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2课时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2课时 同步练(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稳基础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1分·教材习题变式)除了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不变外,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还有( )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物质种类 D.物质的状态
2(1分)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可用于发射火箭。下列物质不可能是高氯酸铵分解后的生成物的是( )
A.O2 B.CO2 C.Cl2 D.H2O
3(1分)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 g铁和5 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 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1分·文献典籍)《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黏土烧制砖的过程,如图所示为该过程中某反应的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微观粒子X中( )
A.只含有 B.一定含有和
C.一定含有和 D.一定含有、和
5(1分)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g)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
A.元素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数目 D.物质的总质量
6(3分·2024·陕西中考A卷)下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共有 种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 (填“①”或“②”)。
(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 。
巧提升
7(1分)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中乙→丙表示分子和原子可以重新组合为新分子
B.图2中甲表示的是单质,丙表示的是混合物
C.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臭氧
D.图2中有3个氧分子参与反应
8(6分)如图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过程,请回答问题:
(1)反应过程中应补充的粒子为 (填“A”或“B”)。
(2)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 ,每一个氢原子和 。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个生成物分子含有的质子数是 。
(5)两种反应物都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第2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稳基础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1分·教材习题变式)除了元素种类、原子种类不变外,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还有(A)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物质种类 D.物质的状态
2(1分)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可用于发射火箭。下列物质不可能是高氯酸铵分解后的生成物的是(B)
A.O2 B.CO2 C.Cl2 D.H2O
3(1分)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将5 g铁和5 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 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1分·文献典籍)《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黏土烧制砖的过程,如图所示为该过程中某反应的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微观粒子X中(B)
A.只含有 B.一定含有和
C.一定含有和 D.一定含有、和
5(1分)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g)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B)
A.元素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数目 D.物质的总质量
6(3分·2024·陕西中考A卷)下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共有 2(或两或二) 种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是变化 ① (填“①”或“②”)。
(3)水通电时,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为 1∶1 。
巧提升
7(1分)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图2中乙→丙表示分子和原子可以重新组合为新分子
B.图2中甲表示的是单质,丙表示的是混合物
C.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臭氧
D.图2中有3个氧分子参与反应
8(6分)如图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过程,请回答问题:
(1)反应过程中应补充的粒子为 A (填“A”或“B”)。
(2)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 氯原子 ,每一个氢原子和 一个氯原子结合成一个氯化氢分子 。
(3)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氯气氯化氢 。
(4)—个生成物分子含有的质子数是 18 。
(5)两种反应物都属于 纯净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建构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稳基础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1(1分·2024秋·沈阳期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后质量不变
B.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
C.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燃烧的质量与氧气消耗的质量之和
D.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测,蜡烛中一定只含C、H两种元素
2(1分)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10 g冰融化后得到10 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12 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得到20 g氧化镁,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8 g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3(1分)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4(3分)用铁丝和硫酸铜溶液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1:在锥形瓶中先加入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铁丝,再小心地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塞好橡胶塞。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步骤2: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进入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次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1)用砂纸将铁丝打磨干净的作用是 。
(2)步骤2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 。
(3)若m1=m2,可证明参加反应的Fe和CuSO4的质量总和等于 。
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1分)质量守恒定律是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铜制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 )
A.O2 B.N2 C.H2O D.CO2
6(1分)下列现象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煤燃烧后剩余煤灰质量减少
B. 过氧化氢分解后液体质量减少
C. 木材燃烧后灰烬质量大于原木材质量
D. 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
7(2分)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 g A跟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 g D,则生成C的质量为 g。
(2)在反应2A+B===2C中,21 g 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 g C,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26   B.28   C.30   D.32
巧提升
8(1分·2024·绥化中考)现将40 g 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40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32 g C和22 g D,则参加反应的B与生成的D的质量比是( )
A.20∶7  B.7∶11  C.5∶4  D.16∶11
9(1分)在双氧水制氧气实验中,某些变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纵坐标y可以表示的变量是( )
A.氢元素质量 B.氧元素质量
C.水的质量 D.氧气质量
10(1分)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1(1分)某有机物在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3
C.该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4∶1
D.生成CO2和水分子个数比为2∶3
培素养
12(6分)兴趣小组同学以“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作出猜想】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1)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组 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将试管中的盐酸倒入烧杯中,可观察到 ,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铁钉表面可观察到有 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交流讨论】
(2)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甲组实验方案不合理。同学们对甲组天平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1的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填字母)。
【实验结论】
重新实验后,得出猜想2正确。
【扩展延伸】
如图2所示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10 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加热a端的粗铜丝2 min。(已知:铜在空气中加热,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
(3)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端粗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 。
(4)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的建构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稳基础
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1(1分·2024秋·沈阳期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蜡烛燃烧前后质量不变
B.蜡烛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
C.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燃烧的质量与氧气消耗的质量之和
D.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推测,蜡烛中一定只含C、H两种元素
2(1分)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C)
A.10 g冰融化后得到10 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12 g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得到20 g氧化镁,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8 g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点2 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3(1分)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D)
4(3分)用铁丝和硫酸铜溶液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1:在锥形瓶中先加入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铁丝,再小心地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塞好橡胶塞。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步骤2: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进入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次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1)用砂纸将铁丝打磨干净的作用是 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
(2)步骤2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3)若m1=m2,可证明参加反应的Fe和CuSO4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FeSO4和Cu的质量总和 。
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1分)质量守恒定律是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铜制品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生成铜锈[主要成分Cu2(OH)2CO3],下列物质与铜制品生锈无关的是(B)
A.O2 B.N2 C.H2O D.CO2
6(1分)下列现象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C)
A. 煤燃烧后剩余煤灰质量减少
B. 过氧化氢分解后液体质量减少
C. 木材燃烧后灰烬质量大于原木材质量
D. 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
7(2分)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 g A跟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 g D,则生成C的质量为 3 g。
(2)在反应2A+B===2C中,21 g 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 g C,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B 。
A.26   B.28   C.30   D.32
巧提升
8(1分·2024·绥化中考)现将40 g 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40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32 g C和22 g D,则参加反应的B与生成的D的质量比是(B)
A.20∶7  B.7∶11  C.5∶4  D.16∶11
9(1分)在双氧水制氧气实验中,某些变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纵坐标y可以表示的变量是(C)
A.氢元素质量 B.氧元素质量
C.水的质量 D.氧气质量
10(1分)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1(1分)某有机物在9.6 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2和5.4 g 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3
C.该有机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4∶1
D.生成CO2和水分子个数比为2∶3
培素养
12(6分)兴趣小组同学以“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作出猜想】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1)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组 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将试管中的盐酸倒入烧杯中,可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固体粉末逐渐消失 ,反应结束后,天平指针 向右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铁钉表面可观察到有 红色固体 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交流讨论】
(2)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甲组实验方案不合理。同学们对甲组天平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1的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A (填字母)。
【实验结论】
重新实验后,得出猜想2正确。
【扩展延伸】
如图2所示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10 cm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加热a端的粗铜丝2 min。(已知:铜在空气中加热,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
(3)冷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端粗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 玻璃棒左端(或a端)下降,右端(或b端)上升 。
(4)该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