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云南地区)专题03 实验题&综合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云南地区)专题03 实验题&综合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云南地区)专题
03 实验题&综合题
一、实验题
(22-23五年级下·云南楚雄·期末)通过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小明制作了生态瓶。他选择了:玻璃鱼缸、河水(含有水蚤等微生物)、泥沙、金鱼藻、小鱼。如下图所示,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鱼缸中放入同样多的河水,A鱼缸中放入小鱼2条;B鱼缸比A鱼缸多放两棵金鱼藻;C鱼缸比B鱼缸底部多放了泥沙;D鱼缸比C鱼缸多罩了一个黑色罩子。
1.在实验过程中,小明观察到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鱼缸,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鱼缸。
2.经过对生态缸的观察,小明发现了一条食物链: 。
3.下表是C、D鱼缸中小鱼的生存时间。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C鱼缸 2条都活着 2条都活着 2条都活着 2条都活着 2条都活着
D鱼缸 2条都活着 2条都活着 1条活着 1条活着 全部死亡
通过对C、D鱼缸中小鱼生存的时间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小鱼的生存除了需要食物外,还需要 。在 鱼缸中,由于有 ,所以金鱼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 和水,产生能供自身生长的 和供给小鱼生存的 。
4.小明希望对生态鱼缸进行改进,延长小鱼生存的时间,可以在C鱼缸中加入以下( )最有效果。
A.增加一倍水量 B.增加一小金鱼 C.增加一倍金鱼藻
5.(23-24五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准备 (选填“相同”或“不同”)大小的塑料勺、木勺、钢勺,在三种勺子的勺柄中段涂上 。
(2)烧杯中加入约100毫升开水,将三种不同材质勺子的勺部 (选填“同时”或“先后”)浸入热水中,观察勺柄上蜡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3)观察发现, 上的蜡熔化得最快, 上的蜡熔化得最慢。(选填“钢勺”“木勺”或“塑料勺”)
(4)从以上实验可知,三种材料的导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
6.(23-24五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研究温度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并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准备两个干净的玻璃皿, 并铺上一层 。
(2)在两个玻璃皿中浇入 (选填“同样多”或“不一样多”)的水,使纸巾保持湿润。
(3)将其中一个玻璃皿放在 ,另一个放在 。
(4)一个星期后观察, 的绿豆种子发芽了, 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5)从以上实验可知,绿豆种子发芽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适宜的温度。
7.(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为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小玉选取了三个干净的玻璃瓶,均放入20粒完整有活力的干燥大豆种子,按照表格所示进行实验。
玻璃瓶编号 1 2 3
玻璃瓶所处的温度 25℃ 25℃ 5℃
玻璃瓶中加水情况 不加水 加适量的水 加适量的水
7天后发芽的数量 0 19 0
(1)如果要探究“大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应选择( )玻璃瓶的实验数据。
A.1号和2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3号
(2)如果要探究“大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应选择( )玻璃瓶的实验数据。
A.1号和2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3号
(3)小玉把2号玻璃瓶中的大豆苗移栽到花盆里,并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在纸盒左上角钻了个洞。一个星期后,大豆苗的长势应该是( )。
A.笔直向上生长 B.向左生长 C.向右生长
8.(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为了研究小船的载重量可能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用三张边长为14厘米的厚度相同的正方形铝箔做成了如下图所示的三艘不同的小船,并用这三艘小船进行了实验探究。
(1)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三艘船中载重量最大的应该是( )。
A.1号小船 B.2号小船 C.3号小船
(2)小明测试1号小船的载重量,当放到第7个垫圈时小船沉了,那么1号小船的载重量为( ) 个垫圈的质量。
A.8 B.7 C.6
(3)小明和家人同乘竹筏游玩,为了增加竹筏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他应该建议家人( )。
A.集中坐在一侧
B.多走动
C.均匀坐在各处
9.(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如图1所示,某科学探究小组将一段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在铁丝上每隔相同的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在铁丝中间加热。
(1)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会掉落下来,先掉落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②和③
(2)从火柴掉落的情况来看,热在铁丝中的传递是( )。
A.从距离远向距离近传递
B.从温度高向温度低传递
C.无法确定
(3)如图2所示,该小组用这样的实验装置来比较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加热-一段时间后,粘在( )上的火柴最后掉落。
A.铜条
B.铝条
C.铁条
(4)乐乐在帮妈妈做饭的过程中发现用不保温的金属餐具盛的热汤比陶瓷或塑料餐具盛的热汤凉得快,能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是( )。
A.金属餐具的导热性比陶瓷或塑料餐具强,不利于热汤的热量向外传递
B.金属餐具的导热性比陶瓷或塑料餐具弱,不利于热汤的热量向外传递
C.金属餐具的导热性比陶瓷或塑料餐具强,有利于热汤的热量向外传递
二、综合题
(23-24五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在查阅资料时,一组滇池老照片受到兴趣小组同学们的关注。

10.按船的发展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木船→帆船→游轮 B.游轮→帆船→木船
C.木船→游轮→帆船 D.游轮→木船→帆船
11.汽油游轮和另外两种船相比( )。
A.速度快,载重量更大 B.质量更轻,更环保
C.速度慢,载重量更小 D.载重量更大,更环保
12.图中船头都设计成流线型,有利于( )。
A.提高船的稳定性 B.提高船的载重量
C.减小水的阻力 D.节约造船成本
老照片中不同的船引起了小组同学的兴趣,他们制作了两艘小船,以表达 未来能泛舟滇池的美好期许。
13.小船的动力来源是( )。
A.风力 B.弹力 C.电力 D.蒸汽推力
14.在使用垫圈测试小船的载重量时,下列摆放方式最合理的是( )。
A.集中叠放在船舱中间 B.集中叠放在船舱左侧
C.均匀分布在船舱中 D.集中叠放在船舱右侧
15.兴趣小组测试小船2的载重量,垫圈加到33个时小船刚好沉没,那么这艘小船的载重量是( )。
A.33个垫圈 B.32个垫圈 C.31个垫圈 D.35个垫圈
16.测试结束后,在交流如何进一步增大小船2的载重量时,小曾认为船的体 积越大,载重量越大,这属于探究过程的( )。
A.猜想假设 B.整理数据 C.设计制作 D.评估改进
17.小船2行驶到目的地花了4分钟,想要缩短小船的行驶时间,可以( )。
A.更换动力更强的马达 B.增加垫圈数量
C.各个方向加上风帆 D.把船体做得更宽
18.(23-24五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设计铝箔纸船:用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纸做成不同底面积的船,比较它们的载重量,并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记录:
船型一 船型二 船型三
体积 128 108 64
(1)如图所示,船型一对应的小船是________。
A. B. C.
(2)下面分别是三艘铝箔船的最大载重量,其中船型一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________, 船型二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________,船型三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13个垫圈 B.20个垫圈 C.24 个垫圈
(3)从以上实验可知,相同大小的同种材料,制作的船体积 (选填“越大”或“越小”),船的载重量越大。
(23-24五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为了解滇池现状,兴趣小组开展了“滇池的前世今生”科普调查活 动。
19.2022年11月昆明市政府印发了《滇池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经过系统治滇,滇池从“80年代水质变坏”逐步向“50年代淘米洗菜”的好光景 转变。这里描述了滇池( )。
A.大气污染的变化 B.水污染的变化
C.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变化 D.噪声污染的变化
20.“滇池水质好不好,人说了不算,金线鲃、黄臀鹎等这些‘土著居民’说了才算。”滇池的治理需要考虑( )。
A.水质的净化提升 B.滇池中鱼群种类和数量的恢复和提升
C.入滇河流的保护 D.以上都是
21.为解决固体废弃物对湖水污染的问题,通常会在湖面安装垃圾拦截装置,拦截下来的水葫芦、枯树枝、枯叶属于( )。
A.可回收垃圾 B.厨余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22.鉴往知来,为保护滇池我们应关注( )。
A.垃圾过度堆放的现象 B.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C.常年雨量不足的现象 D.以上所有情况
23.金线鲃是滇池的土著“鱼民”之一,早在 320 万年前滇池形成时就出现了。金线鲃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以下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藻类→金线鲃→小鱼 B.金线鲃→小鱼→藻类
C.藻类→小鱼→金线鲃 D.金线鲃→藻类→小鱼
24.自1985年远在西伯利亚的红嘴鸥第一次来昆明起,滇池已成为它们越冬的 乐园。红嘴鸥的这种行为叫( )。
A.换毛 B.冬眠 C.迁徙 D.筑巢
(23-24五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兴趣小组了解到溶解氧即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 衡量滇池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水体自净能力的一种指标。一 般认为溶解氧值高,水体自净能力强。正常情况下,溶解氧为5~8mg/L时适合大部分鱼类的生存活动。
25.为探究溶解氧与温度的关系,兴趣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如下数据:
上表可以看出温度与溶解氧值之间的关系为( )。
26.如图,兴趣小组对滇池水样加热研究时,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不戴护目镜
B.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C.在没有熄灭火焰的情况下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两次
27.用烧杯加热时需要在烧杯下面垫石棉网。石棉网热源处的热量传递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28.兴趣小组将滇池水样加热至沸腾后( )。
A.继续对水加热,水温会持续上升
B.停止对水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仍能继续沸腾
C.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D.停止对水加热,一段时间后水温不会发生变化
29.兴趣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汽,这是由( )。
A.蒸发形成的 B.凝结形成的
C.凝固形成的 D.融化形成的
30.石棉网和烧杯底部之间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 )。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热交换
31.实验小组在实验结束后需要戴上棉手套再取下烧杯,以免被烫伤。是因为( )。
(23-24五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兴趣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湿地已成为部分市民野营观光的首 选,但伴随着人数的增加,湿地公园内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增加。
32.下列做法中不利于减少公园垃圾数量的是( )。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C.用布袋替代塑料袋 D.将枯枝败叶进行集中堆肥处理
33.很多市民在湿地公园游玩时都会自备餐食,装餐食的保温盒能起到保温的
作用,是因为( )。
A.保温材料能产生热量 B.保温材料能吸收热量
C.保温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D.保温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34.同学们了解到早在2008年市政府就颁布了《昆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 理规定》,限制煤炭、木炭、蜂窝煤等燃料的使用,因其易导致( )。
A.白色污染 B.温室效应 C.水污染 D.噪声污染
35.为此,同学们做了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如图)。他们将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半小时后瓶外温度计示数与瓶内温度计的示数相比( )。
A.两者相同 B.瓶外温度计示数大 C.瓶内温度计示数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6.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共同为保护滇池尽一份力量。请结合实际说说为保护 滇池,我们可以怎样做?(至少写两条)
37.(23-24五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绿豆苗地常见的 (选填“食物链”或“食物网”),它最顶端的消费者是 ,生产者是 。
(2)在该生态系统中,若瓢虫灭绝了,那么其他生物会________。
A.灭绝 B.生活得更好 C.受到一定影响
38.(23-24五年级下·云南大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增加,危害加重,尤其是我国首都北京,雾霾十分严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雾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
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还可能引起癌症。因此,在雾霾天时,要多喝水, 多补充维生素D,少开窗、门, 出门要戴口罩等,更不要晨练。
(1)雾霾属于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
A.大气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水污染
(2)当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时会产生 (选填“雾”或“霾”)。
(3)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能会引起 。
(4)在雾霾天气 (选填“适合”或“不适合”)晨练。
39.(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境内已知的蝗虫种类在1000 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带领团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飞蝗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从生态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飞蝗治理策略与措施,通过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以达到根治蝗灾的目的。
(1)在和蝗虫相关的食物链中,蝗虫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两者都有可能
(2)一般情况,从夏天到秋天,生活在稻田中的蝗虫体色变化是( )
A.由绿色变为黄色
B.由黄色变为绿色
C.没有变化
(3)文中提到的“改变蝗区生态结构”你认为以下方法合理的是( )。
A.大量喷洒灭虫药物
B.大量增加蝗虫天敌
C.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40.(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为了有效解决城乡自然水域污染问题,近年来,红塔区不断推进河湖水体治理,通过实施截污管道项目、开展清河清漂行动等有力“组合拳”,在确保黑臭水体消除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水体水质,努力实现“长制久清”,提升人居生态环境。在金水河、玉溪河等河道可以看到,以往河道淤积严重、河面漂浮物多、水体存在异味等问题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清澈的河流,河道两旁绿化葱郁,宛如一幅美丽生态画卷。
(1)引起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生动植物的活动
B.人类活动
C.气候变化
(2)对于文中提到的“河面漂浮物多”这一情况,你认为最长久有效的治理办法是( )。
A.加大专用经费投入,多购买河道清理设备
B.多招募清河志愿者,加大清理河面漂浮物的力度
C.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素质,减少乱扔垃圾行为
(3)为解决“水体存在异味”的问题,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是( )。
A.用化学药品除味
B.将有异味的水抽干
C.适当增加水生植物
41.(23-24五年级下·云南玉溪·期末)船舶,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据考证,我国的造船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就制造了舟楫,成为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航空母舰的国家,已拥有辽宁舰、山东舰以及福建舰共三艘航空母舰。早在宋代,我国的船舶建造工匠们就发明了龙骨结构。龙骨结构是船底中线处从首至尾贯通底部全长的纵向连续构件。其主要作用是用一种坚硬的材料贯通整个船体,实现有效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加坚固稳定,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我国古代船舶的龙骨结构是造船业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世界船舶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船舶的龙骨结构, 有利于提高船舶的( )。
A.装载能力 B.抗风浪能力 C.续航能力
(2)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亮相,主体结构为钢铁制成。经过改造的钢铁能浮在水面上,这主要是因为改变了( )。
A.钢铁的体积 B.钢铁的重量 C.钢铁的颜色
(3)能让船舶保持一定方向的是( )。
A.桨 B.舵 C.锚
(4)下列方法能有效增加船舶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是( )。
A.增加船底宽度 B.增加船舷高度 C.增加船身重量
(23-24五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在探访滇池过程中,兴趣小组发现滇池周边存在众多湿地。位于官 渡区的宝丰湿地公园、星海半岛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等不仅为 市民增加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提升了滇池治理的“肾脏功能”。
42.湿地中,大量水生植物的存在有助于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下 列植物适合在湿地浅水区域种植的是( )。
A.水稻 B.仙人掌 C.松树 D.香蕉树
43.湿地中,所有陆生、水生动植物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 )。
A.生物群落 B.生物种群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44.湿地公园将水管铺设在地里,以渗透的方式给植物浇水(如图所示),从而实现节水的目的,这种技术称为( )。
A.漫灌 B.滴灌 C.喷灌 D.淹灌
45.兴趣小组在公园里找到一些陆生植物种子,这些种子中落到水底的没有发 芽,而落到地面的很多都开始发芽了。以下猜测中合理的是( )。
A.种子发芽不需要水 B.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C.种子发芽需要土壤 D.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46.在观察湿地中的水杉林时,同学们发现树木之间总会相隔一定距离,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合理密植有利于水杉( )。
A.吸收水分 B.充分利用阳光 C.增强蒸腾作用 D.充分获得营养
47.蚯蚓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在湿地公园中找到蚯蚓,最有可能的地方是( )。
A.干燥疏松的土里 B.水下的稀泥里
C.干燥板结的土里 D.湿润、疏松的土里
48.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个生态瓶,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生态瓶中的小鱼频繁浮到水面,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这一情况的是( )。
A.移除水草 B.适当增加小鱼数量
C.适当减少生态瓶中的水 D.适当增加水草数量
参考答案
1.D C 2.金鱼藻→水蚤→小鱼 3.阳光 C 阳光 二氧化碳 养料 氧气 4.C
【分析】【分析】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提供氧气)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自给自足,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这就是生态瓶。(1)题详解: (2)题详解: (3)题详解: 通过对C、D鱼缸中小鱼生存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小鱼的生存除了需要食物外,还需要阳光。在C鱼缸中,由于有阳光,所以金鱼藻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产生供自身生长的养料和供给小鱼生存的氧气。(4)题详解: 小明希望对生态鱼缸进行改进,延长小鱼生存的时间,可以在C鱼缸中增加一倍水量最有效果。
1.小鱼的生存需要氧气、食物、空间等,四个装置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C鱼缸,因为有泥沙,有水草,能够得到光照,鱼缸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达到平衡,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D,没有阳光的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小鱼需要氧气,金鱼藻的呼吸作用,也要消耗氧气。
2.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在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根据小明制作的生态瓶,写出一条食物链:金鱼藻→水蚤→小鱼。
3.通过对C、D鱼缸中小鱼生存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小鱼的生存除了需要食物外,还需要阳光。在C鱼缸中,由于有阳光,所以金鱼藻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产生供自身生长的养料和供给小鱼生存的氧气。
4.小明希望对生态鱼缸进行改进,延长小鱼生存的时间,可以在C鱼缸中增加一倍金鱼藻最有效果,可以增加氧气。
5.相同 蜡 同时 钢勺 木勺 钢勺、塑料勺、木勺
【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小题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物体的导热性,所以唯一变量是材料不同,其他条件比如铁棒、铝棒、铜棒的大小都要相同。所以准备相同大小的塑料勺、木勺、钢勺,在三种勺子的勺柄中段涂上蜡。
【小题2】由于研究的是物体的导热性,所以唯一变量是材料不同,其他条件比如铁棒、铝棒、铜棒的大小都要相同,所以将三种不同材质勺子的勺部用时浸入水中。
【小题3】钢勺的导热性较好,所以钢勺上的蜡熔化得最快;木勺的导热性较差,所以木勺上的蜡熔化得最慢。
【小题4】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三种材料的导热性从强到弱依次是钢勺、塑料勺、木勺。
6.土壤 同样多 冰箱外 冰箱里 冰箱外 冰箱里 需要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小题1】准备两个干净的玻璃皿, 并铺上一层土壤。土壤可以为种子发芽提供水分和合适的温度。
【小题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温度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所以在两个玻璃皿中浇入同样多的水,使纸巾保持湿润。
【小题3】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的是温度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所以应该将一个玻璃皿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放在冰箱外,让温度不同。
【小题4】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冰箱外温度适宜,绿豆种子发芽了;冰箱里温度较低,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小题5】温度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不同,所以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7.(1)B (2)A (3)B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大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应该选择2号和3号进行对比研究。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大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唯一的变量是水,所以应该选择1号和2号进行对比研究。
(3)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纸盒左上角钻了个洞,光会从这里照进来,所以大豆苗会向左生长。
8.(1)B (2)C (3)C
【详解】(1)一般来说,船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载重量也就越大。1号小船的体积为12×12×1=144立方厘米;2号小船的体积为10×10×2=200立方厘米;3号小船的体积为6×6×4=144立方厘米,其中2号小船的体积最大,其载重量最大。
(2)船的载重量与它的体积有关系,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在测试小船载重量时,垫圈越多,表示船的载重量越大。当放到第7个垫圈时小船下沉了,那么第7个垫圈就不能计入小船的载重量,所以该小船的载重量为6个垫圈的质量。
(3)游客乘竹筏游玩来回走动或集中坐在一侧,都很容易导致船侧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游客均匀坐在船的各处,从而来保持船的稳定性。
9.(1)C (2)B (3)C (4)C
【分析】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详解】(1)离热源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短,离热源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所以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会掉落下来,先掉落的距离加热点最近的②和③。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铁丝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铜、铝、铁三种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但是三者中,铜的导热性能最好,铁的导热性能最差。所以加热一段时间后,粘在铁条上的火柴最后掉落。
(4)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塑料、陶瓷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金属餐具的导热性比陶瓷或塑料餐具强,有利于热汤的热量向外传递,所以用不保温的金属餐具盛的热汤比陶瓷或塑料餐具盛的热汤凉得快。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16.D 17.A
【分析】完成一项工程要经历重要的工作阶段,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再重新设计建立模型,再测试,再改进完善。循环往复,直到设计达到各种限制条件的要求,才开始实施建设。
10.船的动力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人力、风力、蒸汽机、燃油机。因此,按船的发展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木船→帆船→游轮。
11.汽油游轮和木船、帆船相比,游轮的速度更快,载重量更大。
12.根据对空气阻力的认识,流线型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船头都设计成流线型。
13.拉伸或压缩弹簧时,我们感受到它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弹力。题中的小船是以橡皮筋作动力的,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
14.在船中均匀摆放货物可以增加船只的稳定性,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船的载重量。将垫圈放在船头或将垫圈放在船尾,都容易让船发生侧翻,不能准确测量船只的最大载重量。
15.兴趣小组测试小船2的载重量,垫圈加到33个时小船刚好沉没,那么最后一个垫圈不能计算在内,这艘小船的载重量为32个垫圈。
16.根据工程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再重新设计建立模型,再测试,再改进完善。循环往复,直到设计达到各种限制条件的要求,才开始实施建设。题干中,测试结束后,在交流如何进一步增大小船2的载重量时,小曾认为船的体 积越大,载重量越大,这属于探究过程的评估改进。
17.小船2行驶到目的地花了4分钟,想要缩短小船的行驶时间,我们可以增大小船的动力,比如:更换动力更强的马达。
18.(1)B (2) C B A (3)越大
【分析】船的载重量是船舶装载货物重量的能力,是判断船运载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船的载重量等于总排水量减去空船重量。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船型一对应的小船是B,船型二对应的小船是A,船型三对应的小船是C。
(2)用相同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船的体积等于船的底面积与船舷高度的乘积。船型一的体积为8厘米×8厘米×2厘米=128立方厘米,乙方案的体积为6厘米×6厘米×3厘米=108立方厘米;丙方案的体积为4厘米×4厘米×4厘米=64立方厘米,其中船型一体积最大,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24个垫圈;船型二体积次之,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20个垫圈;船型三体积最小,对应的最大载重量是13个垫圈。
(3)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19.B 20.D 21.B 22.D 23.C 24.C
【分析】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污染。
19.从题干中可知,滇池从“80年代水质变坏”逐步向“50年代淘米洗菜”的好光景,这描述的是水污染的变化。
20.水污染会直接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因此滇池的治理不仅仅是要净化提升水质,进行入滇河流的保护,还需要恢复和提升滇池中鱼群种类和数量。
21.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四类。水葫芦、枯树枝、枯叶属于厨余垃圾。
22.保护滇池我们应关注滇池的方方面面,比如:垃圾过度堆放的现象、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常年雨量不足的现象等。
2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作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作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选项中食物链正确的是藻类→小鱼→金线鲃。
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自1985年远在西伯利亚的红嘴鸥第一次来昆明起,滇池已成为它们越冬的乐园。红嘴鸥的这种行为叫迁徙。
25.温度越高,溶解氧量越低。 26.D 27.C 28.C 29.B 30.A 31.棉手套的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缓热量传递的速度。
【解析】25.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温度越高,溶解氧量越低。
26.A.不戴护目镜,错误;必须佩戴护目镜;
B.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错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在没有熄灭火焰的情况下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错误;熄灭火焰才可以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盖两次,正确。
2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所以从温度较高的热源向石棉网四周温度较低的地方传递热量。
28.水加热的过程中,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持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9.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兴趣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白汽,这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30.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石棉网和烧杯底部之间是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所以其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热传导。
31.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被称为热的不良导体。棉手套的材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实验小组在实验结束后需要戴上棉手套再取下烧杯,以免被烫伤。
32.A 33.C 34.B 35.C 36.不向河道、湖泊倾倒垃圾;不乱排污水、乱扔废弃物;植树造林,加强对湿 地植被的保护和修复;节约用水;学习、宣传滇池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滇池保护公益活动。
【解析】3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使用一次性餐具会产生垃圾,不利于减少公园垃圾数量。
33.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使物体的温度下降得慢一些,这就需要减慢热传递,但是保温并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为此应该使用一些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可以减慢热传递。装餐食的保温盒能起到保温的 作用,是因为保温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34.煤炭、木炭、蜂窝煤等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因此,市政府限制这些高污染燃料的使用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35.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升高,所以瓶内的温度计示数要比瓶外的高。
36.不向河道、湖泊倾倒垃圾;不乱排污水、乱扔废弃物;植树造林,加强对湿 地植被的保护和修复;节约用水;学习、宣传滇池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滇池保护公益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源,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37.(1) 食物网 小鸟 绿豆苗 (2)C
【分析】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
【详解】(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如图是绿豆苗地常见的食物网,它最顶端的消费者是小鸟,生产者是绿豆苗。
(2)生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他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若瓢虫灭绝了,那么其他生物会受到一定影响。
38.(1)A (2)霾 (3)癌症 (4)不适合
【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详解】(1)雾霾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体十分有害。雾霾属于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
(2)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增加,危害加重。
(3)雾霾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体十分有害。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还可能引起癌症。
(4)因此,在雾霾天时,要多喝水, 多补充维生素D,少开窗、门, 出门要戴口罩等,更不要晨练。
39.(1)B (2)A (3)B
【分析】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详解】(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在和蝗虫相关的食物链中,蝗虫属于消费者。
(2)蝗虫在夏天通常是绿色的,以便于在绿色的稻田中隐蔽,到了秋天,稻田变黄,蝗虫的体色也会变为黄色以适应环境。
(3)生物防治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所以“改变蝗区生态结构”最合理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是生态控制的一种方法,有助于自然平衡,而且不污染环境。
40.(1)B (2)C (3)C
【详解】(1)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污染、生活污水等,这些活动会导致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从而引起水污染。
(2)虽然购买清理设备和招募志愿者可以在短期内解决河面漂浮物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素质,减少乱扔垃圾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河面漂浮物的产生,达到长久有效的治理效果。
(3)适当增加水生植物可以通过自然的生态方法改善水质,减少水体异味。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从而有效改善水质。用化学药品除味和将有异味的水抽干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可能会带来其他环境问题。
41.(1)B (2)A (3)B (4)A
【详解】(1)我国在宋代就发明了龙骨结构。船底的龙骨结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不但能使船更加坚固,而且使其抗御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对世界船舶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钢铁的体积,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水的浮力增大,因此,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3)小船在行驶中容易偏离方向,小船很难保持一定的方向, 可以安装船舵来控制船只行驶方向。
(4)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增加船底宽度,能提高船舶稳定性。增加船舷高度和增加船身重量都与船的稳定性无关。
42.A 43.C 44.B 45.D 46.B 47.D 48.D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42.A.水稻生活在稻田里,稻田中有浅水,故A符合题意;
B.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地区,故B不符合题意;
C.松树生活在高山上,故C不符合题意;
D.香蕉树生活在热带地区,不适合在水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生态系统是所有陆生、水生动植物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故选C。
44.以渗透的方式给植物浇水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这种方式叫作滴灌,故选B。
45.种子中落到水底的没有发芽,而落到地面的很多都开始发芽了,可能是因为水中没有充足的空气供给种子发芽,陆地上有充足的空气,故选D。
46.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阳光等因素,树木之间总会相隔一定距离是在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便更好生长,故选B。
47.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有充足空气的地方,所以要在湿润、疏松的土里寻找,故选D。
48.小鱼频繁浮到水面是为了呼吸空气,适当增加水草数量水草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改善这一情况,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