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概念解析
社会治理: “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
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包括社会体制机制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基层治理、社会问题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虚拟社会治理等方面。
国家制度:国家统治的必要形式。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所确认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国家性质(即国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和国家发展的总方向。
为了行使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设,如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主体的经济制度,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方面制度。
时空坐标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人类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时代演进—传承完善—革故鼎新
社会环境—国情传统—各具特色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睡虎地秦墓竹简
◎朱元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1-1: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度
直接控制王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区

商王
内服
王畿地区
附属国
附属国
外服
附属国
附属国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文物介绍: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西周康王册命盂,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文物介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秩序
学霸笔记
①保证了王室的强大,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②王室权利并没有高度集中,诸侯国的独立性强。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学霸笔记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藏,腹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替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
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1-2: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度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君主的权力非绝对
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
问题1-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秦朝政治体制的价值。
2、根据材料及教材相关知识,分析秦政府是如何保证这类文书的下发与执行的
3、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秦朝政治体制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各县收到本文书,应发文书到所属各曹,属曹如不受命,县要向那报告,由郡官命郡的属曹进行处。过失最多的吏,所在的曹向令、丞报令、丞认为该吏不公正,由郡官记录在薄籍上向全郡通报,作为恶吏。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释文》
材料3: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政府是如何保证这类文书的下发与执行的
统一文字、车轨
修建驰道、直道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西周 秦朝
制度 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
最高统 治者 周王(天下共主,权力分散) 皇帝(天下独主,权力至高无上)
官员 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国家 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特点 贵族等级体制下对社会的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任务学习: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两汉:中外朝制度
汉初,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时,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③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一)中央制度的演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
审核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③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作用:
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成熟
3. 宋:二府三司制
“国朝兵权,隶于三衙,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吕中:《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皇权得到加强
4. 元:一省两院
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但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结合所学并思考:为什么元朝要实行一省制?
5. 明:废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设内阁,六部直属皇帝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权力的膨胀,是否意味着皇权的相对下降?”
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内阁权力膨胀是专制皇权的体现。内阁不等同于百官之长的丞相。
6. 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1:“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2:“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为什么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设立后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
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地方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
二级 三级
① 西汉: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
汉武帝时推恩令细分王国,设刺史检查地方(郡县二级制)
②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
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
州刺史/州牧
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掌行政权、领兵权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刘邦
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
2.隋唐:
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②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③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藩镇,长官为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
④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道(节度使) 州 县(三级制)
3.宋:
路 州(府) 县(三级制)
为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
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4.元:
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
中书省,腹里,晋、冀、鲁
宣政院辖地:藏、青、川
设行省 路 府 州 县(五级)
5.明清:
省 府 县
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
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
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地方级制
东汉 (郡国并存、推恩令)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设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
宋朝 (收精兵、编禁军,设文官担任通判)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结合所学并思考: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趋势:
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
行政区划以三级制为主体,县设置最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下稳上动)
中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课堂小结
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个中心
(皇权)
两个趋势
处在动态变化中
1.春秋晚期,齐灵公的大臣叔夷以灭莱有功,受齐灵公封赏,因铸叔夷钟为纪念。上有铭文“夷用作铸其宝钟,用享(同“献”)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寿,靈命难老”。这可以说明( )
A.战乱频繁冲击了分封体制
B.青铜礼器以钟为主要形制
C.文字字体使用趋于统一化
D.先秦礼制中蕴含尊祖观念
[解析] 根据“夷用作铸其宝钟,用享(同“献”)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寿,靈命难老”可知在叔夷钟的铭文中体现了对叔夷祖先的尊崇,说明先秦礼制中蕴含着尊祖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先秦礼制中的尊祖观念,不能说明战乱冲击了分封体制,排除A项;仅根据叔夷钟不能说明青铜礼器以钟为主要形制,排除B项;仅根据叔夷钟上的铭文不能说明文字字体使用趋于统一化,排除C项。
D
2.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简显示,秦朝县下面的乡,有两百石的乡啬夫(统治乡民、收税等),还有乡佐、里典、里佐,也有乡司空(负责工程)、仓主、田官、田典等。这些乡里的吏员设置,表明当时秦朝( )
A.官僚体系机构臃肿
B.重视农业抑制工商
C.基层管理严密具体
D.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乡里吏员设置类别丰富,职责明确,各司其职,说明基层管理严密具体,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官僚机构臃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农,但不涉及抑制工商,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地方分权”说法错误,排除D项。
C
3.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枢密院最高长官及下设官职基本上都由文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枢密院的官员基本全是文官,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分工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秉皇帝旨意”说明北宋初期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关系情况,无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项。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