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一、教材解析 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与认同,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明白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 2. 道德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专题讨论,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到不违法,更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成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公民。 3. 法治观念:深度剖析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及法律后果,筑牢学生法律底线意识,使其能精准运用法律知识判断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4.责任意识: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让学生清晰认知不同违法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激发学生对自身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标准及各类违法行为的具体特征;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准确辨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法律部门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界限;深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前小游戏:法律红绿灯。说明规则:以抢答形式展开,第一个举手的学生需说明该行为是否违法,解释理由,并说出对应法律名称。 出示不同行为,调动学生积极回答,点评学生回答,展示对应法律名称。 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游戏规则,积极主动参与。 了解不同行为,调动已知,积极回答,认识部分法律。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环节一:法护秩序,初探规则之力教学内容:法律的作用。预设过程(8分钟)1.播放视频:如果社会没有法律,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2.辩论赛:法律是束缚还是保护?出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辩论。 3.展示不同法律条文,设问:以下法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4.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的作用。 1.观看视频,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2.积极参与辩论赛,组织语言,大胆表达。 3.阅读不同法律,聆听提问,独立回答。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环节二:法辨是非,破解违法谜题教学内容:违法行为和分类预设过程(10分钟)1.活动:违法类型“侦探游戏”,教师展示三个不同行为。 2.组织学生共同填写“违法行为鉴定表”。 3.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违法行为和分类。 1.了解活动规则,阅读材料,做好参与准备。 2.学生积极填表,尝试说出法律名称。 3.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基础知识点。环节三:法明责任,模拟庭审现场教学内容:违法的后果。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任。预设过程(8分钟)出示案件:百度高管女儿开盒素人事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请你分析此案件的性质,思考这个案件所涉及的法律以及法律责任,并谈谈个人启示。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并上台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本起案件涉及的不同法律,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违法的后果,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任。 了解活动规则,阅读并观看俺家始末,做好小组合作准备。 小组积极合作,并上台展示成果。 了解该案件涉及的法律以及后果,分享个人感受。 在生生互动中,理解基础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八、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1.2024年9月11日,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古洁受聘为华附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后,她以“与法治同行,为成长护航”为主题,开讲该校“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希望同学们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这是因为(B)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②法律负责评判道德是与否 ③违法必然要承担刑事责任 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一个人如果法治观念不强,难免作出违法的事情。对下列违法行为的定性,判断正确的是(D) A.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刑事违法行为 B.某少年在体育场观看比赛时,突然跳下看台抱住偶像——民事违法行为 C.张某与李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把李某打成重伤——行政违法行为 D.影楼私自将李某的照片放大并展示在橱窗里——民事违法行为 3.七年级(1)班在学习“法不可违 ”一课后,进行小组总结。以下发言正确的是(B) A.小周:违法一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B.小刘:一般违法和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C.小强: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用承担责任 D.小李:缺乏法律意识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4.小米班里开展“模拟法庭 ”活动,针对邻里纠纷、张某将邻居打成重伤的案件展 开法庭审判。假如你是会场布置人员,下列场景适合本次活动的是(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