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分)
1.(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ān)
B.元勋(xūn) 颤抖(chàn) 锋芒毕露(lòu)
C.摄制(shè) 诞生(dàn) 风悲日曛(xūn)
D.彷徨(páng) 殷红(yīn) 燕然勒功(lè)
2.(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哀微 独裁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B.梳头 澎湃 目不窥园 警报叠起
C.抱歉 秩序 迥乎不同 昂首挺胸
D.赫然 卓越 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3.(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4.(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的正确顺序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这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②③ C.⑤④①③② D.⑤③④①②
5.(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二、(共41分)
(2025七下·游仙月考)学习本文《邓稼先》之后,某班开展了“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6.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7.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邓稼先写获奖名片和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
【获奖名片】
【颁奖词】
9.王明抄写了这篇文章,但在抄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A】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B】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C】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①【A】句语意不明,应改为: 。
②【B】句中的“ ”字应加双引号。
③【C】句成分残缺,请修改: 。
(2025七下·游仙月考)我爱你中国
瞿 琮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10.这首诗歌涵盖内容很广。从时间上看,它写了 ;从空间上看,它写了 。
11.“我爱你,中国!”诗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2.仿照下面的例句,分别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夏天:
冬天:
1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七下·游仙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山谷作草书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后面的“绍圣”也是其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③钱穆父:苏东坡的好友,在书法上颇有造诣。④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诬:不假。
14.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A.应当 B.将要 C.面对 D.掌管
(2)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
A看见 B.找到 C.领会 D.能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7.对乙文中的“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钱穆父认为山谷草书水平不佳而感到可笑。
B.钱穆父认为山谷的草书没有其他缺点,表达了对其书法水平的肯定。
C.钱穆父对山谷没有看到过怀素的草书真迹而感到可惜。
D.钱穆父对山谷草书的水平感到失望和不屑。
18.甲文中吕蒙的才学能让鲁肃叹服,乙文中山谷的草书能“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背后的原因有相似之处:(1) ;(2) 。
19.甲文和乙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学习的成效,但在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写作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2025七下·游仙月考)默读课文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却以“ ”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 。”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 。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 , !
三、(共19分)
(2025七下·游仙月考)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澳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21.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2.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23.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24.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5.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2025七下·游仙月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一】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节选自茨威格《列夫 托尔斯泰》)
【文章二】
①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影,重新参悟《战争与和平》的妙谛。
②我们走向列夫 托尔斯泰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渥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
③眼前的列夫 托尔斯基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据说他进入《安娜 卡列尼娜》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空间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渥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在参观列夫 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牛皮啊!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1910年10月28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11月20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
④这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像列夫 托尔斯泰这样的人,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绝。
⑤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
⑥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
(韩静霆《托尔斯泰的背影》)
26.【文章一】①—③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分别是什么?
27.说说你对【文章一】中划线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的理解。
28.【文章二】中说“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为什么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
29.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结尾说“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正是表现了他极为富有,拥有整个庄园,但晚年生活状况很不如意,很不幸福。
B.【文章二】中,描述托尔斯泰庄园阳光明媚的秋天景致和园地荒寂空荡的环境,烘托了作者内心既喜悦快乐又惋惜痛心的矛盾心理。
C.两篇文章都语言生动,描述细腻,结构严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D.【文章一】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物传记,传记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的描摹,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四、作文(共30分)
30.(2025七下·游仙月考)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有出现,一经查实,酌情扣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C无误;D项,“殷”应读“yā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错误。“哀”应为“衰”;
B.错误。“叠”应为“迭”;。
C.正确;
D.错误。“式”应为“势”。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正确,考查引号的用法;B.正确,考查问号的用法;C.正确,考查分号的用法;D.考查问号的用法,选择疑问句中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在这五个句子中,⑤句 “这是一轮灿烂的满月”,直接点明描述对象是满月,为整个场景的展开奠定基础,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此⑤句应作为首句 。 寻找衔接:④句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其中 “它” 指代的正是⑤句中的 “满月”,通过 “涌了出来” 描述满月出现的动态,与⑤句紧密相连,所以④句应紧跟⑤句之后 。 空间转换:①句 “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承接④句中 “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继续描述大海在月光下的景象,从满月出现过渡到对大海景色的描写,符合逻辑顺序 。 场景拓展:③句 “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也” 字表明场景从大海转换到沙滩,在月光照耀下沙滩也变得明亮,实现了空间上的自然转换 。 人物呈现:②句 “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在描写完大海和沙滩的景色后,引出沙滩上的人物,使整个画面更加完整 。
综上,句子的正确顺序为⑤④①③②。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C.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说明红军战士翻山时得到了瑶民的帮助,说和“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答案】6.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7.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8.示例:爱国敬业;;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9.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他忠厚平实的人。;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衔接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本题考查补全宣传标语。从 “‘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中,可提取出 “让中国变强盛” 作为介宾短语,对应 “以天下”;“毕生奉献” 作为动宾短语,对应 “为己任”;同时在结构和语义上与前半句形成工整对仗,展现青春应立志为国的主题 。
故答案为: 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7.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作为‘两弹一星’元勋,您当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动力是什么?”:此问题聚焦于邓稼先人生的关键抉择,能引导其讲述爱国情怀与使命感,让采访更具深度 。 “在戈壁滩隐姓埋名的科研岁月中,支撑您克服困难的最大精神力量是什么?”:围绕其科研过程中的艰难处境提问,有助于挖掘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使读者更深入了解邓稼先 。
故答案为: 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8.本题考查仿写和拟写颁奖词。先确定获奖名片,需用简洁词语概括邓稼先的核心品质;再撰写颁奖词,按照示例先描述其科研领域相关成就,再突出个人品质,最后强调对祖国的贡献,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
故答案为:示例:爱国敬业;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9.本题考查病句和标点。①【A】句语意不明修改解析:原句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忠厚平实的人” 缺少明确主语,导致语意模糊 。在 “就看出” 后添加 “他”,明确句子表达的是 “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使语句表意清晰 。 ②【B】句标点使用解析:“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中,“纯” 字在此处具有特殊含义,强调其代表的品格特质,应添加双引号进行强调 ,以突出邓稼先纯朴的品格 。 ③【C】句成分残缺修改解析:“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句子成分不完整,缺少宾语中心语 。在 “朴实气质” 后添加 “的人”,使句子结构完整,表达为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
故答案为: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他忠厚平实的人;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答案】10.春、夏、秋、冬;天上、地下、南、北
11.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12.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13.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衔接仿写;体会现代诗歌意境;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人的经历,从诗歌主旨的角度把握。
(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0.诗歌中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点明春天,“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对应秋天,结合生活常识与诗歌整体表达,虽未直接描写夏、冬,但从季节的完整性可推断涵盖四季,体现祖国在不同时节的独特魅力 。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展现天上景象;“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描绘了地下的海洋、山脉、森林、河流等,同时明确提到 “南海”“北国”,从南到北,全方位展现祖国广袤的地域 。
故答案为:春、夏、秋、冬;天上、地下、南、北
11.四次重复 “我爱你,中国!”,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不同的意象,如 “春天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 等,通过具体意象将对祖国的爱具象化,使情感表达逐步递进、愈发浓烈 。从对具体景物的喜爱,升华到对祖国整体的深沉热爱,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该句在诗歌中起到划分层次的作用,将诗歌内容自然分割,使各部分围绕不同意象展开对祖国的赞美,层次清晰,且每一部分都以这句深情的表白收尾,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连贯性 。
故答案为: 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12.例句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句式为 “我爱你(季节) + (形容词) + (名词)” 。仿写时需严格按照此结构,如 “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夏天”“冬日” 点明季节,“亭亭”“洁白” 为形容词修饰名词,保证句式整齐统一 。 内容上,所写事物需符合对应季节特征,如荷花是夏天常见花卉,雪花为冬天典型景象;情感上,延续例句对祖国景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对祖国不同季节景色的赞美 。
故答案为: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13.诗歌选取 “秧苗”“硕果”“青松”“红梅”“甜蔗”“南海”“北国” 等丰富意象,从自然景物到地域风貌,全方位展现祖国的美好 。这些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幅壮丽的祖国画卷,蕴含着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赞美。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等直接抒情语句,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热爱 ,将情感推向高潮,点明诗歌主旨。
故答案为: 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答案】14.司马光;资治通鉴
15.D;C
16.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7.C
18.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19.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
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杨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假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很久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此书,历时 19 年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编撰目的和历史价值 。
故答案为:司马光;资治通鉴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当” 在此处解释为 “掌管”,整句话意思是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可结合语境,孙权劝吕蒙学习,正是因为吕蒙掌管事务,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能力.(2)“得” 解释为 “领会”,即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 。从后文山谷临摹怀素真迹后草书水平大进可知,这里强调他在涪陵领悟到草书的精髓。
故答案为:D;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翻译需遵循 “信、达、雅” 原则,准确理解关键词,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中,“士” 指读书人,“更” 是 “另,另外”,“大兄” 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 即知晓事情 。整句翻译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翻译时要注意将文言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保证意思准确传达。
故答案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对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语境。钱穆父说这句话,是针对山谷草书 “近于俗” 的评价,意思是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 。从后文山谷见到怀素真迹后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进可知,钱穆父并非对山谷书法失望不屑,也不是肯定其书法,而是指出他因未见过怀素真迹,在草书学习上存在不足,表达对山谷没见过怀素真迹的可惜。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分析。(1)甲文中吕蒙听从孙权劝学,放下 “军中多务” 的借口,开始学习;乙文中山谷听钱穆父指出草书不足后,虽心有疑虑,但后来见到怀素真迹积极临摹 。两人都能接受他人意见,并付诸实践。 (2)吕蒙学习后才有鲁肃 “非复吴下阿蒙” 的赞叹;山谷借怀素《自叙》摹临累日,几废寝食,最终顿悟草法 。都体现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进步。
故答案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写作手法分析。甲文语言描写:通过孙权劝学的坚定话语,如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回应的谦逊,如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赞叹的惊讶,如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动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学习成效。 乙文叙事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山谷从作草书被评,到见怀素真迹,再到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变的过程 。在叙事中自然体现山谷的成长,情节连贯,让读者清晰了解其书法进步历程。
故答案为: 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20.【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从文中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可知,孙权认为吕蒙如今当权管事,学习对于履行职责、提升能力十分必要,所以答案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吕蒙推托的理由:依据 “蒙辞以军中多务”,明确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拒绝学习,即 “军中多务” 。 孙权劝学的结果:文中 “蒙乃始就学” 表明,孙权以自身为例劝说后,吕蒙开始学习,答案为 “乃始就学” 。
(2)鲁肃与吕蒙论议后,对吕蒙才略的变化十分惊讶,说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此句生动体现出吕蒙学习后的巨大进步,所以答案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吕蒙自信且坦然地回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既展现出他对自身才略增长的认可,又以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应鲁肃,所以答案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孙权指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意思是让吕蒙只需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即可,这体现出孙权对吕蒙学习的合理规划,答案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5)文章通过鲁肃的惊叹之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展现出吕蒙学习后才略的显著提升,这就是孙权劝学成果的具体体现,答案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故答案为:(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1.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2.C
23.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24.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5.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3)(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考查筛选信息。“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 万多平方公里”,明确体现出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生动描绘出黄河气势雄伟的特点 。
故答案为: 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2.A 选项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B 选项 “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D 选项 “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均只是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的部分表现;C 选项 “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全面概括了黄河流域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摇篮的核心原因,与原文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表述一致。
故答案为:C
23.考查筛选信息。文中明确提到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直接说明了 “中华” 名称的由来 。
故答案为: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24.考查筛选信息。第④段首句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即为举 “仰韶文化” 例子所要说明的内容 。
故答案为: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5.考查说明文语言。“相传” 表示 “中华民族的始祖 —— 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 这一说法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并非经过确切考证 。若省略,就会使表述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使用 “相传”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之一” 表明黄河只是古代文明众多发祥地中的一个,而非唯一 。去掉 “之一”,意思就变成黄河是唯一的古代文明发祥地,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之一” 的使用使表述更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故答案为: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答案】26.①突出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27.这句话幽默地道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与众不同,精美绝伦。
28.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是因为他被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所震撼,感慨于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生活的对比,以及他离世后留下的精神遗产与眼前景象的强烈反差。
29.C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感知。第①段中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其目光的犀利和强大的穿透力 ;第②段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 等,展现出托尔斯泰的眼睛能随情感、情境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神态,侧重体现其丰富多样性 ;第③段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能够看清真相”“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强调眼睛是托尔斯泰天赋的集中体现,彰显其看透事物真相的洞察力 。
故答案为: ①突出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此句运用比喻,将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 “闪光的珠宝”,把胡子、眉毛、头发比作 “包装、保护珠宝的甲壳” 。通过这种对比,幽默而生动地强调了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与珍贵,突出其眼睛在面部的核心地位,凸显眼睛所蕴含的精美绝伦和与众不同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赞美之情 。
故答案为:这句话幽默地道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与众不同,精美绝伦。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来看,“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这种极度的朴素与他作为伟大作家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让作者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心酸之感 ;回顾其生前,在 “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写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生活平凡而简朴,与他笔下波澜壮阔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感慨于他伟大的创作成就与平凡生活状态的反差 ;再者,托尔斯泰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然而其墓地的景象却如此普通,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作者在面对墓地时,产生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失落感,进而茫然若失 。
故答案为: 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是因为他被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所震撼,感慨于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生活的对比,以及他离世后留下的精神遗产与眼前景象的强烈反差。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文章一结尾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是对他才华的肯定,“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是指他精神上的矛盾与挣扎,并非指物质或生活状况,该选项理解错误 。
B .文章二描述庄园景致,主要是为了烘托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而非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快乐,该选项理解偏差 。
C .两篇文章均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语言,展现托尔斯泰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崇敬与爱戴,该选项表述正确 。
D .传记不仅要细致描摹人物,更要真实客观记录人物一生,该选项对传记特点表述不全面 。
故答案为:C
30.【答案】例文:
日成一事
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材料以 “日成一事” 为核心,通过列举阅读书籍、结交朋友等生活小事,阐述了把身边小事做好的重要性,为写作指明方向,强调从日常点滴中积累与成长 。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读:“日成一事” 中的 “日” 表示每天,强调坚持与积累;“成一事” 并非追求大事,而是注重把身边小事做好 。材料中 “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 点明做事的态度,需用心、踏实、坚持;所举阅读、交友、游览、面对挫折等事例,提示可从学习、生活、情感、成长等多方面选取素材,展现做好小事带来的收获与感悟 。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 角度:开篇可直接点明 “日成一事” 是每天用心做好一件小事,如 “日成一事,是在平凡日子里,用专注与坚持,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为什么” 角度:论述坚持日成一事的原因,可从积累经验、培养品质、实现自我成长等方面展开 。例如,每天阅读,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坚持做好小事,能培养耐心与毅力。“怎么做” 角度:重点描写如何做到日成一事,可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制定计划、克服困难、保持坚持的过程 。写作易出现内容空泛、事例不具体的误区,应避免泛泛而谈,要选取典型事例,详细描写做事过程和心理变化 。开头可采用引用名言或设置悬念的方式,如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成一事,便是这积累跬步、汇聚小流的过程” ;事例素材可选取坚持每天写日记提升写作能力、每天练习书法培养专注力等;结尾可以升华主题,如 “日成一事,看似微小,却如点点星光,终能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
【立意提取】
1.日成一事,在点滴积累中绽放成长之花
2.以坚持之心,成就每日一事之美
3.日成一事:平凡中的非凡力量【点评】文章开篇通过读者的事例引出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的中心论点,随后从 “把小事做好,顾全细节”“不慌不忙,做好小事” 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紧扣主题,立意清晰 。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点论证,结尾总结升华,过渡自然,逻辑连贯,使读者能轻松把握文章脉络 。运用举例论证,如读者走出困境、曾国藩和黄兴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引用曾国藩的名联,增添文化底蕴,丰富论证方式 。整体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但在描写和修辞运用上稍显不足,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待加强 。
1 / 1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分)
1.(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ān)
B.元勋(xūn) 颤抖(chàn) 锋芒毕露(lòu)
C.摄制(shè) 诞生(dàn) 风悲日曛(xūn)
D.彷徨(páng) 殷红(yīn) 燕然勒功(lè)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C无误;D项,“殷”应读“yā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哀微 独裁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B.梳头 澎湃 目不窥园 警报叠起
C.抱歉 秩序 迥乎不同 昂首挺胸
D.赫然 卓越 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错误。“哀”应为“衰”;
B.错误。“叠”应为“迭”;。
C.正确;
D.错误。“式”应为“势”。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我们朗诵着《说和做》,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正确,考查引号的用法;B.正确,考查问号的用法;C.正确,考查分号的用法;D.考查问号的用法,选择疑问句中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的正确顺序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这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②③ C.⑤④①③② D.⑤③④①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在这五个句子中,⑤句 “这是一轮灿烂的满月”,直接点明描述对象是满月,为整个场景的展开奠定基础,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此⑤句应作为首句 。 寻找衔接:④句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其中 “它” 指代的正是⑤句中的 “满月”,通过 “涌了出来” 描述满月出现的动态,与⑤句紧密相连,所以④句应紧跟⑤句之后 。 空间转换:①句 “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承接④句中 “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继续描述大海在月光下的景象,从满月出现过渡到对大海景色的描写,符合逻辑顺序 。 场景拓展:③句 “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也” 字表明场景从大海转换到沙滩,在月光照耀下沙滩也变得明亮,实现了空间上的自然转换 。 人物呈现:②句 “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在描写完大海和沙滩的景色后,引出沙滩上的人物,使整个画面更加完整 。
综上,句子的正确顺序为⑤④①③②。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5.(2025七下·游仙月考)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C.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说明红军战士翻山时得到了瑶民的帮助,说和“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二、(共41分)
(2025七下·游仙月考)学习本文《邓稼先》之后,某班开展了“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6.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7.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邓稼先写获奖名片和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
【获奖名片】
【颁奖词】
9.王明抄写了这篇文章,但在抄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A】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B】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C】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①【A】句语意不明,应改为: 。
②【B】句中的“ ”字应加双引号。
③【C】句成分残缺,请修改: 。
【答案】6.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7.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8.示例:爱国敬业;;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9.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他忠厚平实的人。;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衔接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本题考查补全宣传标语。从 “‘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中,可提取出 “让中国变强盛” 作为介宾短语,对应 “以天下”;“毕生奉献” 作为动宾短语,对应 “为己任”;同时在结构和语义上与前半句形成工整对仗,展现青春应立志为国的主题 。
故答案为: 示例: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
7.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作为‘两弹一星’元勋,您当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动力是什么?”:此问题聚焦于邓稼先人生的关键抉择,能引导其讲述爱国情怀与使命感,让采访更具深度 。 “在戈壁滩隐姓埋名的科研岁月中,支撑您克服困难的最大精神力量是什么?”:围绕其科研过程中的艰难处境提问,有助于挖掘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使读者更深入了解邓稼先 。
故答案为: 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8.本题考查仿写和拟写颁奖词。先确定获奖名片,需用简洁词语概括邓稼先的核心品质;再撰写颁奖词,按照示例先描述其科研领域相关成就,再突出个人品质,最后强调对祖国的贡献,语言应富有感染力 。
故答案为:示例:爱国敬业;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9.本题考查病句和标点。①【A】句语意不明修改解析:原句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忠厚平实的人” 缺少明确主语,导致语意模糊 。在 “就看出” 后添加 “他”,明确句子表达的是 “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使语句表意清晰 。 ②【B】句标点使用解析:“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中,“纯” 字在此处具有特殊含义,强调其代表的品格特质,应添加双引号进行强调 ,以突出邓稼先纯朴的品格 。 ③【C】句成分残缺修改解析:“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句子成分不完整,缺少宾语中心语 。在 “朴实气质” 后添加 “的人”,使句子结构完整,表达为 “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
故答案为: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他忠厚平实的人;纯;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025七下·游仙月考)我爱你中国
瞿 琮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10.这首诗歌涵盖内容很广。从时间上看,它写了 ;从空间上看,它写了 。
11.“我爱你,中国!”诗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2.仿照下面的例句,分别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夏天:
冬天:
1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春、夏、秋、冬;天上、地下、南、北
11.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12.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13.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衔接仿写;体会现代诗歌意境;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诗人的经历,从诗歌主旨的角度把握。
(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0.诗歌中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点明春天,“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对应秋天,结合生活常识与诗歌整体表达,虽未直接描写夏、冬,但从季节的完整性可推断涵盖四季,体现祖国在不同时节的独特魅力 。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展现天上景象;“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皑皑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描绘了地下的海洋、山脉、森林、河流等,同时明确提到 “南海”“北国”,从南到北,全方位展现祖国广袤的地域 。
故答案为:春、夏、秋、冬;天上、地下、南、北
11.四次重复 “我爱你,中国!”,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不同的意象,如 “春天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 等,通过具体意象将对祖国的爱具象化,使情感表达逐步递进、愈发浓烈 。从对具体景物的喜爱,升华到对祖国整体的深沉热爱,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该句在诗歌中起到划分层次的作用,将诗歌内容自然分割,使各部分围绕不同意象展开对祖国的赞美,层次清晰,且每一部分都以这句深情的表白收尾,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连贯性 。
故答案为: 四次反复出现,利用具体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抒发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12.例句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句式为 “我爱你(季节) + (形容词) + (名词)” 。仿写时需严格按照此结构,如 “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夏天”“冬日” 点明季节,“亭亭”“洁白” 为形容词修饰名词,保证句式整齐统一 。 内容上,所写事物需符合对应季节特征,如荷花是夏天常见花卉,雪花为冬天典型景象;情感上,延续例句对祖国景物的喜爱之情,表达对祖国不同季节景色的赞美 。
故答案为:我爱你夏天亭亭的荷花;我爱你冬日洁白的雪花。
13.诗歌选取 “秧苗”“硕果”“青松”“红梅”“甜蔗”“南海”“北国” 等丰富意象,从自然景物到地域风貌,全方位展现祖国的美好 。这些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幅壮丽的祖国画卷,蕴含着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赞美。 “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等直接抒情语句,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热爱 ,将情感推向高潮,点明诗歌主旨。
故答案为: 对祖国的热烈歌颂和浓烈的热爱。
(2025七下·游仙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山谷作草书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后面的“绍圣”也是其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③钱穆父:苏东坡的好友,在书法上颇有造诣。④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诬:不假。
14.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A.应当 B.将要 C.面对 D.掌管
(2)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
A看见 B.找到 C.领会 D.能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7.对乙文中的“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钱穆父认为山谷草书水平不佳而感到可笑。
B.钱穆父认为山谷的草书没有其他缺点,表达了对其书法水平的肯定。
C.钱穆父对山谷没有看到过怀素的草书真迹而感到可惜。
D.钱穆父对山谷草书的水平感到失望和不屑。
18.甲文中吕蒙的才学能让鲁肃叹服,乙文中山谷的草书能“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背后的原因有相似之处:(1) ;(2) 。
19.甲文和乙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学习的成效,但在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写作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司马光;资治通鉴
15.D;C
16.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7.C
18.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19.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
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杨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假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很久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此书,历时 19 年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编撰目的和历史价值 。
故答案为:司马光;资治通鉴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当” 在此处解释为 “掌管”,整句话意思是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可结合语境,孙权劝吕蒙学习,正是因为吕蒙掌管事务,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能力.(2)“得” 解释为 “领会”,即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 。从后文山谷临摹怀素真迹后草书水平大进可知,这里强调他在涪陵领悟到草书的精髓。
故答案为:D;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翻译需遵循 “信、达、雅” 原则,准确理解关键词,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中,“士” 指读书人,“更” 是 “另,另外”,“大兄” 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 即知晓事情 。整句翻译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翻译时要注意将文言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保证意思准确传达。
故答案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对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语境。钱穆父说这句话,是针对山谷草书 “近于俗” 的评价,意思是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 。从后文山谷见到怀素真迹后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进可知,钱穆父并非对山谷书法失望不屑,也不是肯定其书法,而是指出他因未见过怀素真迹,在草书学习上存在不足,表达对山谷没见过怀素真迹的可惜。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分析。(1)甲文中吕蒙听从孙权劝学,放下 “军中多务” 的借口,开始学习;乙文中山谷听钱穆父指出草书不足后,虽心有疑虑,但后来见到怀素真迹积极临摹 。两人都能接受他人意见,并付诸实践。 (2)吕蒙学习后才有鲁肃 “非复吴下阿蒙” 的赞叹;山谷借怀素《自叙》摹临累日,几废寝食,最终顿悟草法 。都体现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进步。
故答案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写作手法分析。甲文语言描写:通过孙权劝学的坚定话语,如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回应的谦逊,如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赞叹的惊讶,如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动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学习成效。 乙文叙事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山谷从作草书被评,到见怀素真迹,再到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变的过程 。在叙事中自然体现山谷的成长,情节连贯,让读者清晰了解其书法进步历程。
故答案为: 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20.(2025七下·游仙月考)默读课文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 ”,而吕蒙却以“ ”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 ”。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 。”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 。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 , !
【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从文中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可知,孙权认为吕蒙如今当权管事,学习对于履行职责、提升能力十分必要,所以答案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吕蒙推托的理由:依据 “蒙辞以军中多务”,明确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拒绝学习,即 “军中多务” 。 孙权劝学的结果:文中 “蒙乃始就学” 表明,孙权以自身为例劝说后,吕蒙开始学习,答案为 “乃始就学” 。
(2)鲁肃与吕蒙论议后,对吕蒙才略的变化十分惊讶,说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此句生动体现出吕蒙学习后的巨大进步,所以答案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吕蒙自信且坦然地回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既展现出他对自身才略增长的认可,又以略带调侃的语气回应鲁肃,所以答案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孙权指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意思是让吕蒙只需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即可,这体现出孙权对吕蒙学习的合理规划,答案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5)文章通过鲁肃的惊叹之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展现出吕蒙学习后才略的显著提升,这就是孙权劝学成果的具体体现,答案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故答案为:(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三、(共19分)
(2025七下·游仙月考)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澳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21.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2.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23.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24.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5.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答案】21.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2.C
23.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24.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5.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3)(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考查筛选信息。“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 万多平方公里”,明确体现出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生动描绘出黄河气势雄伟的特点 。
故答案为: 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2.A 选项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B 选项 “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D 选项 “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均只是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的部分表现;C 选项 “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全面概括了黄河流域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摇篮的核心原因,与原文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表述一致。
故答案为:C
23.考查筛选信息。文中明确提到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直接说明了 “中华” 名称的由来 。
故答案为: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24.考查筛选信息。第④段首句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即为举 “仰韶文化” 例子所要说明的内容 。
故答案为: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5.考查说明文语言。“相传” 表示 “中华民族的始祖 —— 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 这一说法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并非经过确切考证 。若省略,就会使表述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使用 “相传”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之一” 表明黄河只是古代文明众多发祥地中的一个,而非唯一 。去掉 “之一”,意思就变成黄河是唯一的古代文明发祥地,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之一” 的使用使表述更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故答案为: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表述更严密。
(2025七下·游仙月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一】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节选自茨威格《列夫 托尔斯泰》)
【文章二】
①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影,重新参悟《战争与和平》的妙谛。
②我们走向列夫 托尔斯泰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渥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
③眼前的列夫 托尔斯基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据说他进入《安娜 卡列尼娜》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空间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渥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在参观列夫 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牛皮啊!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1910年10月28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11月20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
④这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像列夫 托尔斯泰这样的人,这样伟大的作家,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绝。
⑤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
⑥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
(韩静霆《托尔斯泰的背影》)
26.【文章一】①—③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分别是什么?
27.说说你对【文章一】中划线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的理解。
28.【文章二】中说“在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为什么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
29.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结尾说“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正是表现了他极为富有,拥有整个庄园,但晚年生活状况很不如意,很不幸福。
B.【文章二】中,描述托尔斯泰庄园阳光明媚的秋天景致和园地荒寂空荡的环境,烘托了作者内心既喜悦快乐又惋惜痛心的矛盾心理。
C.两篇文章都语言生动,描述细腻,结构严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D.【文章一】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物传记,传记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的描摹,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答案】26.①突出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27.这句话幽默地道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与众不同,精美绝伦。
28.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是因为他被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所震撼,感慨于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生活的对比,以及他离世后留下的精神遗产与眼前景象的强烈反差。
29.C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感知。第①段中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其目光的犀利和强大的穿透力 ;第②段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 等,展现出托尔斯泰的眼睛能随情感、情境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神态,侧重体现其丰富多样性 ;第③段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能够看清真相”“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强调眼睛是托尔斯泰天赋的集中体现,彰显其看透事物真相的洞察力 。
故答案为: ①突出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此句运用比喻,将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 “闪光的珠宝”,把胡子、眉毛、头发比作 “包装、保护珠宝的甲壳” 。通过这种对比,幽默而生动地强调了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与珍贵,突出其眼睛在面部的核心地位,凸显眼睛所蕴含的精美绝伦和与众不同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眼睛的赞美之情 。
故答案为:这句话幽默地道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与众不同,精美绝伦。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来看,“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长满了青草”,这种极度的朴素与他作为伟大作家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让作者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心酸之感 ;回顾其生前,在 “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写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生活平凡而简朴,与他笔下波澜壮阔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感慨于他伟大的创作成就与平凡生活状态的反差 ;再者,托尔斯泰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然而其墓地的景象却如此普通,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作者在面对墓地时,产生了一种难以释怀的失落感,进而茫然若失 。
故答案为: 作者心里酸酸的,一连几天都茫然若失,是因为他被托尔斯泰墓地的简朴所震撼,感慨于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生活的对比,以及他离世后留下的精神遗产与眼前景象的强烈反差。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文章一结尾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是对他才华的肯定,“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是指他精神上的矛盾与挣扎,并非指物质或生活状况,该选项理解错误 。
B .文章二描述庄园景致,主要是为了烘托托尔斯泰的伟大与平凡,而非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快乐,该选项理解偏差 。
C .两篇文章均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语言,展现托尔斯泰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崇敬与爱戴,该选项表述正确 。
D .传记不仅要细致描摹人物,更要真实客观记录人物一生,该选项对传记特点表述不全面 。
故答案为:C
四、作文(共30分)
30.(2025七下·游仙月考)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有出现,一经查实,酌情扣分。
【答案】例文:
日成一事
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材料以 “日成一事” 为核心,通过列举阅读书籍、结交朋友等生活小事,阐述了把身边小事做好的重要性,为写作指明方向,强调从日常点滴中积累与成长 。
【题干分析】①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读:“日成一事” 中的 “日” 表示每天,强调坚持与积累;“成一事” 并非追求大事,而是注重把身边小事做好 。材料中 “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 点明做事的态度,需用心、踏实、坚持;所举阅读、交友、游览、面对挫折等事例,提示可从学习、生活、情感、成长等多方面选取素材,展现做好小事带来的收获与感悟 。② 写作思路“是什么” 角度:开篇可直接点明 “日成一事” 是每天用心做好一件小事,如 “日成一事,是在平凡日子里,用专注与坚持,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为什么” 角度:论述坚持日成一事的原因,可从积累经验、培养品质、实现自我成长等方面展开 。例如,每天阅读,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坚持做好小事,能培养耐心与毅力。“怎么做” 角度:重点描写如何做到日成一事,可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制定计划、克服困难、保持坚持的过程 。写作易出现内容空泛、事例不具体的误区,应避免泛泛而谈,要选取典型事例,详细描写做事过程和心理变化 。开头可采用引用名言或设置悬念的方式,如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成一事,便是这积累跬步、汇聚小流的过程” ;事例素材可选取坚持每天写日记提升写作能力、每天练习书法培养专注力等;结尾可以升华主题,如 “日成一事,看似微小,却如点点星光,终能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
【立意提取】
1.日成一事,在点滴积累中绽放成长之花
2.以坚持之心,成就每日一事之美
3.日成一事:平凡中的非凡力量【点评】文章开篇通过读者的事例引出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的中心论点,随后从 “把小事做好,顾全细节”“不慌不忙,做好小事” 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紧扣主题,立意清晰 。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点论证,结尾总结升华,过渡自然,逻辑连贯,使读者能轻松把握文章脉络 。运用举例论证,如读者走出困境、曾国藩和黄兴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引用曾国藩的名联,增添文化底蕴,丰富论证方式 。整体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但在描写和修辞运用上稍显不足,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待加强 。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