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 二氧化碳稳基础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1分·教材图片题)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C)A.检验二氧化碳气体B.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D.探究水的组成2(1分·2024·辽宁中考)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A)A.作燃料B.参与光合作用C.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增雨D.制碳酸饮料3(4分)按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2)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CO2与水反应有碳酸生成,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1分·2024·攀枝花中考改编)下列物质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是(B)A.O3 B.N2C.CH4 D.N2O5(1分)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D)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消耗的唯一途径是海水的吸收D.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3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6(1分)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D)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7(1分·2024秋·沈阳皇姑区期末)我们应倡导“低碳”生活。下列有关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低碳”是指不能排放二氧化碳B.自然界中碳循环被打破,对环境不利C.化石燃料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D.自然界中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巧提升8(1分·跨学科融合·物理)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C)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9(1分·数字化实验)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 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 mL蒸馏水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 ℃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10(4分·装置创新)【二氧化碳的性质】(1)图中,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通入二氧化碳前,1、3处纸花不变红色;通入二氧化碳后, 2处纸花不变红色、1、3处纸花变为红色 。 (2)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 3处比1处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 。 【二氧化碳的用途】(3)图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得出CO2可用于 灭火 ;大连的小伙伴给亲戚朋友邮寄海鲜,包裹中加干冰,说明干冰可作 保鲜剂 。 培素养11(4分·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实验Ⅰ 紫色纸条不变色实验Ⅱ 实验Ⅲ 紫色纸条变红色实验Ⅳ 紫色纸条变红色【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Ⅰ、Ⅱ、Ⅲ,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则实验Ⅱ中的现象是 紫色纸条不变色 。 (2)对比实验Ⅲ和Ⅳ,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和稀醋酸的化学性质有 相同 (填“不同”或“相同”)之处。 (3)将实验Ⅲ中的纸条取出,用吹风机吹干,发现红色纸条变紫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H2O+CO2↑ 。 【拓展延伸】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CO2。(4)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胶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汽水中含有CO2。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 二氧化碳稳基础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1分·教材图片题)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 )A.检验二氧化碳气体B.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D.探究水的组成2(1分·2024·辽宁中考)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作燃料B.参与光合作用C.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增雨D.制碳酸饮料3(4分)按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 (2)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 知识点2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1分·2024·攀枝花中考改编)下列物质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是( )A.O3 B.N2C.CH4 D.N2O5(1分)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消耗的唯一途径是海水的吸收D.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3 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6(1分)我国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CO2的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与此相违背的是( )A.随手关灯 B.严禁乱砍滥伐森林C.“低碳”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7(1分·2024秋·沈阳皇姑区期末)我们应倡导“低碳”生活。下列有关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是指不能排放二氧化碳B.自然界中碳循环被打破,对环境不利C.化石燃料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D.自然界中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巧提升8(1分·跨学科融合·物理)向一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注入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 )A.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B.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C.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产生了酸D.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CO2能与石蕊反应变红9(1分·数字化实验)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 ℃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 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 mL、40 mL、60 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 mL蒸馏水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 ℃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10(4分·装置创新)【二氧化碳的性质】(1)图中,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通入二氧化碳前,1、3处纸花不变红色;通入二氧化碳后, 。 (2)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 。 【二氧化碳的用途】(3)图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得出CO2可用于 ;大连的小伙伴给亲戚朋友邮寄海鲜,包裹中加干冰,说明干冰可作 。 培素养11(4分·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实验Ⅰ 紫色纸条不变色实验Ⅱ实验Ⅲ 紫色纸条变红色实验Ⅳ 紫色纸条变红色【解释与结论】(1)对比实验Ⅰ、Ⅱ、Ⅲ,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则实验Ⅱ中的现象是 。 (2)对比实验Ⅲ和Ⅳ,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和稀醋酸的化学性质有 (填“不同”或“相同”)之处。 (3)将实验Ⅲ中的纸条取出,用吹风机吹干,发现红色纸条变紫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拓展延伸】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CO2。(4)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胶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 ,得出结论:汽水中含有C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二氧化碳 -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二氧化碳.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