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积累(16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箴言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根深蒂固的支撑,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hún)。
岁月长河激荡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正因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闻一多 甲 (慷慨淋漓/慷慨大方)斥特务,气冲斗牛震华天;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戈璧,(jū gōng jìn cuì)扬国威;边防官兵热血青春铸界碑,军中英豪写忠诚……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 乙 (凝视/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闪耀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延不绝。从历史到现实,这份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精(hún)    jū gōng jìn cuì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箴言(jiān)气冲斗牛(dǒu)
B.箴言(zhēn)气冲斗牛(dǒu)
C.箴言(jiān)气冲斗牛(dòu)
D.箴言(zhēn)气冲斗牛(dòu)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4.(2025七下·义乌月考)虽是暮春时节,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却不甘落后,翩翩起舞:“(1)   ,   。”虽是晚年隐居,王维却在《竹里馆》一诗中与自然对话,与明月相伴:“(2)   ,   。”青春正好,木兰代父从军,万里迢迢,奔赴战场:“(3)   ,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4)   ,   ”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青春无价,我们怎么能不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孙权向吕蒙指出读书的方法和目标的句子是(5)“   ,   。”
二、名著阅读(9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结合你对名著《骆驼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
5.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6.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你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还是他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
7.学校组织微电影展映,下面是参展电影《骆驼祥子》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画面,蕴含了导演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理解。请结合画面内容和小说情节,谈谈导演的设计意图。
电影开始:远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慢慢前行;近处,一株狗尾巴草随风摇摆不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⑨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⑩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世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8.阅读本文,完成下列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策略 内容 思考
梳理脉络 包粽子→吃粽子→    我与粽子的故事
语言品析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2)依据上下文,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关注对比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分析其作用。    
9.初一年级准备举行以“走进端午”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我们准备将作家琦君笔下的端午节美食“灰汤粽”写进手抄报,请你根据文章第④段内容,仿照示例介绍“灰汤粽”。
示例:清明馃,是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它用一种叫艾的植物的嫩叶和糯米粉制成,据说又去湿散寒之功效。清明馃颜色青翠色,馅多用芝麻红糖,咬一口又糯又香。在浙江诸暨等地有“担清明馃”的风俗。
10.作家琦君的回忆性散文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你分析“粽子里的乡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①。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①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11.这首诗描写的时令是   时节,描写了野草茁长、燕子不归、   的景象。
1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5七下·义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选自《木兰诗》)
【乙】
孝烈将军,隋炀帝时人,姓魏氏,名木兰,亳之谯①人也。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②,弟妹皆幼。慨然代行。服甲胄③,鞬橐④操戈,跃马而往。阅⑤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咸⑥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之见也。遂以事闻于朝,及赴阙,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⑦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释】①亳(bó)之谯(qiáo):州县地名。②耄羸(mào léi):年老体弱。③甲胄(zhòu):铠甲和头盔。④韃橐(jiàn tuó):盛箭的器具。⑤阅:经过。⑥咸:都。⑦媲(pì):匹配。
13.理解文言词语时,小文想运用知识迁移法。他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帮助他完成。
选句 课内外知识 解释
旦辞爷娘去 课外成语:(1)    旦:早晨
愿驰千里足 课外成语:纵横驰骋 (2)驰:   
盖未之见也 课内知识:盖以诱敌 (3)盖:   
闻于朝 课内知识:闻之于宋君 (4)闻:   
14.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 B.臣无媲君之礼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5.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帝 惊 悯 追 赠 将 军 谥 孝 烈。
16.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17.【甲】【乙】两文塑造的“木兰”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五、写作(40分)
18.(2025七下·义乌月考)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或喜或悲,或感动,或愧怍,或难堪……
请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记录生活中刻骨铭心的时刻。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 500 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写作助手 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灯亮起”“破茧成蝶”…… ⑶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魂;鞠躬尽瘁
2.B
3.慷慨淋漓;仰望
【知识点】字音变调;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字形,重点侧重于易错形近字。平时应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字义记忆,如:歉疚的疚是愧疚的疚,歉疚本意是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过意不去,含内疚的意思,所以是歉疚不是歉纠,同样的方法还有,箫笛,不是萧笛,箫是乐器,和竹子有关,所以是竹字头。
(2)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1.【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精(hún)”:结合语境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hún)”,此处表达的是精神魂魄之意,“魂” 字有魂魄、精神的含义,所以应写作 “魂”。“魂” 字为左右结构,左边 “云” 表音,右边 “鬼” 表意,形象地体现出与精神、灵魂相关的概念,符合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精神” 这一语境 。“jū gōng jìn cuì”:根据语境描述邓稼先为国家事业奉献的精神,可知此处应填 “鞠躬尽瘁”。“鞠躬” 表示弯腰行礼,引申为恭敬、谨慎;“尽瘁” 意为竭尽心力。该词常用于形容人在工作或事业中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的状态,与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为扬国威竭尽所能的事迹相契合 。
故答案为:魂、鞠躬尽瘁。
2.【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箴言”:“箴” 字读音为 “zhēn”,“箴言” 指规谏告诫的话,在古代文献及现代书面语中均保持此读音,如 “古代箴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jiān” 音与 “箴” 字的实际读音不符,所以 A、C 选项错误 。“气冲斗牛”:“斗” 在此处读音为 “dǒu”,“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其中 “斗牛” 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代指天空。读 “dòu” 时,“斗” 通常表示争斗、斗争等含义,不符合该词语境,所以 D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 B 。
故答案为:B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甲处:“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充满正气和激情;“慷慨大方” 侧重于指不吝啬、豪爽地拿出财物帮助他人或进行消费。此处描述闻一多斥责特务的情景,重点在于突出他面对特务时义愤填膺、言辞激昂、充满正气的状态,用 “慷慨淋漓” 更能生动展现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激昂情感和英雄气概,所以甲处应选 “慷慨淋漓” 。乙处:“凝视” 强调聚精会神地看某一具体事物;“仰望” 既表示抬头向上看,又可引申为对崇高事物、精神的敬仰和向往。“历史的天空” 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崇高意义的抽象概念,用 “仰望” 更能体现出对历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所以乙处应选 “仰望” 。
故答案为:慷慨淋漓、仰望。
4.【答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1)榆荚; (3) 赴、戎 。故答案为:(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答案】5.D
6.示例一:我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祥子自己其实也很狭隘,有着小市民的封闭思维。例如从军营逃出来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小福子死后,祥子自甘堕落,甚至不惜出卖他人,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示例二:我认为是祥子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大兵抢走祥子的车,刘四爷害怕祥子会继承自己的财产而赶走祥子,虎妞骗婚和小福子的死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祥子正是被他周围的人驱到了野兽里去的。
7.示例:祥子虽然十分努力,却不免遭遇打击: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大兵抢走……导演设计的这个画面预示着祥子就像一株脆弱的小草,在命运面前只能随风摇摆,承受风浪的打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应认真阅读名著,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并对关键的人物和情节做好笔记。可以采用人+事的方法概括,即人物+与此相关的事例。其次在平时阅读中应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理清情节的线索,做到前后贯通,立足文本。
(2)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首先,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其次,平时阅读中应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外貌、官职、性格、说话的语气等信息,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物信息,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人物的性格。最后,读书时做好批注,在重要的字词句傍边标注上人物的性格特点,每到一个章节结束,可以做一个汇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5.【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②虎妞假装怀孕:虎妞对祥子心生爱慕,为了能让祥子娶她,精心设计了假装怀孕的计策。这一情节是后续故事发展的重要导火索,直接引发了虎妞与父亲的矛盾,也为她和祥子的结合埋下伏笔,所以排在首位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虎妞想和祥子结婚的想法遭到父亲刘四爷的强烈反对,父女俩为此爆发激烈冲突。刘四爷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虎妞也毫不示弱,最终与父亲彻底决裂,被赶出家门。这一事件是虎妞命运的转折点,也使得她和祥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因此排在第二位。③虎妞 “下嫁” 祥子:与父亲决裂后的虎妞,毅然选择嫁给祥子。这一情节承接上文,是虎妞在与家庭抗争后的行动,同时也开启了她和祥子婚后的生活篇章,所以排在第三位 。①虎妞掏钱买车:婚后,为了满足祥子买车的愿望,虎妞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是虎妞和祥子婚后的重要事件,发生在他们结婚之后,故排在最后。综上,按照情节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D
6.【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认为是 “他自己的过错”:从祥子自身性格和行为来看,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从军营逃出来时,顺手牵走几匹骆驼,这种行为虽然是在特殊情境下发生,但也反映出他在道德观念上的模糊,为了利益做出不当之举。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从此自甘堕落,甚至为了钱财不惜出卖他人,这种自我放弃和道德沦丧的行为,体现出他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坚韧和自我救赎的能力。他过于依赖物质目标(买车),当目标无法实现时,精神世界便迅速崩塌,没有其他信念支撑他继续积极生活,这是他自身性格和价值观导致的悲剧 。认为是周围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从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角度分析,祥子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大兵抢走他辛苦攒钱买的车,让他的梦想第一次破灭;孙侦探的敲诈勒索,又使他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这些来自社会黑暗势力的打击,让他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贫困。刘四爷作为车厂老板,自私冷酷,剥削车夫,为了防止祥子继承财产而将他赶走,进一步切断了祥子的生活依靠。虎妞骗婚,她的控制欲和好吃懒做的性格,给祥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小福子的死更是压垮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周围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一步步将祥子推向堕落的深渊,使他在绝望中逐渐丧失人性,沦为 “走兽” 。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祥子自己其实也很狭隘,有着小市民的封闭思维。例如从军营逃出来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小福子死后,祥子自甘堕落,甚至不惜出卖他人,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示例二:我认为是祥子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大兵抢走祥子的车,刘四爷害怕祥子会继承自己的财产而赶走祥子,虎妞骗婚和小福子的死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祥子正是被他周围的人驱到了野兽里去的。
7.【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画面内容和小说情节言之有理即可。远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慢慢前行:在小说中,祥子被大兵掳走后,趁乱逃脱并牵走三匹骆驼,由此获得 “骆驼祥子” 的绰号。骆驼具有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象征着祥子起初的坚韧和顽强。他在遭遇被抢车的重大挫折后,依然能够带着骆驼逃脱,展现出不服输、努力求生的精神。然而,拉着骆驼缓慢前行的画面,也暗示着祥子未来道路的艰难和不确定性,他虽然逃脱了眼前的困境,但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不知该何去何从 。近处一株狗尾巴草随风摇摆不定:狗尾巴草生命力看似顽强,但实际非常脆弱,在风中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主掌控方向。这一画面巧妙地隐喻了祥子的命运。在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祥子就如同这株狗尾巴草,尽管他努力挣扎、辛勤劳作,却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无论是军阀的掠夺、车厂老板的剥削,还是生活中的各种磨难,都像狂风一样随意摆弄着他的命运。他的努力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摆布,最终走向堕落,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以及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 。
故答案为:祥子虽然十分努力,却不免遭遇打击: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大兵抢走……导演设计的这个画面预示着祥子就像一株脆弱的小草,在命运面前只能随风摇摆,承受风浪的打击。
【答案】8.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都可);“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母亲的话改变了“我”对乞丐的看法。;例一:文中将一身新衣的我与悲苦的讨粽子的小女孩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的幸福,表达了我对小女孩的同情。例二:文中将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热闹的端午旧时光与现在身处异乡客地、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对母亲和过去时光的怀恋。
9.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先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
10.(1)对家乡多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2)对善良勤劳的母亲的怀念;(3)对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惆怅;(4)还有对苦命的乞讨小女孩的同情,有对人生的思考。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关键在于把握文本中与 “粽子” 相关的事件发展脉络。从第③段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 和第⑤段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 可知,在包粽子、吃粽子之后,核心情节是向乞丐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这一情节既延续了端午节与粽子相关的传统习俗,又通过母亲与 “我” 和乞丐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悲悯 。“敲” 字本为具象的动作词汇,在此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心理触动。结合第⑥段母亲对乞丐命运的阐释,如 “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敲” 字形象地展现出母亲这番话对 “我” 思想的强烈冲击,使 “我” 从对乞丐的轻视转变为同情与思考,深刻改变了 “我” 的认知,凸显出母亲言传身教对 “我” 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 。人物对比:文中将 “我” 身着新衣、生活富足,与讨粽子小女孩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进行对比。如第⑧段小女孩 “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 粽子,与 “我一身的新衣服” 形成鲜明反差,既突出了 “我” 生活的幸福,又通过 “我” 给小女孩粽子、与她的对话等情节,细腻地表达出 “我” 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折射出社会阶层的贫富差异 。时空对比:把过去端午节时母亲忙碌包粽、热闹布施的场景,与当下身处异乡 “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的现状相对比。第①段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和第 段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 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通过今昔对比,强化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传统习俗的深切怀念,以及身处异乡无法重温旧时光的惆怅之情 。
故答案为: 第1空、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都可);“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母亲的话改变了“我”对乞丐的看法;例一:文中将一身新衣的我与悲苦的讨粽子的小女孩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的幸福,表达了我对小女孩的同情。例二:文中将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热闹的端午旧时光与现在身处异乡客地、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对母亲和过去时光的怀恋。
9.【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仿写。从 “用旱稻草烧成灰……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 可知其制作原料与方式;“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点明功效;“浅咖啡色带碱味”“那股特别的清香” 描述外观与气味。仿照示例 “美食名称 + 节日属性 + 制作原料 + 功效 + 外观气味 + 相关习俗” 的结构,组织语言即可。例如答案中 “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浅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既完整涵盖要点,又保持了与示例一致的表达风格 。
故答案为: 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先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
10.【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对家乡习俗的怀念:文中详细描绘母亲包各种粽子的过程,以及端午节布施粽子的传统,如第③段对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等不同种类粽子用途的介绍,第⑤段乞丐讨粽子的热闹场景,这些描写饱含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独特习俗的眷恋,体现出对故乡文化记忆的珍视 。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在文中不仅是包粽子的能手,更是善良与智慧的象征。她制作美味的粽子,如第④段对灰汤粽制作工艺的描写,展现其勤劳能干;她对乞丐的悲悯话语,如第⑥段对乞丐命运的阐释,体现其善良仁厚。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关的点滴,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异乡的失落惆怅:开篇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 奠定情感基调,结尾 “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呼应开头,作者在异乡无法体验故乡的端午氛围,无法品尝熟悉的灰汤粽,这种时空阻隔带来的落差,引发了对故乡情味难以追寻的失落与惆怅 。对苦难者的同情与人生思考: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如第⑧段她自述后娘的虐待,以及众多乞丐的艰辛生活,让作者心生怜悯。同时,母亲 “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 的话语,促使作者思考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不确定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深度 。
故答案为: (1)对家乡多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2)对善良勤劳的母亲的怀念;(3)对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惆怅;(4)还有对苦命的乞讨小女孩的同情,有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11.晚春、暮春或春天;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
12.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可,写出一种即可),传达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从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句中的 “春事晚”,直接点明此时春天已接近尾声,由此可判断这首诗描写的时令是晚春(暮春或春天)时节 。“春事晚” 这一表述,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指代春天即将结束,万物开始由盛转衰的阶段,契合诗歌整体营造的氛围。诗歌首句 “苏溪亭上草漫漫” 描绘出野草肆意生长、铺满苏溪亭的画面,展现出野草茁长的景象;“燕子不归春事晚” 表明燕子尚未归来,春天已近迟暮;“一汀烟雨杏花寒” 则勾勒出整个汀洲笼罩在烟雨之中,杏花在寒意中显得凄清的画面,可概括为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的景象。这些景象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晚春时节特有的景致,为诗歌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
故答案为:晚春、暮春或春天;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写作手法与情感主旨。抒情方式判断:诗歌三、四两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写燕子未归、春事将尽、烟雨笼罩沙洲、杏花在寒雨中瑟缩等自然景象,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属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诗人借助这些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意象,构建出一幅充满怅惘与哀愁的画面,让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感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分析:“燕子不归” 在古典诗词中常暗含游子未归之意,结合 “春事晚”,既点明季节变化,又暗示时光流逝,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传达出一种时光不再的怅惘;“一汀烟雨杏花寒” 中,烟雨的迷蒙营造出朦胧、凄清的氛围,杏花在寒雨中显得脆弱、凄楚,进一步渲染出哀伤的情调。这些景象共同烘托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而产生的惆怅,以及内心深处无尽的哀愁,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的共鸣 。
故答案为: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可,写出一种即可),传达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
【答案】13.通宵达旦;赶马快跑;大概,原来是,表示推测;使……听到
14.D
15.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16.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17.同:两文都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善战和孝顺。
异:甲文通过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情节,侧重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柔情;乙文通过皇帝逼婚木兰拒婚的情节,侧重表现木兰的刚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之”在文言文中有以下用法: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7、往,到:“吾欲之南海”。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译文】
【甲】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乙】孝烈将军是隋炀帝时的人,姓魏,名叫木兰,是亳州谯县人。当时隋炀帝发兵征辽,木兰的父亲年老体衰,不能上战场。魏木兰的弟弟妹妹都年幼。她毅然替父亲从军。穿上铠甲和头盔,带上武器,骑马奔赴战场。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争,大家都没有认出木兰。后来(她)得胜归来了。天子表彰她的功劳,赐尚书官爵但她并不接受,恳请皇帝允许她回家探亲。等她回到谯县,脱掉她的铠甲,穿她从前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十分吃惊。都认为自从有历史以来,大概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不久,这件事让朝廷知道了。隋炀帝放纵于酒色,认为她很奇特,想把木兰纳入宫中。木兰对隋炀帝说:“臣子没有足以匹配君王厚望的修养和能力。”以死抗拒,迫不得已,木兰自尽而死。皇帝又吃惊又可惜,下令追授她为将军,谥号孝烈。
1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旦” 的解释:“旦辞爷娘去” 中 “旦” 解释为 “早晨”,这可通过课外成语 “通宵达旦” 来印证。“通宵达旦” 意思是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其中 “旦” 就是 “早晨” 的意思,与诗句中 “旦” 的含义一致。此外,像 “枕戈待旦”“危在旦夕” 等成语里的 “旦” 也都有 “早晨” 之意,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解释的准确性。“驰” 的解释:“愿驰千里足” 里的 “驰”,结合课外成语 “纵横驰骋” 可理解为 “赶马快跑”。“纵横驰骋” 形容放开马往来奔驰毫无阻挡,“驰” 在这里就是骑马快跑的意思,和诗句中 “驰” 的含义相符,即木兰希望骑上千里马快速赶路。“盖” 的解释:“盖未之见也” 中的 “盖”,可依据课内知识 “盖以诱敌” 来推断。“盖以诱敌” 意思是原来是用这个方法来诱惑敌人,“盖” 表示 “大概,原来是”,用于推测。“盖未之见也” 意思是大概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盖” 同样表达推测的意思。“闻” 的解释:“闻于朝” 的 “闻”,可参照课内知识 “闻之于宋君”。“闻之于宋君” 意思是使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闻” 是使动用法,即 “使…… 听到”。“闻于朝” 就是让这件事被朝廷知道,所以 “闻” 也是 “使…… 听到” 的意思。
故答案为: 通宵达旦;赶马快跑;大概,原来是,表示推测;使……听到。
14.【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A.“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之” 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
B.“臣无媲君之礼” 意思是臣子没有足以匹配君王厚望的修养和能力,“之” 同样是结构助词,译为 “的”。
C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意思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之” 也是结构助词,解释为 “的”。
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思是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 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答案为: D
15.【分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又吃惊又可惜,下令追授她为将军,谥号孝烈。“帝惊悯” 是主谓结构,表达皇帝的状态,应单独断开;“追赠将军” 是动宾结构,描述皇帝的行为,也应单独断开。所以断句为 “帝惊悯 / 追赠将军 / 谥孝烈”。
故答案为: 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16.【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中,“及” 是 “等到” 的意思;“还” 是 “回到”;“释” 是 “放下,脱掉”;“衣” 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 “穿”。所以整句话翻译为 “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故答案为: 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17.【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相同点:孝顺:【甲】文中 “旦辞爷娘去”,木兰毫不犹豫地告别父母去替父从军,体现出她对父亲的孝顺。【乙】文中 “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幼,慨然代行”,木兰因心疼父亲年老体弱、弟妹年幼,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同样表现出她的孝顺。英勇善战:【甲】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奔赴战场的迅速,如同飞一般跨越了重重关山,展现出她的英勇。【乙】文 “服甲胄,鞬橐操戈,跃马而往。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表明木兰全副武装奔赴战场,经历了十八场战斗,却没有人认出她是女子,突出了她的英勇善战。不贪图荣华富贵:【甲】文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拒绝了可汗授予的尚书郎官职,只希望能回家乡,体现出她不贪图荣华。【乙】文 “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木兰不接受天子给予的尚书官职,恳请回家探亲,同样表现出她对荣华富贵的淡泊。不同点:甲文侧重女儿柔情:【甲】文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在奔赴战场的途中,多次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展现出她作为女子细腻的情感,突出了她女儿柔情的一面。乙文侧重刚烈:【乙】文中 “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面对皇帝将她纳入宫中的要求,木兰以死坚决抗拒,最终自尽,体现出她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
故答案为: 同:两文都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善战和孝顺。异:甲文通过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情节,侧重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柔情;乙文通过皇帝逼婚木兰拒婚的情节,侧重表现木兰的刚烈。
18.【答案】例文:
令我感动的那一刻
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最近很低落。妈妈看出我的状态不佳,便邀我周日同她去逛市场。我欣然同意了。
周日清晨,天空中弥散着鹅黄色的暖阳,将美好倾泻在我的心头,让我得到了些许慰藉。市场里可真热闹,各色蔬果、各种肉类,应有尽有。妈妈来到一处地摊前,为她的菜单购置食材,我站在一旁,欣赏着周围的风景。正当我如一只飞鸟俯瞰着斑斓大地时,目光却扫到了一处别样的景观: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中,一对年老的夫妇正相互搀扶着蹒跚而来,他们走得是那样慢,像极了两位观赏景致的看客。不过,他们走得实在太慢了,风儿催促着他们,可他们却不为所动,非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
他们也来到了这个摊前,摊主热情地招待着:“大妈,大爷,又来买菜啦!”他们站在我身旁,老奶奶的耳朵可能不怎么好使,眉头挤在一起,用力抻着脖子,嘴张得大大的,喊了几声:“你说啥?”老爷爷见此情形,立马贴心地为老奶奶翻译着:“问你好呢!”“哦,好,好,我和老头子又来烦你了。”老奶奶笑着,眼角那岁月的修饰又浓了几分,“想吃啥?”“嗯……我想吃你炒的蒜薹”。老奶奶垂着头,话语中温情脉脉。老爷爷的目光如一个钉,牢牢地盯着老奶奶的身边,“好吧。”老爷爷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阳光都比这笑声逊色几分。老爷爷有些艰难地蹲下身子,挑拣着最好、最鲜嫩的一把,他那架势,好像是要让手中的蒜苔选美似的。
老爷爷仔细筛选完后,将那把精心挑选的蒜薹郑重地递给摊主,微微一撇头,发现了老奶奶脚上的运动鞋鞋带散了。老奶奶好像也注意到了,正打算弯腰系上时,老爷爷仰着头,说:“你不方便,还是我来吧”。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老奶奶小声嗫嚅着:“好吧。”神情如少女般娇羞,颊上也染了丝丝红晕。老爷爷半蹲在地上,头发花白,鬓角处也有了几点若隐若现的老年斑,老奶奶也是这般模样。老爷爷打上最后一个结,付了钱,接过菜,又扶着老奶奶离开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那一刻,我的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总以为,年老了,疲倦了,情淡了,谁曾想,这份长久而坚贞的情感历久弥新,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融进风雨与磨难中。
那一刻,那对背影,颤着我的心,动着我的情。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题目简单易懂,不设审题障碍。“那一刻”形容时间极短,是对作文情境的一种限定。自己在那一个特定的时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所悟都可以写入文中。关键要突出表现那一刻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感悟。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始终铭记。与朋友分离的那一刻,再见父母的那一刻,毕业的那一刻,接到心仪的学校录取通知书的一刻……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选材构思:选材关键在于补充题目。“那一刻”,给出了写作的情境,可以指生活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刻,也可以是我们阅读经历中一个人物的行为节点,还可以是我们欣赏自然美景时的一刻。要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激动人心的、愉快、高兴、快乐、痛苦、哭了、尴尬、后悔、生气、害怕等,这些词语正是某一次真实情感或心理的表现。从题目的“那一刻”,我们还可以明白,写的事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一件,而不能是两件或两件以上。还要注意文题中的“我”,要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突出那一个特定瞬间自己的心灵体验。本题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情境,不论是让你感动、难过、惊喜还是别的什么,都要抓住让你有所触动的那一瞬间,抓住那种感情,写出受触动的缘由,和当时的心理活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体裁范围。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写作时可以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要抒发真情实感。【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补充好题目是最关键的,直接影响我们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思路的打开。确定了写作内容,然后进行立意。在安排文章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先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对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提纲进行写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盲人骑瞎马,想到哪写到哪。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积累(16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箴言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根深蒂固的支撑,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hún)。
岁月长河激荡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正因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闻一多 甲 (慷慨淋漓/慷慨大方)斥特务,气冲斗牛震华天;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戈璧,(jū gōng jìn cuì)扬国威;边防官兵热血青春铸界碑,军中英豪写忠诚……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 乙 (凝视/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闪耀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延不绝。从历史到现实,这份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精(hún)    jū gōng jìn cuì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箴言(jiān)气冲斗牛(dǒu)
B.箴言(zhēn)气冲斗牛(dǒu)
C.箴言(jiān)气冲斗牛(dòu)
D.箴言(zhēn)气冲斗牛(dòu)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答案】1.魂;鞠躬尽瘁
2.B
3.慷慨淋漓;仰望
【知识点】字音变调;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字形,重点侧重于易错形近字。平时应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字义记忆,如:歉疚的疚是愧疚的疚,歉疚本意是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过意不去,含内疚的意思,所以是歉疚不是歉纠,同样的方法还有,箫笛,不是萧笛,箫是乐器,和竹子有关,所以是竹字头。
(2)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词语的积累,另外,词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词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1.【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精(hún)”:结合语境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hún)”,此处表达的是精神魂魄之意,“魂” 字有魂魄、精神的含义,所以应写作 “魂”。“魂” 字为左右结构,左边 “云” 表音,右边 “鬼” 表意,形象地体现出与精神、灵魂相关的概念,符合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精神” 这一语境 。“jū gōng jìn cuì”:根据语境描述邓稼先为国家事业奉献的精神,可知此处应填 “鞠躬尽瘁”。“鞠躬” 表示弯腰行礼,引申为恭敬、谨慎;“尽瘁” 意为竭尽心力。该词常用于形容人在工作或事业中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的状态,与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为扬国威竭尽所能的事迹相契合 。
故答案为:魂、鞠躬尽瘁。
2.【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箴言”:“箴” 字读音为 “zhēn”,“箴言” 指规谏告诫的话,在古代文献及现代书面语中均保持此读音,如 “古代箴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jiān” 音与 “箴” 字的实际读音不符,所以 A、C 选项错误 。“气冲斗牛”:“斗” 在此处读音为 “dǒu”,“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其中 “斗牛” 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代指天空。读 “dòu” 时,“斗” 通常表示争斗、斗争等含义,不符合该词语境,所以 D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 B 。
故答案为:B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甲处:“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充满正气和激情;“慷慨大方” 侧重于指不吝啬、豪爽地拿出财物帮助他人或进行消费。此处描述闻一多斥责特务的情景,重点在于突出他面对特务时义愤填膺、言辞激昂、充满正气的状态,用 “慷慨淋漓” 更能生动展现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激昂情感和英雄气概,所以甲处应选 “慷慨淋漓” 。乙处:“凝视” 强调聚精会神地看某一具体事物;“仰望” 既表示抬头向上看,又可引申为对崇高事物、精神的敬仰和向往。“历史的天空” 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具有崇高意义的抽象概念,用 “仰望” 更能体现出对历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所以乙处应选 “仰望” 。
故答案为:慷慨淋漓、仰望。
4.(2025七下·义乌月考)虽是暮春时节,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却不甘落后,翩翩起舞:“(1)   ,   。”虽是晚年隐居,王维却在《竹里馆》一诗中与自然对话,与明月相伴:“(2)   ,   。”青春正好,木兰代父从军,万里迢迢,奔赴战场:“(3)   ,   。”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的满腹乡愁,客居异乡的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4)   ,   ”的诗句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青春无价,我们怎么能不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孙权向吕蒙指出读书的方法和目标的句子是(5)“   ,   。”
【答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1)榆荚; (3) 赴、戎 。故答案为:(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二、名著阅读(9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结合你对名著《骆驼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
5.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6.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你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还是他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
7.学校组织微电影展映,下面是参展电影《骆驼祥子》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画面,蕴含了导演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理解。请结合画面内容和小说情节,谈谈导演的设计意图。
电影开始:远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慢慢前行;近处,一株狗尾巴草随风摇摆不定。
【答案】5.D
6.示例一:我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祥子自己其实也很狭隘,有着小市民的封闭思维。例如从军营逃出来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小福子死后,祥子自甘堕落,甚至不惜出卖他人,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示例二:我认为是祥子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大兵抢走祥子的车,刘四爷害怕祥子会继承自己的财产而赶走祥子,虎妞骗婚和小福子的死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祥子正是被他周围的人驱到了野兽里去的。
7.示例:祥子虽然十分努力,却不免遭遇打击: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大兵抢走……导演设计的这个画面预示着祥子就像一株脆弱的小草,在命运面前只能随风摇摆,承受风浪的打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应认真阅读名著,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并对关键的人物和情节做好笔记。可以采用人+事的方法概括,即人物+与此相关的事例。其次在平时阅读中应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理清情节的线索,做到前后贯通,立足文本。
(2)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形象,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建议,首先,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其次,平时阅读中应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外貌、官职、性格、说话的语气等信息,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人物信息,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人物的性格。最后,读书时做好批注,在重要的字词句傍边标注上人物的性格特点,每到一个章节结束,可以做一个汇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5.【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②虎妞假装怀孕:虎妞对祥子心生爱慕,为了能让祥子娶她,精心设计了假装怀孕的计策。这一情节是后续故事发展的重要导火索,直接引发了虎妞与父亲的矛盾,也为她和祥子的结合埋下伏笔,所以排在首位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虎妞想和祥子结婚的想法遭到父亲刘四爷的强烈反对,父女俩为此爆发激烈冲突。刘四爷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虎妞也毫不示弱,最终与父亲彻底决裂,被赶出家门。这一事件是虎妞命运的转折点,也使得她和祥子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因此排在第二位。③虎妞 “下嫁” 祥子:与父亲决裂后的虎妞,毅然选择嫁给祥子。这一情节承接上文,是虎妞在与家庭抗争后的行动,同时也开启了她和祥子婚后的生活篇章,所以排在第三位 。①虎妞掏钱买车:婚后,为了满足祥子买车的愿望,虎妞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车。这是虎妞和祥子婚后的重要事件,发生在他们结婚之后,故排在最后。综上,按照情节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②④③①。
故答案为:D
6.【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认为是 “他自己的过错”:从祥子自身性格和行为来看,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从军营逃出来时,顺手牵走几匹骆驼,这种行为虽然是在特殊情境下发生,但也反映出他在道德观念上的模糊,为了利益做出不当之举。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从此自甘堕落,甚至为了钱财不惜出卖他人,这种自我放弃和道德沦丧的行为,体现出他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坚韧和自我救赎的能力。他过于依赖物质目标(买车),当目标无法实现时,精神世界便迅速崩塌,没有其他信念支撑他继续积极生活,这是他自身性格和价值观导致的悲剧 。认为是周围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从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角度分析,祥子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大兵抢走他辛苦攒钱买的车,让他的梦想第一次破灭;孙侦探的敲诈勒索,又使他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这些来自社会黑暗势力的打击,让他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贫困。刘四爷作为车厂老板,自私冷酷,剥削车夫,为了防止祥子继承财产而将他赶走,进一步切断了祥子的生活依靠。虎妞骗婚,她的控制欲和好吃懒做的性格,给祥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小福子的死更是压垮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周围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一步步将祥子推向堕落的深渊,使他在绝望中逐渐丧失人性,沦为 “走兽” 。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祥子变成走兽是“他自己的过错”。祥子自己其实也很狭隘,有着小市民的封闭思维。例如从军营逃出来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小福子死后,祥子自甘堕落,甚至不惜出卖他人,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示例二:我认为是祥子周围的人把他驱到了野兽里去。大兵抢走祥子的车,刘四爷害怕祥子会继承自己的财产而赶走祥子,虎妞骗婚和小福子的死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祥子正是被他周围的人驱到了野兽里去的。
7.【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画面内容和小说情节言之有理即可。远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慢慢前行:在小说中,祥子被大兵掳走后,趁乱逃脱并牵走三匹骆驼,由此获得 “骆驼祥子” 的绰号。骆驼具有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象征着祥子起初的坚韧和顽强。他在遭遇被抢车的重大挫折后,依然能够带着骆驼逃脱,展现出不服输、努力求生的精神。然而,拉着骆驼缓慢前行的画面,也暗示着祥子未来道路的艰难和不确定性,他虽然逃脱了眼前的困境,但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艰辛,不知该何去何从 。近处一株狗尾巴草随风摇摆不定:狗尾巴草生命力看似顽强,但实际非常脆弱,在风中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主掌控方向。这一画面巧妙地隐喻了祥子的命运。在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祥子就如同这株狗尾巴草,尽管他努力挣扎、辛勤劳作,却始终无法摆脱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无论是军阀的掠夺、车厂老板的剥削,还是生活中的各种磨难,都像狂风一样随意摆弄着他的命运。他的努力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摆布,最终走向堕落,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以及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 。
故答案为:祥子虽然十分努力,却不免遭遇打击: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大兵抢走……导演设计的这个画面预示着祥子就像一株脆弱的小草,在命运面前只能随风摇摆,承受风浪的打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⑨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⑩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世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8.阅读本文,完成下列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策略 内容 思考
梳理脉络 包粽子→吃粽子→    我与粽子的故事
语言品析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2)依据上下文,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关注对比 (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处,分析其作用。    
9.初一年级准备举行以“走进端午”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我们准备将作家琦君笔下的端午节美食“灰汤粽”写进手抄报,请你根据文章第④段内容,仿照示例介绍“灰汤粽”。
示例:清明馃,是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它用一种叫艾的植物的嫩叶和糯米粉制成,据说又去湿散寒之功效。清明馃颜色青翠色,馅多用芝麻红糖,咬一口又糯又香。在浙江诸暨等地有“担清明馃”的风俗。
10.作家琦君的回忆性散文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你分析“粽子里的乡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8.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都可);“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母亲的话改变了“我”对乞丐的看法。;例一:文中将一身新衣的我与悲苦的讨粽子的小女孩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的幸福,表达了我对小女孩的同情。例二:文中将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热闹的端午旧时光与现在身处异乡客地、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对母亲和过去时光的怀恋。
9.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先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
10.(1)对家乡多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2)对善良勤劳的母亲的怀念;(3)对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惆怅;(4)还有对苦命的乞讨小女孩的同情,有对人生的思考。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关键在于把握文本中与 “粽子” 相关的事件发展脉络。从第③段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 和第⑤段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 可知,在包粽子、吃粽子之后,核心情节是向乞丐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这一情节既延续了端午节与粽子相关的传统习俗,又通过母亲与 “我” 和乞丐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悲悯 。“敲” 字本为具象的动作词汇,在此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心理触动。结合第⑥段母亲对乞丐命运的阐释,如 “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敲” 字形象地展现出母亲这番话对 “我” 思想的强烈冲击,使 “我” 从对乞丐的轻视转变为同情与思考,深刻改变了 “我” 的认知,凸显出母亲言传身教对 “我” 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 。人物对比:文中将 “我” 身着新衣、生活富足,与讨粽子小女孩衣衫褴褛、食不果腹进行对比。如第⑧段小女孩 “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 粽子,与 “我一身的新衣服” 形成鲜明反差,既突出了 “我” 生活的幸福,又通过 “我” 给小女孩粽子、与她的对话等情节,细腻地表达出 “我” 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折射出社会阶层的贫富差异 。时空对比:把过去端午节时母亲忙碌包粽、热闹布施的场景,与当下身处异乡 “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的现状相对比。第①段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和第 段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 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通过今昔对比,强化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传统习俗的深切怀念,以及身处异乡无法重温旧时光的惆怅之情 。
故答案为: 第1空、布施粽子(送粽子、分粽子都可);“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母亲的话改变了“我”对乞丐的看法;例一:文中将一身新衣的我与悲苦的讨粽子的小女孩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的幸福,表达了我对小女孩的同情。例二:文中将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热闹的端午旧时光与现在身处异乡客地、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的现状进行对比,突出了对母亲和过去时光的怀恋。
9.【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仿写。从 “用旱稻草烧成灰……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 可知其制作原料与方式;“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点明功效;“浅咖啡色带碱味”“那股特别的清香” 描述外观与气味。仿照示例 “美食名称 + 节日属性 + 制作原料 + 功效 + 外观气味 + 相关习俗” 的结构,组织语言即可。例如答案中 “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浅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既完整涵盖要点,又保持了与示例一致的表达风格 。
故答案为: 灰汤粽,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用浸泡过灰汤的糯米制成,馅有多种,据说有助消化之功效。灰汤粽颜色先咖啡色,有碱味,气味特别清香。在浙江温州一带有端午布施粽子的习俗。
10.【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对家乡习俗的怀念:文中详细描绘母亲包各种粽子的过程,以及端午节布施粽子的传统,如第③段对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等不同种类粽子用途的介绍,第⑤段乞丐讨粽子的热闹场景,这些描写饱含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独特习俗的眷恋,体现出对故乡文化记忆的珍视 。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在文中不仅是包粽子的能手,更是善良与智慧的象征。她制作美味的粽子,如第④段对灰汤粽制作工艺的描写,展现其勤劳能干;她对乞丐的悲悯话语,如第⑥段对乞丐命运的阐释,体现其善良仁厚。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关的点滴,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异乡的失落惆怅:开篇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 奠定情感基调,结尾 “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 呼应开头,作者在异乡无法体验故乡的端午氛围,无法品尝熟悉的灰汤粽,这种时空阻隔带来的落差,引发了对故乡情味难以追寻的失落与惆怅 。对苦难者的同情与人生思考: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如第⑧段她自述后娘的虐待,以及众多乞丐的艰辛生活,让作者心生怜悯。同时,母亲 “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 的话语,促使作者思考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不确定性,从而深化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深度 。
故答案为: (1)对家乡多端午节包粽子、送粽子习俗的怀念;(2)对善良勤劳的母亲的怀念;(3)对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惆怅;(4)还有对苦命的乞讨小女孩的同情,有对人生的思考。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2025七下·义乌月考)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①。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①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11.这首诗描写的时令是   时节,描写了野草茁长、燕子不归、   的景象。
1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1.晚春、暮春或春天;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
12.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可,写出一种即可),传达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所学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从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句中的 “春事晚”,直接点明此时春天已接近尾声,由此可判断这首诗描写的时令是晚春(暮春或春天)时节 。“春事晚” 这一表述,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指代春天即将结束,万物开始由盛转衰的阶段,契合诗歌整体营造的氛围。诗歌首句 “苏溪亭上草漫漫” 描绘出野草肆意生长、铺满苏溪亭的画面,展现出野草茁长的景象;“燕子不归春事晚” 表明燕子尚未归来,春天已近迟暮;“一汀烟雨杏花寒” 则勾勒出整个汀洲笼罩在烟雨之中,杏花在寒意中显得凄清的画面,可概括为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的景象。这些景象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晚春时节特有的景致,为诗歌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
故答案为:晚春、暮春或春天;沙洲迷蒙(或烟雨迷蒙)、杏花见寒(或杏花凄楚)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写作手法与情感主旨。抒情方式判断:诗歌三、四两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写燕子未归、春事将尽、烟雨笼罩沙洲、杏花在寒雨中瑟缩等自然景象,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属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诗人借助这些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意象,构建出一幅充满怅惘与哀愁的画面,让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感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分析:“燕子不归” 在古典诗词中常暗含游子未归之意,结合 “春事晚”,既点明季节变化,又暗示时光流逝,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传达出一种时光不再的怅惘;“一汀烟雨杏花寒” 中,烟雨的迷蒙营造出朦胧、凄清的氛围,杏花在寒雨中显得脆弱、凄楚,进一步渲染出哀伤的情调。这些景象共同烘托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而产生的惆怅,以及内心深处无尽的哀愁,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引发读者的共鸣 。
故答案为: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可,写出一种即可),传达出倚阑人因春光即将消逝的怅惘和不尽的哀愁。
(2025七下·义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选自《木兰诗》)
【乙】
孝烈将军,隋炀帝时人,姓魏氏,名木兰,亳之谯①人也。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②,弟妹皆幼。慨然代行。服甲胄③,鞬橐④操戈,跃马而往。阅⑤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咸⑥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之见也。遂以事闻于朝,及赴阙,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⑦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释】①亳(bó)之谯(qiáo):州县地名。②耄羸(mào léi):年老体弱。③甲胄(zhòu):铠甲和头盔。④韃橐(jiàn tuó):盛箭的器具。⑤阅:经过。⑥咸:都。⑦媲(pì):匹配。
13.理解文言词语时,小文想运用知识迁移法。他设计了如下表格,请帮助他完成。
选句 课内外知识 解释
旦辞爷娘去 课外成语:(1)    旦:早晨
愿驰千里足 课外成语:纵横驰骋 (2)驰:   
盖未之见也 课内知识:盖以诱敌 (3)盖:   
闻于朝 课内知识:闻之于宋君 (4)闻:   
14.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 B.臣无媲君之礼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5.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帝 惊 悯 追 赠 将 军 谥 孝 烈。
16.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17.【甲】【乙】两文塑造的“木兰”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3.通宵达旦;赶马快跑;大概,原来是,表示推测;使……听到
14.D
15.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16.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17.同:两文都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善战和孝顺。
异:甲文通过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情节,侧重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柔情;乙文通过皇帝逼婚木兰拒婚的情节,侧重表现木兰的刚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包含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之”在文言文中有以下用法: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7、往,到:“吾欲之南海”。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节奏的划分。此类题型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对文言文的理解。针对此类题型,应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判断出主语、谓语。其次,还应注意保持句意的完整,不能割裂。同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古诗文的朗读和句子的节奏,只有平时练习得多,考试时候才能熟练应对。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做好课外的迁移。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译文】
【甲】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乙】孝烈将军是隋炀帝时的人,姓魏,名叫木兰,是亳州谯县人。当时隋炀帝发兵征辽,木兰的父亲年老体衰,不能上战场。魏木兰的弟弟妹妹都年幼。她毅然替父亲从军。穿上铠甲和头盔,带上武器,骑马奔赴战场。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争,大家都没有认出木兰。后来(她)得胜归来了。天子表彰她的功劳,赐尚书官爵但她并不接受,恳请皇帝允许她回家探亲。等她回到谯县,脱掉她的铠甲,穿她从前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十分吃惊。都认为自从有历史以来,大概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不久,这件事让朝廷知道了。隋炀帝放纵于酒色,认为她很奇特,想把木兰纳入宫中。木兰对隋炀帝说:“臣子没有足以匹配君王厚望的修养和能力。”以死抗拒,迫不得已,木兰自尽而死。皇帝又吃惊又可惜,下令追授她为将军,谥号孝烈。
1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旦” 的解释:“旦辞爷娘去” 中 “旦” 解释为 “早晨”,这可通过课外成语 “通宵达旦” 来印证。“通宵达旦” 意思是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其中 “旦” 就是 “早晨” 的意思,与诗句中 “旦” 的含义一致。此外,像 “枕戈待旦”“危在旦夕” 等成语里的 “旦” 也都有 “早晨” 之意,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解释的准确性。“驰” 的解释:“愿驰千里足” 里的 “驰”,结合课外成语 “纵横驰骋” 可理解为 “赶马快跑”。“纵横驰骋” 形容放开马往来奔驰毫无阻挡,“驰” 在这里就是骑马快跑的意思,和诗句中 “驰” 的含义相符,即木兰希望骑上千里马快速赶路。“盖” 的解释:“盖未之见也” 中的 “盖”,可依据课内知识 “盖以诱敌” 来推断。“盖以诱敌” 意思是原来是用这个方法来诱惑敌人,“盖” 表示 “大概,原来是”,用于推测。“盖未之见也” 意思是大概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事,“盖” 同样表达推测的意思。“闻” 的解释:“闻于朝” 的 “闻”,可参照课内知识 “闻之于宋君”。“闻之于宋君” 意思是使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闻” 是使动用法,即 “使…… 听到”。“闻于朝” 就是让这件事被朝廷知道,所以 “闻” 也是 “使…… 听到” 的意思。
故答案为: 通宵达旦;赶马快跑;大概,原来是,表示推测;使……听到。
14.【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A.“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之” 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
B.“臣无媲君之礼” 意思是臣子没有足以匹配君王厚望的修养和能力,“之” 同样是结构助词,译为 “的”。
C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意思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之” 也是结构助词,解释为 “的”。
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思是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 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答案为: D
15.【分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又吃惊又可惜,下令追授她为将军,谥号孝烈。“帝惊悯” 是主谓结构,表达皇帝的状态,应单独断开;“追赠将军” 是动宾结构,描述皇帝的行为,也应单独断开。所以断句为 “帝惊悯 / 追赠将军 / 谥孝烈”。
故答案为: 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16.【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中,“及” 是 “等到” 的意思;“还” 是 “回到”;“释” 是 “放下,脱掉”;“衣” 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 “穿”。所以整句话翻译为 “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故答案为: 等回到谯县,她脱掉了自己的铠甲,穿自己从前的衣裳。
17.【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相同点:孝顺:【甲】文中 “旦辞爷娘去”,木兰毫不犹豫地告别父母去替父从军,体现出她对父亲的孝顺。【乙】文中 “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幼,慨然代行”,木兰因心疼父亲年老体弱、弟妹年幼,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同样表现出她的孝顺。英勇善战:【甲】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奔赴战场的迅速,如同飞一般跨越了重重关山,展现出她的英勇。【乙】文 “服甲胄,鞬橐操戈,跃马而往。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表明木兰全副武装奔赴战场,经历了十八场战斗,却没有人认出她是女子,突出了她的英勇善战。不贪图荣华富贵:【甲】文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拒绝了可汗授予的尚书郎官职,只希望能回家乡,体现出她不贪图荣华。【乙】文 “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木兰不接受天子给予的尚书官职,恳请回家探亲,同样表现出她对荣华富贵的淡泊。不同点:甲文侧重女儿柔情:【甲】文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在奔赴战场的途中,多次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展现出她作为女子细腻的情感,突出了她女儿柔情的一面。乙文侧重刚烈:【乙】文中 “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面对皇帝将她纳入宫中的要求,木兰以死坚决抗拒,最终自尽,体现出她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
故答案为: 同:两文都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善战和孝顺。异:甲文通过奔赴战场途中思念亲人的情节,侧重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柔情;乙文通过皇帝逼婚木兰拒婚的情节,侧重表现木兰的刚烈。
五、写作(40分)
18.(2025七下·义乌月考)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或喜或悲,或感动,或愧怍,或难堪……
请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记录生活中刻骨铭心的时刻。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 500 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写作助手 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灯亮起”“破茧成蝶”…… ⑶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答案】例文:
令我感动的那一刻
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最近很低落。妈妈看出我的状态不佳,便邀我周日同她去逛市场。我欣然同意了。
周日清晨,天空中弥散着鹅黄色的暖阳,将美好倾泻在我的心头,让我得到了些许慰藉。市场里可真热闹,各色蔬果、各种肉类,应有尽有。妈妈来到一处地摊前,为她的菜单购置食材,我站在一旁,欣赏着周围的风景。正当我如一只飞鸟俯瞰着斑斓大地时,目光却扫到了一处别样的景观: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中,一对年老的夫妇正相互搀扶着蹒跚而来,他们走得是那样慢,像极了两位观赏景致的看客。不过,他们走得实在太慢了,风儿催促着他们,可他们却不为所动,非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
他们也来到了这个摊前,摊主热情地招待着:“大妈,大爷,又来买菜啦!”他们站在我身旁,老奶奶的耳朵可能不怎么好使,眉头挤在一起,用力抻着脖子,嘴张得大大的,喊了几声:“你说啥?”老爷爷见此情形,立马贴心地为老奶奶翻译着:“问你好呢!”“哦,好,好,我和老头子又来烦你了。”老奶奶笑着,眼角那岁月的修饰又浓了几分,“想吃啥?”“嗯……我想吃你炒的蒜薹”。老奶奶垂着头,话语中温情脉脉。老爷爷的目光如一个钉,牢牢地盯着老奶奶的身边,“好吧。”老爷爷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阳光都比这笑声逊色几分。老爷爷有些艰难地蹲下身子,挑拣着最好、最鲜嫩的一把,他那架势,好像是要让手中的蒜苔选美似的。
老爷爷仔细筛选完后,将那把精心挑选的蒜薹郑重地递给摊主,微微一撇头,发现了老奶奶脚上的运动鞋鞋带散了。老奶奶好像也注意到了,正打算弯腰系上时,老爷爷仰着头,说:“你不方便,还是我来吧”。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老奶奶小声嗫嚅着:“好吧。”神情如少女般娇羞,颊上也染了丝丝红晕。老爷爷半蹲在地上,头发花白,鬓角处也有了几点若隐若现的老年斑,老奶奶也是这般模样。老爷爷打上最后一个结,付了钱,接过菜,又扶着老奶奶离开了。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那一刻,我的心中荡起了阵阵涟漪:总以为,年老了,疲倦了,情淡了,谁曾想,这份长久而坚贞的情感历久弥新,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融进风雨与磨难中。
那一刻,那对背影,颤着我的心,动着我的情。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审题立意:题目简单易懂,不设审题障碍。“那一刻”形容时间极短,是对作文情境的一种限定。自己在那一个特定的时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所悟都可以写入文中。关键要突出表现那一刻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感悟。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始终铭记。与朋友分离的那一刻,再见父母的那一刻,毕业的那一刻,接到心仪的学校录取通知书的一刻……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选材构思:选材关键在于补充题目。“那一刻”,给出了写作的情境,可以指生活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刻,也可以是我们阅读经历中一个人物的行为节点,还可以是我们欣赏自然美景时的一刻。要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激动人心的、愉快、高兴、快乐、痛苦、哭了、尴尬、后悔、生气、害怕等,这些词语正是某一次真实情感或心理的表现。从题目的“那一刻”,我们还可以明白,写的事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一件,而不能是两件或两件以上。还要注意文题中的“我”,要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突出那一个特定瞬间自己的心灵体验。本题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情境,不论是让你感动、难过、惊喜还是别的什么,都要抓住让你有所触动的那一瞬间,抓住那种感情,写出受触动的缘由,和当时的心理活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体裁范围。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写作时可以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要抒发真情实感。【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补充好题目是最关键的,直接影响我们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思路的打开。确定了写作内容,然后进行立意。在安排文章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先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对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提纲进行写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盲人骑瞎马,想到哪写到哪。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