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乐至中学高2027届第二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略有删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对悲剧的概念和特点做了具体的阐释。B.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完全投入角色,就是为了演出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真实性。C. 西方观众看戏剧都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D. 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远不如西方的戏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关系。B. 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因此老练的观众会对那些最有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C. 《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D. 为了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表现剧情,便于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中国舞台一般不设布景。3. 结合材料,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B. 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C.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D.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 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莱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莱希特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他做法的理解。(6分)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欠条高晋旭王大林干上工程后,收了许多张欠条。他以前是白梅岭村子旁机械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厂子效益不好,买断工龄后,凭着技术和人脉在外面找了这个营生,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最近,常一个人出去喝酒。这天,他喝得有点高,大半夜才着家。一开家门,就看到老爷子拄着拐杖在客厅的沙发上,孤单的背影像只被遗弃在另一个世界的小鸟。爸,您不用等我。王大林晕乎乎地说。半晌,老爷子才清清嗓儿,开了腔,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话,人老了,觉也跟着作怪。你说困吧,一挨到枕头就醒。你说觉少吧,一坐到沙发上又犯迷瞪。说完,用拐杖指指沙发,示意王大林也坐。王大林酒还没醒,脚不听使唤,三摇两晃地坐在离老父最近的转角沙发上。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可手不听使唤,虎背熊腰的差点连自己也摔到地上去。他听见老爷子说,你实惠儿坐那儿。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好不容易点着一根烟,云吞雾绕起来,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隔着烟雾袅袅,他看见老爷子拿出一只精美的老式木匣,递到他手上。王大林醉眼朦胧说,这匣子真漂亮,这样精致,犄角上还飘着彩云呢。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王大林想拉开匣盖,手却不听差使。他把一只手举到眼前,一个个提溜起来数落,大拇哥、二拇弟、中不老、小淘气、捏捏崽,点着一个又窝回去,然后对着拳头一吹,仿佛手指头又灵活了。“嗐——”王大林拉开了厚实的匣盖。里面布满花花绿绿的粮票、布票、老式人民币、纪念币,王大林拿起一张老式的贰角纸币说,爸,这真是咱家的老古董,一看见这些,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你骑车带我去县里买东西,我坐在大梁上,从家属楼的大坡“叮铃铃”飞驰而过。王大林往下翻,底下还有作废的糖票、洗澡票,最底下还有一张斑驳的字条,写着:今欠到白梅岭王家一头猪崽。后面还有落款和红手印。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王大林问,那有的人有钱了为啥不还咱呢?这也是他遇到的问题。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故事太过久远,不知何时王大林已经睡着了。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写王大林因为厂子效益不好,出来干工程,收了许多张欠条,既照应了标题,又引出了下文因欠条引发的醉酒事件。B.面对左拖右耗,不肯还欠钱的朋友,王大林很气恼又不想朋友情分破裂,说明王大林此时的内心充满矛盾。C.喝高了回家的王大林,做了一个关于老父亲的梦,翌日从梦境中醒来后就决定撕毁欠条。D.小说结尾王大林对欠条的处理方式以及恭敬地给老父亲上香、磕头,代表他对于老父亲行为的肯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第一段用“逮住蛤蟆攥出尿”“左拖右耗”等语言,使小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B.全文使用了不少的叠音词,比如“晕乎乎”“烟雾袅袅”“花花绿绿”,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得小说形象更鲜明。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D.全文以“欠条”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收欠条开始到放欠条结束,尽管情节紧凑有序,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8.小说中的王大林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小说为什么用大半篇幅描写一个梦境?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曰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10. 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B.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C.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D.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含义不相同。B.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中的“是”含义不同。C.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D. “介甫偶未之察耳”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对方对自己的指责——无所事事,因循守旧。B. 司马光认为,法度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 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 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4分)(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分)14. “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①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②里奏览裳③,准拟岳阳楼上。【注】①公元 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张孝祥当时正在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写了这首词。②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上片写船行湖上以及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写风起时的风光,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B. “波神”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词人停舟峰下的原因:波神多情,天公作美。C. 下片四句主要是描写停船后词人的心理活动。“水晶宫里奏霓裳”是指词人听到阵阵波涛声后,产生了龙宫歌舞的奇特想象。D.全词意境幽雅,写词人离开长沙途中被风雨所阻的情景,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足见词人才思之敏。16.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是“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请结合本词谈谈“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湖面静谧、开阔特点的两句是:“ , ”。(3)“舟”自古以来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舟”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装饰手法。中国古代造园家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____于有限空间之中,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还常将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墙组成____的花窗带,应过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观者游走其间,每换一窗,___会看到新景。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透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____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借景造境。通过借景,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天地万物还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景观 逶迤绵延 就 并且 B. 景观 逶迤绵延 才 因而C. 景致 连绵不绝 才 因而 D. 景致 连绵不绝 就 并且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造园家通过巧妙地用窗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B. 造园家使园林内外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巧妙地用窗借景。C. 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D. 园林内外不同风景,通过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是依靠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因此,植物从发芽到生长发育,直至死亡前,__ __①_____ 。根据计算,一株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一共要吸收200千克左右的水。可是,由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潮湿些,有的地方干旱些, 就使得___ _②_____。长在干旱地方植物的根,为了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必须长得很深很深;在土壤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__ __③_____。如柳树,在靠水的地方,它的根部都生长较浅,如把柳树移栽在干旱的环境中,它的根将会改变它原有的形状, 变成较深的根系。一般来说,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干旱的地方扎根深,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扎根浅。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波浪线处的“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到了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C.有腊肉了,今天可以美美地吃它顿!D.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作文(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常说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犹如魏征之于唐太宗;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比如六国、秦朝灭亡之于后世;也有人觉得自己才是照亮自身的一面镜子,比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或以己为镜对个人的修身立业乃至社会进步发展都有非凡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乐至中学2027届第二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C2. B3.C4.①总分结构。围绕西剧与中戏迥然有别的观点,从理论差异开始,论到表演分疆,再论到欣赏异趣,层层深入展开论证。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引证、举例论证。5. ①是为改革西方的戏剧表演的需要,学习借鉴了中国戏曲。②西方戏剧舞台强调客观真实,但受舞台的限制。③中国戏曲舞台能够运用程式和手法来表现无限时空。6.C.“决定撕毁欠条”错。原文是“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并没有撕毁欠条。7.D.“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错。中间写王大林梦中听父亲讲欠条的故事,结尾交代父亲早就去世,情节离奇,吸引读者。8.①重情重义:对于欠债人光打欠条,左拖右耗的行为,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又碍于情分,心理十分矛盾。②孝亲爱老:喝醉酒后的王大林恍惚间看见老父亲,就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抹擦抹擦;王大林听老父亲训斥,只是觉得亲切,还嘿嘿嘿地赔笑。③传承优良家风:酒醒后的王大林怀抱木匣,沉思良久,把欠条放进木匣,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9.①拓展情节内容:梦境内容是因为欠债人不还欠款,气恼的王大林醉酒回家,看见老父亲坐在沙发上和父亲就这个问题进行的沟通交流,和现实人生中王大林陷入矛盾纠结中的情形照应。②丰富人物形象:塑造了父亲重情重义,体谅他人,与人方便的宽厚形象;也暗示了王大林性格特点的由来,与家教家风熏染有关。③有利于深化主题:赞美和讴歌王大林身上的美好人性人情;呼吁和号召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友爱社会氛围。④更富有表达趣味: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叙事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兴趣。C11. C12. A13. (1)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只把这些作为要务吗?(2)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14. ①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②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A16. ①意境壮阔,气象宏大:“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以“一船”“十里”的夸张笔法,勾连秋色与湖光,展现天地交融的浩渺景象:“水晶宫里奏霓裳”将涛声幻化为龙宫仙乐,虚实相生,拓展了词境的空间感与奇幻色彩,尽显豪放词风的恢弘格局。②情感豁达,胸怀高远:虽因风受阻,却以“今宵露宿何妨”的洒脱面对困境;结尾“准拟岳阳楼上”,将个人逆境升华为心系天下的襟怀,彰显超脱现实、志存高远的豪情。③语言雄健,想象奇特:“波神留我看斜阳”以拟人手法写风阻为水神多情挽留,化被动为诗意:“水晶宫”句借神话意象赋予自然声响以瑰丽乐舞的联想,语言奇特灵动,在虚实转换中凸显豪放词风的浪漫特质。17.(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3)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18. DA20. 示例一:借景,不但使园林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示例二:通过借景,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21、A22. ①都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②植物的根系发达程度有了差别 ③根就不必扎得很深23.略参考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逄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很多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宋神宗问孙固,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清楚规划处理事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