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固始县一高二高二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摘编自李云雷《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代作家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符合当下审美要求和时代要求的优质精神食粮?面对这些问题,当代作家要认识到其所肩负的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女走好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才能坚定对创作的自信、对作品的自信、对文化的自信。新时代的文学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文学,创新是对传承的进化,传承需要与创新相结合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需要找寻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并利用当下新的传播手法与策略,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还要求当代作家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例如,许多文学报刊创办了专业性的文学订阅号,众多作家、文艺工作者推出了个人自媒体账号,与读者交流、推荐新作,形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流,使文学工作者与受众、文学作品与市场形成了互动的共生体。当代作家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在坚守文学本质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摘编自胡蓉《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命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代作家将新命题融入文学创作中,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B.我国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形式可能不同,但能让人看到有关脱贫攻坚的人物故事,让人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C.面对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追求,如何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是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应努力回应的问题。D.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在创作时,能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更能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命史、情感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新时代文学作品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因为作家没能深刻把握时代主题。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了新时代文学展开论述,但两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C.新时代文学创作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树立自信,实现文化传承。D.近年来,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同台竞技,在文坛上绽放出独特光彩。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的一项是( )(3 分)A.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后人类时代》描写了人在未来技术的迷宫中的挣扎,表现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都发生着的奇诡而深刻的异化,给读者展现未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人类生活,令人震撼。B.铁凝的《哦,香雪》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她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主题和精神的诠释。C.某美食博主用短视频作品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丰富的中华乡村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典型。D.中国网络文学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如小说《庆余年》讲述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范闲,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和锤炼的故事,既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又从中体现出当代社会价值理念。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4 分)新时代文学要求 传承 创新文学主题 紧扣时代,反映民族复兴 探索新主题,拓宽文学空间文学手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历史与现实 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 利用新传播手法与策略,结合新时代文化需求文学与人民 书写时代主题带来的社会变革与中国精神 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文学与时代 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时代步伐 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与世界 展现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同台竞技 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A.在文学手法方面,新时代文学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注重探索打磨更独到的切入方式和艺术性的呈现。B.该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人民的紧密联系。C.图表显示,新时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要求是相互独立的,传承主要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而创新则主要关注文学与世界的交流。D.图表表明,新时代文学要求当代作家在书写时代主题时,不仅要反映社会变革和中国精神,还要展示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与世界优秀文学进行交流。5.假如你受邀参加“新时代文学高峰论坛”,需在论坛讨论环节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文本一: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一双草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卖得好的时候,可以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原样而回。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象他自己在走,好象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象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一直跑到听不见马蹄声的时候,他才稍微息了一息脚。但是等他息了一忽之后,他饿得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无所不在,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世俗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风声愈张愈大,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一面嚼麻屑,一面走长路,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鹓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有一次从南海飞到北海,它是想着北海的冰天雪地何等清洁的。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着两个鹅蛋大的眼睛,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1923 年 6 月 22 日(有删改)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庄周打草鞋时的哲思认真而巧妙,从中可以看到庄周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渗透着庄子在当时环境下的洒脱、旷达的心境。B.庄周在河水边照自己面孔时的一段独白,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落魄潦倒自嘲自怜、自伤自责,独白背后有着无尽的辛酸、无奈。C.惠施知道自己宰相之位无恙时说“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惠施惭愧后悔之情。D.结尾对“人的滋味”的感慨,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失望痛苦,也暗含着对自己困窘孤独人生处境的感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B.小说善用对比。庄子热情真诚,监河督冷漠虚伪;庄子有炽热灵魂,髑髅干枯空洞;庄子为形而上的友谊,惠子为形而下的权势。C.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是一出能触动人的灵魂的悲剧。D.文中多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话语以及相关寓言故事,给人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味和文章的厚重感。8.小说中多次出现“髑髅”这个物件,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9.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进行探讨。(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①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群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分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贻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言:“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情闲暇。奕辈不能夺,竞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盖如此。(节选自元好问②《内翰王公③墓表》)材料二: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诸宰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酒数行,裕之倡曰:“作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余曰:“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辞。久之,且曰:“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知其事无可奈何,则曰:“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诸公避其名,但书某名在诸公后。”于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正宜,某复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谓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既有京叔属草,已足崔立之请,何取更为之云云。(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注】①崔立:金末大将,金哀宗天兴元年被任命为京城西面元帅,后发动兵变,拜为左丞相,自称尚书令、郑王。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王若虚,字从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学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对王若虚的尊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学士代王 A 言 B 功德 C 碑 D 谓之代王言可乎 E 且丞相既以 F 城降 G 则朝官皆出 H 丞相之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分,文中指意料,料想,与《苏武传》中“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B.贻,文中指遗留,与韩愈《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C.夺,文中指使之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D.趣,文中指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京城西面元帅崔立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劫杀宰相,献出京城向敌人投降,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为崔立树立功德碑。B.材料一中,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与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C.材料一中,写功德碑文一事并没有牵涉元好问;而材料二中,元好问先是要求刘祁写成碑文,而后更是亲自撰写碑文。D.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4 分)(2)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4 分)14.请结合材料,推断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图。(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 书陆 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读 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6.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6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淤泥而不染是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这样的意思在《屈原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用“网开一面”的典故来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3)“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在古诗词中,常被加以人的意志和理想,塑造出高雅、脱俗、独立的气质。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说文要唤起读者理智,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诗,则要唤起读者情感,使他发生“同情”。一般说来,论说文很少有“诗意”。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者常常引诗。首先,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 ① ,才能完善自身,涵养德性。其次,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使所说之理有隙可乘,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 ② 。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 ③ ,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做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例如,( ),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19.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在证明某个观点时,人们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使论证思路更严密。请依据材料,为分论点 2 和分论点 3 各写一句虚拟论敌,每句不超过 20 字。(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想要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如托尔斯泰,则非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基因,是瓜还是豆,然后再说培育之事。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自己是瓜还是豆,或因环境所迫,瓜秧爬上豆架,满拧着长;有的人知道是瓜是豆,春风得意人 ① ,却耐不过夏天的煎熬,等不到秋天的丰收。只有那些像达尔文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一个大瓜的人, ②几十年,才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零食和甜点并非饮食禁忌,关键就是控量、控频次”。有人认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控量、控频次”。有人则认为,青春就是要酣畅淋漓。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4-2025 学年固始县一高二高二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D 2.A 3.D 4.C5.①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锤炼打磨文学手法,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②平衡好传承与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在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③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共生互动,以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6.B 7.B8.①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髑髅的出现,是小说故事的转折,引导着后文情节的发展,从髑髅出现,到庄子去找惠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髑髅叙事。③深化主题,髑髅象征死亡,作者借庄子对待髑髅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小说借“髑髅”这一物象,及庄子反复说的“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9.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10.BEG 11.C 12.A13.(1)(翟奕等)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2)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14.示例一:还原真相,揭露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示例二: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参考译文:材料一:天兴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离京东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持杀害了宰相,到蒙古军行营投降。一帮小人奉承谄媚,请求为崔立树立功德碑,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撰写碑文。血流成河之时,翟奕等人仗势作威,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王若虚估计自己必死无疑,就私下对元好问说:“现在召我撰写碑文,我不听从就会被杀,但写了就丧失名誉、节操,给后人留下笑柄,不如死了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把道理向他们讲明。”于是王若虚就对翟奕等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当针对什么事来行文?”翟奕等人发怒说:“丞相献京城投降,让一百多万城中人得以存活,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而让后世可相信的吗?”对答之间,王若虚话语和情态始终从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最终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胁迫太学生撰写了碑文。王若虚认为合理的该做的事,就坚持而不肯依从别人改变,大概就是这样。(节选自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材料二:拖延了好几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无法推辞,就粗略地写了个草稿,交给了元好问。过了一两天,尚书省的一个差役来召我说:“各位宰执召见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书省。酒过数巡,元好问首先对我说道:“撰写郑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说:“诸公都在,那还是由诸公写吧。”王若虚对我说:“这件事郑王已经知道京城父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撰写,你如果坚持拒绝,让郑王知道诸生不愿意撰写,就是不赞成他献城投降,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况且你母亲健在,现在一旦触犯他的锋芒,灾祸将牵连亲族,你要仔细考虑清楚。”我只好以非职责所在来推辞。过了好久,我姑且说道:“我已经写好了草稿,可不合诸公心意,还是请诸公改令他人来写吧。”诸公不答应,越发催逼。我知道这件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说:“我向来不熟悉馆阁体,今晚诸公共同商议撰写,如果诸公要避开这声名(隐去名姓),只要将我署名在诸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元好问取纸下笔叙写郑王之事。王若虚又说:“这篇碑文姑且让元好问撰写,就当作你写的又何妨?况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录就行了。”我说:“由元好问来撰写正合适,我还说什么呢?”碑文写成后,元好问拿来给王若虚和我看。麻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虚又改定了几个字。铭词则是由王若虚、元好问、麻信之共同完成的,并保留了我旧作中的几个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问的手笔。这时候已是夜里接近四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抄好后)在烛火上把原稿烧成灰烬。(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材料三:再考证《金史·王若虚传》中所言“元好问对刘祁所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亲自撰写碑文”,也是被刘祁《归潜志》中的说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驳斥,我以为当时立碑撰文,不过是畏惧崔立之祸罢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多么精妙,既然刘祁起草好了,已经足以满足崔立之请,何必再去修改呢?(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15.C16.①陆诗:诗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为解是非得失迷茫,所以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1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18.①手不释卷 ②恰如其分 ③条分缕析19.C20.虚拟论敌 2:诗情都能使人感动接受说理者的观点吗?虚拟论敌 3:诗句都能生动鲜明地证明事理吗?21.①意气风发 ②苦心孤诣2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兴趣比喻成一粒种子,将成就人生比喻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兴趣在成就人生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3.立意:1.要自律自控,抵制外界诱惑。2.要大胆尝试,享受青春。3.酣畅淋漓的青春须有自律自控护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