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三单元)(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青岛中考)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氢气 B.一氧化碳 C.金刚石 D.氯化钠2.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A.甲烷 B.空气 C.冰水 D.黄金3.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4.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5.我国实现了“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He)”的目标,解决了“卡脖子”的能源问题,氦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氦属于金属元素 B.氦原子的质子数为4C.氦原子电子层数是1 D.容易失去2个电子6.(2024·赤峰中考)“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本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对诗中景色变化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春天花香四溢——分子可以再分B.夏天凉风习习——分子体积膨胀C.秋天云开雾散——分子间隔变大D.冬天白雪皑皑——分子停止运动7.(2024·烟台中考)元素观、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繁多复杂的物质世界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B.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C.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8.(2024·广东中考)钷可为航天器提供动力。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钷的原子序数为61B. 钷的元素符号为PmC. 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1D. 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5 g9.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氢(HCl)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B.氨气(NH3)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C.氧化汞是由氧气和汞混合而成的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10.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如图变化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CO)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变化Ⅰ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变化Ⅰ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D.变化Ⅱ、Ⅲ中分子没有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11.(11分)“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从宏观知微观】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 【从微观知宏观】(1)图2中黑、白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请用A、B、C、D填空。表示纯净物的是 ;纯净物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2)如图3是氢气(H2)和氯气(Cl2)在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3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 ②变化①反应中最小的微观粒子是 (填微观粒子符号)。 ③变化②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间隔变小,可以采用增大压强、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3)图4表示部分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①图4中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②2021年2月27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在我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氦-3,氦-3是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4中的 (填序号)。 ③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作用,图4中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的数值是 。 12.(8分)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 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 。 (3)把糖块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糖块“消失”了,这是因为 。 (4)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原子: ; ②表示 的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第 周期。 (5)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含义。①2Hg表示 ;②Na+表示 。 13.(11分·2024秋·锦州月考)“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材料1:1808年,道尔顿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材料2:1809年,盖·吕萨克提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例如研究氧气与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化合成二氧化碳时,发现氧气与一氧化碳的体积比总是100∶200。材料3: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材料4:1898年,汤姆孙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材料5:190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孙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1)道尔顿原子论中由“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代物质的组成分类,“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根据盖·吕萨克的分子假说,氧气与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4)如图为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甲、乙、丙、丁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 (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填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①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该粒子符号为 ; ②若该粒子为原子,则x的值为 ,写出该原子构成的单质的一种用途: 。 (5)已知钾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3.25倍,则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14.(10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填“乙”或“丙”)中的溶液变红,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 (2)实验二是用注射器分别吸取相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末端,并按压注射器活塞,发现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 (填字母),原因是 ,物质压缩前后分子数目 (填“改变”或“不变”)。 (3)小明同学在进行实验一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实验三所示的改进,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①从胶头滴管中挤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②装置右端气球的作用是 ; ③通过课堂学习小明了解到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他可采用 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该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 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三单元)(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青岛中考)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C)A.氢气 B.一氧化碳 C.金刚石 D.氯化钠2.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B)A.甲烷 B.空气 C.冰水 D.黄金3.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B)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4.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A)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5.我国实现了“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He)”的目标,解决了“卡脖子”的能源问题,氦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氦属于金属元素 B.氦原子的质子数为4C.氦原子电子层数是1 D.容易失去2个电子6.(2024·赤峰中考)“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本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对诗中景色变化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C)A.春天花香四溢——分子可以再分B.夏天凉风习习——分子体积膨胀C.秋天云开雾散——分子间隔变大D.冬天白雪皑皑——分子停止运动7.(2024·烟台中考)元素观、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B)A.繁多复杂的物质世界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B.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C.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不变8.(2024·广东中考)钷可为航天器提供动力。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钷的原子序数为61B. 钷的元素符号为PmC. 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1D. 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5 g9.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A.氯化氢(HCl)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B.氨气(NH3)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C.氧化汞是由氧气和汞混合而成的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10.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如图变化过程,说法错误的是(C)A.一氧化碳(CO)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变化Ⅰ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变化Ⅰ中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D.变化Ⅱ、Ⅲ中分子没有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11.(11分)“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从宏观知微观】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的是 分子 。 【从微观知宏观】(1)图2中黑、白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请用A、B、C、D填空。表示纯净物的是 ACD ;纯净物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D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C 。 (2)如图3是氢气(H2)和氯气(Cl2)在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3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填字母)。 ②变化①反应中最小的微观粒子是 H、Cl (填微观粒子符号)。 ③变化②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间隔变小,可以采用增大压强、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3)图4表示部分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①图4中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CD 。 ②2021年2月27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在我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月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氦-3,氦-3是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4中的 A (填序号)。 ③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作用,图4中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x的数值是 8 。 12.(8分)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 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 分子之间有间隔 。 (3)把糖块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糖块“消失”了,这是因为 分子在不断运动 。 (4)用化学用语填空。①2个氮原子: 2N ; ②表示 Cl 的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第 三 周期。 (5)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含义。①2Hg表示 2个汞原子 ;②Na+表示 1个钠离子 。 13.(11分·2024秋·锦州月考)“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材料1:1808年,道尔顿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材料2:1809年,盖·吕萨克提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例如研究氧气与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化合成二氧化碳时,发现氧气与一氧化碳的体积比总是100∶200。材料3: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材料4:1898年,汤姆孙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材料5:190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孙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1)道尔顿原子论中由“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代物质的组成分类,“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 纯净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根据盖·吕萨克的分子假说,氧气与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与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1∶2 (填最简整数比)。 (3)汤姆孙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电子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4)如图为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甲、乙、丙、丁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甲 (填“甲”“乙”“丙”或“丁”)。 (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不同 。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AB (填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①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该粒子符号为 O2- ; ②若该粒子为原子,则x的值为 10 ,写出该原子构成的单质的一种用途: 用作保护气(合理即可) 。 (5)已知钾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3.25倍,则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9 。 14.(10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乙 (填“乙”或“丙”)中的溶液变红,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甲烧杯浓氨水中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当其运动到乙烧杯中并溶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与乙烧杯形成对照实验,排除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2)实验二是用注射器分别吸取相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末端,并按压注射器活塞,发现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 B (填字母),原因是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 ,物质压缩前后分子数目 不变 (填“改变”或“不变”)。 (3)小明同学在进行实验一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实验三所示的改进,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①从胶头滴管中挤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②装置右端气球的作用是 收集剩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 ③通过课堂学习小明了解到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他可采用 给装置加热(或将装置放入热水中) 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该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节约试剂(合理即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三单元) - 学生版.docx 单元素养测评卷(第三单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