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开始,古诗词的芬芳便弥漫在四季。《诗经》拉开了中国诗歌的帷mù。从此,光辉的篇章纷至沓来,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诗词,有的振聋发聩,使人读之清醒;有的柔情万种,使人读之怅惘;还有的追溯朝代往事,使人读之明理。
六月,是草木葳蕤、雎鸠鸣唱的季节;六月,也是拨开雾霭、挣脱羁绊的季节。为了激发同学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在这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日子,让我们 , , 。跟随诗人,看江山妩媚,一起漫步“古诗苑”,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聆听圣哲先贤的教诲,感受震hàn人心的力量。
1.下列给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ù) 氛围(fēn) 帷幕 震撼
B.追溯(shuò) 氛围(fèn) 帷暮 震撼
C.追溯(sù) 氛围(fèn) 帷幕 震憾
D.追溯(shuò) 氛围(fēn) 帷暮 震憾
2.上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感悟经典 ②诵读经典 ③选择经典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3.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进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
B.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朗诵。
C.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
D.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活动。
4.(2024八下·隆回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二、综合性学习(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某校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5.下面所给名言或故事中与活动主题无关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D.和为贵,谐为美
6.在活动中,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小亮同学一直滔滔不绝,其他同学得不到发言机会,你作为主持人,提醒他最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小亮同学,你有很多想法,但我作为主持人得提醒你,要给其他人留点发言时间。
B.小亮同学,请不要再高谈阔论了,现在是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所以请保持安静。
C.小亮同学,你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很受启发。现在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D.小亮同学,你的思维很灵活,但是说得太多了,现在有请其他同学发言。
7.每个同学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请你以“构建和谐家庭”为表达中心,仿照已给句子的形式,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命的渡口;   。
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8.(2024八下·隆回期末)古诗文默写。
(1)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突出他辛劳的诗句是   ,   。
(6)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诗句是   ,   。
三、古诗文阅读(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昼梦
(唐代)杜甫
二月饶睡①昏昏然,不独②夜短昼分③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④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释】①饶睡:贪睡。②不独:不仅。③昼分:正午。④春渚zhǔ:春水。
9.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此时作者的人生际遇最有可能的是(  )
A.青年意气风发 B.壮年科考不第
C.战乱漂泊异乡 D.战乱困于家乡
10.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尾联“安得”的表达效果。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刘开《问说》)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   
(2)学学半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4.【甲】【乙】两文给我们在学习上分别带来怎样的启示?
五、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材料一:①构建书香社会,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如今,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书荒”到“书海”的跨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②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5本;阅读新风尚也带动了产业繁荣发展,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288.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95%,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
③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日前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化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
④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数字阅读将使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用户的阅读体验将大幅提升。
材料二:值4·23世界读书日,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下图为该报告统计的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图: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材料三:①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③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手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1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B.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有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21年的71.5%基本持平。
C.严锋认为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只能由作品内容决定。
16.材料一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材料三第③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可否删去?并说明原因。
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
1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你说说数字化阅读的优点。
六、文学作品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的饺子
①小时候一入冬,就盼着冬至早点儿来到。“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我们家是传统家庭,父母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一向很重视。即使平时日子过得那么节省,冬至这天也必定会为我们包饺子吃。
②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母亲负责和面、擀皮,然后两人一起包饺子。后来,我和姐姐两个大些的孩子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就节省出了不少时间。而父亲的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包饺子中最费劲的力气活儿——剁馅,总是由他一人承担。
③那时不像现在,有现成的肉馅卖,还可以买好肉让卖家代为加工,绞肉馅,切肉丝、肉片都可以。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不但买肉要凭副食品票,而且将肉买回家后需自己手工剁馅。所以冬至那天,父亲便会一早出门,到肉店排队买肉之后,回家自己剁馅。
④父亲剁肉馅有一手绝活,即双手执刀,双管齐下。先将买来的肉洗净,切成薄片,摊在菜案上,然后两手各拿一把菜刀,“乒乒、乓乓”地剁起来。用他的话说,这是提高效率,不然一大家子七口人的饭,慢条斯理要剁到几时啊!
⑤说来也怪,那时我们姐弟五人年龄虽不大,饭量却一个比一个大,可能是困难年代肚子里缺油水吧!每到冬至包饺子,我们家总要准备一大盆馅和一大盆面。
⑥剁好肉馅,就要往里面掺菜了。那时冬季包饺子主要用白萝卜或大白菜,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韭黄、韭菜、芹菜等新鲜蔬菜可以用。我们家冬天包饺子比较偏爱白萝卜大肉馅,母亲说白萝卜营养丰富,清热去火,健脾顺气,吃了对身体有益。可能是从小养成了习惯,至今我吃饺子仍偏爱萝卜馅。
⑦父亲将洗净的萝卜切片下锅煮,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白萝卜脆生生、水灵灵的,比现在的“水果萝卜”还好吃。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轻易不买水果吃,萝卜就是现成的水果了。在困难的岁月里,脆甜的白萝卜真的带给了我们与吃水果一样的感觉。
⑧煮萝卜也要掌握好火候,不能太生也不能煮太过了。等到用筷子一扎即烂时,捞出沥水凉凉,用笼布裹起压干水分倒在案板上,父亲便又施展起他的“双刀”功夫。一阵有节奏的响声过后,萝卜就变成了萝卜泥。再加入葱、姜和肉馅,放入盐、酱油、五香粉、小磨香油等调料,搅拌均匀,一盆香味四溢的饺子馅就调制好了。
⑨晚上掌灯时分,全家人已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等到他们终于忙完坐到桌边时,父亲总会为我们讲起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⑩窗外寒风嗖嗖,屋内暖意融融。全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幸福极了。母亲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父亲说:“过了冬至,长一绳子。”的确,吃过冬至饺子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季节的轮回便又开始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走过了很多个冬至,吃过了很多次饺子。父母虽已远赴天国,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
(《河南思客》吴建华,有删改)
19.文中写了包饺子的哪些程序?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下面空缺部分。
排队买肉→   →   →调馅→下饺子
2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
21.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2.幸福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感悟,探究它的含义。
七、名著阅读(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文段一:“呵——,没有口袋!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你以为你现在还能留在学校里?不,亲爱的,这回可饶不了你,上次是因为你母亲求我,才把你留下的,这次可该了结啦。从教室里滚出去!”他使劲揪住小孩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然后关上了教室的门。
文段二:保尔内心深处对普罗霍尔的仇恨更深,更强烈了,周围的一切令他厌恶,令他憎恨。“哎,要是我有力气,我就把这个下流胚揍死!为什么我没有阿尔青那样高大,那样强壮呢?”
文段三: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23.请简要概括文段一讲述的故事。
24.请结合三则文段,用四字词语(成语)依次概括保尔的性格特点。
八、写作与表达(50分)
25.(2024八下·隆回期末)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句子排序;成分残缺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和准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或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2)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3)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1.追溯应读作:zhuī sù,意思: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溯”不能写成“塑”;
氛围应读作:fēn wéi,意思: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帷幕mù,应写作:帷幕,意思: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幕”不能写成“慕、墓、暮”;
震hàn,应写作:震撼,意思:震动;摇撼。“撼”不能写成“憾”。
故答案为:A
2.感悟经典、诵读经典和选择经典三个短语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选择,再诵读,最后感悟。因此正确排序为③②①;
故答案按为:C
3.划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动词“举行”少一个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活动”。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说法正确;
B: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故说法有误;
C: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说法正确;
D: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答案】5.B
6.C
7.示例:家,是一曲不停的旋律,永久地唱响在我生命的旅程。
【知识点】衔接仿写;挖掘、感悟文章主题;语言得体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对语言得体的理解与运用。得体就是得当,恰如其分,要做到表达得体,应考虑写作目的,目的不同,表达方式、态度应有所不同,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读者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同,用于应有所不同,同时还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平时作业、作文都要注意。
(3)本题考查仿写。仿写答题思路是一看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二分析例句,研究例句内容、句式、语言或情感,三巧构思,确定仿写对象,注意文采,最后答题注意聚义连贯,内容合理。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5.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句意::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此句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二者都必不可少的道理;与“和”的主题无关;
C: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言归于好,将相和睦,强调了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D: 和为贵,谐为美 ,意思是:和谐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美的境界。此句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故答案为:B
6.A:“我作为主持人得提醒你,要给其他人留点发言时间”提醒过于直接,语气生硬,不够委婉;
B:“高谈阔论”有讽刺之意;“请不要再高谈阔论了”“请保持安静”带有强制语气,语气生硬;
C:首先肯定小志同学的发言内容,再以征询的语气发问,语气委婉,表达得体,让人乐于接受;
D:“但是说得太多了,现在有请其他同学发言”,语气生硬,带有批评意味,不够委婉。
故答案为:C
7.仿写要注意句式一致,已有句子结构是“家,是……(比喻),永久地……”;修辞一致,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紧扣“构建和谐家庭”的主题,内容相关即可。比如:家,是一杯馨香的暖茶,永久地拂去我心头的疲惫。
家,是一团不熄的炉火,永久地驱散我心中的寒冷。
故答案为: 示例:家,是一曲不停的旋律,永久地唱响在我生命的旅程。
8.【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曲径通幽处;只有香如故;海内存知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庇”不要写成“屁”了“俱”不要写成“惧、具”;
第2空,填上句,“曲径”不要写成“屈经”;“幽”不要写成“悠然";
第3空,填下句,“香”不要写成“乡”;
第4空,填上句,“内”不要写成“肉”;“知己”不要写成“知已”;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突出他辛劳 ,“尘”不要写成“成”;“鬓”不要写成“髫”;“苍苍”不要写成“沧沧”;
第7、8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 ,“蒸”不要走携程“丞”;“泽”不要写成“择”;“撼”不要写成“憾”。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曲径通幽处;只有香如故;海内存知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9.C
10.“安得”是怎样才能得到的意思,语气中充满对战争灾难的哀叹,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愿望如梦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渴望铸剑为犁,百姓安心务农,天下无吏横行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首先, 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份和生活环境, 这有助于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从语言、 形象、 意象等方面品味句子的美, 包括音韵的韵律美、 意象的形象美、 意义的深远美等,理解诗句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解读诗句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表达的主旨、 情感和思想, 探索其深层的内涵和所表达的哲理;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分析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夸张等, 以及句子的格律、 韵律等艺术特点; 探讨诗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思考句子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以及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结合个人感悟进行赏析: 最后, 可以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对句子的赏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
9.这首诗的诗意是: 二月里多觉一天总是昏昏然,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那桃花的气味又香又暖,当然会令人眼晴自闭。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时候仍然在被魂梦相牵。我梦到: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诗人以梦的形式,表现家国之思:“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在诗人的梦里,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由此推知诗人是战乱漂泊异乡。
故答案为:C
10.尾联“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意思: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安得”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故答案为:“安得”是怎样才能得到的意思,语气中充满对战争灾难的哀叹,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愿望如梦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渴望铸剑为犁,百姓安心务农,天下无吏横行的美好愿望。
【答案】11.困惑;同“敩”,教导
12.D
13.(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14.甲文启示我们: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中还有注重互动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来学习,教学相长;乙文启示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谈观点和启发。谈启发要围绕文段的主题和中心来谈,不能谈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11.(1)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2)句意: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故答案为:(1)困惑;(2)同“敩”,教导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舍问”是除了问的意思,“其……焉”是反问句,故断为: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故答案为:D
13.(1)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旨:味美;
(2)好:喜欢;而:表转折;非:不是;者:......的人。
故答案为: (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14.甲文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说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启发我们学是第一位的,应该重视学习,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教然后知困”意思是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启发我们学习时注意交流,可以通过“教”的方式来巩固所学。
乙文句子:“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意思是“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启发我们“问”和“学”要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意思是说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故启发我们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通过“问”的方式来增长知识。
故答案为:甲文启示我们: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中还有注重互动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来学习,教学相长;乙文启示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
【答案】15.D
16.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显得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不能删去,因为“一定”是从语气上表示肯定,表明事物的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示例:①数字阅读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②数字阅读可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③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理解与分析。列数字: 列数字是一种通过列举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其核心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说服力。这种方法通过量化描述,使抽象特征变得具体可感。常用于说明事物的数量、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特征,必须真实准确,估算数据需有可靠依据;单纯的时间列举不属于列数字。作用:通过数据支撑,使说明内容更科学严谨;增强表达的可信度;帮助读者建立具体认知。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作答说明文中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替换)时,回答一般是不能删去(或替换)的 ,首先解释词语本义以及语境义,分析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句子的修饰或限定作用;然后比较删去(或替换)这个词语和不删(不替换)的句意区别,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不能删去(替换)的原因;结尾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5.A:材料一句子: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数字阅读将使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用户的阅读体验将大幅提升。,可知: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理解和分析正确;
B:由材料二的柱状图可知: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有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21年的71.5%基本持平,理解分析正确;
C: 由材料三第2段句子: 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可知:严锋认为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理解分析正确;
D:由材料三第3段句子:“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可知,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肤浅;题干中“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只能由作品内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故理解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6.画线句中通过具体的数字,如“1.5万”“580”“50万”等,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巨大的变化,快速的发展,使说明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1978年,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与“如今,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中将“如今”和“1978年”我国的出版社和年出版图书量作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如今在出版社和年出版图书量方面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更鲜明地展现出从“书荒”到“书海”跨越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
附答案为: 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显得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一定”表示肯定、必然的意思,如果删去,原句“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就变成“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会导致肤浅化”,语气过于绝对且意思发生改变。而加上“一定”,表达的意思是数字化阅读不是必然会导致肤浅化,更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一定”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能删去,因为“一定”是从语气上表示肯定,表明事物的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由材料一第3段句子:“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可知,数字阅读新风尚带动了产业繁荣发展,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满足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由“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可知,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数字阅读带来更多可能,能使内容展现形式更加立体、多元,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由材料三第1段句子:“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可知,数字阅读能让人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与信息。
由材料三第2段句子:“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可知,数字阅读时代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人的阅读时间总体增加。数字阅读使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故答案为: 示例:①数字阅读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②数字阅读可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③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答案】19.剁肉;掺菜
20.“照例”指父亲每次都是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1.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22.示例:其实幸福很简单。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首先,需要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基本含义或字面意思;然后观察该词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接着结合句子或段落的整体内容,分析该词语如何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是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某个场景或情感 ,最后,将以上分析整合成一段连贯的答案,清晰地表达出该词语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XX一词原指......,这里指......,形象得写出了......,表达了......。
(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同时,段落的作用要关注段落的位置,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引读者,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表达情感,点明中心;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本题考查谈观点和启发。谈启发要围绕文段的主题和中心来谈,不能谈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19.第1空:由第2段句子:“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可知:剁馅。
第2空:由6段句子“剁好肉馅,就要往里面掺菜了”可知:掺菜。
故答案为:剁馅;掺菜
20.照例:按照贯例;按照常情。在句中表示的是母亲像以前那样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每次都是如此。这个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故答案为:“照例”指父亲每次都是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1.从内容上看,由末段句子“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可知,末段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看,末段中的“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与题目“冬至的饺子”和首段“即使平时日子过得那么节省,冬至这天也必定会为我们包饺子吃”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 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22.由第2段句子:“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母亲负责和面、擀皮,然后两人一起包饺子。后来,我和姐姐两个大些的孩子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就节省出了不少时间”可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
由第7段句子“父亲将洗净的萝卜切片下锅煮,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第9段句子“晚上掌灯时分,全家人已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等到他们终于忙完坐到桌边时,父亲总会为我们讲起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可知,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其实很简单。
故答案为: 示例:其实幸福很简单。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
【答案】23.保尔在复活节时去神父家补考,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
24.敢于反抗 爱憎分明 坚持不懈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人物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概括。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可以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23.由文段一中句子:“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从教室里滚出去”可知,文段一讲述的是:保尔在瓦西里神父家里等候补考的时候,把一小撮烟末儿撒在神父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被赶出学校。
故答案为: 保尔在复活节时去神父家补考,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
24.文段一中保尔向神父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撒烟末儿,以此报复神父,由此可以看出,保尔无所畏惧、敢于反抗;
文段二中保尔对普罗霍尔的仇恨深且强烈,表现出他对恶势力的强烈反感,可见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文段三中保尔全身心投入书籍创作,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放弃,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 敢于反抗 爱憎分明 坚持不懈
25.【答案】【参考例文】
走过,才明白
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走过,才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学生选材的角度非常丰富,此题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平台。不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一个自由开放的题目,在写作时最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使主题更加的突出,使立意开出一朵绚丽之花。
本题学生可回味自己的生活,感悟成长的同时,更注重对自我的内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评价的能力,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提醒学生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平淡的词语背后蓄积深沉的情感。“才明白”立足于思考,“才”字是一种顿悟,催我们奋进,促进我们成长。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完成作文。文章可叙可议,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要仔细琢磨,找见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典型材料。
1 / 1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开始,古诗词的芬芳便弥漫在四季。《诗经》拉开了中国诗歌的帷mù。从此,光辉的篇章纷至沓来,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诗词,有的振聋发聩,使人读之清醒;有的柔情万种,使人读之怅惘;还有的追溯朝代往事,使人读之明理。
六月,是草木葳蕤、雎鸠鸣唱的季节;六月,也是拨开雾霭、挣脱羁绊的季节。为了激发同学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在这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日子,让我们 , , 。跟随诗人,看江山妩媚,一起漫步“古诗苑”,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聆听圣哲先贤的教诲,感受震hàn人心的力量。
1.下列给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ù) 氛围(fēn) 帷幕 震撼
B.追溯(shuò) 氛围(fèn) 帷暮 震撼
C.追溯(sù) 氛围(fèn) 帷幕 震憾
D.追溯(shuò) 氛围(fēn) 帷暮 震憾
2.上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感悟经典 ②诵读经典 ③选择经典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3.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进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
B.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朗诵。
C.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
D.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活动。
【答案】1.A
2.C
3.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句子排序;成分残缺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和准确读音。汉字里许多字是形似字、同音字,我们要从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了,就能避免写错或读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要关注每一课课后的读读写写词语的音形义,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要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不同。(2)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3)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解答时,先通读所有句子,仔细考虑,凭语感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也可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1.追溯应读作:zhuī sù,意思: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溯”不能写成“塑”;
氛围应读作:fēn wéi,意思: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帷幕mù,应写作:帷幕,意思: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幕”不能写成“慕、墓、暮”;
震hàn,应写作:震撼,意思:震动;摇撼。“撼”不能写成“憾”。
故答案为:A
2.感悟经典、诵读经典和选择经典三个短语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选择,再诵读,最后感悟。因此正确排序为③②①;
故答案按为:C
3.划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动词“举行”少一个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活动”。
故答案为:D
4.(2024八下·隆回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C.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说法正确;
B: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故说法有误;
C: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说法正确;
D: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
二、综合性学习(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某校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5.下面所给名言或故事中与活动主题无关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D.和为贵,谐为美
6.在活动中,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小亮同学一直滔滔不绝,其他同学得不到发言机会,你作为主持人,提醒他最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小亮同学,你有很多想法,但我作为主持人得提醒你,要给其他人留点发言时间。
B.小亮同学,请不要再高谈阔论了,现在是其他同学的发言时间,所以请保持安静。
C.小亮同学,你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很受启发。现在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D.小亮同学,你的思维很灵活,但是说得太多了,现在有请其他同学发言。
7.每个同学都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请你以“构建和谐家庭”为表达中心,仿照已给句子的形式,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命的渡口;   。
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答案】5.B
6.C
7.示例:家,是一曲不停的旋律,永久地唱响在我生命的旅程。
【知识点】衔接仿写;挖掘、感悟文章主题;语言得体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对语言得体的理解与运用。得体就是得当,恰如其分,要做到表达得体,应考虑写作目的,目的不同,表达方式、态度应有所不同,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读者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同,用于应有所不同,同时还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平时作业、作文都要注意。
(3)本题考查仿写。仿写答题思路是一看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二分析例句,研究例句内容、句式、语言或情感,三巧构思,确定仿写对象,注意文采,最后答题注意聚义连贯,内容合理。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
5.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句意::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此句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二者都必不可少的道理;与“和”的主题无关;
C: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言归于好,将相和睦,强调了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D: 和为贵,谐为美 ,意思是:和谐是最珍贵的,也是最美的境界。此句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与“和”有关。
故答案为:B
6.A:“我作为主持人得提醒你,要给其他人留点发言时间”提醒过于直接,语气生硬,不够委婉;
B:“高谈阔论”有讽刺之意;“请不要再高谈阔论了”“请保持安静”带有强制语气,语气生硬;
C:首先肯定小志同学的发言内容,再以征询的语气发问,语气委婉,表达得体,让人乐于接受;
D:“但是说得太多了,现在有请其他同学发言”,语气生硬,带有批评意味,不够委婉。
故答案为:C
7.仿写要注意句式一致,已有句子结构是“家,是……(比喻),永久地……”;修辞一致,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紧扣“构建和谐家庭”的主题,内容相关即可。比如:家,是一杯馨香的暖茶,永久地拂去我心头的疲惫。
家,是一团不熄的炉火,永久地驱散我心中的寒冷。
故答案为: 示例:家,是一曲不停的旋律,永久地唱响在我生命的旅程。
8.(2024八下·隆回期末)古诗文默写。
(1)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突出他辛劳的诗句是   ,   。
(6)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诗句是   ,   。
【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曲径通幽处;只有香如故;海内存知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庇”不要写成“屁”了“俱”不要写成“惧、具”;
第2空,填上句,“曲径”不要写成“屈经”;“幽”不要写成“悠然";
第3空,填下句,“香”不要写成“乡”;
第4空,填上句,“内”不要写成“肉”;“知己”不要写成“知已”;
第5、6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突出他辛劳 ,“尘”不要写成“成”;“鬓”不要写成“髫”;“苍苍”不要写成“沧沧”;
第7、8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 ,“蒸”不要走携程“丞”;“泽”不要写成“择”;“撼”不要写成“憾”。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曲径通幽处;只有香如故;海内存知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三、古诗文阅读(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昼梦
(唐代)杜甫
二月饶睡①昏昏然,不独②夜短昼分③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④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释】①饶睡:贪睡。②不独:不仅。③昼分:正午。④春渚zhǔ:春水。
9.根据诗歌内容推测,此时作者的人生际遇最有可能的是(  )
A.青年意气风发 B.壮年科考不第
C.战乱漂泊异乡 D.战乱困于家乡
10.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尾联“安得”的表达效果。
【答案】9.C
10.“安得”是怎样才能得到的意思,语气中充满对战争灾难的哀叹,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愿望如梦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渴望铸剑为犁,百姓安心务农,天下无吏横行的美好愿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首先, 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身份和生活环境, 这有助于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品味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从语言、 形象、 意象等方面品味句子的美, 包括音韵的韵律美、 意象的形象美、 意义的深远美等,理解诗句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解读诗句的内涵和意义: 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理解诗句表达的主旨、 情感和思想, 探索其深层的内涵和所表达的哲理;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分析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夸张等, 以及句子的格律、 韵律等艺术特点; 探讨诗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思考句子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以及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结合个人感悟进行赏析: 最后, 可以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对句子的赏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
9.这首诗的诗意是: 二月里多觉一天总是昏昏然,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那桃花的气味又香又暖,当然会令人眼晴自闭。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时候仍然在被魂梦相牵。我梦到: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诗人以梦的形式,表现家国之思:“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在诗人的梦里,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由此推知诗人是战乱漂泊异乡。
故答案为:C
10.尾联“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意思: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安得”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故答案为:“安得”是怎样才能得到的意思,语气中充满对战争灾难的哀叹,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愿望如梦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渴望铸剑为犁,百姓安心务农,天下无吏横行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刘开《问说》)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教然后知困   
(2)学学半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4.【甲】【乙】两文给我们在学习上分别带来怎样的启示?
【答案】11.困惑;同“敩”,教导
12.D
13.(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14.甲文启示我们: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中还有注重互动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来学习,教学相长;乙文启示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谈观点和启发。谈启发要围绕文段的主题和中心来谈,不能谈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11.(1)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2)句意: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故答案为:(1)困惑;(2)同“敩”,教导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舍问”是除了问的意思,“其……焉”是反问句,故断为: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故答案为:D
13.(1)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弗:不;食:吃;旨:味美;
(2)好:喜欢;而:表转折;非:不是;者:......的人。
故答案为: (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14.甲文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说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启发我们学是第一位的,应该重视学习,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教然后知困”意思是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启发我们学习时注意交流,可以通过“教”的方式来巩固所学。
乙文句子:“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意思是“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启发我们“问”和“学”要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意思是说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故启发我们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通过“问”的方式来增长知识。
故答案为:甲文启示我们: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中还有注重互动交流。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来学习,教学相长;乙文启示我们:“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的同时,要注意多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
五、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材料一:①构建书香社会,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如今,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书荒”到“书海”的跨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②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5本;阅读新风尚也带动了产业繁荣发展,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288.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95%,是产业发展主导力量。
③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日前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化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
④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数字阅读将使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用户的阅读体验将大幅提升。
材料二:值4·23世界读书日,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下图为该报告统计的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图: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材料三:①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③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手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15.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B.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有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21年的71.5%基本持平。
C.严锋认为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只能由作品内容决定。
16.材料一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材料三第③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可否删去?并说明原因。
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
1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你说说数字化阅读的优点。
【答案】15.D
16.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显得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不能删去,因为“一定”是从语气上表示肯定,表明事物的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示例:①数字阅读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②数字阅读可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③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理解与分析。列数字: 列数字是一种通过列举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其核心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说服力。这种方法通过量化描述,使抽象特征变得具体可感。常用于说明事物的数量、规模、程度等可量化特征,必须真实准确,估算数据需有可靠依据;单纯的时间列举不属于列数字。作用:通过数据支撑,使说明内容更科学严谨;增强表达的可信度;帮助读者建立具体认知。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作答说明文中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替换)时,回答一般是不能删去(或替换)的 ,首先解释词语本义以及语境义,分析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句子的修饰或限定作用;然后比较删去(或替换)这个词语和不删(不替换)的句意区别,结合具体内容说明不能删去(替换)的原因;结尾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
(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5.A:材料一句子: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数字阅读将使内容的展现形式更加立体、更加多元,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用户的阅读体验将大幅提升。,可知: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理解和分析正确;
B:由材料二的柱状图可知: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有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21年的71.5%基本持平,理解分析正确;
C: 由材料三第2段句子: 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可知:严锋认为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理解分析正确;
D:由材料三第3段句子:“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可知,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肤浅;题干中“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只能由作品内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故理解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6.画线句中通过具体的数字,如“1.5万”“580”“50万”等,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巨大的变化,快速的发展,使说明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1978年,我国仅有百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与“如今,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中将“如今”和“1978年”我国的出版社和年出版图书量作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如今在出版社和年出版图书量方面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更鲜明地展现出从“书荒”到“书海”跨越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
附答案为: 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显得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一定”表示肯定、必然的意思,如果删去,原句“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就变成“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会导致肤浅化”,语气过于绝对且意思发生改变。而加上“一定”,表达的意思是数字化阅读不是必然会导致肤浅化,更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一定”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能删去,因为“一定”是从语气上表示肯定,表明事物的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由材料一第3段句子:“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可知,数字阅读新风尚带动了产业繁荣发展,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满足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由“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可知,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数字阅读带来更多可能,能使内容展现形式更加立体、多元,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由材料三第1段句子:“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可知,数字阅读能让人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与信息。
由材料三第2段句子:“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可知,数字阅读时代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人的阅读时间总体增加。数字阅读使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故答案为: 示例:①数字阅读基于互联网信息载体,首次实现了数字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方式。②数字阅读可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③数字阅读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可随时随地进行内容更新。
六、文学作品阅读(12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的饺子
①小时候一入冬,就盼着冬至早点儿来到。“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我们家是传统家庭,父母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一向很重视。即使平时日子过得那么节省,冬至这天也必定会为我们包饺子吃。
②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母亲负责和面、擀皮,然后两人一起包饺子。后来,我和姐姐两个大些的孩子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就节省出了不少时间。而父亲的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包饺子中最费劲的力气活儿——剁馅,总是由他一人承担。
③那时不像现在,有现成的肉馅卖,还可以买好肉让卖家代为加工,绞肉馅,切肉丝、肉片都可以。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不但买肉要凭副食品票,而且将肉买回家后需自己手工剁馅。所以冬至那天,父亲便会一早出门,到肉店排队买肉之后,回家自己剁馅。
④父亲剁肉馅有一手绝活,即双手执刀,双管齐下。先将买来的肉洗净,切成薄片,摊在菜案上,然后两手各拿一把菜刀,“乒乒、乓乓”地剁起来。用他的话说,这是提高效率,不然一大家子七口人的饭,慢条斯理要剁到几时啊!
⑤说来也怪,那时我们姐弟五人年龄虽不大,饭量却一个比一个大,可能是困难年代肚子里缺油水吧!每到冬至包饺子,我们家总要准备一大盆馅和一大盆面。
⑥剁好肉馅,就要往里面掺菜了。那时冬季包饺子主要用白萝卜或大白菜,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韭黄、韭菜、芹菜等新鲜蔬菜可以用。我们家冬天包饺子比较偏爱白萝卜大肉馅,母亲说白萝卜营养丰富,清热去火,健脾顺气,吃了对身体有益。可能是从小养成了习惯,至今我吃饺子仍偏爱萝卜馅。
⑦父亲将洗净的萝卜切片下锅煮,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白萝卜脆生生、水灵灵的,比现在的“水果萝卜”还好吃。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轻易不买水果吃,萝卜就是现成的水果了。在困难的岁月里,脆甜的白萝卜真的带给了我们与吃水果一样的感觉。
⑧煮萝卜也要掌握好火候,不能太生也不能煮太过了。等到用筷子一扎即烂时,捞出沥水凉凉,用笼布裹起压干水分倒在案板上,父亲便又施展起他的“双刀”功夫。一阵有节奏的响声过后,萝卜就变成了萝卜泥。再加入葱、姜和肉馅,放入盐、酱油、五香粉、小磨香油等调料,搅拌均匀,一盆香味四溢的饺子馅就调制好了。
⑨晚上掌灯时分,全家人已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等到他们终于忙完坐到桌边时,父亲总会为我们讲起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⑩窗外寒风嗖嗖,屋内暖意融融。全家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幸福极了。母亲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父亲说:“过了冬至,长一绳子。”的确,吃过冬至饺子后,白天渐长,黑夜渐短,季节的轮回便又开始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走过了很多个冬至,吃过了很多次饺子。父母虽已远赴天国,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
(《河南思客》吴建华,有删改)
19.文中写了包饺子的哪些程序?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下面空缺部分。
排队买肉→   →   →调馅→下饺子
2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
21.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2.幸福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感悟,探究它的含义。
【答案】19.剁肉;掺菜
20.“照例”指父亲每次都是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1.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22.示例:其实幸福很简单。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理解。首先,需要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基本含义或字面意思;然后观察该词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接着结合句子或段落的整体内容,分析该词语如何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是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某个场景或情感 ,最后,将以上分析整合成一段连贯的答案,清晰地表达出该词语如何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XX一词原指......,这里指......,形象得写出了......,表达了......。
(3)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同时,段落的作用要关注段落的位置,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引读者,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表达情感,点明中心;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本题考查谈观点和启发。谈启发要围绕文段的主题和中心来谈,不能谈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
19.第1空:由第2段句子:“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可知:剁馅。
第2空:由6段句子“剁好肉馅,就要往里面掺菜了”可知:掺菜。
故答案为:剁馅;掺菜
20.照例:按照贯例;按照常情。在句中表示的是母亲像以前那样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每次都是如此。这个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故答案为:“照例”指父亲每次都是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1.从内容上看,由末段句子“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可知,末段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看,末段中的“每年的冬至,却仿佛仍和我们在一起。父亲“乒乒、乓乓”地剁着饺子馅,母亲在灶边忙活着,准备下饺子”与题目“冬至的饺子”和首段“即使平时日子过得那么节省,冬至这天也必定会为我们包饺子吃”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 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22.由第2段句子:“包饺子时,父亲负责剁馅、调馅,母亲负责和面、擀皮,然后两人一起包饺子。后来,我和姐姐两个大些的孩子也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就节省出了不少时间”可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
由第7段句子“父亲将洗净的萝卜切片下锅煮,照例将青的那头最好的部分留下让我们生吃”,第9段句子“晚上掌灯时分,全家人已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父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锅锅地下着饺子,母亲一盘盘地往外端着,招呼我们趁热吃。等到他们终于忙完坐到桌边时,父亲总会为我们讲起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可知,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其实很简单。
故答案为: 示例:其实幸福很简单。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忙碌,就是幸福;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就是幸福。
七、名著阅读(6分)
(2024八下·隆回期末)文段一:“呵——,没有口袋!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你以为你现在还能留在学校里?不,亲爱的,这回可饶不了你,上次是因为你母亲求我,才把你留下的,这次可该了结啦。从教室里滚出去!”他使劲揪住小孩的一只耳朵,把他推到走廊里,然后关上了教室的门。
文段二:保尔内心深处对普罗霍尔的仇恨更深,更强烈了,周围的一切令他厌恶,令他憎恨。“哎,要是我有力气,我就把这个下流胚揍死!为什么我没有阿尔青那样高大,那样强壮呢?”
文段三: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23.请简要概括文段一讲述的故事。
24.请结合三则文段,用四字词语(成语)依次概括保尔的性格特点。
【答案】23.保尔在复活节时去神父家补考,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
24.敢于反抗 爱憎分明 坚持不懈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人物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概括。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解答时可以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23.由文段一中句子:“你以为我不知道糟蹋面团这种坏事是谁干的”“从教室里滚出去”可知,文段一讲述的是:保尔在瓦西里神父家里等候补考的时候,把一小撮烟末儿撒在神父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被赶出学校。
故答案为: 保尔在复活节时去神父家补考,将烟末撒到了神父家的复活节面团里,被神父发现。
24.文段一中保尔向神父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撒烟末儿,以此报复神父,由此可以看出,保尔无所畏惧、敢于反抗;
文段二中保尔对普罗霍尔的仇恨深且强烈,表现出他对恶势力的强烈反感,可见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文段三中保尔全身心投入书籍创作,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放弃,展现了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 敢于反抗 爱憎分明 坚持不懈
八、写作与表达(50分)
25.(2024八下·隆回期末)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走过,才明白
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题记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汉服时,动人心魄的惊艳。走过千年风雨的汉服,穿过历史的尘埃,带着古朴的气息,诉说着华夏的盛衰兴亡。
与汉服的遇见,是那样的自然。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那飘逸的羽纱只轻轻一拽,我便跌进了锦绣繁华的古老华夏。
那是外网上挂着的宣传汉服的视频。穿上了汉服,一个个便都成了诗画中走出的人。或浓妆恣情饮酒,张扬而热烈,或淡抹执卷而读,素雅而明秀。有佳人明眸善睐顾盼生姿,亦有才子广袖翩飞玉树临风。交领,右衽,束腰,一丝不苟。再在腰带上用绳线松松挽个结,压一块精雕细琢的玉佩,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真真是绝世无双。古老的汉服就这样走向世界,在偌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想想唐明皇的时代,大明宫里灯烛高悬,处处皆是皇家华贵与威仪。丝竹齐喧,有倾国之颜踏歌而入缓扭纤腰,一个盛世的繁荣便在翻转舞动的袖中流转。如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霓裳羽衣舞》。我总想着,纵使贵妃天人之姿,若是没有了羽衣的增色,终归是少了几分灵动。汉服就这样,走过了盛唐。
忆及几年前,如果有人穿着汉服走街过巷,那必是引得一路的侧目议论,更有甚者,觉得那是韩服或者和服,皆是止不住的鄙夷。实在可悲!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我倍加珍惜的汉服,你却说它属于扶桑?思及现在,内心止不住的庆幸,且不说满街的汉元素,便是穿上汉服,路人也大多报以微笑和赞赏。失落的汉服,终于走出尘埃,散发出更加耀眼绚烂的光华。
去年的时候,曾经去安徽宏村旅游。粉墙黛瓦中有一位姑娘身穿汉服在拍照。微风拂过,轻轻撩起她月白的裙角,发髻上插着一根玉簪,坠着流苏,根根纠缠。树影斑驳,她倚着树,低眉浅笑,熙来攘往的人群无意识间为她留出一块空地。尘世浮华,手执折扇的她淡雅得如同裙角绣着的杏。后来,我也买了这样的两把扇子,竹骨纱面,隐藏着一折一折的流光,春来暑去,秋收冬藏,每每打开,便依稀嗅见淡淡的杏香,清幽而绵长。
正是因为走过才明白,汉服不仅仅是衣服,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深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走过,才明白”。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学生选材的角度非常丰富,此题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平台。不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一个自由开放的题目,在写作时最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使主题更加的突出,使立意开出一朵绚丽之花。
本题学生可回味自己的生活,感悟成长的同时,更注重对自我的内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评价的能力,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提醒学生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平淡的词语背后蓄积深沉的情感。“才明白”立足于思考,“才”字是一种顿悟,催我们奋进,促进我们成长。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完成作文。文章可叙可议,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要仔细琢磨,找见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典型材料。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