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素养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单元素养测评卷(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七单元)
(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丹东中考)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 )
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
2.(2024秋·大连甘井子区期末)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石油 D.生物质能
3.(2024秋·沈阳铁西区期末)“全民消防,安全至上”,以下消防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窑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5.火折子被称为古代打火机(如图所示)。它是将硫黄(硫单质)、草纸、棉花等制成燃芯。点燃后吹成暗火置于竹筒中,使用时只需要打开竹筒帽轻轻一吹就可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折子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B.竹筒内的草纸盖上竹筒帽后仍然在缓慢燃烧
C.火折子上的小孔是为了给竹筒内提供空气
D.吹气后复燃是因为降低了草纸的着火点
6.煤制油技术以煤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我国自主创新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实现了煤制油技术中国造。下列对该项技术研发价值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
B.减少煤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
C.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D.使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B.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C.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
D.用炸药爆破拆除楼房,是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8.下列措施与理由之间的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C.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D.用扇子扇煤炉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A.H2、CO、CH4 B.CH4、CO、H2
C.CO、CH4、H2 D.CO、H2、CH4
1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容器若没有加盖,实验会失败
B.实验中迅速下压打气阀,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
D.据图3可知,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越剧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10分·2024·青岛中考)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6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 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 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写一条即可)。
12.(10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对燃料的合理使用成为一项重要工程。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带着极大的兴趣对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与变迁及对未来燃料的展望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查阅资料】酒精、天然气、汽油、柴油等燃料中都含有碳。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产生黑烟,汽油、柴油燃烧会产生黑烟。这是由于汽油、柴油的含碳量较高。
【小组交流】(1)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或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
项目二: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
【调查研究】同学们通过走访与调查了解到当地燃料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木柴→煤→煤气→天然气
(2)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是产生 色火焰,放热。
(3)煤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或煤与其他物质反应,可得到煤气、 (填一种)等许多有用的物质,该过程属于 变化。
【查阅材料】
a.SO2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硫。
b.常用燃料汇总如表:
燃料 调控 主要成分 热值
木材 需频繁添加木材 碳、氢、氧等元素 2 500~3 000 kcal/kg
煤 需提前点燃,过程 复杂 碳、氢、硫、氮 等元素 5 500~7 000 kcal/kg
煤气 随用随开 一氧化碳和氢气 8 000~9 000 kcal/m3
天然气 随用随开 甲烷 8 000~10 000 kcal/m3
【提出问题】本地煤燃烧后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
【进行实验】(4)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少量品红溶液的试管中 红色褪去
【交流讨论】(5)试推测家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煤的原因是 。
项目三:对未来燃料的展望
【交流展示】(6)氨气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零碳燃料,其燃烧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如图所示: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3.(8分·2024·宜宾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23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外墙覆盖了一层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保护薄膜,该薄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够快速分解建筑物表面的污染物,让场馆外墙拥有神奇的自净能力。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场馆上超大面积使用光催化材料。TiO2作为一种含量丰富、无毒且化学性质稳定的光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分解水制氢、还原CO2等领域。
由于TiO2只在紫外光区有催化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改变形态、掺杂非金属或金属(铁、铂、金等)等方法,使TiO2能在可见光区有催化作用,以提高催化效果。目前,改变形态的方法有通过喷雾、球磨等物理技术制备纳米管状、颗粒状的TiO2,或让TiO2与H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表面积更大且具有特殊孔隙的空心球。当TiO2中掺杂非金属或金属时,掺入物质的类型、掺入的量会对其光催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掺杂不同比例石墨相氮化碳(g-C3N4)的纳米TiO2光催化分解水时,产生H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将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工艺,使TiO2带来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
回答下列问题:
(1)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光催化保护薄膜使用前后,TiO2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氮化碳(C3N4)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3)TiO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与电解水制氢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4)下列关于TiO2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标号)。
A.改变形态的方法均属于物理方法
B.掺杂石墨氮化碳越多,光催化分解水效果越好
C.与掺杂铁相比,掺杂金(Au)会提高生产成本
D.TiO2光催化还原CO2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5)某新能源汽车以氢气为燃料,使用1 kg氢气平均可行驶150 km。如果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900 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理论上可供这辆汽车行驶
km。
14.(12分)氢能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元化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氢气的制取方法、应用优势、储存手段和发展前景等展开了项目式问题探究。
任务一:调查氢能制取方法
【咨询专家】小组同学通过数字化平台向专家进行咨询,知道了氢气可用多种工艺过程制备,方法有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等。
【模型构建】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是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一种手段。过程如下:
可再生电力→电解水→绿氢H2
【交流讨论】(1)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
①若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氢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从图中的A~E中选择,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选用F装置制氢气,其优点是 。
(2)近年来,能用来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有 (填一种)。
(3)化石能源也可用于氢的制取,但不足之处有 (填一种)。
任务二:探究氢能应用优势
【提出问题】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设计纯净氢气与天然气燃烧的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氢气和天然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 均有水生成
②迅速把①中的烧杯倒过来,分别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罩在天然气火焰上方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罩在氢气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无变化
【反思评价】(1)通过上述实验对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
(2)在理想状态下,小组同学通过图1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成的图像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可得出的结论是 。
任务三:调研氢能储存手段
【查阅资料】我国绿氢规模化储存是商业化应用的基本保障,为了进行大量储存,通常将氢气转化为液氢,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
任务四:展望氢能发展前景
【市场调研】目前,氢燃料电池在公共交通中应用已较为成熟,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是将 能转变成电能,未来,氢能将在航空、航天、电力和建筑领域大力推广。
成果分享:通过问题探究,大家对氢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能源,其产业链包括“制—储—输—用”四个主要环节。因此,降本增效、规模化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七单元)
(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丹东中考)成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下列成语表达的本意与燃烧无关的是(C)
A.星火燎原   B.火上浇油  C.破釜沉舟  D.死灰复燃
2.(2024秋·大连甘井子区期末)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C)
A.风能 B.潮汐能 C.石油 D.生物质能
3.(2024秋·沈阳铁西区期末)“全民消防,安全至上”,以下消防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A)
A.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窑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5.火折子被称为古代打火机(如图所示)。它是将硫黄(硫单质)、草纸、棉花等制成燃芯。点燃后吹成暗火置于竹筒中,使用时只需要打开竹筒帽轻轻一吹就可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火折子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B.竹筒内的草纸盖上竹筒帽后仍然在缓慢燃烧
C.火折子上的小孔是为了给竹筒内提供空气
D.吹气后复燃是因为降低了草纸的着火点
6.煤制油技术以煤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我国自主创新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实现了煤制油技术中国造。下列对该项技术研发价值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D)
A.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
B.减少煤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
C.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D.使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B.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C.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
D.用炸药爆破拆除楼房,是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8.下列措施与理由之间的因果关系错误的是(D)
A.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C.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D.用扇子扇煤炉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A)
A.H2、CO、CH4 B.CH4、CO、H2
C.CO、CH4、H2 D.CO、H2、CH4
1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实验中容器若没有加盖,实验会失败
B.实验中迅速下压打气阀,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
D.据图3可知,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越剧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10分·2024·青岛中考)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6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②小红根据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环保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疑问,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 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 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②③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催化剂的种类(合理即可)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调大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用锅盖盖灭(合理即可) (写一条即可)。
12.(10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对燃料的合理使用成为一项重要工程。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带着极大的兴趣对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与变迁及对未来燃料的展望展开了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查阅资料】酒精、天然气、汽油、柴油等燃料中都含有碳。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产生黑烟,汽油、柴油燃烧会产生黑烟。这是由于汽油、柴油的含碳量较高。
【小组交流】(1)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或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合理即可) 。
项目二: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
【调查研究】同学们通过走访与调查了解到当地燃料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木柴→煤→煤气→天然气
(2)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现象是产生 蓝 色火焰,放热。
(3)煤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主要成分是 C (填化学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或煤与其他物质反应,可得到煤气、 焦炭(或煤焦油) (填一种)等许多有用的物质,该过程属于 化学 变化。
【查阅材料】
a.SO2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硫。
b.常用燃料汇总如表:
燃料 调控 主要成分 热值
木材 需频繁添加木材 碳、氢、氧等元素 2 500~3 000 kcal/kg
煤 需提前点燃,过程 复杂 碳、氢、硫、氮 等元素 5 500~7 000 kcal/kg
煤气 随用随开 一氧化碳和氢气 8 000~9 000 kcal/m3
天然气 随用随开 甲烷 8 000~10 000 kcal/m3
【提出问题】本地煤燃烧后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硫生成
【进行实验】(4)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少量品红溶液的试管中 红色褪去  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 
【交流讨论】(5)试推测家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煤的原因是 煤气或天然气燃烧调控容易、产生污染性气体少、较环保、热值高 。
项目三:对未来燃料的展望
【交流展示】(6)氨气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理想的零碳燃料,其燃烧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如图所示: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3O22N2+6H2O 。
13.(8分·2024·宜宾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23年杭州亚运会场馆外墙覆盖了一层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保护薄膜,该薄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够快速分解建筑物表面的污染物,让场馆外墙拥有神奇的自净能力。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场馆上超大面积使用光催化材料。TiO2作为一种含量丰富、无毒且化学性质稳定的光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分解水制氢、还原CO2等领域。
由于TiO2只在紫外光区有催化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改变形态、掺杂非金属或金属(铁、铂、金等)等方法,使TiO2能在可见光区有催化作用,以提高催化效果。目前,改变形态的方法有通过喷雾、球磨等物理技术制备纳米管状、颗粒状的TiO2,或让TiO2与H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表面积更大且具有特殊孔隙的空心球。当TiO2中掺杂非金属或金属时,掺入物质的类型、掺入的量会对其光催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掺杂不同比例石墨相氮化碳(g-C3N4)的纳米TiO2光催化分解水时,产生H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将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工艺,使TiO2带来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
回答下列问题:
(1)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4 ,光催化保护薄膜使用前后,TiO2的质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氮化碳(C3N4)属于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
(3)TiO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 ,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与电解水制氢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节约能源 (答出一点即可)。
(4)下列关于TiO2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填字母标号)。
A.改变形态的方法均属于物理方法
B.掺杂石墨氮化碳越多,光催化分解水效果越好
C.与掺杂铁相比,掺杂金(Au)会提高生产成本
D.TiO2光催化还原CO2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5)某新能源汽车以氢气为燃料,使用1 kg氢气平均可行驶150 km。如果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900 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理论上可供这辆汽车行驶
 15 000 km。
14.(12分)氢能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元化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某校实践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氢气的制取方法、应用优势、储存手段和发展前景等展开了项目式问题探究。
任务一:调查氢能制取方法
【咨询专家】小组同学通过数字化平台向专家进行咨询,知道了氢气可用多种工艺过程制备,方法有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等。
【模型构建】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是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一种手段。过程如下:
可再生电力→电解水→绿氢H2
【交流讨论】(1)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
①若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氢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BC (从图中的A~E中选择,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 H2↑ 。
②若选用F装置制氢气,其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2)近年来,能用来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有 太阳能(合理即可) (填一种)。
(3)化石能源也可用于氢的制取,但不足之处有 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合理即可) (填一种)。
任务二:探究氢能应用优势
【提出问题】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设计纯净氢气与天然气燃烧的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氢气和天然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均有水雾产生 均有水生成
②迅速把①中的烧杯倒过来,分别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罩在天然气火焰上方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罩在氢气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无变化  天然气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氢气燃烧不生成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1)通过上述实验对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生成物只有水,无污染 。
(2)在理想状态下,小组同学通过图1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成的图像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可得出的结论是 氢气燃烧的热值比天然气高 。
任务三:调研氢能储存手段
【查阅资料】我国绿氢规模化储存是商业化应用的基本保障,为了进行大量储存,通常将氢气转化为液氢,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分子间的间隔 。
任务四:展望氢能发展前景
【市场调研】目前,氢燃料电池在公共交通中应用已较为成熟,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反应过程中,是将 化学 能转变成电能,未来,氢能将在航空、航天、电力和建筑领域大力推广。
成果分享:通过问题探究,大家对氢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能源,其产业链包括“制—储—输—用”四个主要环节。因此,降本增效、规模化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