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郑州十校2024-2025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选材从来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掣肘之处,庞大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神话传说所具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为故事新编提供了可塑性,成为再创作的契机。国产动画电影采用拼贴、戏仿的方式整合故事资源,而非全然原创,这有利于用原作名声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意义。故事新编的重点不在于选材,而在于用材。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神话传说人物有其相对固定的大众文化印象,特别是哪吒、杨戬、白娘子、姜子牙这类形象,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印象。一方面,启用大众熟知的文化形象降低了观影门槛,有助于影片的生产与宣传;另一方面,对这类形象进行改编无异于挑战固有文化印象,一旦与大众印象出现理解性的偏差,就容易产生不被认同的窘境。从《魔童降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避不开对一个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大我”和“小家”“小爱”“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着“大家”“大爱”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却对以往故事中相对次要的内容重新赋予价值,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如尊重个体命运、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价值等,在颇具人文关怀色彩的同时,又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这一价值观念。简言之,以“小”切入故事的动画电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以“大”为主题的电影则多数陷入“讲不好故事”的争议中。(摘编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文学改编考论》)材料二“新编”之后的故事,具有了宫廷权谋、血亲争斗、忠良蒙冤等多重爆点,这无疑提升了影片的可读性和商业性。其实,近年来的多部以传统神话传说改编创作的动画电影,都有这样的倾向。《哪吒之魔童降世》强化了哪吒“忤逆不孝”的“反传统”色彩,《姜子牙》强化了主人公为个人价值反抗集体意志的孤胆英雄色彩。这样的改编,顺应了当下青年亚文化追求个性的潮流,收获了不少粉丝。然而,对于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的颠覆性重构,却隐含着从“神话虚无主义”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的危险。这些“故事新编”之所以在叙事逻辑上能够成立,是因为中国神话和传说体系庞杂,为当下的重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但其背后的伦理体系却是完整而牢固的。无论是歌颂爱情、高扬亲情的个人叙事,还是自我牺牲、反抗强权的集体叙事,都包含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演进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中既有对个人价值的珍视,更有对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的大力弘扬。然而,从《大鱼海棠》《姜子牙》到《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新神榜:杨戬》,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在“故事新编”的艺术世界中逐渐受到解构。比如,《大鱼海棠》“爱情高过一切”和《姜子牙》“个人凌驾于集体”的观念都清楚地宣示了这一倾向,《新神榜:杨戬》则通过玉鼎真人群体的“黑化”悄然掏空了师徒、朋友等社会伦理关系的内核,只保留了个体和血亲关系的可信任性,这无疑是落入了个人主义的窠臼。(摘编自杜晓杰《从〈新神榜:杨戬〉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新编”》)材料三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口碑领跑春节档,进入中国电影史票房前十。目前,票房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呈现了一场光影交织的视觉盛宴,更是让全球华人在电影构筑的中国神话世界里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文化共鸣。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以巨大的神话资源宝库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屈原到李白,从唐传奇到元杂剧,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徜徉在这座宝库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创作灵感和养分。现如今,在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所催生出的互联网时代,作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宠儿的电影和网络文学依然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古老的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近些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神话题材电影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不再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里与《罗摩衍那》中的战神如出一辙的八臂三眼形象,也不再是《封神演义》中“C位”出道的灵珠子转世。“烟熏妆少年”哪吒升级打怪、热血不羁,在2025年的春节成为“朋克顶流”。当代年轻人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找到了“拒绝内耗”“不服就干”的精神共鸣,哪吒彻底完成“进口神仙”从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成为“Z世代”的精神共享IP。观众不禁感叹,中国神话故事还可以这样“玩”。电影和网络文学中对于神话题材的运用正在从曾经的扁平化、碎片化向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写迈进。故事背景不再是某一位神仙主角的个人英雄传奇,其他配角也不再是“工具人”,每个人物都是自己独立故事线的主角,鲜活且真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不再是装点外在的元素和标签,更像是一股深植内心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每一位普通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这份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文艺工作者们心中重新被唤醒。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创造一个个“神话乌托邦”,用诗意与浪漫演绎着亘古不变的光荣与梦想,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摘编自王雨萌《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看中国神话的文化复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产动画电影借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素材进行故事新编,采用拼贴、戏仿方式整合资源,既能借原作名声进行宣传,又能降低市场风险。B.那些具有广泛群众文化印象的经典神话传说人物,对其形象进行改编时,即便遵循大众固有文化印象,也可能因理解性偏差而不被认同。C.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中如果能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以“小”切入故事,摒弃以“大”为主题的叙事方式,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D.近年来对传统神话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虽在叙事逻辑上能够成立,但常因重构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伦理体系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神话和传说体系庞杂,伦理体系完整而牢固,为当下的“故事新编”提供了空间,但也对改编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能防止过度重构导致价值偏离。B.《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等动画电影,在对传统故事改编时都存在着削弱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强化个人主义的倾向。C.因为古老的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所以文艺创作者们千百年来都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养分,使其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生。D.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民族自信增强,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唤醒,这有利于更好地通过作品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共鸣。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讲述小猪妖在平凡生活中的成长与奋斗,以及与亲友的情感羁绊。B.在电视剧《宝莲灯》里,沉香刻苦修炼法术,借助朋友们的力量,不仅成功救出母亲,还帮助天庭解决了其他危机。C.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丰富了妲己的背景故事,使其更具悲剧色彩,但影片仍遵循传统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的伦理体系。D.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失忆的小白与许宣相遇后寻找身世记忆,明知人妖殊途及自己的选择会给两界带来影响,仍坚守与许宣的感情。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国产动画电影“故事新编”的优势与潜在问题。(4分)5.材料三认为中国神话改编的电影“收获了全球华人的身份归属与文化共鸣”,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析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戴车匠汪曾祺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近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呢?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一九八五年七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B.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C.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D.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能够更加客观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8.请简要概括戴车匠的人物形象。(4分)9.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汪曾祺的创作观的?请简要分析。(6分)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数,屡次、多次,与《苏武传》中“数通使相窥观”的“数”字意思相同。B.治,治理,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的“治”字意思不同。C.中,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D.致,罗致、招致,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从工匠的解释中领悟到自己对最熟悉的弓矢认识尚且不精,进而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因此加大了向大臣问政的力度。B.房玄龄等认为隋文帝堪称“励精之主”,太宗却认为他苛察多疑,凡事都自行决断,不信任群臣,自己则能做到择贤而任,赏罚分明。C.唐太宗将自己统治国家的切身体会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赐予太子,并称修身治国之道已尽在其中,一旦去世,也没有更多要交代他的。D.唐太宗批评太子诸多奢靡享乐的做法,并设身处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要力行善政、戒骄戒奢,才能够保身安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2)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小题。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陈与义①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①陈与义: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词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C.“闲登”句中的“闲”字,宕开一笔,转写欣赏初晴美景之雅事,写出词人悠闲的生活,表现其闲适的心境。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16.《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与此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都将声音与背景融合,而意境有别,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 , ”两句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品质和容态,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肯定。(2)李白在《蜀道难》中极写山势高危,以“ , ”的描写,将攀援者的惊惶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3)某国际经贸论坛以“古代商业文明”为主题,主持人引用《望海潮》中 “ ,”两句,形容宋代杭州商业繁盛、百姓富庶。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①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可以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又是积淀、传承、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不但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独特的空间形态、恢宏的气度气象,更要积极发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②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讲究 A 、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也讲究因材施用、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有时也会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创造建筑,以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选址上,重视山形水势的生态布局。在营造前,会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水系等生态因素,确保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利于生产、生活、交通与造景。选材上,讲究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在营造过程中善于利用本土材料和技术,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③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而且具有美感,(甲),也有艺术的呈现。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美观大方的艺术形象、匀秤规整的空间秩序、气韵生动的实体形态。在空间布局上注重院落组合、中轴对称。在结构造型上讲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在装饰艺术上推崇精雕细錾、雕粱画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是艺技融合的结果。打造传统建筑的既有士人,也有工匠,士人在营造中掌思路、格局、风格,工匠从事施工实践,士匠合作、艺技融合,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彩。④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呈现出和而不同、多元交融的样态。比如在地区特色上,有婉约含蓄的江南水乡、气势恢宏的徽州民居、乡风敦厚的山西大院、形制独特的福建土楼;(乙),有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等。在这些 B 的建筑风格中,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C.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D.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诗,赞美了中华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22.在中外两校文化交流会上,你作为中国学生代表,需要向对方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追求。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A项,曲解文意,原文不存在选项所强调的并列关系。B项,原文强调的是改编本身易引发与大众印象的理解偏差,而非在遵循固有印象的前提下仍大概率因理解偏差不被认同。D项,把或然当成必然。)2.C(强加因果,文艺创作者们从中国神话中汲取灵感养分有多种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它是“集体意识”。)3.D(小白不顾集体观念和潜在麻烦,表现出个人情感和意愿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典型体现了材料二所批判的在故事新编中,个人主义对传统故事体系及其背后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的解构,有力支撑了材料二观点。)4.(1)优势:①文化资源丰富。神话传说的模糊性提供再创作空间,降低市场风险;②价值观创新。通过“小叙事”呼应现代个人主义,增强人文关怀;③具有商业吸引力。权谋、反叛等元素提升可读性,顺应青年亚文化潮流。(2)潜在问题:存在价值解构风险,颠覆传统伦理体系可能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共4分。其中优势2分,任选2点即可;潜在问题2分。)5.(1)取材与文化传承: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巨大的文化宝库,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承载深厚底蕴,电影取材于此,能唤醒华人的文化记忆,引发身份认同。(2)价值观与时代融合:改编后的电影呼应现代精神,尊重个体、重视个性,以“小”切入顺应追求个性的潮流,让华人在现代语境下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3)叙事与形象创新:叙事上采用以旧带新等模式,对旧故事重塑反转;形象上大胆改编经典人物,使其完成现代化转变,符合当代年轻人需求,展现传统文化新活力。(4)科技赋能: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加持,增强观赏性,让人直观领略神话魅力。(一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6.D(“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错。板壁上的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现了戴车匠的“审美追求”,并不能说他“酷爱文学”。)7.A(“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是全知视角。)8.①温厚慈爱,关心孩子;②生活简朴,志趣清雅;③专注勤奋,技艺精湛;④有创新精神和忧患意识。(一点1分。)9.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因传统技艺流逝而淡淡忧伤的氛围。(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CEG(原句为: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句意: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11.D(“意思不同”错误,都是“罗致、招致”之意。句意: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来招揽天下有才能的人。)12.D(“唐太宗批评太子诸多奢靡享乐的过失”错误。太宗对自己兴宫室、贪玩好的过失进行检讨,借以警诫太子。)13.(1)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历经两代就灭亡的原因。(愆违,过失,过错,1分;此所以……也,……的原因是……,1分;大意2分。)(2)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把他们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效法了。(以为,把……作为,1分;“法”,效法、学习,1分;大意2分。)14.①关注民生,大济苍生;②选贤任能,赏罚分明;③竭力为善,戒骄惰、去奢纵。(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5.C(“写出词人悠闲的生活”错误。“闲”实为“闲来无事”的辛酸之语,暗含对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感慨。雨后新晴的明快景色,与词人内心的苍凉形成对比,更凸显其沉痛而非闲适。)16.(1)“清角吹寒”的背景是黄昏和空城,与军中号角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达了词人面对残破衰败的扬州城,心中的悲怆和孤寂。(2)“吹笛”的背景是“杏花疏影”,将花、树和月色融合,“天明”既点明时间的持续,也落笔曙光已现,/营造出一种清新柔美的意境,/表达了词人追忆早年和友人聚会时,欢乐而恬淡的心情。(一点3分,声音与背景融合、意境、情感各1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3)户列珠玑 户盈罗绮三、语言文字应用18.因地制宜 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答出一个给2分,有错别字不给分。如答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也可得分。)19.“秤”改为“称”;“粱”改为“梁”;“彩”改为“采”(改出一处给1分,改出两处即可。)20.甲:既有技术的体现 乙:又如在民族特色上 (答出一句给2分。)21.C(原文“让”理解为:使。A项,谦让;B项,被;D项,亚于。)22.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师法自然;②它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感;③它具有多元交融的特色。(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四、写作【审题指导】本作文题以“饥饿感”为核心概念,探讨在物质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当下,人们是否仍需要保持饥饿感。题目通过“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一形象的描述,引出对饥饿感的思考,并通过提问“饥饿感的缺乏是否是一件好事?”引导考生深入探讨。【材料层次与内涵分析】(一)材料层次:第一层:引用“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对饥饿感的一种形象描述,强调了对某种需求的强烈渴望。第二层:指出“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这是对当下社会背景的描述,强调了现代社会的富足。第三层:提出问题“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这是对核心概念的质疑,引导考生思考饥饿感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句子关系:第一句:“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饥饿感的强烈和对满足的渴望。这种描述为后续的思考奠定了基础。第二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这句话提供了现代社会的背景,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的富足。这种富足与饥饿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后续的思考提供了矛盾点。第三句:“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这句话通过提问,引导考生思考饥饿感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激发了考生的思考,也为作文提供了明确的写作方向。(二)材料内涵:题目是关于“饥饿感”的讨论,即在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否是好事。材料中的“饥饿感”可以引申为对物质或精神的需求渴望。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缺乏饥饿感可能意味着满足现状,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失去动力或创新。因此,可以从正反两面讨论,或者提出平衡的观点。【立意方向】1.肯定“饥饿感”的价值个人成长角度。饥饿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个人不断努力、追求进步。例如,对知识的渴望可以促使人努力学习,对成功的追求可以激励人不断奋斗。社会发展角度:从社会层面来看,饥饿感可以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如果人们失去了对更好生活的追求,社会可能会陷入停滞。2.辩证看待“饥饿感”适度的饥饿感是必要的。适度的饥饿感可以保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过度的饥饿感可能导致焦虑和不安。平衡的重要性:在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的时代,人们需要在满足和追求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也要保持对未来的渴望。3.反思现代社会的“饥饿感”缺失批判角度。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物质满足而失去了追求的动力,导致精神空虚、缺乏目标。呼吁角度:呼吁人们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不要忘记内心的渴望和追求,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参考立意:1.饥饿感推动人类进步。(历史案例:工业革命、科技发展)2.过度满足导致精神匮乏。(现代社会例子:消费主义、短视频沉迷)3.平衡满足与进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中庸之道”)4.精神饥饿感的必要性。(艺术创作、个人成长)【参考译文】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贞观四年,七月,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已经知道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历经两代就灭亡的原因。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必担忧天下不安定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够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规范)共十二篇赐给太子(作为教材),这部书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部分;并且对太子说:“我要教你的修身治国之道,全部在这书中。我一旦去世,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可交代你的了。”还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把他们作为老师,像我这样,就不值得效法了。总之,选择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是高级,一般只能学到中级;选择学习榜样(老师)要是中级,差不多也能学到下级。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指皇位。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