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难点: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时空坐标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3月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中共: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1945
解放区行政区:1946—1949
新中国成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
自主阅读本课前言:了解民国建立政党政治。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井,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选择性必修1》第14页
▲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湖北军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1.10-1912.4)
湖北军政府成立示意图
1911.11《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1) 湖北军政府的组成:
①都督(人民选举产生)
②政务委员会(由都督任命)
③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
④司法机关
(2)具体内容
都督
(行政权)
议会
(立法权)
司法机关
(司法权)
三权分立
各司其职
互相制衡
(3) 评价:
湖北军政府的创立是民国最初的开端,为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1912.4)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图
五色旗国旗
五族共和:汉满回蒙藏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建立的法律依据:
1911.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①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民主共和制的总统制
②政府机关以三权分立为原则
总统制:国家行政元首的任期与政策在宪法上独立,不受立法机关支配的政府制度
(2)具体内容: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两政府并存局面)
1912.2.2
清帝退位
1912.2.3
袁世凯声明拥护共和
1912.2.15
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3.10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3.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4.1
孙中山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结束
1912.4.2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京临时政府成立
3.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4-1913.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
①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主权在民
③民国政府组织原则是三权分立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责任内阁制就是一切行政权力集中在内阁即国务院
临时大总统
(总揽政务,颁布法律)
法院
(司法权)
参议院(国会)
(立法权)
国务员
(行政权)
总统颁布命令须有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1912.8.25,国民党成立
“宋教仁认为……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国民党与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时为‘四大政党’。在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众议员269,参议员123,计两院议席392;共和党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24席。”
—王觉源《中国党派史》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②1913.3.20,宋教仁被刺杀
④1913.11,袁解散国民党
⑤1914.1,袁解散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思考一:民国初期政党政治难以实现的原因?
思考二: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
③1913.7-9,袁镇压二次革命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积极评价:
(2)局限性:
“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①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②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③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3.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4-1913.10)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928)
1.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916)
1913.10
袁强迫国会选举其位正式大总统,正式政府成立
1913.11
袁解散国民党
1914.1
袁解散国会
1914.5
袁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5.5
与日本签字《中日民四条约》
1915.12
袁世凯正式登基
个人专制独裁统治
1920年代初期中华民国形势图
2.各派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6-1928)
借民主共和之名
行军阀专制之实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8-1949)
1.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革命程序”论
(1)军政时期:1924-1928,指通过武装革命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2)训政时期:1928-1948,在国民党领导之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主意识。
(3)宪政时期:1948建立总统府以后,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924年
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
1926年
北伐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
张学良易帜,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
1928年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训政”时期的政治制度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8-1949)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大会
代表
产生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民政府
指导、监督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五权分立(五院制)
孙中山的“训政”是主权在民
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一党专制
思考:孙中山的训政与国民党的训政有何不同?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宪政”时期的政治制度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
—《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了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8-1949)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探索:1931年11月,于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1.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4)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设立行政区
①背景: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目的: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③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选集》第4卷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概念:
过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基本内容
地位:
方针:
组织:
职能:
2、发展过程: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是确立的标志。
政协二次会议,确立政党制度。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01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2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03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结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小结: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未真正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