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明 仇英《南都繁会图》
《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清代 徐扬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 20 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
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
—明代施耐庵
《水浒传》第十六回
农业遭到巨大破坏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农业政策
朝代 措施 作用
明朝
清朝 (1)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 (2)兴修水利: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1)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2)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3)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
(1)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文本赏析:刘姥姥带了什么东西去贾府?又带走了什么?反映了清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哪些现象?
平儿 :“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又有三两个丫头在地上倒口袋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刘姥姥:“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蔬菜也丰盛,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上品),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平儿:“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是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了。”
——曹雪芹《红楼梦》
倭瓜:原产于南美洲,明朝引进。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二)明清时期的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作物
○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清朝前期的人口数量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1660年 19088000
1700年 20411000
1730年 25480080
1741年 143411559
1753年 183678259
1779年 275042916
[美]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四大家族身世大揭秘
贾家:宁荣国公之后,贾元春为贤德妃,据说为曹家原型,曹雪芹太奶奶为康熙帝的奶妈,其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和伴读。康熙帝即位后,曹玺被封为江宁(南京)织造。
注:江宁织造是明清两朝在南京设局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皇商,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北方向南方推广。
(2)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景德镇是丝织业中心,苏州是制瓷中心。
(3)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4)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


《姑苏繁华图》局部
整线
挽线
纺织
手工工场
特点:
材料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二: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材料三: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雇佣关系
面向市场
规模大
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标志着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姑苏繁华图》局部
整线
挽线
纺织
材料:吴江的盛泽镇“以棉绫为业,商贾贩缯(丝织品),远近幅集(聚集)。——《冯尔康文集 社会经济史》
(二)商业发展
(1)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姑苏繁华图》(局部)
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景象。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思考:小渝同学在明清时期可以向国外市场销售哪些商品,使用什么货币?
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
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思考:小渝同学在明清时期会遇到哪些地区的大商人,进行哪些商品贸易?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
时期 人口增长情况
明朝鼎盛 1亿
康熙 1.5亿
乾隆 3亿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三、人口的增长
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 口不需要额外交税。
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摊丁入亩)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
三、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材料一:迪化州(乌鲁木齐)民屯垦地,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垦地二十万三千三百四亩有奇。
——《新疆图志》
材料二:北疆自乾隆时招垦,土脉膏腴,收获倍于内地。 ——《新疆图志》
三、人口的增长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唯物史观】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内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外因:①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全球性经济互动;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课堂检测
D
D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课堂检测
A
D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