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爆发的背景世界形势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列强 矛盾 英德 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德俄 贸易摩擦奥俄 巴尔干半岛两大军事集团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表现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影响 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2.一战的进程(1914-1918年)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战线 西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是决定性战场东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 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阶段 第一阶段 (1914年) (1)马恩河战役,德军“速决战”破产。 (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2)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中美加入协约国。 (2)俄国退出战争。 (3)同盟国战败3.一战的影响深重灾难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民族觉醒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思想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会议 巴黎和会(1919)、华盛顿会议(1921-1922)主导 英、法、美、日等条约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内容 凡尔赛体系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2)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3)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华盛顿体系 (1)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 (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性质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特点 体现强权政治评价 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2.国际联盟性质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2)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图解史]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释概念]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挖教材](1)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二目“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思考: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答案: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释概念] 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挖教材](2)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学思之窗”:《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思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答案: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实质上还是殖民统治。[挖教材](3)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摘编自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提认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2)战争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3)战争的进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主题一 一战爆发的原因材料一 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材料二 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问题探究] 材料一、二反映了一战之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金版参考:(示例)论题: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的深层原因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但是老牌强国英法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后起的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崛起,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战争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3)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直接原因)。(5)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6)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主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 (2020·全国卷Ⅰ)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金版参考: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金版参考: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社会的矛盾(1)协约国内部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英美存在着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存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之间存在着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协约国内部很难协调一致,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严重,这种情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巴黎和会后,德国一直试图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采取了敌视苏俄的政策,将其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苏俄号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4)殖民地国家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之上,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权益,引起了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①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②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2)催生出一个新世界①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3)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②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③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2024·湖北卷)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试题情境 一战前及期间拉丁美洲、中国、日本贸易与生产情况考查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核心价值 通过理解一战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1913-1918年,拉丁美洲、中国、日本。现象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东亚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拉美经济发展特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解读显性信息:一战期间,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橡胶业发展,但咖啡贸易下降,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拉美和东亚的经济都受到影响。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一战期间,当时经济上受到欧洲控制、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急剧下跌,巴西橡胶业的发展也是因战时需求,而对于欧洲列强放松侵略的中国,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日本纺织业也由于欧洲竞争放缓获得巨大发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故__C__项正确。3.排除干扰A项“濒临崩溃”的表述夸张,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材料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中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单一,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命题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024·福建卷)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单位:个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1870-1879 201880-1889 311890-1899 611900-1904 108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答案:D解析:从1870年到1904年,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进行,与此同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国家希望重新划分殖民地,争夺霸权,所以相互结盟,表明各国矛盾尖锐,战争一触即发,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的相关内容,排除A、C两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同盟和协定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得出“旧有国际秩序崩溃”的结论,排除B项。命题点2:一战中英国的态度(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B解析:战争初期英国对法国军事援助有限,意在使德法相互削弱,符合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说明英国担心德国在欧洲大陆独大而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由此可知,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保持战后欧洲均势,B项正确。英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排除A项;C项是表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命题点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24·山东卷)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答案:C解析:图中的道路是“停战之路”,走这条路要“小心踩雷”,说明这条路并不安全,而“路”连接着远方,就意味着未来的即停战后的国际关系并不稳定,因此这幅漫画揭示出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故选C项。结合所学凡尔赛会议上法国强烈要求制裁德国而英国并不赞同可知,强烈担忧德国的是法国,排除A项;漫画是站在英国的立场,没有指出战争的目的,不能反映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B项;英、法、美利益诉求并非一致,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辽宁鞍山月考)1911年,德国派遣“豹”号炮舰开往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口,向法国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第二次摩洛哥战争危机。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以强硬的态度支持法国。至一战爆发前夕,帝国主义利益集团在地中海沿岸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性因素是( )A.地中海区域国际政治局势恶化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欧洲列强间海上利益冲突加剧D.欧洲已经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2.(2025·四川教研联盟监测)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在其中写道: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但“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认为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是( )A.德国国内矛盾尖锐,害怕战争B.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C.德国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不会发动战争D.个别历史人物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A.西方文明面临危机B.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C.欧洲军国主义盛行D.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4.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该号召( )A.延缓了战争的进程 B.反映了人民的心声C.阐明了参战的目的 D.掩盖了战争的性质5.(2025·江苏扬州中学月考)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探寻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6.1917年8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我们认为惩罚性的损害、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任何种类的和平提供适当的基础。”美国意在( )A.建立世界霸权 B.维护世界和平C.援助欧洲复兴 D.维持欧洲均势7.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放弃莱茵河安全边界为代价换得的《法美共同防御条约》,因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而流产。《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是与同时签订的《法英共同防御条约》互相联系的,两个条约中的一个未获批准,另一个便随之失效。这表明巴黎和会( )A.挫败了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企图B.维护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C.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D.主导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8.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B.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D.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9.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10.(2025·江苏苏州期末)《国联盟约》第22条将原同盟国殖民地的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这种“委任统治”( )A.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有助于弱小民族迅速走向现代化C.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D.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11.(2025·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927年,德国歌剧《琼尼开演》大获成功。剧中的黑人音乐家琼尼冲破禁忌来到美国,成为人生赢家;与之相对的两个人物被视为穷途末路的欧洲,最后被火车轧死。这折射出( )A.欧洲文化向全球的扩张B.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D.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材料 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摘编自曹胜强等著《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根据材料,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辽宁鞍山月考)1911年,德国派遣“豹”号炮舰开往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口,向法国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第二次摩洛哥战争危机。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以强硬的态度支持法国。至一战爆发前夕,帝国主义利益集团在地中海沿岸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性因素是( )A.地中海区域国际政治局势恶化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欧洲列强间海上利益冲突加剧D.欧洲已经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制造摩擦,冲突不断,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2.(2025·四川教研联盟监测)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在其中写道: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但“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认为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是( )A.德国国内矛盾尖锐,害怕战争B.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C.德国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不会发动战争D.个别历史人物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答案:B解析:安吉尔强调德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金融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会阻止政府发动战争,故选B项。材料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制止战争的因素,而不是说德国害怕战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德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个别历史人物对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A.西方文明面临危机B.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C.欧洲军国主义盛行D.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答案:A解析:一战初期欧洲交战国民众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把残酷战争视为摆脱精神的枷锁,短暂且辉煌的事,这种对战争的错误认知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出当时西方文明正面临着危机,故选A项。“一致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族主义情绪而非军国主义盛行,排除C项;材料重点体现交战国民众对战争的错误认知,未涉及民众生活情况,排除D项。4.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该号召( )A.延缓了战争的进程 B.反映了人民的心声C.阐明了参战的目的 D.掩盖了战争的性质答案:D解析: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掩盖了战争的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5.(2025·江苏扬州中学月考)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探寻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答案:A解析: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损失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试图早日结束战争,A项正确。一战发展为长期阵地战,让参战国始料未及,排除B项;协约国在战场上的困境能够体现美国加入的必要性,材料体现参战双方都面临困境,排除C项;对德国的不满应该导致协约国坚持对德战争,而非希望媾和,排除D项。6.1917年8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我们认为惩罚性的损害、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任何种类的和平提供适当的基础。”美国意在( )A.建立世界霸权 B.维护世界和平C.援助欧洲复兴 D.维持欧洲均势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期,威尔逊反对肢解德国和建立排他性经济联盟,说明美国意在维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建立世界霸权与“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符,排除A项;维护世界和平并非一战时期美国的外交目标,排除B项;援助欧洲复兴并非美国的利益需求,排除C项。7.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放弃莱茵河安全边界为代价换得的《法美共同防御条约》,因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而流产。《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是与同时签订的《法英共同防御条约》互相联系的,两个条约中的一个未获批准,另一个便随之失效。这表明巴黎和会( )A.挫败了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企图B.维护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C.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D.主导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答案:C解析:《凡尔赛条约》中,英法宰割德国,而《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法英共同防御条约》是为了防范德国而制定,材料意味着法国试图借助美国、英国力量防范德国的设想落空,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8.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B.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D.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答案:B解析: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崛起直接冲击了美国和英国在这一区域的利益,因此英美两国为了遏制日本,召开华盛顿会议,意在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秩序,B项正确。此时的美国在政治方面尚不具备称霸实力,排除A项;C、D两项不是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均排除。9.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等等,体现了该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建主义,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对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欧洲仍然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同时美国国际影响力增加,排除D项。10.(2025·江苏苏州期末)《国联盟约》第22条将原同盟国殖民地的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这种“委任统治”( )A.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有助于弱小民族迅速走向现代化C.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D.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答案:D解析:委任统治是在国联成立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是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方式,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D项正确。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A、C两项;委任统治忽视弱小民族的看法,是对弱小民族的侵略,排除B项。11.(2025·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927年,德国歌剧《琼尼开演》大获成功。剧中的黑人音乐家琼尼冲破禁忌来到美国,成为人生赢家;与之相对的两个人物被视为穷途末路的欧洲,最后被火车轧死。这折射出( )A.欧洲文化向全球的扩张B.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D.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答案:D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崛起、欧洲衰落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崛起、欧洲衰落,而非欧洲文化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凡尔赛条约,排除B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排除C项。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一战打击了欧洲文明,使部分学者开始反思欧洲文明,因此想要重建欧洲的文明,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材料 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摘编自曹胜强等著《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根据材料,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答案: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德国决策失误升级战争;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解析:根据材料中各国在外交中的要求及举措可知,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根据材料“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可知,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可知,德国决策失误升级战争,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根据材料“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可知,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16(共63张PPT)第二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四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特征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并存与竞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 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确立了“苏联模式”;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思想文化 列宁主义诞生;一战后,“非战主义”成为潮流;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代替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第3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爆发的背景世界形势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列强 矛盾 英德 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德俄 贸易摩擦奥俄 巴尔干半岛两大军事集团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表现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影响 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2.一战的进程(1914-1918年)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战线 西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是决定性战场东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 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阶段 第一阶段 (1914年) (1)马恩河战役,德军“速决战”破产。(2)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2)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中美加入协约国。(2)俄国退出战争。(3)同盟国战败3.一战的影响深重灾难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民族觉醒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思想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会议 巴黎和会(1919)、华盛顿会议(1921-1922)主导 英、法、美、日等条约 《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内容 凡尔赛体系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2)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3)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华盛顿体系 (1)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性质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特点 体现强权政治评价 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2.国际联盟性质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2)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图解史]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释概念] 帝国主义战争[挖教材](1)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二目“历史纵横”:一战中的华工。思考: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和反对。答案: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释概念] 门户开放[挖教材](2)阅读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学思之窗”:《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思考: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答案: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实质上还是殖民统治。[挖教材](3)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摘编自纲要下第14课第三目),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提认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2)战争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3)战争的进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一战爆发的原因材料一 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材料二 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问题探究] 材料一、二反映了一战之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金版参考:(示例)论题: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的深层原因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但是老牌强国英法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后起的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崛起,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参战,战争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3)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直接原因)。(5)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6)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主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 (2020·全国卷Ⅰ)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金版参考: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金版参考: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社会的矛盾(1)协约国内部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英美存在着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存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之间存在着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协约国内部很难协调一致,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严重,这种情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巴黎和会后,德国一直试图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采取了敌视苏俄的政策,将其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苏俄号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4)殖民地国家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之上,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权益,引起了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①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②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2)催生出一个新世界①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3)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①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②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③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湖北卷)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试题情境 一战前及期间拉丁美洲、中国、日本贸易与生产情况考查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核心价值 通过理解一战对拉美和东亚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1913-1918年,拉丁美洲、中国、日本。现象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东亚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拉美经济发展特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解读显性信息:一战期间,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橡胶业发展,但咖啡贸易下降,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拉美和东亚的经济都受到影响。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一战期间,当时经济上受到欧洲控制、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急剧下跌,巴西橡胶业的发展也是因战时需求,而对于欧洲列强放松侵略的中国,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日本纺织业也由于欧洲竞争放缓获得巨大发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故__C__项正确。3.排除干扰A项“濒临崩溃”的表述夸张,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材料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中起到支撑作用的产业单一,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命题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024·福建卷)下表呈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不同时段内,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类同盟和协定的数量。这一数量变化表明该时期( )单位:个A.世界性国际组织涌现B.旧有国际秩序崩溃C.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D.西方各国矛盾激化时段 同盟和协定数量1870-1879 201880-1889 311890-1899 611900-1904 108解析:从1870年到1904年,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进行,与此同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国家希望重新划分殖民地,争夺霸权,所以相互结盟,表明各国矛盾尖锐,战争一触即发,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一体化的相关内容,排除A、C两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同盟和协定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得出“旧有国际秩序崩溃”的结论,排除B项。命题点2:一战中英国的态度(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解析:战争初期英国对法国军事援助有限,意在使德法相互削弱,符合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说明英国担心德国在欧洲大陆独大而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由此可知,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保持战后欧洲均势,B项正确。英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排除A项;C项是表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命题点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24·山东卷)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解析:图中的道路是“停战之路”,走这条路要“小心踩雷”,说明这条路并不安全,而“路”连接着远方,就意味着未来的即停战后的国际关系并不稳定,因此这幅漫画揭示出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故选C项。结合所学凡尔赛会议上法国强烈要求制裁德国而英国并不赞同可知,强烈担忧德国的是法国,排除A项;漫画是站在英国的立场,没有指出战争的目的,不能反映战争的非正义性,排除B项;英、法、美利益诉求并非一致,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帝国主义冲突加剧的根源 英国作家分析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 一战初期的民族主义情绪 一战爆发后法国的号召 一战中同盟国与协约国媾和 1917年威尔逊提出的战后主张的 目的 巴黎和会上的法国安全形势问题题号 8 9 10 11 12 13难易度 ★★ ★★ ★★★ ★★★ ★★★ ★★★知识点 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局限 国联的“委任统治” 德国歌剧折射的战后国际 格局 一战后的中学西播高潮 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一、选择题1.(2025·辽宁鞍山月考)1911年,德国派遣“豹”号炮舰开往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口,向法国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第二次摩洛哥战争危机。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以强硬的态度支持法国。至一战爆发前夕,帝国主义利益集团在地中海沿岸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性因素是( )A.地中海区域国际政治局势恶化B.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欧洲列强间海上利益冲突加剧D.欧洲已经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制造摩擦,冲突不断,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2.(2025·四川教研联盟监测)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在其中写道: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但“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认为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是( )A.德国国内矛盾尖锐,害怕战争B.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C.德国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不会发动战争D.个别历史人物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解析:安吉尔强调德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金融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会阻止政府发动战争,故选B项。材料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制止战争的因素,而不是说德国害怕战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德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个别历史人物对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3.(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欧洲交战国民众积极响应战争动员,相信战争能把他们从贫乏生活的精神枷锁中释放出来。交战国认为此战就像一次体育比赛那样,短暂而辉煌,圣诞节前必能结束。这反映出( )A.西方文明面临危机 B.交战国民众一致支持战争C.欧洲军国主义盛行 D.交战国民众物质生活贫乏解析:一战初期欧洲交战国民众受民族主义情绪影响,把残酷战争视为摆脱精神的枷锁,短暂且辉煌的事,这种对战争的错误认知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出当时西方文明正面临着危机,故选A项。“一致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族主义情绪而非军国主义盛行,排除C项;材料重点体现交战国民众对战争的错误认知,未涉及民众生活情况,排除D项。4.一战爆发后,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该号召( )A.延缓了战争的进程B.反映了人民的心声C.阐明了参战的目的D.掩盖了战争的性质解析: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掩盖了战争的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5.(2025·江苏扬州中学月考)1915年,德国通过丹麦国王派人去俄国探寻媾和意向,俄国对此表示欢迎。1916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主张用协商方式与德国媾和,法国前总理茹卡也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的要求。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交战国面临长期阵地战的困境B.战争结果符合人们预期C.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必要性D.德国的扩张行为招致不满解析:1915-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方面都产生了停战媾和的想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损失巨大且短期内胜负难分,参战国试图早日结束战争,A项正确。一战发展为长期阵地战,让参战国始料未及,排除B项;协约国在战场上的困境能够体现美国加入的必要性,材料体现参战双方都面临困境,排除C项;对德国的不满应该导致协约国坚持对德战争,而非希望媾和,排除D项。6.1917年8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我们认为惩罚性的损害、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能为任何种类的和平提供适当的基础。”美国意在( )A.建立世界霸权 B.维护世界和平C.援助欧洲复兴 D.维持欧洲均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期,威尔逊反对肢解德国和建立排他性经济联盟,说明美国意在维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建立世界霸权与“肢解德国、建立自私的和排他性的经济联盟都是不合适的”不符,排除A项;维护世界和平并非一战时期美国的外交目标,排除B项;援助欧洲复兴并非美国的利益需求,排除C项。7.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放弃莱茵河安全边界为代价换得的《法美共同防御条约》,因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而流产。《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是与同时签订的《法英共同防御条约》互相联系的,两个条约中的一个未获批准,另一个便随之失效。这表明巴黎和会( )A.挫败了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企图B.维护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C.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D.主导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解析:《凡尔赛条约》中,英法宰割德国,而《法美共同防御条约》《法英共同防御条约》是为了防范德国而制定,材料意味着法国试图借助美国、英国力量防范德国的设想落空,未能解决法国的安全形势问题,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8.一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完全胜利彻底破坏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均势。英国在战后遏制日本方面与美国日趋一致,并希望在愈演愈烈的海军竞赛问题上与美国达成妥协。由此可知,英美推动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是( )A.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B.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C.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定 D.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解析: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崛起直接冲击了美国和英国在这一区域的利益,因此英美两国为了遏制日本,召开华盛顿会议,意在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秩序,B项正确。此时的美国在政治方面尚不具备称霸实力,排除A项;C、D两项不是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意图,均排除。9.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则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B.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D.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等等,体现了该体系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建主义,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对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欧洲仍然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同时美国国际影响力增加,排除D项。10.(2025·江苏苏州期末)《国联盟约》第22条将原同盟国殖民地的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这种“委任统治”( )A.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B.有助于弱小民族迅速走向现代化C.推动了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D.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解析:委任统治是在国联成立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是战胜国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方式,表明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新动向,D项正确。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A、C两项;委任统治忽视弱小民族的看法,是对弱小民族的侵略,排除B项。11.(2025·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1927年,德国歌剧《琼尼开演》大获成功。剧中的黑人音乐家琼尼冲破禁忌来到美国,成为人生赢家;与之相对的两个人物被视为穷途末路的欧洲,最后被火车轧死。这折射出( )A.欧洲文化向全球的扩张 B.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 D.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崛起、欧洲衰落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崛起、欧洲衰落,而非欧洲文化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凡尔赛条约,排除B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排除C项。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者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一战打击了欧洲文明,使部分学者开始反思欧洲文明,因此想要重建欧洲的文明,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材料 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摘编自曹胜强等著《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根据材料,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答案: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德国决策失误升级战争;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解析:根据材料中各国在外交中的要求及举措可知,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根据材料“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可知,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可知,德国决策失误升级战争,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根据材料“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可知,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docx 第36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