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训练(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训练(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广州市高三毕业班考前冲刺训练题(三)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齐晋鞍之战,晋国将领韩厥俘获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执臣子礼甚恭。晋楚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郤至每遇楚共王,必跳下战车,脱盔避让,楚共王则遣使赠弓问候郤至。这类历史记载刻画出春秋时代
A.雍容有礼的君子风度 B.轻松散漫的作战态度
C.友好热烈的外交温度 D.稳定有序的礼乐制度
2.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
A.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实施
C.周公礼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创建
3.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唐《狱官令》规定,在押的各妇女,都要“于男夫别所”。唐朝还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冤狱。这说明唐代
A.唐律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 B.政府公正平等的司法理念
C.社会开明开放的时代风气 D.唐律礼法结合的法律原则
4.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
5.《元史》记载:“春,帝居万安宫一月,居揭揭察哈殿二月;夏,避暑于昔刺斡儿朵;秋,居于阔阔脑儿行宫;冬,大猎于汪吉河”,“率以为常”。后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两都(大都和上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B.表明元朝政治治理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C.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6.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8.1912年,参议院通电各省,颁布历书,“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颁布四项决议(如下表)。这表明
(一) 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
(二) 新旧二历并存
(三) 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四) 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A.习俗变迁蕴含着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C.封建文化制约着社会近代转型 D.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趋向开放与文明
9.下图为1942年丰子恺所绘漫画:《茶店一角》(图中柱子上告示文字为“莫谈国事”),该作品旨在批判
A.民众漠不关心国事 B.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D.沦陷区的奴化政策
10.1950年1月至4月,全国14个大中城市有2945家私营工厂倒闭,在16个城市中有9347家私营商店倒闭。针对这一情况,中财委讨论并决定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度过严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这体现了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B.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刻不容缓
C.私营经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
11.1987年,沿海开放城市温州个体户叶文贵所办的金乡压延薄膜厂,经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审核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50万元,用于扩建股份企业,成为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企之
一。这一事例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温州率先拉开帷幕B.沿海开放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C.改革开放时期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D.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2.在早期民族那里,仪式、言语或文字都是被看作与神沟通的媒介,政治权力从这种交往媒介中产生。古代希腊关于神的故事不仅保存在神庙与王宫之中,而且流传于民间,从而使神圣仪式与神话具有公共性的特点。这
A.体现了理性主义 B.扩大了公民大会权力
C.与城邦政治相关 D.增强了区域经济联系
13.日本摄政圣德太子(593-621)积极摄取大陆文化,提倡“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进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这一改革
A.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B.导致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
C.适应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14.17世纪时,一名英国牧师说:“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自然,另一本是《圣经》......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如此繁多的自然之物和生物,又有如此多的诠释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他们的动力因。”这种观念可用于佐证当时
A.人文主义宗教观影响深远 B.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C.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文化 D.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
15.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16.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要求缔约方采取具体措施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以适当方式促进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各文化在互相尊重中共同繁荣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促使各地文化趋同 D.文化多样性要求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朝建都咸阳,因关中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沃野千里,有渭河沟通黄河,便于运输财富,且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南有秦岭,东有黄河天险,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西汉继承秦制,定都长安,同样看重关中地区的地缘优势和经济基础。东汉光武帝刘秀因依靠关东势力起家,且洛阳处于全国交通要道,可连接关中和关东,故定都洛阳。东吴建都建业,即南京,因长江天险及人口集中于此,利于势力整合。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便整合中原、推进汉化。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长安与洛阳间变迁,长安是政治中心,但随着人口增长,关中地狭,洛阳因大运河的开通成为经济中心,地位日益重要。北宋建都开封,因其漕运发达,可将江淮地区的物资便利地运至都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西依太行,东望渤海,战略位置重要,且元和清时期,北方民族成为统治民族,北京更便于控制全国,同时其交通便利,经济也较为发达。
-郑焕坚《中国古都四千年》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商品货币经济刺激下欧洲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享有许多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独立阶层-市民阶层。市民阶层风不像农民那样被束缚于土地,又不像骑士与教士那样受传统与教规的制约,这些都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在条件。社会现金流增多刺激下的社会世俗化和娱乐化转向,则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流行和兴盛提供了外部条件。市民体育在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继承和改造的过程中,部分地摒弃了骑士体育和民俗活动中的宗教规则。于是,市民们在城市有限的环境中进行了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
-摘编自王梓宇等《中古盛期欧洲城镇化背景下市民体育之兴盛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欧洲体育复苏的大门,接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推动着人们身体观和体育观的解放,从而为体育的复兴扫清了道路;同时,市民阶层体育需求的增长和绅士阶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体育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宏大的社会因素和体育自身的变革,共同构成了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体育事业的现代转型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最终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积极、健康的内部环境和氛围。
-摘编自张爱红等《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盛的背景。(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性移民活动增强,人们主动或被动移往新地区,人种之间的融合和扩散不断加快。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移民取代印第安人,成为新大陆的主人。在这一百年中,南北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居于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人以及黑白混血人杂居在一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于欧洲和亚洲移民的涌入,逐渐变成了多种族聚居地。1871年到达澳洲的海外移民有近80万人之多,其中欧洲移民占90%以上,其余是亚洲移民,相比之下,土著人数急剧减少。在南非,欧洲移民大量增加,且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从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则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迁移。
-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6分)
(2)有观点认为“移民始终是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请结合两个时期的史实,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D C B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D D B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条件:战略位置重要;有安全保障(或有险可守);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便于统治全国。(答出三点即可,6分)
(2)意义:有利于稳固政权,稳定社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宣示了王朝的合法性,强化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强盛。(答出三点即可,6分)
18.(1)背景:商品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改造;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社会生活逐渐从宗教化转向世俗化。(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影响: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体育向规范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19.(1)迁移方向不同: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2分)
迁移人口主体不同: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迁移人口以罪犯、底层人民为主,二战后迁移人口以技术人员为主;(2分)
迁移背景不同: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主要是由于殖民扩张,二战后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2分)
(2)例:
论题: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
阐述: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殖民者向美洲、大洋洲等地大规模移民,带去先进生产方式、技术和文化,加速了当地开发与近代化进程。非洲黑奴被强制迁移至美洲,为当地种植园和矿产业提供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同时,人种融合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全球化初步发展,移民成为全球化起步阶段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如亚非拉人才涌入美国硅谷,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商务移民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难民、移民引发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4分)
结论:总之,从过去到现代,移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都对全球化进程起到关键推动作用。(2分)
20.示例一:
选择:新异性的标准
论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
唐朝对外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频繁。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达到了顶峰,长安(今西安)成为了国际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和艺术家。这种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文化领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对中国和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上的兼容并包不仅在当时具有新意,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
选择:训诲功用的标准。
论题:秦朝的兴衰是训诲功用的历史鉴戒。
秦朝的统一得益于其高效的法治与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纳法家思想,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同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防止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这些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即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法治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秦始皇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征发沉重的赋税徭役,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秦二世时期暴政更甚,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综上所述,秦朝的兴衰启示我们,国家发展在注重法治与统治定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人权、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完善的模范,更为后世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显著,值得学习和反思。
评分参考如下:
分值 评分依据
10-12分 ①“标准”和主题相对应。 ②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充分阐释。 ③史料详尽,史实准确。 ④表达清晰,符合逻辑。
6-9分 ①“标准”和主题相对应。 ②符合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认识。 ③史料较详尽,史实准确。 ④表达较清晰,符合逻辑。
3-5分 ①“标准”和主题相对应。 ②史实准确。 ③表达较清晰。
0-2分 ①“标准”和主题相对应。 ②有简单的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