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无锡期中)麦克唐纳说:“我不信奉突变,因为猛烈推过去的钟摆还会加速甩回来。”下列近代英国政治发展历程中属于这种“突变”的是(  )
A.建立共和体制 B.发动“光荣革命”
C.设立责任内阁 D.通过《权利法案》
2.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这一规定(  )
A.导致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
B.凸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
C.使英国免于卷入国际冲突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3.(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各国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对它的认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这说明美国(  )
A.已脱离英联邦并获得独立
B.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C.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D.建国者深受人民主权思想影响
4.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覆灭于欧洲各国联合进攻
5.马克思在论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写道:这两次革命“并不是英国的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  )
A.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世界
B.英法革命道路适合整个世界
C.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潮流
D.英法两国是欧洲的典型代表
6.19世纪上半期,英王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据此可以得出,此时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内阁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议会主权原则开始确立
D.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7.(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尔及尔海盗劫获美国商船“玛利亚号”和“多芬号”,将115名船员劫为人质,勒赎66万美元,当时谈判的美国特使只带去了4万美元,谈判失败。1795年政府支付64万美元赎回人质。这一事件说明美国(  )
A.对外贸易处于被动状态
B.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
C.殖民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工业革命使国力在增强
8.(2025·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美国总统除了拥有一般否决权外,还拥有口袋否决权,即总统在国会休会十天前,接到国会送交其签署的法案有意搁置不签,也不退回,让这项法案到期自行作废。这种具有绝对否决性质的否决方式已经被历届美国总统使用了700次以上。这体现出(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宪法权力规定的不明
C.行政权干预了立法权
D.国会立法权遭到削弱
9.1787年宪法自诞生之日起,一方面确实成了全体美国人的“共同纲领”,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宪法之辩。发生在费城的那场奇迹,并未终结“辩论”,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争的根源所在。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并未加强中央集权
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
C.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
10.19世纪末,法国共和派执政期间,曾先后发生了布朗热运动、巴拿马运河公司受贿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势力斗争及大批群众参与的事件,但这些都没有造成政变的发生和政体的变动。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B.共和政体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各政治派别的分歧逐渐消弭
D.社会各阶层间差别日益缩小
11.1801年,美国民主共和党上台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对国会的控制权,对有意与其作对的、不听话的联邦法官进行弹劾。民主共和党人称,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后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美国(  )
A.两党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B.政党政治影响国家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适应性测试)1816-1858年间,俄国男性世袭贵族数量从8.41万增至11.31万,增幅34.5%,同时,农奴人口从2145.42万增至2483.82万,增幅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尔加河下游贵族地产总面积从1032.4万俄亩增至1264.1万俄亩,增长22.4%。这可以说明,当时俄国(  )
A.雇佣制大农场初具规模
B.农奴遭受的剥削加深
C.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剧
D.农奴制并未出现危机
13.某学者认为:尽管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引起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但战争的胜利是北方的胜利,而不是黑人的胜利。该学者旨在说明,这场战争(  )
A.以废除奴隶制为根本目标
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剧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
D.建立了统一联邦制国家
14.(2025·广东惠州二调)1833年,普鲁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罗伊森在其出版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书中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并把希腊化称作第一次人类统一,“即使帝国分裂为不同国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风尚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德罗伊森意在(  )
A.推动普鲁士参与瓜分世界的狂潮
B.反思文明冲突给人类的教训
C.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15.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B.普选权得以实现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D.代议制有所发展
16.(2025·湖北咸宁期末)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法制采用法国模式;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  )
A.政治民主滞后于经济发展
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
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
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
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8.(2025·甘肃兰州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
《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时作业(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无锡期中)麦克唐纳说:“我不信奉突变,因为猛烈推过去的钟摆还会加速甩回来。”下列近代英国政治发展历程中属于这种“突变”的是(  )
A.建立共和体制 B.发动“光荣革命”
C.设立责任内阁 D.通过《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知,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这与英国长期以来的君主制传统形成巨大反差,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一种颠覆性改变,如同“猛烈推过去的钟摆”,后来英国又经历了王朝复辟等过程,就像“还会加速甩回来”,恢复了君主制,故选A项。
2.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这一规定(  )
A.导致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
B.凸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
C.使英国免于卷入国际冲突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位继承法》实际上把最高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一方面再次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英国国王必须服务于本国国家利益,B项正确。责任制内阁的出现,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3.(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各国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对它的认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这说明美国(  )
A.已脱离英联邦并获得独立
B.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C.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D.建国者深受人民主权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这是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故选D项。《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是1776年,美国获得独立是178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北美独立战争后,排除C项。
4.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覆灭于欧洲各国联合进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
5.马克思在论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写道:这两次革命“并不是英国的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  )
A.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世界
B.英法革命道路适合整个世界
C.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潮流
D.英法两国是欧洲的典型代表
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英法两国的典型性,排除D项。
6.19世纪上半期,英王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据此可以得出,此时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内阁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议会主权原则开始确立
D.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国家最高权力已经在议会,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排除C项。
7.(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尔及尔海盗劫获美国商船“玛利亚号”和“多芬号”,将115名船员劫为人质,勒赎66万美元,当时谈判的美国特使只带去了4万美元,谈判失败。1795年政府支付64万美元赎回人质。这一事件说明美国(  )
A.对外贸易处于被动状态
B.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
C.殖民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工业革命使国力在增强
答案:B
解析:1785年时,美国是邦联政府,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不利于保护美国的海外利益,而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使国家能够维持足够的权威应对外来的威胁,B项正确。
8.(2025·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美国总统除了拥有一般否决权外,还拥有口袋否决权,即总统在国会休会十天前,接到国会送交其签署的法案有意搁置不签,也不退回,让这项法案到期自行作废。这种具有绝对否决性质的否决方式已经被历届美国总统使用了700次以上。这体现出(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宪法权力规定的不明
C.行政权干预了立法权
D.国会立法权遭到削弱
答案:C
解析:美国的总统代表了行政权,而国会行使的是立法权,总统对国会的法案进行否决或利用规则让法案自行作废,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涉及司法权,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案,说明宪法对权力有明确规定,排除B项;总统否决国会法案是总统的权力,不代表国会的立法权遭到削弱,排除D项。
9.1787年宪法自诞生之日起,一方面确实成了全体美国人的“共同纲领”,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宪法之辩。发生在费城的那场奇迹,并未终结“辩论”,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争的根源所在。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并未加强中央集权
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
C.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
答案:D
解析:1787年宪法允许南方奴隶制的存在,没有给黑人和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成了之后所有政治斗争的根源,说明其民主制度并不是保证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所以说这部宪法存在制度性的缺陷,故选D项。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1787年宪法是在南北方代表妥协的基础上出台的,缓和了南北方的矛盾,排除B项;1787年宪法确实具有种族歧视的色彩,但这不是“根源所在”,排除C项。
10.19世纪末,法国共和派执政期间,曾先后发生了布朗热运动、巴拿马运河公司受贿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势力斗争及大批群众参与的事件,但这些都没有造成政变的发生和政体的变动。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B.共和政体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各政治派别的分歧逐渐消弭
D.社会各阶层间差别日益缩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虽出现一些动荡事件,但并没有造成共和政体的改变,反映出当时法国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A项正确。19世纪末法国共和政体维护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
11.1801年,美国民主共和党上台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对国会的控制权,对有意与其作对的、不听话的联邦法官进行弹劾。民主共和党人称,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后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美国(  )
A.两党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B.政党政治影响国家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答案:B
解析:民主共和党执政之后,利用国会弹劾与自己党派作对的法官,法官被卷入政治斗争,这必然影响司法公正,不利于国家的安定,B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美国两党制形成,排除A项;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确立了权力制衡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衡,不等于当时的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排除D项。
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适应性测试)1816-1858年间,俄国男性世袭贵族数量从8.41万增至11.31万,增幅34.5%,同时,农奴人口从2145.42万增至2483.82万,增幅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尔加河下游贵族地产总面积从1032.4万俄亩增至1264.1万俄亩,增长22.4%。这可以说明,当时俄国(  )
A.雇佣制大农场初具规模
B.农奴遭受的剥削加深
C.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剧
D.农奴制并未出现危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俄国贵族、农奴的人数和土地的面积都呈现出大规模的增长,说明当时贵族对俄国农奴的剥削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雇佣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C两项。
13.某学者认为:尽管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引起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但战争的胜利是北方的胜利,而不是黑人的胜利。该学者旨在说明,这场战争(  )
A.以废除奴隶制为根本目标
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剧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
D.建立了统一联邦制国家
答案:B
解析:美国内战虽然以奴隶制的存废为表象,但是从根源上分析是因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北方的胜利指的是通过内战,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
14.(2025·广东惠州二调)1833年,普鲁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罗伊森在其出版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书中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并把希腊化称作第一次人类统一,“即使帝国分裂为不同国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风尚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德罗伊森意在(  )
A.推动普鲁士参与瓜分世界的狂潮
B.反思文明冲突给人类的教训
C.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教育、文化……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可知,德罗伊森认为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不同国家,很多层面仍保持高度统一。结合时间“1833年”,此时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罗伊森意在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
15.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B.普选权得以实现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D.代议制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德国工人政党选票增加反映了德国代议制下工人有一定选举权,反映了代议制的发展,D项正确。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得票增加并不等同于帝国议会权力扩大、普选权得以实现,排除A、B两项;仅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选票增加了40%,不能得出民众向往社会主义的结论,排除C项。
16.(2025·湖北咸宁期末)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法制采用法国模式;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  )
A.政治民主滞后于经济发展
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
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
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在军事、法制方面学习西方的同时,保留着一些自身传统,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
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1)原因:法国大革命猛烈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说明: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导致西欧与东欧的冲突;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
(2)历史条件:南北战争爆发,联邦政府希望获取民众支持;美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土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保障(答“资本主义制度”或“资产阶级代议制”也可)。
作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进西部开发(促进交通发展);带动了移民浪潮,带来丰富的劳动力。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得出,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根据材料一“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得出,导致西欧与东欧的冲突;根据材料一“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得出,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62年,法案颁布……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得出,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联邦政府希望获取民众支持;根据材料二“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得出,美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土地;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保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不停地向西挺进”“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分别概括。
18.(2025·甘肃兰州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
《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的影响。
(2)含义: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影响: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可知,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斗争和历史传统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结合所学从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来说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来分析。
19第32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过程
爆发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经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
曲折 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
巩固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3)法律保障
法律 时间及内容
《权利法案》 1689年通过,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王位继承法》 1701年通过,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4)意义:“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2)历程
①1775年4月,波士顿附近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2)进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②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③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3)意义: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制度
(1)确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
(2)实质: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政治制度
(1)政体: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②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美国:共和制 1787年美国宪法: ①内容:a.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b.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②评价:a.进步: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不足:承认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法国:共和制 19世纪,法国历经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2)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1.俄国农奴制改革
措施 (1)废除农奴制。 (2)政治、教育、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
影响 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
背景 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过程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2)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3)1865年,内战结束
影响 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统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4.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武力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5.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影响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了实权,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与封建制度比较,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仍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辨易错] 区分《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1)《独立宣言》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2)《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专制,以法治保障人权,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拓视野] 法国大革命对民族主义的作用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了“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因此,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形成。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
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下第9课第二目“历史纵横”:英国的内阁制。
思考: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图解史] 美国三权分立
[辨正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思维] 美国南北战争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下第9课第三目“学思之窗”。
思考:德意志皇帝在帝国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释概念] 
(1)殖产兴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成长,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2)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辨正误]
(2)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多样性特征是与当时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分不开的。(√)
主题一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一 “光荣革命”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流血的原因是:国家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带有一些宗教革命的特点,它是一场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政治革命。所不同之处在于,宗教革命是为来生,而大革命的目标在于现世。其与宗教革命相似的特点如下:它像宗教革命一样,不仅传播甚广,更以近乎传教的方式深入人心;它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使他们一边热情高涨地在国内进行革命,一边同样满怀激情地向国外传播思想。
——引自[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金版参考: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在世界上破天荒地改变了王权的性质;“光荣革命”开创了一种和平改革的历史运动模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简述法国大革命“向国外传播思想”的结果。
金版参考:相似之处:传播范围广;激发民众的热情;影响国外。
结果: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不同点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程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王权、贵族进行妥协,保留了君主 美国独立战争后,南北双方进行妥协,在南方保留了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法国大革命最彻底,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
政权形式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颁布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主题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材料 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一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金版参考: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项目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不同点 背景 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方式 革命(战争) 改革 改革
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解放农奴 摆脱民族危机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局限 未消除种族歧视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相同点 时间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变生产关系
任务 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4·浙江6月选考)有史书写道,“从南北战争开始起,最直接的问题乃是联邦能否获胜,然而更根本的问题却是:即使取胜,这一胜利能不能使美国国家重新振作起来。……强迫的过程能否产生自觉自愿的忠诚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联邦的实质所在。虽然绝大多数公职人员不能或不愿理解这个问题。但是亚伯拉罕·林肯胸中对此却洞若观火”。文中“更根本的问题”是指(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捍卫资本主义私有制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试题情境 美国南北战争背后的根本问题
考查知识 美国内战
核心价值 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现象信息:以林肯为首的领导者们发现,美国内战要达到以忠诚精神作为重振美国国力是关键。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美国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解读显性信息:南北战争中,联邦的胜利是直接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却是在内战后如何让国家真正凝聚,让民众产生对联邦的忠诚,重新振作国家。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只有国家凝聚力的增强,民众具有忠诚精神,才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关键,__A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南北战争后并不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所动摇,也就无需“捍卫”,排除B项;废除黑人奴隶制是南北战争的成果之一,并不是材料中所强调的“更根本的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
命题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23·全国卷Ⅰ)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命题点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异
(2022·湖南卷)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命题点3: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024·江苏卷)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参考答案
命题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23·全国卷Ⅰ)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可知,英国国王力图通过民兵法案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权,表明此时王权仍然高于议会的权力,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项;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此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D项。
命题点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异
(2022·湖南卷)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联合组建的国家,无论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德意志帝国是经过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的,普鲁士在联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C项正确。两国的联邦制度主要是社会上层精英决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B、D两项不能解释美、德两国议席分配的差异,均排除。
命题点3: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024·江苏卷)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间,日本民间翻译了大量欧洲的医学、天文学等书籍,关心西欧科学,这显示出日本社会中部分民众和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反映了社会观念出现变化,C项正确。此时日本还未完全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当时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领域对西方知识进行研究和引进,排除B项;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共73张PPT)
第二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十二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32讲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目录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高考研析

课时作业

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过程
爆发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经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
曲折 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
巩固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
(3)法律保障
(4)意义:“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法律 时间及内容
《权利法案》 1689年通过,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王位继承法》 1701年通过,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2.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2)历程
①1775年4月,波士顿附近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2)进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②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③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3)意义: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制度
(1)确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
(2)实质: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政治制度
(1)政体: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②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美国:共和制 1787年美国宪法:
①内容:a.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b.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②评价:a.进步: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不足:承认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法国:共和制 19世纪,法国历经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2)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1.俄国农奴制改革
措施 (1)废除农奴制。
(2)政治、教育、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
影响 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
背景 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过程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2)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3)1865年,内战结束
影响 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3.意大利统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4.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武力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5.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影响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了实权,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与封建制度比较,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仍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辨易错] 区分《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1)《独立宣言》体现了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2)《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了主权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专制,以法治保障人权,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拓视野] 法国大革命对民族主义的作用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了“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因此,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形成。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
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挖教材]
(1)阅读纲要下第9课第二目“历史纵横”:英国的内阁制。
思考: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图解史] 美国三权分立
[辨正误]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
[导思维] 美国南北战争
[挖教材]
(2)阅读纲要下第9课第三目“学思之窗”。
思考:德意志皇帝在帝国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释概念] 
(1)殖产兴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成长,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2)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辨正误]
(2)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多样性特征是与当时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分不开的。( )

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
主题一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一 “光荣革命”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流血的原因是:国家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带有一些宗教革命的特点,它是一场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政治革命。所不同之处在于,宗教革命是为来生,而大革命的目标在于现世。其与宗教革命相似的特点如下:它像宗教革命一样,不仅传播甚广,更以近乎传教的方式深入人心;它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使他们一边热情高涨地在国内进行革命,一边同样满怀激情地向国外传播思想。
——引自[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简述法国大革命“向国外传播思想”的结果。
金版参考: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在世界上破天荒地改变了王权的性质;“光荣革命”开创了一种和平改革的历史运动模式。
金版参考:相似之处:传播范围广;激发民众的热情;影响国外。
结果: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不同点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革命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革命程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王权、贵族进行妥协,保留了君主 美国独立战争后,南北双方进行妥协,在南方保留了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法国大革命最彻底,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
政权形式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颁布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主题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一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金版参考: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项目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不同点 背景 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方式 革命(战争) 改革 改革
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解放农奴 摆脱民族危机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局限 未消除种族歧视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相同点 时间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变生产关系
任务 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
(2024·浙江6月选考)有史书写道,“从南北战争开始起,最直接的问题乃是联邦能否获胜,然而更根本的问题却是:即使取胜,这一胜利能不能使美国国家重新振作起来。……强迫的过程能否产生自觉自愿的忠诚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联邦的实质所在。虽然绝大多数公职人员不能或不愿理解这个问题。但是亚伯拉罕·林肯胸中对此却洞若观火”。文中“更根本的问题”是指(  )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捍卫资本主义私有制
C.废除黑人奴隶制
D.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试题情境 美国南北战争背后的根本问题
考查知识 美国内战
核心价值 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信息提取
时空信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现象信息:以林肯为首的领导者们发现,美国内战要达到以忠诚精神作为重振美国国力是关键。
2.分析探究
挖掘隐含前提:美国内战维护国家统一。
解读显性信息:南北战争中,联邦的胜利是直接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却是在内战后如何让国家真正凝聚,让民众产生对联邦的忠诚,重新振作国家。
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只有国家凝聚力的增强,民众具有忠诚精神,才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关键,__A__项正确。
3.排除干扰
南北战争后并不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所动摇,也就无需“捍卫”,排除B项;废除黑人奴隶制是南北战争的成果之一,并不是材料中所强调的“更根本的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
命题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23·全国卷Ⅰ)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可知,英国国王力图通过民兵法案的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权,表明此时王权仍然高于议会的权力,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项;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此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D项。
命题点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异
(2022·湖南卷)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联合组建的国家,无论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德意志帝国是经过普鲁士领导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建立的,普鲁士在联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C项正确。两国的联邦制度主要是社会上层精英决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选择,排除A项;B、D两项不能解释美、德两国议席分配的差异,均排除。
命题点3: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024·江苏卷)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间,日本民间翻译了大量欧洲的医学、天文学等书籍,关心西欧科学,这显示出日本社会中部分民众和学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反映了社会观念出现变化,C项正确。此时日本还未完全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当时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领域对西方知识进行研究和引进,排除B项;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课时作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近代英国政治发展 历程 英国《王位继承法》 美国《独立宣言》 对拿破仑帝国的支持者的 认识 马克思有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 论述 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善的表现 美国中央权力加强的表现 美国行政权干预立 法权 美国1787年宪法的缺陷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法国民主共和具有社会基础 美国的政党 政治 俄国农奴遭受剥削 加深 学者对美国内战结果的认识 普鲁士政治人物对德意志政治问题的探索 德国代议制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 特点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 内战 英国君主权力与德国现代化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无锡期中)麦克唐纳说:“我不信奉突变,因为猛烈推过去的钟摆还会加速甩回来。”下列近代英国政治发展历程中属于这种“突变”的是(  )
A.建立共和体制 B.发动“光荣革命”
C.设立责任内阁 D.通过《权利法案》
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知,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这与英国长期以来的君主制传统形成巨大反差,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一种颠覆性改变,如同“猛烈推过去的钟摆”,后来英国又经历了王朝复辟等过程,就像“还会加速甩回来”,恢复了君主制,故选A项。
2.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这一规定(  )
A.导致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
B.凸显了议会主权的特点
C.使英国免于卷入国际冲突
D.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位继承法》实际上把最高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一方面再次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英国国王必须服务于本国国家利益,B项正确。责任制内阁的出现,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
3.(2025·江西上进联考月考)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各国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对它的认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这说明美国(  )
A.已脱离英联邦并获得独立
B.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C.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D.建国者深受人民主权思想影响
解析: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这是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故选D项。《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是1776年,美国获得独立是178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北美独立战争后,排除C项。
4.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覆灭于欧洲各国联合进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
5.马克思在论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写道:这两次革命“并不是英国的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  )
A.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世界
B.英法革命道路适合整个世界
C.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潮流
D.英法两国是欧洲的典型代表
解析:马克思认为“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英法两国的典型性,排除D项。
6.19世纪上半期,英王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据此可以得出,此时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内阁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议会主权原则开始确立
D.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国家最高权力已经在议会,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排除C项。
7.(2025·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尔及尔海盗劫获美国商船“玛利亚号”和“多芬号”,将115名船员劫为人质,勒赎66万美元,当时谈判的美国特使只带去了4万美元,谈判失败。1795年政府支付64万美元赎回人质。这一事件说明美国(  )
A.对外贸易处于被动状态
B.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
C.殖民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工业革命使国力在增强
解析:1785年时,美国是邦联政府,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不利于保护美国的海外利益,而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中央政府权力有所加强,使国家能够维持足够的权威应对外来的威胁,B项正确。
8.(2025·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美国总统除了拥有一般否决权外,还拥有口袋否决权,即总统在国会休会十天前,接到国会送交其签署的法案有意搁置不签,也不退回,让这项法案到期自行作废。这种具有绝对否决性质的否决方式已经被历届美国总统使用了700次以上。这体现出(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宪法权力规定的不明
C.行政权干预了立法权
D.国会立法权遭到削弱
解析:美国的总统代表了行政权,而国会行使的是立法权,总统对国会的法案进行否决或利用规则让法案自行作废,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干预,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涉及司法权,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法案,说明宪法对权力有明确规定,排除B项;总统否决国会法案是总统的权力,不代表国会的立法权遭到削弱,排除D项。
9.1787年宪法自诞生之日起,一方面确实成了全体美国人的“共同纲领”,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宪法之辩。发生在费城的那场奇迹,并未终结“辩论”,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争的根源所在。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并未加强中央集权
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
C.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
解析:1787年宪法允许南方奴隶制的存在,没有给黑人和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成了之后所有政治斗争的根源,说明其民主制度并不是保证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所以说这部宪法存在制度性的缺陷,故选D项。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A项;1787年宪法是在南北方代表妥协的基础上出台的,缓和了南北方的矛盾,排除B项;1787年宪法确实具有种族歧视的色彩,但这不是“根源所在”,排除C项。
10.19世纪末,法国共和派执政期间,曾先后发生了布朗热运动、巴拿马运河公司受贿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势力斗争及大批群众参与的事件,但这些都没有造成政变的发生和政体的变动。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B.共和政体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各政治派别的分歧逐渐消弭
D.社会各阶层间差别日益缩小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虽出现一些动荡事件,但并没有造成共和政体的改变,反映出当时法国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A项正确。19世纪末法国共和政体维护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
11.1801年,美国民主共和党上台之后,他们利用自己对国会的控制权,对有意与其作对的、不听话的联邦法官进行弹劾。民主共和党人称,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后果。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美国(  )
A.两党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B.政党政治影响国家的安定
C.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确立
D.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
解析:民主共和党执政之后,利用国会弹劾与自己党派作对的法官,法官被卷入政治斗争,这必然影响司法公正,不利于国家的安定,B项正确。19世纪40年代美国两党制形成,排除A项;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确立了权力制衡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衡,不等于当时的行政权凌驾于司法权之上,排除D项。
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适应性测试)1816-1858年间,俄国男性世袭贵族数量从8.41万增至11.31万,增幅34.5%,同时,农奴人口从2145.42万增至2483.82万,增幅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尔加河下游贵族地产总面积从1032.4万俄亩增至1264.1万俄亩,增长22.4%。这可以说明,当时俄国(  )
A.雇佣制大农场初具规模
B.农奴遭受的剥削加深
C.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剧
D.农奴制并未出现危机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俄国贵族、农奴的人数和土地的面积都呈现出大规模的增长,说明当时贵族对俄国农奴的剥削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雇佣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C两项。
13.某学者认为:尽管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引起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但战争的胜利是北方的胜利,而不是黑人的胜利。该学者旨在说明,这场战争(  )
A.以废除奴隶制为根本目标
B.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剧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
D.建立了统一联邦制国家
解析:美国内战虽然以奴隶制的存废为表象,但是从根源上分析是因为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北方的胜利指的是通过内战,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
14.(2025·广东惠州二调)1833年,普鲁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罗伊森在其出版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书中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并把希腊化称作第一次人类统一,“即使帝国分裂为不同国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风尚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德罗伊森意在(  )
A.推动普鲁士参与瓜分世界的狂潮
B.反思文明冲突给人类的教训
C.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解析:据材料“在教育、文化……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可知,德罗伊森认为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不同国家,很多层面仍保持高度统一。结合时间“1833年”,此时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罗伊森意在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
15.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
B.普选权得以实现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
D.代议制有所发展
解析:德国工人政党选票增加反映了德国代议制下工人有一定选举权,反映了代议制的发展,D项正确。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得票增加并不等同于帝国议会权力扩大、普选权得以实现,排除A、B两项;仅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选票增加了40%,不能得出民众向往社会主义的结论,排除C项。
16.(2025·湖北咸宁期末)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法制采用法国模式;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  )
A.政治民主滞后于经济发展
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
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
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在军事、法制方面学习西方的同时,保留着一些自身传统,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
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答案:原因:法国大革命猛烈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说明: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导致西欧与东欧的冲突;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历史条件:南北战争爆发,联邦政府希望获取民众支持;美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土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保障(答“资本主义制度”或“资产阶级代议制”也可)。
作用: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进西部开发(促进交通发展);带动了移民浪潮,带来丰富的劳动力。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得出,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根据材料一“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得出,导致西欧与东欧的冲突;根据材料一“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得出,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62年,法案颁布……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得出,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联邦政府希望获取民众支持;根据材料二“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得出,美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土地;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保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不停地向西挺进”“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分别概括。
18.(2025·甘肃兰州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
《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
《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变化: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的影响。
答案:含义: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影响: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可知,从君主专制到君权受到限制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斗争和历史传统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结合所学从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来说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来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