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二模)暨九五高中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营市(二模)暨九五高中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五高中协作体·山东
2025高三年级质量检测(九五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是生产分工与阶级分化。下列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的出土器物组合中,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石斧、石凿、砺石等 B.玉料、玉芯、石钻等
C.陶纺轮、骨针、蚌饰等 D.玉钺、玉斧、玉璧等
2.汉简《二年律令·徭律》载:“民年十五以上,傅籍给役,缮治宫室、筑城垣者三取一。”而在胶东半岛汉初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齐铁官”铭文铁犁铧和“五铢”钱范。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汉初推行轻徭薄赋以缓解民生困苦 B.地方豪强垄断盐铁生产以扩张势力
C 国家力量深刻介入地方的经济生活 D 黄老思想推动山东工商业迅速复兴
3.唐德宗时期,淮南节度使杜佑奏请“以江淮运米雇民船分入河、渭,罢州县冗役”,并严令江南诸道“据见佃户产钱数,均定两税,不得以隐寄破除”。朝廷准奏,并遗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户籍,追补逃户欠税”。这些举措( )
A.暴露了租庸调制瓦解后的税基危机 B.推动江淮滑运与均田制深度的绑定
C.反映了使职差遣取代三省户部职能 D.实现中央对州县冗员的系统性裁汰
4.表1是关于明代思想领域的部分记载。由此可知当时()
表1
时间 地区 内容 出处
正德九年 南昌府 王阳明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倡“心即理”,弟子编《传习录》刊行,士子“翕然从之”。 《白鹿洞书院志》
嘉靖四十年 绍兴府 知府毁阳明祠,禁“伪学”,称“守程朱方为正道”,逮捕讲学儒生三十余人。 《绍兴府志·学校》
万历二十八年 泰州 李贽刊刻《焚书》,书商“私印千册,鬻于江南”,巡抚以“倡乱俗”下令禁毁。 《泰州遥抚禁书令》
天启五年 无锡 东林书院被毁,顾宪成牌位遭弃,“天下书院尽改为官学”,禁议朝政。 《东林书院碑刻遗文》
A.程朱理学丧失主流地位 B思想专制与文化创新并存
C 西学传播冲击传统观念 9 市民文化取代士大夫文化
5.1899年,德国在青岛设立“山东矿务公司”,雇佣中国劳工开采坊子、淄川煤矿,铺设胶济铁路支线:同一时期,俄国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成立“东省铁路公司”管理沿线矿产。这些现象反映了()
A.列强加速对华原料产地与市场的争夺 B.国际垄断资本对华经济渗透的深化
C.列强以铁路投资为核心划分势力范围 B 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失效
6.1905年,南洋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表演说:“今日欲救吾国,必先振兴工商、广设学堂。吾辈虽居海外,当以血汗之资汇寄祖国,兴办实业,培育人才,方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这一言论体现了()
A.以传统重商思想改造经济结构 B.企图推动国内政治变革
C.积极探索民族独立的强国路径 9.民族工业突破国际封锁
7.图1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刊发的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八路军战士与农民并肩挑粮。该漫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旨在()
图1
A.巩固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8.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C.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进程 D.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
8.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法建交的实质,不在于意识形态的趋同,而在于双方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守。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法国则试图摆脱两极格局束缚,探索独立外交道路。”中法建交体现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战略的实践深化()
A“一边倒” B.“两个中间地带”
C.“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9.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因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旨在推动( )
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
10.图2为两河流域出土的乌尔军旗(镶底画),画面的上中下三层描绘了苏美尔城邦的战争与和平场景:图3为古印度哈拉帕遗址出土的刻有独角兽的印章,有学者认为该独角兽可能与古印度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相关。据此可知()
2、艺术创作深受宗教观念影响 B 印章是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C.不同文明存在相似的政治诉求 D.考古实物有助于研究早期文明
11.1880年,埃及法雍地区考古发现50余件阿拉伯文印刷品,时间跨度为10世纪至14世纪。最早的印刷品约印制于900年,内容为《古兰经》经文及伊斯兰教祈祷文,且均采用“中国的方式”(雕版印刷)制成。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雕版印刷术由阿拉伯人改进并推广 B.中国印刷术向非洲传播的路径
C.阿拉伯帝国推动了丝绸之路的扩展 D.宋元时印刷术开始向域外传播
12.17世纪,一些法国思想家主张:不应盲目迷信教会权威,人们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宗教教义。教会不应过度干涉世俗生活,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圣经》,并据此安排自己的信仰生活、这表明他们( )
C.强调个人理性自主 B 推动科学革命兴起
13.巴黎公社时期,《废除面包工人夜工法令》明确指出:“鉴于面包业夜工的废除是劳动解放的必要措施之一,现决定:巴黎任何面包房均禁止夜工;凡违反本法令的雇主,初次罚款50法郎,再次加倍;工人可组织监督委员会,对违规行为进行检举。同时,公社还设立专门机构,向失业工人发放救济券,并提供免费职业培训。这些举措折射出巴黎公社(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 B.注重通过改善民生巩固政权基础
C.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全新模式 D 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管控
14.1941年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尽管英国商船队损失惨重,伦敦仍坚持从加拿大进口小麦、从南非获取黄金,同时向中东输送武器装备:而德国潜艇在大西洋游弋,试图切断这些补给线。”这一现象反映出()
A.英美特殊同盟关系确立
B.战争推动全球贸易体系重构
C.资源争夺成为战争核心
D.大西洋海战影响战争走向
15.表2为1965年与1985年美国市场汽车销售占比变化统计(单位:%),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表2
类别 1965年 1985年
国产汽车 95.7 72.3
进口汽车 4.3 27.7
其中:日本汽车 0.8 21.4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等整理
A.美国制造业技术已经落后于日本 B.石油危机对工业生产模式的冲击
C.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 D.产业升级与全球分工的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大兴城
材料
隋文帝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居民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图4)。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9 全 和2个市。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域的东南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是值得称赞的措。唐代将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继续加以完善。后来因为宫城湫隘、宫殿不数用,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宫,大明宫逐渐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尺度以明清紫禁城要大得多,非主殿的麟德殿是太和殿面积的3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引浐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东龙首原,亦称龙首梁。
图4隋朝友兴城(唐长安城前身)布局示意图
-安沛君、杨瑞《营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兴城布局的两个显著特点。(4分)
(2)结合隋朝社会背景,分析大兴城布局设计所体现的核心理念。(6分)
(3)有学者认为“大兴城的规划是秦汉以来都城营建的集大成者”。请结合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之变:从军事溃败到文明觉醒的历史嬗变
材料一
1895年日本《风俗画报》刊载的版画《威海卫陷落之图》中,清军士兵在威海卫城头垂头丧气,日本士兵高举旗帜,火炮林立,远处日本军舰停泊于港口,背景配以燃烧的建筑和浓烟。
材料二
甲午一战,割台湾,赔二百兆,天下皆知此为中华之奇耻大辱。然自日本观之,彼之所以胜我者,不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举国一致之精神。吾人当知,欲雪此耻,非仅强兵,更一需革新政制、唤醒国民。
-摘编自傅斯年《东北史纲》(1932)
材料三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它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变革运动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
结合以上材料,从立场、时代与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史学家研究历史时采用的特定视角或理论框架:”角度,阐述你对甲午战争历史叙述差异的理解。(14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见证跨越
材料
表41978-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关键数据统计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978 3678.7 355 343.4 133.6
1984 12014.6 1240.4 686.3 355.3
1992 27194.5 6208.9 2026.6 784
2001 110863.1 42183.6 6859.6 2366.4
2012 538580 244160.2 24564.7 7916.6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13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解放运动的三重维度
材料一
二战后亚非拉独立浪潮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在政治层面,民族主义者巧妙利用冷战格局获取国际支持,在经济领域,新兴国家通过国有化运动夺回资源主权;文化方面,知识分子重构 本土历史故事以对抗殖民记忆。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解殖时代的核心命题不仪要实现法理独立,更要完成精神重生。
-摘编自F.曼纽尔《非殖民化:全球重构》(1988)
材料土
在印度独立进程中,尼赫鲁一方面借助国际舆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谴责,利用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无暇顾及殖民地的时机,推动印度独立运动;另一方面,印度独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经济举措,将一些关键产业国有化,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减少对原宗主国经济的依赖;同时,印度的文化界大为弘扬印度古老文化传统,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构建新的国家文化认同。尼赫鲁曾说:“我们将不再是别人故事中的配角,而是书写自己历史的主角。”这种多维度的独立追求,让印度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努力朝着自主发展的道路迈进。
-摘编自S.森古普塔《印度独立后的发展之路》(2005)
1 阐述“三重维度”在印度独立及发展过程中的表现。(6分)
分析“三重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实现自主发展的意义。(10分)
九五高中协作体·山东
2025高三年级质量检测(九五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及审核:北京时代凤凰教育研究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B B C D C D D
11 12 13 14 15
B C B D D
1.【答案】D公众号:天海题库
【解析】玉钺、玉斧、玉璧等玉器在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玉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玉斧可能与生产活动或仪式有关,玉璧则多用于祭祀等礼仪活动。这些玉器的存在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礼仪活动和掌握军事权力的阶层,能够直接反映出阶级分化;同时,玉器的制作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专门的技术,这暗示了生产分工的存在。所以该选项最能直接反映生产分工与阶级分化这一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答案为D项。石斧、石凿、砺石等工具主要与农业生产或一般的手工劳作相关,只能说明当时有一定的生产活动,但无法直接体现出生产分工的细化以及阶级的分化。这些工具可能是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使用,用于日常的生产活动,没有明显的阶层差异体现,A选项错误。玉料、玉芯、石钻等只是玉器制作过程中的原料和工具,虽然能说明当时存在玉器制作的活动,但单独这些物品不能明确反映出阶级分化的情况。有可能这些玉料的加工是为了满足整个氏族的某种共同需求,而没有体现出不同阶层在玉器占有和使用上的差异,B选项错误。陶纺轮、骨针、蚌饰等多与纺织和简单的装饰有关,这些物品可能是氏族成员普遍拥有和使用的,没有突出的阶层区分特征,C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汉简《二年律令·徭律》中关于百姓服徭役来缮治宫室、筑城垣的记载,体现了国家对人力的调配和控制。胶东半岛汉初墓葬中出土“齐铁官”铭文铁犁铧和“五铢”钱范,说明铁犁铧的生产和钱币的铸造是由官方控制的,“齐铁官”表明了这是官方的铁业管理机构。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力量在经济生活中的介入,包括对劳动力的征调以及对重要生产资料和货币铸造的掌控,深刻影响着地方的经济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百姓服徭役的规定,未体现出轻徭薄赋的信息。“缮治宫室、筑城垣者三取一”并不能说明徭役负担轻,无法得出汉初推行轻徭薄赋以缓解民生困苦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提到的是“齐铁官”,是官方机构,而非地方豪强。出土的铁犁铧和钱范表明是国家对盐铁生产和钱币铸造的管理,并非地方豪强垄断,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黄老思想以及山东工商业复兴的直接表述。虽然汉初推行黄老思想,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而非黄老思想对工商业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析】杜佑奏请“据见佃户产钱数,均定两税,不得以隐寄破除”以及朝廷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户籍,追补逃户欠税”,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朝廷在努力确定税基,以保证税收。这是因为租庸调制瓦解后,原有的税收体系遭到破坏,出现了税基不稳等问题,朝廷需要通过新的措施来重新确定纳税依据和范围,所以这些举措暴露了租庸调制瓦解后的税基危机,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以江淮运米雇民船分入河、渭,并未涉及江淮漕运与均田制的深度绑定。且唐德宗时期均田制已经逐渐瓦解,B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有节度使奏请和朝廷遣黜陟使等使职差遣的行为,但并没有表明使职差遣取代了三省户部职能,这种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罢州县冗役”,但不能就此说明实现了中央对州县冗员的系统性裁汰,“系统性裁汰”表述不准确,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王阳明倡导“心即理”,李贽刊刻《焚书》等,这些都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表现;另一方面,知府禁“伪学”、逮捕讲学儒生,巡抚下令禁毁书籍,朝廷毁东林书院、禁议朝政等,体现了当时对思想领域的严格控制,即思想专制。所以当时的明朝思想领域呈现出思想专制与文化创新并存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虽有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但“守程朱方为正道”等记载表明程朱理学仍被视为正道,且在明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正统思想,并未丧失主流地位,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学传播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西学传播冲击传统观念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活动,没有体现市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地位更替,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德国在青岛设立公司开采煤矿、铺设铁路,俄国成立公司管理中东铁路沿线矿产,这些都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华进行资本输出、经济渗透的表现,且相较于以往的经济侵略,此时的渗透更加深入,涉及到矿业、铁路等重要领域,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而非单纯对原料产地和市场的争夺,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材料中虽有铁路修筑的相关内容,但不能就此说明列强是以铁路投资为核心来划分势力范围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重点是列强通过设立公司进行资本输出,C项不准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以及该策略是否失效,D项与材料无关。
6.【答案】C
【解析】“振兴工商”本质上是经济建设层面的举措,“广设学堂、培育人才”属于智识培育的范畴,二者结合的目的是实现“民族自立于世界”,即强国,该选项以更隐晦的表述概括了陈嘉庚的救国理念,故C项正确。陈嘉庚的思想是在近代民族危机和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和传统重商思想没有直接关联,其重点也并非改造经济结构,而是救亡图存,所以A项错误。陈嘉庚的言论中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推动国内政治变革的内容,其核心围绕的是实业和教育,而非政治变革,所以B项错误。陈嘉庚的这番言论主要强调华侨自身为救国应采取的行动,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突破国际资本封锁等相关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漫画中“军民合作,同甘共苦”标语直接呼应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的军民协作生产政策(如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是抗战时期中共为缓解阶级矛盾、团结地主与农民共同抗日而实施的特殊土地政策,D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主要内
容是打土豪、分田地,与1943年时间不符,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A选项错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建立于土地革命时期,是针对工人、农民等群体的政权形式,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阶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共旨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并非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政权,B选项错误。解放区土地改革主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与1943年时间不匹配,C选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平等合作”,直接指向“求同存异”方针的深化实践。“求同存异”最初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旨在淡化意识形态分歧,寻求共同利益;中法建交进一步将这一方针应用于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与务实性。答案为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但中法建交明确突破了这一框架(法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且材料强调“反对两极格局”,与“一边倒”相矛盾,排除A项。“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提出的观点,将亚非拉国家视为“第一中间地带”,西欧、日本等视为“第二中间地带”,主张联合两者对抗美苏霸权。虽与中法建交时间重合,但题干材料未提及“联合中间地带反对霸权”的具体表述,但建交本质是双边关系突破,而非联合反霸的群体性行动,排除B项。1949年提出的原则,指不承认国民政府旧外交关系,需重新建交。中法建交虽是新关系建立,但题干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合作”而非“与旧外交切割”,且1964年新中国外交已进入深化阶段,“另起炉灶”不符合时代重心,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的讲话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要求将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紧密结合。“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正式提出,直接呼应材料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核心思想,旨在通过科技和教育全面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答案选D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后的基础教育政策,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但属于教育领域的专项改革,与题干中“科技竞争”“经济转型”的全局性战略定位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侧重于资源配置方式调整,与材料强调的“科技”和“人才”关联较弱,排除B 项。“国有企业改革”聚焦企业所有制和经营机制调整,属于经济领域的具体举措,未涵盖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规划,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乌尔军旗和古印度印章都是考古实物,它们为研究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考古实物有助于研究早期文明,D项正确。题干中的乌尔军旗主要展现的是战争与和平场景,未体现宗教观念,古印度哈拉帕遗址的印章虽有独角兽形象,但未明确表明与宗教观念的联系,所以A项错误。仅从材料中两个文明的部分出土文物,不能得出印章是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这一普遍结论,且题干中乌尔军旗并非印章,B项错误。乌尔军旗反映城邦战争与和平,古印度印章未体现政治诉求,无法得出不同文明存在相似政治诉求的结论,C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出土的阿拉伯文印刷品采用中国雕版印刷技术,且时间跨度从10世纪持续至14世纪。这一考古发现直观反映了中国印刷术经阿拉伯地区向非洲传播的路径,B项正确。材料仅表明埃及发现的阿拉伯文印刷品采用中国雕版印刷方式,未提及阿拉伯人对雕版印刷术的“改进”。事实上,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唐朝,后经传播扩散,并非由阿拉伯人改进,故A项错误。材料核心聚焦于中国雕版印刷术在埃及的发现,未涉及阿拉伯帝国与丝绸之路扩展的关系,二者缺乏直接联系,C项错误。题干中最早的印刷品约印制于900年(即公元10世纪初),此时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尚未进入宋元阶段(宋朝始于960年)。因此,“宋元时印刷术开始向域外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宗教教义”“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圣经》”,体现了强调个人运用理性思考,在信仰上自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思想家只是反对盲目迷信教会权威,并非否定基督教的地位,他们依然承认基督教信仰,A项错误。宗教宽容自由侧重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包容、个人在不同宗教间有选择自由等。而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个人运用理智思考宗教教义、自主安排信仰生活,并非不同宗教间的宽容与选择自由,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错误。科学革命在此之前16世纪已经兴起,且材料内容与科学革命兴起并无直接关联,D 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不仅包括废除面包工人夜工,还涉及失业救济、职业培训等民生措施。这些举措旨在改善工人生活状况,通过保障劳动者权益来巩固政权基础,符合山东高考注重从具体史实中提炼历史本质的命题风格,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并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民生保障展开,未涉及政权组织形式、阶级统治方式等"无产阶级专政全新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全面管控"强调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干预,而材料中的措施集中在劳工权益和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体现“全面”干预经济的特征,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英国通过大西洋航线维持物资供应与战争补给,德国试图切断补给线,表明大西洋海战对双方物资供应、战争持续能力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战争走向,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英国的物资运输与德国的破坏,未涉及英美同盟关系确立的相关信息(如军事合作、协议签订等),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于描述战争期间英国物资运输与德国的封锁对抗,未体现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如贸易规则、市场格局变化),B项错误。虽然涉及物资运输,但不能就此得出资源争夺是战争核心,战争核心往往包含政治、战略等多因素,材料未充分支撑此结论,C错误。
15.【答案】D
【解析】1965-1985年,美国国产汽车市场份额从95.7%降至72.3%,日本进口汽车占比从0.8%激增至21.4%36。这表明美国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工业)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但并非技术全面落后(日本汽车以性价比和管理效率取胜)。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组装)向东亚转移,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业。日本通过精益生产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美国研发一日本制造一全球销售”的分工体系。这一过程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组,而非单纯的技术竞争。D项正确。美国在汽车核心专利(如发动机技术)仍占优势,日本主要在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上领先,A项错误。1973年石油危机虽影响汽车消费偏好(省油车型兴起),但数据跨度涵盖危机前后,且日本汽车崛起是长期趋势,B项错误。亚太区域合作机制(如APEC)在1990年代才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
(1)特点:
①中轴对称布局,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宫城、皇城、坊市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2分)
②坊市严格分离,居民区(坊)与商业区(市)界限分明,实行封闭式管理,反映政府对城市经济的控制。(2分)
(2)核心理念:
①强化中央集权:宫城、皇城居中且规模宏大,象征皇权对政治、军事的绝对控制,符合隋朝结束分裂、重建统一帝国的需求;(2分)
②注重实用功能;龙首渠等水利系统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坊市划分便于治安管理,体现务实规划思想;(2分)
③承袭文化传统:吸收传统的都城轴线布局,融合儒家礼制与法家秩序,展现对前代都城营建经验的整合。(2分)
(3)说明:大兴城继承秦汉以来都城“中轴对称布局”“坊市严格分离”的传统,同时创新性完善了水系、防御等系统,为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形态奠定基础,并对宋元明清都城规划产生深远影响。(2分)
17.(14分)
材料一中日本《风俗画报》的版画站在侵略者立场,通过清军垂头丧气、日军威武胜利的画面,刻意美化日本军事征服,丑化清军形象,其目的是宣扬日本的军事荣耀与侵略合理性,这种叙述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意图,与历史真相存在偏差。(4分)
傅斯年在1933年撰写《东北史纲》时,正值日本侵华加剧、东北沦陷的严峻局势。他强调甲午战败是奇耻大辱,认为日本取胜在于制度与国民精神,呼吁中国革新政制、唤醒国民,这种叙述服务于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通过历史反思激发民族意识。(4分)
陈旭麓在改革开放后的学术环境下,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甲午战争。他将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转折点,关注其对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侧重于从社会转型角度解读历史事件,体现了学术研究视角的转变对历史叙述的影响。(4分)
三则材料的历史叙述差异表明,历史认知受叙述者立场、时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响。因此,还原历史真相需综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叙述背后的主客观因素,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2分)
18.(13分)
示例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1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推动中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2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农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材料中1978-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至355.3元,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2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激发了市场活力。1992-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27194.5亿元增长到110863.1亿元,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作用。(2分)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42183.6亿元大幅增长至2012年的44160.2亿元,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2年的2456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增长至7916.6元,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2分)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分)
19.(16分)
(1)(6分)
政治层面: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国际上反对殖民统治的舆论压力增大。尼赫鲁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利用这一国际形势,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逐步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印度在政治上的独立。(2分)
经济层面:印度独立后,实施土地改革,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对一些关键产业如钢铁、电力等实行国有化,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减少对英国等原宗主国经济的依赖,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2分)
文化层面:印度文化界大力挖掘和弘扬印度古老文化传统,如对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等进行研究和传播,重塑印度民族自豪感。通过构建新的国家文化认同,增强了印度民众的凝聚力,摆脱殖民文化的束缚。(2分)
(2)(10分)
相互关系: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和文化重塑的前提。只有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政治上的自主,国家才能在经济领域推行国有化等改革措施,发展民族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又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推动文化领域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文化层面构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又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巩固政治独立成果,促进经济发展。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6分)
意义:“三重维度”共同作用,使亚非拉国家不仅在形式上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政治独立;还在经济上逐渐自主,减少对殖民国家的经济依赖;在文化上重塑民族精神,摆脱殖民文化的侵蚀,从而为亚非拉国家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