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交通事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对社会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线索(一):古代水陆交通中国、罗马等一些集权国家重视修筑人工道路,中国、法国等国家人工运河比较发达。在海洋航线方面,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典型代表。水陆交通的发展改善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线索(二):近代以来交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变成现实。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各大洲之间交往,也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线索(三):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20世纪以来,现代交通获得巨大发展。汽车产业的进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铁、飞机及远洋轮船的研制,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一、水陆交通的变迁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陆路交通世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中国 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 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2)水路交通中国 春秋 已有运河秦朝 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元朝 京杭大运河,长度为世界之最世界 法国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荷兰 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运河系统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西汉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明朝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2)世界早期海上活动 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和阿拉伯人开展海上探险和海上贸易等活动开辟新航路 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人工运河 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世界铁路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航运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远洋轮船出现汽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中国铁路 ①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航运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4.交通与社会变迁(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表现: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表现:运河、铁路的修建影响了中国的清江浦、郑州,美国的纽约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等。(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表现:古代中国为官方服务的邮驿发展,明朝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二、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1.陆海交通的发展(1)陆上交通的发展世界 中国汽车 1908年,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高速公路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高铁 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2)海上交通的发展①航运技术:20世纪,航海雷达使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开通。④中国造船业: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航空的发展世界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1914年 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中国 (1)1950年,新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中国民用航空发展迅速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快捷流通 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生活变化 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 大众旅游潮流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知识]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原义是指罗马帝国交通发达。罗马帝国建立后,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罗马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挖教材](1)阅读选必2第12课第二目“史料阅读”和《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现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有利条件: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拓知识]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二者都是大洲的分界线;都为海运河;开凿后都不必绕过某一个地方;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都位于发展中国家。[拓思维]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挖教材](2)阅读选必2第12课第四目图片《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的一枚》。思考:晚清时期,我国邮政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代大清邮政官局的开办有何影响?答案:变化:由传统邮驿制度向近代邮政制度转变。影响: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对邮政权的侵犯;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拓知识]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建设高速公路是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并使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化转向成熟发展阶段,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成为各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规律,产生了巨大的运输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挖教材](3)阅读选必2第13课第一目图片《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陆上交通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答案:特点:高速铁路发展快;里程长;地区不平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拓知识] 民航客机和国际机场发展的作用促进城市化;推动航空运输发展,方便了人员往来、信息交流和物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释概念] 物流业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不能仅仅等同于运输业或者仓储业。[释概念] “地球村”地球村也称世界村,是对地球的一种比喻说法。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图解史] 立体化交通主题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材料一 (2024·江苏卷,节选)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材料二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金版参考: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儒学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认同;加强了唐朝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南诏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金版参考: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中国古代交通的特征(1)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2)儒家思想观念影响交通规则,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3)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4)古代水陆交通发达,历史悠久,运输工具先进。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作用(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交通运输史的新篇章。蒸汽机技术的日益完善,推动了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9世纪上半期,人类进入铁路时代。(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使用蒸汽机发明了汽船,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3)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交通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材料。主题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材料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摘编自《常德日报》[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金版参考: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等。现代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高速化” 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超音速飞机的发展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在船舶方面表现最为明显“专业化” 指交通运输工具的专业化,不同的货物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运输,有利于集中装卸和技术改革。集装箱运输是专业化最突出的体现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了政权保障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环境。(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动。(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2024·甘肃卷)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试题情境 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考查知识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核心价值 通过提取统计图中的信息,解读经济发展对交通的影响,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价值观念1.信息获取时空信息:1990-2012年,中国。现象信息: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解读显性信息:统计图显示20多年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基本为零到超过8000万辆。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经济改革也促进了汽车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使得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体现了市场经济改革对交通领域的积极影响,推动了交通现代化的发展,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没有涉及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其他产业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A、B两项结论,均排除;材料仅涉及私人汽车拥有量,未涉及私人汽车的用途,排除C项。命题点1:水运影响城市布局(2024·江苏卷)如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据此可知( )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规划图可以看出从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面积在减小,主城逐渐向大运河沿岸靠近,这说明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B项正确。该图未标示城市中心区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分区,排除C项;D项仅符合图中明清时期,排除。命题点2:中国近代交通(2021·浙江6月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标志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答案:D解析:由材料“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故A项错误;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时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故C项错误。命题点3:汉代邮驿系统(2023·北京卷)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①错误;“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居卢訾仓以邮行”出土于新疆,体现出汉代“邮”范围较广,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②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郡县的信息,③错误;“邮”范围较广说明了汉代交通的发展,汉代在今新疆罗布泊设立粮仓,说明了汉代对边疆的治理,④正确。故选B项。命题点4:近代以来交通发展的影响(2021·天津卷)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上的阻隔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A项“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太过夸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元代交通促进市镇兴起 13世纪意大利开通的航线 苏伊士运河开通的影响 铁路的影响 对晚清铁路轨距不同的认识 中国交通侧重点变化的原因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修建运河的目的 建立近代国家邮政具有必要性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对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高铁国际化的认识 新中国重视航空业的原因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船舶通行政策的变动 对20世纪以来交通发展的认识 对中老铁路兴建的认识 唐与晚清时期的蜀道 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 对交通工具革新的认识一、选择题1.(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答案:C解析: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海运这一区别于传统的交通方式,而直沽口、刘家港这类市镇的兴起主要是这些地方成为了海运的关键点,故选C项。直沽口与刘家港分处南北,因海运而兴起,与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刘家港的兴起与运河没有关系,排除B项;造船航海技术发达有助于海运的发展,但材料更侧重于描述交通方式对市镇兴起的影响,排除D项。2.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A.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B.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这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13世纪意大利开通新航线的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3.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运费较高,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费降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减少了航行的距离,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广州到伦敦需走海运,排除D项。4.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该史学家所说的“运输革命”最有可能是( )A.轮船的通航 B.汽车的量产C.铁路的兴起 D.运河的开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这种运输设施“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应该是铁路的兴起。铁路的大量修建使得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C项正确。轮船航行会受到季风的影响,排除A项;汽车有承载量的限制,运输量低于火车,排除B项;运河的开通不符合“运输革命”的要求,排除D项。5.(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轨距指铁路两股钢轨顶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之一。下表呈现的是晚清时期部分重要铁路的相关信息,造成轨距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修筑年份 线路 铁路轨距(米)1898-1903 1898-1903 1899-1904 1904-1910 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 南满铁路(哈尔滨—大连)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 1.524 1.524 1.435 1.000A.铁路建设困难程度不同B.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C.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明显D.铁路建设资金丰歉不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晚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不同区域的轨距不一主要和当时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维护自身利益有关,B项正确。A项不是轨距不同的原因,排除;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原因,排除C项;铁路主要是列强修建,不存在资金问题,排除D项。6.(2025·河南洛阳一中一检)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D项。7.(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000英里扩展至近4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增加利润,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是运河修建后会产生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运河修建与推广机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扩大资本积累的方式,并非运河修建的目的,排除D项。8.(2025·江浙皖高中发展共同体联考)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驿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的改善推动了邮递方式多样化B.建立起近代国家邮政的必要性C.传统的驿站体系已失去其存在价值D.邮递方式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答案:B解析:当时邮递方式存在着各自的弊端,所以建立起近代国家邮政具有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交通的改善,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的问题,排除。9.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汽车工业工人人数 1773人 12400人 50000多人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0000辆A.正在进行全面发动战争的准备B.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C.政府全面干预汽车工业的发展D.轻重工业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01年到一战前,德国从事汽车工业的工人人数和汽车年产量都呈迅速发展的态势。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工业是新兴工业,这一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德国新的经济增长点,B项正确。汽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而非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干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对比,排除D项。10.(2025·湖南衡阳期中)2015年6月签订的伊朗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协议,85%的造价款由中国提供贷款融资;而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建设1公里高速铁路,成本为1700万-2100万美元;欧洲则为2500万-3900万美元,美国更高。这说明( )A.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共识B.伊朗通过铁路建设提振经济C.中国高铁国际化具有相对优势D.铁路建设成本和国力成反比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高铁成本更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有着相对的优势,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铁路建设给伊朗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铁路建设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铁路建设成本和国力成反比表述错误,排除D项。11.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新中国重视发展航空业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B.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D.当时工农业基础薄弱答案:B解析: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可知,我国重视航空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B项正确。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排除A项;C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能说明为何发展航空业,排除。12.(2025·江西部分学校月考)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的发布意在( )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B.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答案:B解析:“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这意在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B项正确。这些通告并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排除A项;加收通行费虽然能够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马就已经收回了运河主权,排除D项。13.(2025·河南开封一模)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4.(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中)2021年12月,随着中老(挝)铁路开通运营,泰国果园采摘的新鲜榴莲运抵中国昆明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跨境物流运输网已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知,中老铁路的兴建( )A.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B.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出现C.彰显中国铁路技术的领先地位D.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展答案:A解析:中老铁路的兴建及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关系,有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A项正确。老挝、泰国不属于东亚,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铁路技术水平,排除C项;D项夸大了材料内容的范围,排除。二、非选择题15.(2025·陕西安康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定鼎长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秦、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因此蜀道交通通畅与否,事关国家命脉。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管理也纳入朝廷管理权限。蜀道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再次整修斜谷道,这次整修规模很大,仅在散关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间就修建了十五个馆驿。——摘编自马强《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材料二 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官道,唐宋时期沿途设有驿站,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在米仓道的交通建设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成分越来越多,如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同治年间(1862-1874年)乡绅余风林发财后捐资独立修建的独善桥。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咸丰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之效。清代在通江县设盐茶道,专事盐茶税的征收。虽然历史上米仓道网络沿线没有大型经济都会,但那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摘编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米仓道交通及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重视蜀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蜀道米仓道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加强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2)演变特点:驿站马匹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管理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地方与外界的联系;但也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逐渐衰落。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可得,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根据材料一“秦、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可得,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根据材料一“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可得,加强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根据材料一“蜀道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可得,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可得,驿站马匹减少;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成分越来越多”可得,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可得,管理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根据材料二“但那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可得,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清政府的统治等方面思考。16.(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传递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传递和为往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不同点:管理主体方面: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传递内容方面:秦汉传递的内容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多种文书,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以大王书信为主,偶尔波及各地族群,范围相对较窄;网络覆盖方面: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可能稍逊一筹。(2)政治方面: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军事方面: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经济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解析:第(1)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比对材料二“为了治理国家”得出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据材料一“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比对材料二“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得出传递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据材料一“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比对材料二“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传递和为往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不同点:据材料一“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比对材料二“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得出管理主体方面: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据材料一“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比对材料二“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得出传递内容方面:秦汉传递的内容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多种文书,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以大王书信为主,偶尔波及各地族群,范围相对较窄;据材料一“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邮驿系统”,比对材料二“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得出网络覆盖方面: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可能稍逊一筹。第(2)问,据材料一“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得出政治方面: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一“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得出军事方面: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据材料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得出经济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1872年 热气球、汽车、火车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说明: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示例二)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略)(示例三)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说明:(略)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完成环行地球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三个时间,结合所学,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世界联系的影响。最后作出总结,呼应观点。也可以根据材料提炼其他观点并作出说明,言之有理即可。22(共82张PPT)第四部分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十单元 城市、交通、医疗与社会生活第5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交通事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对社会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线索(一):古代水陆交通中国、罗马等一些集权国家重视修筑人工道路,中国、法国等国家人工运河比较发达。在海洋航线方面,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典型代表。水陆交通的发展改善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线索(二):近代以来交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往来变成现实。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各大洲之间交往,也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线索(三):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20世纪以来,现代交通获得巨大发展。汽车产业的进步和高速公路的修筑,高铁、飞机及远洋轮船的研制,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目录关键能力贰必备知识壹高考研析叁课时作业肆必备知识 全面·系统·简洁一、水陆交通的变迁1.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陆路交通世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中国 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 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2)水路交通中国 春秋 已有运河秦朝 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元朝 京杭大运河,长度为世界之最世界 法国 17世纪开通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荷兰 17世纪,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运河系统2.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西汉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明朝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2)世界早期海上活动 波利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和阿拉伯人开展海上探险和海上贸易等活动开辟新航路 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人工运河 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3.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世界铁路 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②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航运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远洋轮船出现汽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中国铁路 ①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当时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航运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②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4.交通与社会变迁(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表现: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表现:运河、铁路的修建影响了中国的清江浦、郑州,美国的纽约以及英国的曼彻斯特等。(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表现:古代中国为官方服务的邮驿发展,明朝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二、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1.陆海交通的发展(1)陆上交通的发展世界 中国汽车 1908年,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高速公路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高铁 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2)海上交通的发展①航运技术:20世纪,航海雷达使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开通。④中国造船业:1978年前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航空的发展世界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1914年 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20世纪70年代 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中国 (1)1950年,新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中国民用航空发展迅速3.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快捷流通 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生活变化 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 大众旅游潮流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知识]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原义是指罗马帝国交通发达。罗马帝国建立后,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罗马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挖教材](1)阅读选必2第12课第二目“史料阅读”和《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出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现象:宋代商船众多,载重量大;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有利条件:宋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拓知识]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拓思维]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二者都是大洲的分界线;都为海运河;开凿后都不必绕过某一个地方;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都位于发展中国家。(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挖教材](2)阅读选必2第12课第四目图片《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的一枚》。思考:晚清时期,我国邮政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代大清邮政官局的开办有何影响?答案:变化:由传统邮驿制度向近代邮政制度转变。影响: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对邮政权的侵犯;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拓知识]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建设高速公路是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并使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化转向成熟发展阶段,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成为各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规律,产生了巨大的运输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挖教材](3)阅读选必2第13课第一目图片《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陆上交通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答案:特点:高速铁路发展快;里程长;地区不平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拓知识] 民航客机和国际机场发展的作用[释概念] 物流业促进城市化;推动航空运输发展,方便了人员往来、信息交流和物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不能仅仅等同于运输业或者仓储业。[释概念] “地球村”[图解史] 立体化交通地球村也称世界村,是对地球的一种比喻说法。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关键能力 情境·素养·思维主题一 水陆交通的变迁材料一 (2024·江苏卷,节选)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材料二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金版参考: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儒学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认同;加强了唐朝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南诏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地位。金版参考:工业革命的开展,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运输生产成本低;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予以支持。中国古代交通的特征(1)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2)儒家思想观念影响交通规则,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3)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4)古代水陆交通发达,历史悠久,运输工具先进。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作用(1)工业革命促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改进,促进了蒸汽机车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交通运输史的新篇章。蒸汽机技术的日益完善,推动了以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19世纪上半期,人类进入铁路时代。(2)工业革命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使用蒸汽机发明了汽船,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3)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采矿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交通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材料。主题二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材料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摘编自《常德日报》[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金版参考: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等。现代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高速化” 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超音速飞机的发展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在船舶方面表现最为明显“专业化” 指交通运输工具的专业化,不同的货物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运输,有利于集中装卸和技术改革。集装箱运输是专业化最突出的体现现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了政权保障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环境。(2)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3)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交通运输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动。(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高考研析 技巧·应用·方向(2024·甘肃卷)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试题情境 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考查知识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核心价值 通过提取统计图中的信息,解读经济发展对交通的影响,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价值观念1.信息获取时空信息:1990-2012年,中国。现象信息: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2.分析探究挖掘隐含前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解读显性信息:统计图显示20多年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基本为零到超过8000万辆。逻辑推理判断:综上,可归纳得出: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经济改革也促进了汽车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使得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体现了市场经济改革对交通领域的积极影响,推动了交通现代化的发展,__D__项正确。3.排除干扰材料没有涉及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其他产业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A、B两项结论,均排除;材料仅涉及私人汽车拥有量,未涉及私人汽车的用途,排除C项。命题点1:水运影响城市布局(2024·江苏卷)如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据此可知( )A.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B.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D.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解析:根据材料的规划图可以看出从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面积在减小,主城逐渐向大运河沿岸靠近,这说明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B项正确。该图未标示城市中心区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分区,排除C项;D项仅符合图中明清时期,排除。命题点2:中国近代交通(2021·浙江6月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标志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解析:由材料“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项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故A项错误;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时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故C项错误。命题点3:汉代邮驿系统(2023·北京卷)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①错误;“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居卢訾仓以邮行”出土于新疆,体现出汉代“邮”范围较广,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②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郡县的信息,③错误;“邮”范围较广说明了汉代交通的发展,汉代在今新疆罗布泊设立粮仓,说明了汉代对边疆的治理,④正确。故选B项。命题点4:近代以来交通发展的影响(2021·天津卷)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上的阻隔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A项“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太过夸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课时作业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元代交通促进市镇兴起 13世纪意大利开通的航线 苏伊士运河开通的影响 铁路的 影响 对晚清铁路轨距不同的认识 中国交通侧重点变化的原因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修建运河的目的 建立近代国家邮政具有必要性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对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高铁国际化的认识 新中国重视航空业的原因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船舶通行政策的变动 对20世纪以来交通发展的 认识 对中老铁路兴建的认识 唐与晚清时期的 蜀道 秦汉与波斯邮驿 制度 对交通工具革新的认识一、选择题1.(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解析: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海运这一区别于传统的交通方式,而直沽口、刘家港这类市镇的兴起主要是这些地方成为了海运的关键点,故选C项。直沽口与刘家港分处南北,因海运而兴起,与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刘家港的兴起与运河没有关系,排除B项;造船航海技术发达有助于海运的发展,但材料更侧重于描述交通方式对市镇兴起的影响,排除D项。2.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A.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B.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C.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解析: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这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13世纪意大利开通新航线的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3.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七八十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40年代运费较高,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费降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减少了航行的距离,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广州到伦敦需走海运,排除D项。4.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该史学家所说的“运输革命”最有可能是( )A.轮船的通航 B.汽车的量产C.铁路的兴起 D.运河的开通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这种运输设施“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应该是铁路的兴起。铁路的大量修建使得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C项正确。轮船航行会受到季风的影响,排除A项;汽车有承载量的限制,运输量低于火车,排除B项;运河的开通不符合“运输革命”的要求,排除D项。5.(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月考)轨距指铁路两股钢轨顶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之一。下表呈现的是晚清时期部分重要铁路的相关信息,造成轨距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铁路建设困难程度不同 B.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C.南北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D.铁路建设资金丰歉不等修筑年份 线路 铁路轨距(米)1898-1903 1898-1903 1899-1904 1904-1910 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 南满铁路(哈尔滨—大连) 胶济铁路(青岛—济南) 滇越铁路(昆明—河口) 1.5241.5241.4351.000解析:结合所学晚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不同区域的轨距不一主要和当时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维护自身利益有关,B项正确。A项不是轨距不同的原因,排除;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客观原因,排除C项;铁路主要是列强修建,不存在资金问题,排除D项。6.(2025·河南洛阳一中一检)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连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表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D项。7.(2025·八省联考·陕甘宁青卷)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000英里扩展至近4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扩大资本积累 B.优化产业布局C.推广机器生产 D.改善交通条件解析:材料内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增加利润,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是运河修建后会产生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运河修建与推广机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扩大资本积累的方式,并非运河修建的目的,排除D项。8.(2025·江浙皖高中发展共同体联考)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驿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的改善推动了邮递方式多样化B.建立起近代国家邮政的必要性C.传统的驿站体系已失去其存在价值D.邮递方式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解析:当时邮递方式存在着各自的弊端,所以建立起近代国家邮政具有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交通的改善,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的问题,排除。9.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正在进行全面发动战争的准备B.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C.政府全面干预汽车工业的发展D.轻重工业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调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汽车工业工人人数 1773人 12400人 50000多人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0000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01年到一战前,德国从事汽车工业的工人人数和汽车年产量都呈迅速发展的态势。结合所学可知,汽车工业是新兴工业,这一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德国新的经济增长点,B项正确。汽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而非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干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对比,排除D项。10.(2025·湖南衡阳期中)2015年6月签订的伊朗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协议,85%的造价款由中国提供贷款融资;而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建设1公里高速铁路,成本为1700万-2100万美元;欧洲则为2500万-3900万美元,美国更高。这说明( )A.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共识B.伊朗通过铁路建设提振经济C.中国高铁国际化具有相对优势D.铁路建设成本和国力成反比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高铁成本更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有着相对的优势,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铁路建设给伊朗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铁路建设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铁路建设成本和国力成反比表述错误,排除D项。11.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新中国重视发展航空业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B.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D.当时工农业基础薄弱解析: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可知,我国重视航空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B项正确。1950年我国第一家航空公司已成立,排除A项;C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能说明为何发展航空业,排除。12.(2025·江西部分学校月考)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的发布意在( )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B.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解析:“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是为了限制高碳排放的船舶,从而减少经过运河的碳排放,这意在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B项正确。这些通告并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排除A项;加收通行费虽然能够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2021年之前,埃及和巴拿马就已经收回了运河主权,排除D项。13.(2025·河南开封一模)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4.(2025·黑龙江哈尔滨期中)2021年12月,随着中老(挝)铁路开通运营,泰国果园采摘的新鲜榴莲运抵中国昆明仅需7天。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跨境物流运输网已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知,中老铁路的兴建( )A.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B.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出现C.彰显中国铁路技术的领先地位D.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展解析:中老铁路的兴建及开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关系,有助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A项正确。老挝、泰国不属于东亚,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铁路技术水平,排除C项;D项夸大了材料内容的范围,排除。二、非选择题15.(2025·陕西安康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定鼎长安后,政治中心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秦、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因此蜀道交通通畅与否,事关国家命脉。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管理也纳入朝廷管理权限。蜀道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兴元尹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再次整修斜谷道,这次整修规模很大,仅在散关至斜谷道南端的褒城之间就修建了十五个馆驿。——摘编自马强《论唐宋时期的蜀道管理制度及其特征》材料二 米仓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官道,唐宋时期沿途设有驿站,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在米仓道的交通建设上,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成分越来越多,如通江县草池乡嘉禾寨村小新场同治年间(1862-1874年)乡绅余风林发财后捐资独立修建的独善桥。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咸丰十年(1860年)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之效。清代在通江县设盐茶道,专事盐茶税的征收。虽然历史上米仓道网络沿线没有大型经济都会,但那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摘编自李久昌《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米仓道交通及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重视蜀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蜀道米仓道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加强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答案:演变特点:驿站马匹减少;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管理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地方与外界的联系;但也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逐渐衰落。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益州成都平原则是唐朝富庶的‘府库’”可得,成都平原是唐朝的重要经济中心;根据材料一“秦、巴之间的梁州(今陕西汉中)是蜀道交通咽喉与‘辐凑’之地,又是屏护京师的军事重镇”可得,梁州是军事重镇和交通咽喉;根据材料一“随着唐王朝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加强”可得,加强唐王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根据材料一“蜀道北段的重要驿道是斜谷道。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整修”可得,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至清道光时期,巴州(米仓道要塞)却无驿站马匹”可得,驿站马匹减少;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的成分越来越多”可得,政府投入力度减小,地方官员与民间合力维护增多;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也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可得,管理趋向经济和安全考虑;根据材料二“但那些因米仓道而生、星罗棋布的古乡场市镇,成为明清米仓道经济商贸历史的见证”可得,出现了一些古乡场市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与外界的联系以及清政府的统治等方面思考。16.(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答案:相同点: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传递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传递和为往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不同点:管理主体方面: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传递内容方面:秦汉传递的内容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多种文书,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以大王书信为主,偶尔波及各地族群,范围相对较窄;网络覆盖方面: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可能稍逊一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答案:政治方面: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军事方面: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经济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解析:第(1)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比对材料二“为了治理国家”得出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据材料一“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比对材料二“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得出传递方式方面:都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据材料一“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比对材料二“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得出功能方面:都兼具信息传递和为往来人员提供服务的功能。不同点:据材料一“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比对材料二“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得出管理主体方面:秦汉邮驿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由于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管理可能相对分散;据材料一“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比对材料二“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得出传递内容方面:秦汉传递的内容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多种文书,波斯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总督等,传递内容以大王书信为主,偶尔波及各地族群,范围相对较窄;据材料一“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邮驿系统”,比对材料二“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得出网络覆盖方面:秦汉交通网遍布全国,邮驿系统健全,波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主要地区的驿道网络,覆盖程度可能稍逊一筹。第(2)问,据材料一“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得出政治方面: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下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一“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得出军事方面:为军事胜利提供基础,能使军事信息及时传递,军队调度更加高效,有助于巩固国防;据材料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得出经济文化方面: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推动国家整体的经济文化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交通工具 事件1519-1522年 马车、帆船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1872年 热气球、汽车、火车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21世纪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说明: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示例二)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略)(示例三)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说明:(略)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完成环行地球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三个时间,结合所学,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世界联系的影响。最后作出总结,呼应观点。也可以根据材料提炼其他观点并作出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docx 第57讲 交通与社会变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