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1945年
8月
1945年
10月
1946年
6月
1947年
3月
1947年
6月
1947年
7月
1949年
4月
1949年
1月
1948年
9月
重庆谈判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达成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爆发
中共转战陕北
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时空定位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程标准
一、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探究】抗战胜利后围绕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哪几种方案?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丰子恺《炮弹作花瓶》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一、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国 内 主要矛盾
人民呼声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国际形势
抗战结束,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美苏对峙,美国力图建立亲美政府,“扶蒋反共”
1945.8
1945.10.10
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1946.1.10
1946.3
1946.6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探究: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马上发动内战而三次电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蒋介石)原因:
①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
②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③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毛泽东)原因:
①尽量争取和平
②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1945.8
1945.10.10
蒋介石3次电邀毛泽东
重庆谈判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谈判结果如何?
和平似乎是可行的……
1946.1.10
1946.3
1946.6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和平好像更近了一步……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否定协议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全面内战爆发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一)爆发标志:
1946.6,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项 目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兵 力 120万人 430万人
地区面积 228.58万平方公里 731.172万平方公里
装备情况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国的接济 接受美国大量武器、飞机、军舰和8亿多美元的物资
人 口 13606.7万人 33893.3万人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1946.6-1947.6
1947.6-1948秋
1948.9-1949.1
1949.4-1951.5
粉碎重点进攻
粉碎全面进攻内战爆发
挺进大别山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
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
北平谈判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最终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1946.6~1951.5)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1、战略防御(1946.6—1947.6)
(1)中共的战略方针: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结果:
1、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10月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1、战略防御(1946.6—1947.6)
(3)粉碎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4)打退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2、战略反攻(1947.6—1948.9)
(2)军事上:


南京
武汉
毛泽东: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其他解放区也转入反攻,收复失地。
意义: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改变了战略态势(防御→进攻)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2、战略反攻(1947.6—1948.9)
(1)经济上:
①依据:
②内容:
③意义: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夏,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探究】1948年秋战略决战的条件是否成熟?
◆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
1948年7月敌我力量对比表
部队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人民解放军 280万 优于敌军 大为改善
国民党军队 365万 不足 略占优势
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地点
部 队
概况
意义
1948年9-11月
东北解放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使解放军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东北
共歼敌47万余人
1948.11-1949.1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共歼敌55万余人
1948.11-1949.1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华北
共歼敌52万余人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3、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1)时间:
(2)指挥者:
(3)参战部队:
(4)战术:
(5)战果: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关门打狗
解放东北全境,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3、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1)时间:
(2)指挥者:
(3)参战部队:
(4)战术:
(5)战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中原、华东野战军
各个击破,分割包围。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5万余人,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3、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时间:
(2)指挥者:
(3)参战部队:
(4)战术:
(5)战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华北兵团、东北野战军
瓮中捉鳖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傅作义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3、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作用: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
(2)内容:
(3)意义:
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两个务必
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4、胜利阶段(1949年4月)
(1)政治上:
北平和平谈判
蒋介石下野
国民党集团为了挽回败势,又一次重演“假和平,真内战”的丑剧,中共为了能尽快结束战争,迎来和平民主局面,接受了国民党又一次的和谈。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拒绝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李宗仁代总统
北平和谈破裂
三、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二)战争进程
4、胜利阶段(1949年4月)
(1)政治上:
北平和平谈判
(2)军事上:
渡江战役
1949.4.21开始,4.23占领南京,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抵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人民解放战争继续追歼残敌,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剿匪作战。到1950年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域全部解放。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胜利意义
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对中国意义:
对世界意义:
理论意义:
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壮大了和平民主力量)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
项 别 数 目
兵力 共产党方面 127万人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地区面积 共产党方面 228.5800万平方公里
国民党方面 731.1720万平方公里
城市 共产党方面 464座(中小城市)
国民党方面 1545座(大中城市)
人口 共产党方面 13606.7万人
国民党方面 33893.3万人
全面内战开始时,
国民党在
军队数量、
军事装备、
后备资源
及外来援助等方面,
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自主阅读P149,探究: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有一个谜……曾令斯大林和杜鲁门百思不得其解:从胡宗南攻占延安算起,到蒋介石下野,短短700天,中国历史发生了惊天逆转,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
——《邓贤:700天,中国历史惊天逆转》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四大家族垄断经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对人民大肆经济掠夺
材料1:解放战争时期……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例如1948年纸币发行额660万亿元以上,约是抗战前47万倍,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窃贼和他的老板(漫画)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政治危机:坚持专制独裁,悍然发动内战,违背民意,失去民心
材料: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民工(人) 1 600 000 2 250 000 1 540 000
担子(副) 42 400
担架(副) 13 800 73 900 20 000
小车(辆) 410 900 20 000
大车(辆) 6 750 3 070 380 000
汽车(辆) 250
牲畜(头) 30 000 6 300 1 000 000
船只(只) 13 630
粮食(万斤) 7 000 57 000 31 000
思考:解放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说明了什么?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美)埃德加·斯诺《旅行于方生之地》
(1)依据: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三、国统区的危机与解放区的土改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
近现代中国的土地改革:
①1927~1937年,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借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益,团结对敌。
③解放战争战争开始以后,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及尚未解放的台湾省以外,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都宣告完成。
中国土地改革,亦称土地制度的改革或土地革命。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内战独裁,丧失民心
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美援断绝,统治分裂
……
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坚定的革命道路
充满斗志的革命军队
谨慎务实的工作作风
……
国民党:
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②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③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共产党:
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统治溃败原因
共产党最终取胜原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结论: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人民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灭亡必然。
国民党 共产党
军事
政治
经济
挑起内战,违背民意,士气低落
争取和平、正确的战略战术、军纪严明
坚持专制独裁、腐败、依靠美帝
争取民主、廉洁奉公、依靠人民
四大家族垄断经济,滥发纸币,肆意掠夺
保护民族工商业、土地改革,分配土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思考:解放战争中,在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共,为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2)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的事件之一。(壮大和平民主力量)
阶级 史实 结果 特点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抵抗派的著书立说
洋务派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实业派的实业救国
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失败
(1)广泛性
(阶层广、人数多)
(2)层次性(器物、制度、文化)
(3)曲折性
(有成果、多失败)
(4)继承性
(反帝反封建)
(5)主题性
(求独立、求民主)
深度探究:综合梳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史实?分析其体现的特点?总结中国道路探索历程?
胜利
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1.1945年9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从重庆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要求尽快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电报中说:“上海《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报刊,必须尽速出版。”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重视报刊传媒事业的发展
B.关注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C.争取舆论阵地以赢得人心
D.旨在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C
[解析] 根据材料“1945年9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从重庆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要求尽快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接下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成为焦点,中共中央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在这个时候,党中央要求尽快到上海等地办报,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舆论阵地以赢得人心,C项正确;重视报刊传媒事业的发展,关注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都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两项;中共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1946年,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为2万亿元左右(法币,以下同),支出为5.5万亿元左右,赤字为3.5万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4%;1947年的财政收入为13万亿元,支出为40万亿元,赤字为27万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7.5%。这主要是由于( )
A.军费的开支激增 B.美国的援助断绝
C.国统区面积缩小 D.国民党贪腐严重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金融极端紊乱,赤字惊人。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的巨大消耗,军费的开支激增,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相关内容,没有提及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再次中断,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国统区的面积是怎么变化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国民党的内部情况,这也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3.从1946年3月开始,党中央领导的延安文化机关、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经过长途跋涉,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阻隔,陆续汇集到黑龙江佳木斯开展工作。之后,一大批延安文艺工作领导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先后来到佳木斯,一同在佳木斯掀起了新文艺运动的热潮。这反映了( )
A.佳木斯成为全国文艺中心
B.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C.延安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
D.文艺交流助推解放区建设
D
[解析] 延安文化机关、院校和专业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辗转来到佳木斯,在佳木斯掀起了新文艺运动的热潮,这种文艺交流有助于解放区的建设,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出当时的佳木斯市在全国文艺领域的地位,排除A项;这一时期尚未开始战略反攻,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延安文化在文化领域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