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科训练(三)
( 内 容 : 1 2 — — 1 6课 )
班级: 姓名: 座 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在括 号内。)
1、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 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
A、交子 B 、铜钱 C 、金子 D 、会子
2、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他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深刻地
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下列选项中,属于其代表作的是 ( )
A、《牡丹亭》 B、《窦娥冤》 C、《长生殿》 D、《桃花扇》
3、《资治通鉴》被称为帝王之书,基本上都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进行写史叙事,分析问题,洞察人心。
下列史实不可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到的是 ( )
A、唐太宗即位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4、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
A 、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元帅府
5、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
作用。观察下图中的指南针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中国科技 ( )
司南(模型) 北宋水浮指南针 现代指南针
A、传播范围广 B 、种类数量多 C、传承中创新 D、 精妙绝伦
6、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
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 ( )
A、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 文化助力技术创新 7、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 间轴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④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
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
①
② ③
④
鸦片战争前
)
公元前
221
年
220
年
581
年
9
0
7
年
1368
年
1840
年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下图宋代定窑孩儿枕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
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
七年级历史训练(三) 第1页(共四页)
A、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9、《宋史 · 河渠志》记载:江南的财赋漕粮,仅从汴河运进来的,就相当于国家每年财赋收入的一半。
由此可见 ( )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漕运完全取代陆路运输
C 、国家财政依赖南方财赋 D、汴河沿岸发展受到限制
10、某校举办“中华文明历史图片展”,其中出现这样一组图片(如下),为这组图片确定主题,最合
适的是 ( )
《货郎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
11、下列有关宋元时期天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有 ( )
选项 人物 时期 成就
① 沈括 北宋 创制“十二气历”,著有《梦溪笔谈》
② 苏颂 元朝 创制水运仪象台
③ 郭守敬 元朝 编成《授时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2、时人评价苏轼的词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该评价说明
苏轼词的特点是 ( )
A 、豪迈 B、委婉细腻 C 、沉郁悲痛 D、深沉清秀
13、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
A、程颢 B 、程颐 C、朱熹 D 、苏轼
14、宋元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 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 中国。这段材料表明 ( )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C、 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5、202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分别是在 ( )
A 、秦朝、隋朝 B 、西汉、元朝 C 、东汉、北宋 D 、唐朝、宋朝
16、六胜塔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第一座灯塔,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石 塔作为航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一建筑见证了宋元时期 ( )
A、经济重心南移 B、科技成就突出 C 、民族政权并立 D、海外贸易兴盛
17、 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到了宋代,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出现这一变化
的原因有 ( )
七年级历史训练(三) 第2页(共四页)
①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经济重心南移③南方海上贸易频繁④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8、“雄风永乐歌鳌钓,三宝太监黄素诏。七下西洋乘宝船,万名水手奔前哨。”诗歌中“七下西洋” 最远到达的地方是 ( )
A 、东南亚各地 B 、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9、从16世纪开始, 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活动,其中某国于1553年在我 国建立了殖民据点。这里的“某国”和“殖民据点”分别是 ( )
A、 荷兰、台湾 B 、西班牙、海南 C、英国、香港 D 、葡萄牙、澳门
20、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对本次战争表述错 误的是 ( )
A、 明朝的国力在此后大大增强 B 、明朝两次出兵都取得胜利
C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 D 、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1、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把原来的大都督 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这些变化 ( )
A 、强化了君主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抑制了武将权力 D 、加强了边疆治理
22、明朝考试对字数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 书章句集注》等书并要仿摹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这表明明朝 ( )
A 、考试内容简单 B、 思想专制加强 C 、士人思想活跃 D、 文化发展兴盛
23、“元朝末年,统治腐败,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朱元璋率领的队伍在江南地区迅速崛 起,实力不断壮大。”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知,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
①政治腐败 ②外族入侵 ③灾害频繁 ④外戚夺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隆庆五年,达成通贡和互市的“隆庆和议”的双方是 ( )
A、 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 明与蒙古
(
甲第名
)25、下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局部),全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御 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答卷的内容 ( )
(
第
)A 、标新立异,观点独到
B 、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C 、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D、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的八股文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26、宋代经济空前繁荣,据史料记载,宋朝时,百姓平均收入位居世界第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宋代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封建王朝,其生产力不仅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上, 宋代土地私有制程度的提高,垦田数目在7.2亿亩左右,盛唐及后来的元明两朝未超过此数。宋人引进了许多 新产品,有占城稻、黄粒稻、西瓜等,培育了许多新品种。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也因地区不同、生产力发展水 平不同有差别,粮食产量因此并不低。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宋代桑、麻生产的发展,为纺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农民都把纺织作为家庭副业来经营;宋在都
城汴京设有绫锦院,在成都设有锦院等,从事为皇室贵族织造高级丝织品的制作;在许多地区,还出现拥有数
七年级历史训练(三) 第3页(共四页)
张或数十张织机、雇工织作的“机户”;在江南还出现了一些主要从事纺织业的城市,当时丝织品种类繁多,单 是蜀锦就有四五十种,最为突出的是刺绣工艺的精巧和刻丝技术创造。刺绣颜色艳丽,且有立体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宋代以前,水稻种植曾较广泛地分布在北方广大地区。到了宋代,气候转为寒冷,降水较前代大为 减少,而水稻又性喜湿,这导致了宋代水稻种植面积的大幅度萎缩,北方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金灭亡北宋后, 金、宋以淮河为界,中国北方更是成为宋金对峙的前线。与此同时,南方一直处于较为和平安定的环境,较少 战乱。因此,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南方在人口大大增加的同时,也得到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经 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雨潇、张略钊《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 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 队每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时代 的中国,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材料二: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为己任,见卫所兵不习战,便招募农民和矿夫组成一 支新军,亲自练成精兵,被人称为“戚家军”。他又针对江南的地形和倭寇活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 鸳鸯阵法,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打击倭寇。戚家军装备较强,纪律严明,以“保国安民” 为己任,能征善战,为肃清为害已久的倭患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能够取得抗倭战争胜利的原因。
(3)上述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指出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
七年级历史训练(三) 第4页(共四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科训练(三)参考答案
(内容:12——16课)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D B C B D A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C A C C B D C D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A B C D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
26、
(1)表现:垦田数目大;引进和培育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3分)
(2)特点: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设有专为皇室提供丝织品的专门机构;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专门从事纺 织的作坊;形成以纺织业为主的城市;丝织品种类繁多;刺绣精美。(4分,任答四点即可)
(3)历史现象:北方经济逐渐衰落,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分)
原因:北方气候寒冷,降水量减少导致北方经济停滞不前,而南方气候温和,易种植水稻;北方战 乱,南方相对安定,导致人口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加,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推动 了南方经济发展。(2分)
(4)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人口 迁移;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支持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7、
(1)条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答出两点即可)(2分) 影响: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 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分)
(2)戚继光本人正直爱国;“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战术战法得当等。(答出三点即可)(3分)
(3)方式: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根本原因:明朝国力由盛转衰。(4分)
七年级历史训练(三) 第5页(共四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