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情景导入
15世纪欧洲人的视野只局限在欧洲地区,世界其他地区还不被人了解;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各大洲彼此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观察比较两幅地图,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CONTENT
目 录
壹——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叁——早期殖民扩张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表现及其对新旧大陆的不同影响。
2.梳理印度洋贸易、“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等国际贸易的概况,分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态势。
3.了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展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向,辩证地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1500-1800年,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方世界政治、经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作了重要的准备。
具体表现:
1.政治上:英美等国资产阶级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蕴含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逐渐兴起,科技上: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萌发;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科学正式形成,并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

人 口 迁 移 与 物 种 交 换
人口迁移
观察图一归纳该时期人口迁移的大致情况
欧洲向美洲:
非洲向美洲:
其他地区: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大洋洲、亚洲等地也有移民现象
阅读材料归纳该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主导国家:
欧洲国家主导
移民原因:
自愿移民、被迫移民
移民方向:
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由旧大陆迁移到美洲新大陆
移民趋势:
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印第安人口的锐减
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疾病的传播
造成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迅速解体,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非洲丧失劳动力达1亿人以上。英国成为了当时殖民诸国中最大的“人类血肉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隶是英国贩运去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奴隶的贩卖
造成非洲损失大量人口,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中外历史纲要》(下)P39
(1)改变许多地区的人种、民族结构和人口地理分布
(2)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3)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欧亚非到美洲 美洲到世界
植物 甘蔗、小麦、大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烟草
动物 马、牛、猪、羊、鸡 火鸡、小龙虾、羊驼
特点:
物种交换
欧洲具有:
内容具有:
范围具有:
时间具有:
结果具有:
主导性
丰富性
全球性
长期性
两重性
影响:
积极:
丰富了食物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
消极:
破坏了生态环境;促进各种疾病的传播

商 品 的 世 界 性 流 通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14-18世纪全球主要贸易路线
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两幅世界贸易主要路线图,观察有什么特点?
陆海结合
海路为主
印度洋地区为主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交通方式:
地区: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1、原因
太平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蓝色:阿拉伯控制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红色:欧洲人开通的新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2)大西洋贸易
①欧美直接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西班牙在16世纪初期,1521-1544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到16世纪中叶,美洲的金银产量剧增。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多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上近83%的贵金属产量为西班牙所控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2)大西洋贸易
②“三角贸易”:
原因: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概况: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出程),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中程),从南美洲换取贵金属、 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归程)。由此,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得600%-800%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2)大西洋贸易
针对奴隶的犯罪行为,主要是反抗,一般是用火烧,用弯曲的木棍将他们的四肢钉在地上,然后用火从手脚烧起,逐渐烧到头部。……对于性质轻一点的犯罪行为,实施阉割,或用斧头砍掉他们的半只脚。……如果工作中犯了错,一般是将他们带到加工厂,将双手绑起来,监工用枪木( Lance wood)枝条抽打,直到数条树枝被打断,受刑者身上到处是血为止,在伤口未愈时,将胡椒粉和盐撒在伤口上,让受刑者更加痛苦。
——[英]卡尔·吉布森《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2)大西洋贸易
②“三角贸易”:影响
对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对非洲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对美洲: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同时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
对欧洲: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推动着商品大范围流动,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手工制品
大 西 洋
北美洲
欧洲
中程
黑人奴隶
归程
贵金属、蔗糖、烟草
出 程
枪支
手工制品
纺织品
非洲
大西洋:三角贸易
南美洲
2、表现——(3)跨洋贸易:“丝—银”贸易
①概况: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A.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各国(获取白银)
B.中日丝银贸易,中国澳门(生丝)—日本(白银)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3)跨洋贸易:“丝——银”贸易
②特点:a.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b.澳门为主要中转站;c.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马六甲
澳门(葡占)
长崎(日本)
中国
印 度 洋
太 平 洋
非洲
大洋洲
亚洲
金银
丝绸 瓷器
大 西 洋
(葡萄牙首都)
里斯本
果阿
(印度)
中转站 贸易
葡萄牙 澳门 生丝、瓷器→白银
丝银贸易
2、表现——(4)太平洋贸易
①贸易路线:由西班牙经营,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
②商品流动:菲律宾(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墨西哥(白银)
由西班牙经营,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菲律宾马尼拉
丝绸、瓷器、香料等
白银、土豆、红薯
丝绸、瓷器、香料等
中国(明清)
生丝
瓷器
马尼拉西班牙人
墨西哥
阿卡普尔科
白银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4)太平洋贸易
由西班牙经营,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太平洋海况凶险,西班牙人必须使用大型船只;大帆船全部空间几乎都被用来运货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中国
墨西哥
马尼拉
阿卡普尔科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大洋洲
太平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
白银
丝绸 瓷器
太 平 洋
大 西 洋
马尼拉大帆船
中转站 贸易
西班牙 马尼拉 丝、棉、瓷→白银
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主导国 贸易路线及主要交换物 特点
葡萄牙 (澳门中转) 线路1(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白银)→中国 线路2:中国(生丝)→澳门→日本(白银)→中国 ①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澳门为主要中转站
③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西班牙 (马尼拉中转) 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墨西哥(白银)→菲律宾马尼拉→中国 ①马尼拉大帆船
②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影响
(1)对世界:随着海上航路的开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拓展: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影响
(2)对中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1500-1800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总体而言,除了日本白银之外,共识是1/3—1/2的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合计大约有4亿两白银流入中国。
——[德]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拓展:在丝银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拓展:在丝银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白银货币化是一种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趋势, 也即市场经济萌发的产物。随着国内市场的极大扩展, 中国商品走向世界, 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作用下, 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一方面推动了晚明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 却也加速了转型期的社会动荡。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③促进手工业分工; ④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⑤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⑥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 期 殖 民 扩 张
概念解析
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五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
阶段划分
(1)早期(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前):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标,公开掠夺为主要手段;
(2)中期(工业革命期间):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
(3)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以寻求投资场所,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为主要目标,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
早期殖民扩张
(一)表现 1、西葡双雄(15-16世纪):
葡萄牙---亚非为主
①殖民地: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
②方式: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垄断商路,欺诈贸易。
西班牙---美洲为主
①殖民地:中南美洲(除巴西以外)\菲律宾
②方式:建立殖民帝国、掠夺金银、黑奴贸易、种植园、种族屠杀。
知识拓展:教皇子午线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影响: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西、葡殖民掠夺得来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也没有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581年尼德兰革命,荷兰在其宣布独立后,积极推行符合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采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商业战争,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建国还不到100年,荷兰的对外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了17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一)表现 2、荷兰“海上马车夫” (17世纪)
荷兰殖地示意图(绿色)
3、英国“日不落帝国”(18世纪)
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与法国,在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大英帝国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
英国殖地示意图(红色)
材料1:1703年英国议会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二)影响
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②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各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印第安人被迫在矿山劳动
材料2:美国学者杜波伊斯估计:16-18世纪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共计1500万人。他认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个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加上贩运到其他地区的黑人,总计使非洲损失了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材料3: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皈依基督教,并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安的列斯岛原有300万印第安人,1514年减至1.4万人,最后只剩下200人。
1、对亚非拉:【野蛮掠夺】【种族屠杀】【疾病传播】【黑奴贸易】
(二)影响
2、对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社会革命】
①引起“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易中心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②引起“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社会变革: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材料1: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国所取代。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2: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纪时,西班牙称霸欧洲,盛极一世。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摘自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3: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