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兴起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基本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经济大危机下各国的应对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国家 措施 影响美国 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日本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 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意大利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3.绥靖政策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表现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进程(1931-1945年)局部爆发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规模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争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影响欧洲 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消耗严重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 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国际格局 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实质 美苏瓜分天下评价 积极性 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消极性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大国一致”影响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释概念] 极端民族主义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吹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挖教材](1)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思考:希特勒、墨索里尼、近卫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标及实质。答案:共同目标: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打破现状”(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一战的获利者英、法、美)争霸世界。实质: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图解史] 经济大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释概念]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拓思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点(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3)同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挖教材](2)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三目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思考: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答案:英、美、苏三大国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是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辨正误]《联合国宪章》明确要求: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挖教材](3)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三目地图《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领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答案:苏联疆域向西扩大,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波兰疆界西移,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国土有所扩大,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领土缩小。[释概念] “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因为五大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 (2022·广东卷)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问题探究]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金版参考:政策:绥靖政策,姑息纵容;允许与纳粹德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后果:增强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对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金版参考:保守党政府代表的是工商业集团的利益,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全面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1)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从目的角度看: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3)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4)从结果角度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主题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材料 (2019·全国卷Ⅱ)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金版参考: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金版参考: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胜利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多角度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从必然性看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从影响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作,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启示看 同盟中成员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主题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材料 ……罗斯福总统在讲演稿中写道:“强大的力量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们美国人并不打算拒绝接受我们的责任。”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巨大能量,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它将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巴尔干问题时,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1945年2月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1945年6月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了自卫权,除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军事行动权,以及为争取民族自决权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外,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总之,雅尔塔体系孕育了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金版参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力量的强大;苏联实力的增强;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美苏力量相抗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金版参考: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或联合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助长了大国强权政治)。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民主性: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②大国争霸性: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2)影响①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②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③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2024·广西卷)如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试题情境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考查知识 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扩张核心价值 通过对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侵略扩张意图的认识,渗透追求和平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20世纪30年代,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现象信息:德国将“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视为自身的威胁。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1920年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外侵略扩张。解读显性信息: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图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空军打击范围几乎覆盖德国全境,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打造成为德国的“威胁者”,制造社会舆论。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这幅宣传画体现了德国为推进侵略计划制造舆论,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并未体现《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及军备竞赛,排除A、B、C三项。命题点1:经济大危机的影响(2023·全国卷Ⅰ)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美国国内出现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推行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成效显著,排除C项;面对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对内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排除D项。命题点2:二战的进程(2021·湖北卷)如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42年后,美国军火产值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即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选A项。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2025·河南郑州期末)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A.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失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趋同C.各国提高关税以扩大出口D.国际商战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4.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D.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5.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6.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岁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7.(2024·九省联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8.(2025·广东茂名摸底联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是四国在华协调外交的产物。新银行团成立后,达成对华借款很少,反而成为各国对华借款的阻碍。1941年12月,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该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因为( )A.日本发起全面侵华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开罗会议成功召开9.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强调“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具有( )A.包容性、正义性 B.权威性、宗教性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时代性10.(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下图中“决定性阶段”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潜艇总数减少 B.德军两线作战受困C.盟军力量发展壮大 D.盟军作战方针变化11.(2025·天津和平区期末)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12.(2025·山东潍坊期末)《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援助”。上述规定( )A.体现大国一致原则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C.旨在防范强权政治D.出于集体安全的考虑13.(2025·山东烟台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4.(2025·北京朝阳区期末)走向珍珠港材料一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国驻华公使馆向美国政府提交判断:“……这是日本长期以来阴谋策划的侵略行为”。面对直接挑战美国长期以来“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的对华政策,此时的美国对日本行为表示震惊和关切,但中国既已诉诸国联,美国也婉拒了中国希望援引《九国公约》处理中日问题的要求。材料三 在美国人的眼里,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当时的困境以及当时一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共同构成了“美国认知”。面对日本退出国联及对中国华北的侵略,罗斯福政府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美国的棉、麦等农产品,但实际价格均高于国际市价。当日本发布声明任何对中国采取援助或经济合作,日本都认为带有政治意义时,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联系与依赖”“战略目标的冲突”两个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日关系。(2)说出形成此时的“美国认知”的原因及其影响。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C解析:一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被实施了苛刻的惩罚,笑话中工人用婴儿车零件组装出机关枪,体现了德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强烈不满,试图突破条约限制,在严苛的条件下发展军事,故选C项。一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不被允许开展军备竞赛,排除A项;结合当时德国背景,这个笑话流行更多是一种隐喻,重点不在强调工业标准化,排除B项;笑话主要是关于武器组装,没有指向经济领域,排除D项。2.(2025·河南郑州期末)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A.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失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趋同C.各国提高关税以扩大出口D.国际商战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37-1938年各国的关税都有了大幅上涨,说明各国之间构筑了关税壁垒,这会导致国家间矛盾尖锐和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D项。各国关税增加,主要目的是解决仍存在的经济危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排除A、C两项;仅从提高关税不能得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趋同,排除B项。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政府通过军事订货来刺激和救活国内工业企业,这种做法无疑增强了军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故选A项。日本政府只是通过政策手段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向,并不能直接推断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排除B项;军事工业近代化强调其生产和管理近代化,材料不能说明,排除C项;日本政府的做法使其军事对外扩张的倾向增强,排除D项。4.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D.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答案:D解析:据材料“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可以看出,列强的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军事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5.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进入波兰东部地区,又与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国家签订互助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这些军事活动是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入侵,C项正确。6.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岁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可知,1940年面对欧洲战场日趋激烈的战火,美国《兵役登记法》生效,以备需要之时应征入伍,即着手应对战争威胁,故选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排除B项;1941年12月,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全面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项。7.(2024·九省联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大萧条的社会记忆不仅影响着英国政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的战时动员及其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因此,塑造“丘吉尔式神话”以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这反映出英国保守党意在建构服务于其政治利益的历史记忆,A项正确。此时英国的主要任务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国家建设,排除B项;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并不是打压敌对势力,排除C项;英国已经实现了国家崛起,排除D项。8.(2025·广东茂名摸底联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是四国在华协调外交的产物。新银行团成立后,达成对华借款很少,反而成为各国对华借款的阻碍。1941年12月,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该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因为( )A.日本发起全面侵华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开罗会议成功召开答案:B解析: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是因为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这意味着美、英、法与日本之间的合作难以为继,故选B项。A、C、D三项的发生时间与材料不符,均排除。9.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强调“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具有( )A.包容性、正义性 B.权威性、宗教性C.普世性、政治性 D.民族性、时代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可知,《联合国家宣言》具有正义性,再根据该文件的签署国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可知,《联合国家宣言》还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普世性和民族性,故选A项,排除C、D两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共同签署的,与“宗教性”无关,并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其“权威性”,排除B项。10.(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下图中“决定性阶段”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潜艇总数减少 B.德军两线作战受困C.盟军力量发展壮大 D.盟军作战方针变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从1942年开始德国潜艇遭遇更惨重的损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盟军护航反潜能力有了巨大进步,盟军力量的变化成为“决定性阶段”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11.(2025·天津和平区期末)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大国联手就能左右相关国际问题的议程安排,说明当时他们的实力强大,有绝对的话语权,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焦点,排除A项;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排除B项;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排除D项。12.(2025·山东潍坊期末)《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援助”。上述规定( )A.体现大国一致原则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C.旨在防范强权政治D.出于集体安全的考虑答案:D解析:联合国是一个集体安全组织,代表了会员国国家利益,当联合国采取行动时应是符合大多数利益,出于集体安全考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国一致,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重点强调集体安全,并非防范强权政治,排除C项。13.(2025·山东烟台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据二战的影响可知,雅尔塔体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4.(2025·北京朝阳区期末)走向珍珠港材料一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国驻华公使馆向美国政府提交判断:“……这是日本长期以来阴谋策划的侵略行为”。面对直接挑战美国长期以来“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的对华政策,此时的美国对日本行为表示震惊和关切,但中国既已诉诸国联,美国也婉拒了中国希望援引《九国公约》处理中日问题的要求。材料三 在美国人的眼里,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当时的困境以及当时一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共同构成了“美国认知”。面对日本退出国联及对中国华北的侵略,罗斯福政府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美国的棉、麦等农产品,但实际价格均高于国际市价。当日本发布声明任何对中国采取援助或经济合作,日本都认为带有政治意义时,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联系与依赖”“战略目标的冲突”两个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日关系。(2)说出形成此时的“美国认知”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经济联系与依赖”: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的工业国,在钢铁、机械、石油等领域具有强大优势,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双方存在互补性;日本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是相关资源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美国寻找加大海外投资,摆脱经济萧条,日本急需资本注入,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战略目标的冲突”: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造成严重影响,加剧国际竞争和紧张局势;日本侵略中国的总方针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冲突,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20世纪30年代,美日两国在中国问题、经济利益以及战略竞争等领域充满摩擦并最终走向破裂。(2)原因: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长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将美洲和欧洲作为其战略重心;面对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致力于恢复经济和扩大国外市场,于矛盾冲突中渔利;一战后和平主义运动为绥靖政策提供社会土壤。影响: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降低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致使中国在抗战初期缺乏援助;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解析:第(1)问,“经济联系与依赖”: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的工业国,在钢铁、机械、石油等领域具有强大优势,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双方存在互补性;据材料一日本进口的相关物资中从美国进口占比数据可知,日本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是相关资源的主要出口国之一;据材料一表头文字介绍并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可知,美国寻找加大海外投资,摆脱经济萧条,日本急需资本注入,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战略目标的冲突”: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造成严重影响,加剧国际竞争和紧张局势;据材料二“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可知,日本侵略中国的总方针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冲突,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综合上述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日两国在中国问题、经济利益以及战略竞争等领域充满摩擦并最终走向破裂。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在美国人的眼里,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可知,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长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将美洲和欧洲作为其战略重心;据材料三“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当时的困境”可知,面对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致力于恢复经济和扩大国外市场,于矛盾冲突中渔利;据材料三“当时一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和平主义运动为绥靖政策提供社会土壤。第二小问,据材料三“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可知,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降低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致使中国在抗战初期缺乏援助;据材料三“日军偷袭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7(共61张PPT)第二部分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四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兴起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基本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经济大危机下各国的应对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国家 措施 影响美国 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日本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 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意大利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表现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进程(1931-1945年)局部爆发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序幕。(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规模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争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影响欧洲 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消耗严重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 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国际格局 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 实质 美苏瓜分天下 评价 积极性 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消极性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成立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大国一致”影响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释概念] 极端民族主义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吹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挖教材](1)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一目“史料阅读”。思考:希特勒、墨索里尼、近卫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标及实质。答案:共同目标: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打破现状”(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一战的获利者英、法、美)争霸世界。实质: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图解史] 经济大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释概念] 绥靖政策[拓思维]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点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3)同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挖教材](2)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三目图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思考:从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辨正误]《联合国宪章》明确要求:日本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答案:英、美、苏三大国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是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挖教材](3)阅读纲要下第17课第三目地图《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领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答案:苏联疆域向西扩大,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苏联,波兰疆界西移,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国土有所扩大,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领土缩小。[释概念] “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因为五大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 (2022·广东卷)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问题探究]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金版参考:政策:绥靖政策,姑息纵容;允许与纳粹德国的商业贸易往来。后果:增强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对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版参考:保守党政府代表的是工商业集团的利益,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反共反苏的意识形态。全面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1)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从目的角度看: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3)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4)从结果角度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主题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材料 (2019·全国卷Ⅱ)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金版参考: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金版参考: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胜利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多角度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从必然性看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从影 响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作,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启 示看 同盟中成员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说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主题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材料 ……罗斯福总统在讲演稿中写道:“强大的力量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们美国人并不打算拒绝接受我们的责任。”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巨大能量,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它将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巴尔干问题时,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的命运。1945年2月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要按照民主的原则解决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的迫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1945年6月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特别规定了自卫权,除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或采取的军事行动权,以及为争取民族自决权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外,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总之,雅尔塔体系孕育了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金版参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力量的强大;苏联实力的增强;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美苏力量相抗衡。金版参考: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推动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或联合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助长了大国强权政治)。雅尔塔体系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民主性: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它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承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对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②大国争霸性:雅尔塔体系的构成,主要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2)影响①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②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③该体系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广西卷)如图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由此可见( )A.《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B.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C.欧洲大国展开军备竞赛D.德国意图推进侵略计划试题情境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宣传画考查知识 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扩张核心价值 通过对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侵略扩张意图的认识,渗透追求和平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1.信息提取时空信息:20世纪30年代,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现象信息:德国将“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视为自身的威胁。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1920年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外侵略扩张。解读显性信息:宣传画标题是“一个威胁着德国的小国家”,图中捷克斯洛伐克的空军打击范围几乎覆盖德国全境,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打造成为德国的“威胁者”,制造社会舆论。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这幅宣传画体现了德国为推进侵略计划制造舆论,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并未体现《凡尔赛条约》遭到破坏、德国优先发展空军力量及军备竞赛,排除A、B、C三项。命题点1:经济大危机的影响(2023·全国卷Ⅰ)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美国国内出现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推行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成效显著,排除C项;面对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对内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排除D项。命题点2:二战的进程(2021·湖北卷)如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42年后,美国军火产值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即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选A项。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是在1942年,排除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20世纪20年代德国对战后国际秩序不满的现象 经济危机加速世界大战爆发 1931-1936年日本国民经济军事化 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1939年苏联一系列军事活动的目的 1940年美国《兵役登记法》 二战期间英国保守党稀释大萧条记忆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太平洋战争的影响 《联合国家宣言》的特征 对1939-1945年德国潜艇舰队盛衰的解读 雅尔塔 会议 《联合国宪章》 规定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二战前的美日关系一、选择题1.(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一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一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被实施了苛刻的惩罚,笑话中工人用婴儿车零件组装出机关枪,体现了德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强烈不满,试图突破条约限制,在严苛的条件下发展军事,故选C项。一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不被允许开展军备竞赛,排除A项;结合当时德国背景,这个笑话流行更多是一种隐喻,重点不在强调工业标准化,排除B项;笑话主要是关于武器组装,没有指向经济领域,排除D项。2.(2025·河南郑州期末)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由此推知( )A.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失B.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趋同C.各国提高关税以扩大出口D.国际商战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解析:据材料可知,1937-1938年各国的关税都有了大幅上涨,说明各国之间构筑了关税壁垒,这会导致国家间矛盾尖锐和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D项。各国关税增加,主要目的是解决仍存在的经济危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排除A、C两项;仅从提高关税不能得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趋同,排除B项。3.(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卷)1931-1936年,日本政府通过庞大的军事订货救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军火利润促使财阀与军阀结合,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固定资产增值48%,广大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加工订货而成为大企业的附庸。日本政府这一做法( )A.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 B.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C.实现了军事工业近代化 D.掩盖了对外扩张的目的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政府通过军事订货来刺激和救活国内工业企业,这种做法无疑增强了军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速了国民经济军事化,故选A项。日本政府只是通过政策手段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向,并不能直接推断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排除B项;军事工业近代化强调其生产和管理近代化,材料不能说明,排除C项;日本政府的做法使其军事对外扩张的倾向增强,排除D项。4.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D.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解析:据材料“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可以看出,列强的默许,一定程度上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D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军事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5.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进入波兰东部地区,又与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国家签订互助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这些军事活动是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入侵,C项正确。6.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岁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 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解析:根据材料“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可知,1940年面对欧洲战场日趋激烈的战火,美国《兵役登记法》生效,以备需要之时应征入伍,即着手应对战争威胁,故选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排除B项;1941年12月,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全面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项。7.(2024·九省联考·安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大萧条的社会记忆不仅影响着英国政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的战时动员及其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因此,塑造“丘吉尔式神话”以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这反映出英国保守党意在建构服务于其政治利益的历史记忆,A项正确。此时英国的主要任务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国家建设,排除B项;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并不是打压敌对势力,排除C项;英国已经实现了国家崛起,排除D项。8.(2025·广东茂名摸底联考)1920年成立的美、英、法、日新四国银行团,是四国在华协调外交的产物。新银行团成立后,达成对华借款很少,反而成为各国对华借款的阻碍。1941年12月,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该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因为( )A.日本发起全面侵华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C.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开罗会议成功召开解析:汇丰银行建议英国政府主动与美法协商解散新银行团是因为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了全球阶段,这意味着美、英、法与日本之间的合作难以为继,故选B项。A、C、D三项的发生时间与材料不符,均排除。9.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强调“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这表明《联合国家宣言》具有( )A.包容性、正义性B.权威性、宗教性C.普世性、政治性D.民族性、时代性解析:根据材料“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可知,《联合国家宣言》具有正义性,再根据该文件的签署国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26个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可知,《联合国家宣言》还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普世性和民族性,故选A项,排除C、D两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国家共同签署的,与“宗教性”无关,并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其“权威性”,排除B项。10.(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下图中“决定性阶段”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潜艇总数减少B.德军两线作战受困C.盟军力量发展壮大D.盟军作战方针变化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从1942年开始德国潜艇遭遇更惨重的损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盟军护航反潜能力有了巨大进步,盟军力量的变化成为“决定性阶段”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11.(2025·天津和平区期末)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B.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C.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解析:材料表明,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大国联手就能左右相关国际问题的议程安排,说明当时他们的实力强大,有绝对的话语权,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焦点,排除A项;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排除B项;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排除D项。12.(2025·山东潍坊期末)《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援助”。上述规定( )A.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B.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全C.旨在防范强权政治 D.出于集体安全的考虑解析:联合国是一个集体安全组织,代表了会员国国家利益,当联合国采取行动时应是符合大多数利益,出于集体安全考虑,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国一致,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重点强调集体安全,并非防范强权政治,排除C项。13.(2025·山东烟台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据二战的影响可知,雅尔塔体系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4.(2025·北京朝阳区期末)走向珍珠港材料一材料二 1931年9月19日美国驻华公使馆向美国政府提交判断:“……这是日本长期以来阴谋策划的侵略行为”。面对直接挑战美国长期以来“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的对华政策,此时的美国对日本行为表示震惊和关切,但中国既已诉诸国联,美国也婉拒了中国希望援引《九国公约》处理中日问题的要求。材料三 在美国人的眼里,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加之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当时的困境以及当时一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共同构成了“美国认知”。面对日本退出国联及对中国华北的侵略,罗斯福政府给予中国5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以购买美国的棉、麦等农产品,但实际价格均高于国际市价。当日本发布声明任何对中国采取援助或经济合作,日本都认为带有政治意义时,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联系与依赖”“战略目标的冲突”两个角度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美日关系。答案:“经济联系与依赖”: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的工业国,在钢铁、机械、石油等领域具有强大优势,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双方存在互补性;日本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是相关资源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美国寻找加大海外投资,摆脱经济萧条,日本急需资本注入,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战略目标的冲突”: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造成严重影响,加剧国际竞争和紧张局势;日本侵略中国的总方针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冲突,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20世纪30年代,美日两国在中国问题、经济利益以及战略竞争等领域充满摩擦并最终走向破裂。(2)说出形成此时的“美国认知”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原因: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长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将美洲和欧洲作为其战略重心;面对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致力于恢复经济和扩大国外市场,于矛盾冲突中渔利;一战后和平主义运动为绥靖政策提供社会土壤。影响: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降低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致使中国在抗战初期缺乏援助;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解析:第(1)问,“经济联系与依赖”: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的工业国,在钢铁、机械、石油等领域具有强大优势,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双方存在互补性;据材料一日本进口的相关物资中从美国进口占比数据可知,日本重要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是相关资源的主要出口国之一;据材料一表头文字介绍并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可知,美国寻找加大海外投资,摆脱经济萧条,日本急需资本注入,加快工业发展进程。“战略目标的冲突”: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造成严重影响,加剧国际竞争和紧张局势;据材料二“阻止第三国利用中国内部纷乱作为单独或集体扩张的机会”可知,日本侵略中国的总方针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冲突,损害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综合上述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日两国在中国问题、经济利益以及战略竞争等领域充满摩擦并最终走向破裂。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在美国人的眼里,难以逾越的两洋天险和西半球后院的安全”可知,美国的地理位置优势与长期奉行的孤立政策,将美洲和欧洲作为其战略重心;据材料三“美国的经济实力与当时的困境”可知,面对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致力于恢复经济和扩大国外市场,于矛盾冲突中渔利;据材料三“当时一股强大的‘和平主义’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和平主义运动为绥靖政策提供社会土壤。第二小问,据材料三“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美国对所有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可知,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降低了美国的国际信誉,致使中国在抗战初期缺乏援助;据材料三“日军偷袭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docx 第3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