡说……赶紧给佛祖磕头! 教师提问:两人的对话共同表达了对世界的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对世界是怎样产生的看法和观点 教师总结: 1.哲学与世界观 (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特点: ①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哲学) ②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③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注意: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而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或者某一特定方面的具体看法。 【练习】下面哪些观点是世界观 1.今天的天气真好。 2.正确佩戴口罩会降低新冠感染率。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世界是不可以被感知的 5.上帝创造了一切 6.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7.太阳东升西落 8.我的政治老师最好看。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请学生分组谈论,总结以下表格。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情境探究】 如上:奶奶和孙女关于烧香拜佛的情境 教师进一步提问:老太太为什么要烧香拜佛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言:奶奶相信神创造世界,所以就会烧香拜佛。 孙女认为人是进化来的,所以不会这样做。 总结: (1)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键词:怎样做、启示、行动、办事情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提问互动:“大学专业知多少”,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想考的专业是什么? 学生回答:数学、设计、会计、计算机。。。。 进一步提问:那这些专业属于哪一类科学呢? 1、具体知识 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 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名人名言】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是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恩格斯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是一个只会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是一个只提供人们玩乐的艺人。” ——泰勒 思考:三句话体现了具体科学和哲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注意:注意: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凌驾于科学之上,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指导”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促进”作用。 ②指导不是具体方法的指导 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课堂总结】 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全面把握哲学的内涵: 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2.从哲学的产生看: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5.从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先让学生形成对课本的整体认识。 以生活化的例子、身边的同学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参与感。 通过引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心理 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 以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历史故事出发,体会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学生更有参与感 通过奶奶和孙女的对话,让学生感受两种观点的碰撞,引发思考: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一些小练习巩固学生对于世界观概念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于重点概念的印象。 引用名人名言,感受名言中的智慧。锻炼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为做选择题打下基础 最后整理总结,从多个维度把握哲学习题巩固 1.进化论不仅是伟大的科学成就,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它第一次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神创论、唯心主义哲学,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材料说明了: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 ②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④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会成为哲学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知道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这是科学,但由此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哲学智慧;知道月有阴晴圆缺,这是生活常识,而由此思考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并懂得全面看问题,这是哲学智慧。由此可见( ) A.①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B.②哲学依托于具体的知识但又不同于具体知识 C.③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D.④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哲学在自己专业选择或未来职业规划中的作用和意义。”板书设计 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产生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教学反思 1、本课程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还需要再斟酌,第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可以在此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缩短时间,后半部分三对关系的时间增加,将重点知识再细化讲解。 2、学生可能因哲学抽象性产生畏难情绪。可以增加生活化案例占比,如用“游戏通关”类比哲学思维训练。 3、教学技术融合:下次课可尝试用“哲学辩论赛”形式深化对哲学派别的理解,利用“问卷星”实时收集学生观点,增强互动性。(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